黑蓝论坛

标题: 十一月,雪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2
标题: 十一月,雪
十一月,雪


在一个月的错位里
雪,落下
在我知道我的差错之前
很容易
丧失对这个世界的
一知半解


在黑色的天空里
可以看到白色的影子
这种瞬间无数次出现
当它们真的布满天空时
我的诧异
象第一次一样新鲜



我们应该在
雪带来的热闹里
添置衣裳
细小的羽绒
白的并不逊色
在胳膊伸进去的一瞬间
是冰冷的


还记得去年的雪吗
我们甚至没留一张合影
这个背景
只能出现一次
这种沮丧
不能因为一次吵架
搪塞过去


我应该祝福
雪总是好的
人们很少
对稍纵即逝的东西
表示好感
而它的对手又是阳光

因此,它在世界上
出现一次
就赢了两回
                                                         
                                      2003 11 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8 20:06:03编辑过]

作者: 最轻的铜    时间: 2007-8-4 13:02
它在世界上
出现一次
就赢了两回
作者: 外外    时间: 2007-8-4 13:02
觉得后面比前面好,前面有点求“大”而不得的感觉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2
谢谢外外的指点,我应该从小处着手。再发几首今天上课时写的吧。
《阶级弟兄》

我们一起无耻过冰冷过
你的速度更快
我就觉得自己纯洁了那么一点

那一点
使我有权利
每天诅咒你一次
纪念你一次

《循环》

当我爱上速度
发现美感是假的
当我爱上美感
发现真实是假的
当我爱上真实
发现你是假的
当我爱上你
发现爱是假的

《无知之境》

总有一天
我的流血
会把我带入无知之境
第一种是有知的无知
例如做爱
第二种是神秘的无知
例如死亡
第一种血是热的
第二种血是冷的


《大法官》

上帝的血液反方向逆行
这么多年的失语症
冲破血管
淹没街道上愚蠢的
无知的骄傲的无神论者
加上自尊
他们的罪行就翻过了死刑的天平
在他宣判之前
他们已经宣告了他的死亡

那么他们至少在活着的时候
可以享受一点自欺的平静
作者: 横    时间: 2007-8-4 13:02
十一月,雪


在一个月的错位里
雪,落下
在我知道我的差错之前
很容易
丧失对这个世界的
一知半解


在黑色的天空里
可以看到白色的影子
这种瞬间无数次出现
当它们真的布满天空时
我的诧异
象第一次一样新鲜



我们应该在
雪带来的热闹里
添置衣裳
细小的羽绒
白的并不逊色
在胳膊伸进去的一瞬间
是冰冷的


还记得去年的雪吗
我们甚至没留一张合影
这个背景
只能出现一次
这种沮丧
不能因为一次吵架
搪塞过去


我应该祝福
雪总是好的
人们很少
对稍纵即逝的东西
表示好感
而它的对手又是阳光

因此,它在世界上
出现一次
就赢了两回
                                                         
                        
(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前三段好,理由是感觉是细致细腻的 很温情
但是从第四段开始  那些文字太过于个人化---当然不是个性化的个人化
---那样就让文字显现出烦琐  我不怎么反对正确的烦琐的写作 相反我
在多数的时候很提倡 那是因为烦琐可以异化我们正常的阅读习惯 但是
当烦琐不能那样 而只能被看做是拖沓的时候那就不好了

支持前三段是因为写得开阔 让阅读者在“看见”的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了
写作者你的情绪。。。没有了。:))
作者: 横    时间: 2007-8-4 13:02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3-11-12 1:06:00的发言:
谢谢外外的指点,我应该从小处着手。再发几首今天上课时写的吧。
《阶级弟兄》

我们一起无耻过冰冷过
你的速度更快
我就觉得自己纯洁了那么一点

那一点
使我有权利
每天诅咒你一次
纪念你一次

《循环》

当我爱上速度
发现美感是假的
当我爱上美感
发现真实是假的
当我爱上真实
发现你是假的
当我爱上你
发现爱是假的

《无知之境》

总有一天
我的流血
会把我带入无知之境
第一种是有知的无知
例如做爱
第二种是神秘的无知
例如死亡
第一种血是热的
第二种血是冷的


《大法官》

上帝的血液反方向逆行
这么多年的失语症
冲破血管
淹没街道上愚蠢的
无知的骄傲的无神论者
加上自尊
他们的罪行就翻过了死刑的天平
在他宣判之前
他们已经宣告了他的死亡

那么他们至少在活着的时候
可以享受一点自欺的平静


呵呵~很喜欢  [em14]
作者: 外外    时间: 2007-8-4 13:02
和和,俺自己都不入流,不敢说指点。但挺喜欢胡说八道的,不介意的话。

这几个里喜欢《无知之境》《循环》,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这两个收尾有点窄,若是开放一点会空间更大,个人陋见。
作者: 灰石    时间: 2007-8-4 13:02
不是很喜欢。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2
横:感谢你的评论!我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两种矛盾,一是想要把握形而上的东西,但无法和具体细节性的描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哲学追求一种明晰性,而诗歌表达却需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一直结合的不好。最近觉得,算了,从头开始做起吧,关于哲学的知识不是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得来的,强加在诗歌里是一种破坏,必须要一点点的从零开始,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好。
外外:怎么会介意的呢??你说的“开放一点”很重要,还是诗歌的“无穷的意”的问题,对吗?
作者: 横    时间: 2007-8-4 13:02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3-11-12 14:51:01的发言:
横:感谢你的评论!我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两种矛盾,一是想要把握形而上的东西,但无法和具体细节性的描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哲学追求一种明晰性,而诗歌表达却需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一直结合的不好。最近觉得,算了,从头开始做起吧,关于哲学的知识不是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得来的,强加在诗歌里是一种破坏,必须要一点点的从零开始,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好。


我不太喜欢把诗歌和哲学混淆在一起。 这样说吧,如果诗歌里可以看出哲学的意味我赞成北大的一个年轻教授臧提出的诗歌的”伪哲学“ (也许西川早期也这样说过,对不起,我记忆力非常的差:)) 我同意这种说法是因为 我自己也常常看见 也常常运用 因此在这里只说说 我个人对这个提法的误读  所谓伪 在我看来是一种装腔作式 是为了让情绪更好的发挥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说法是不是让别的人不高兴  但是 我确实是这样理解和运用的

这样说吧  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清醒者  这个事件的唯一的清醒者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 他是一种理智 一种反省之后的醒悟 是暂时的一个对于前期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见证者 而且这个见证者因为有理智(这种理智也是暂时性的 )而有的思想 它只是贴近哲学的边缘( 在外表上看 是哲学的) 但是 最终依旧还是形而上。。。

“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就是尽量的在文字里 减少写作者参与言说的成分 让文字这句对阅读者言说。。。

另:作到别怕”破坏“ 有时候”破坏“能够使得诗歌更接近诗歌的本质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2
伪哲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我不太清楚。。我猜测这大概是说诗歌为了人为地达到一个想要的深刻的境界,一种非自然状态的借用哲学吧。诗歌和哲学的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对两者都不是好事。哲学的研究和思考方法是艰难的,运用到诗歌中就很强硬。但是另一种哲学和诗歌的自然的结合可就并非如此了,哲学的眼界非常高远,它试图抓住这个世界背后的某种秩序,这需要哲学家拥有灵动的想象力(尽管他们用枯燥的论证来证明自己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的观点),在这一时刻的哲学家是诗人。哲学家在他的最佳状态--诗人状态中得出了一个命题,他的诗性的运用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他运用逻辑思辩等哲学手段。诗人一瞬间的想象力总是表现某个句子上,不可能一首长诗的整个都拥有这个状态,诗人和哲学家在同样的灵感过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只要某个片段就够了,它背后的完整不需要证明和说出,后者必须证明和说出完整性。两者有相似之处。海德各尔为什么那么推崇荷尔德林?他看到了他的诗歌中蕴涵着的那种意蕴,于是他就发挥哲学家的天性去阐述清楚,结果我看了几遍都没看的下去,呵呵!
作者: 孔小尼    时间: 2007-8-4 13:02
哲学和诗的语言当然有着明晰的界限。伪不伪那也是一种说法。结也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
哲学可以透漏诗意,诗也可以有着思辩的意味,就这一点来看,两者并不矛盾。
当然关键还是具体的操作问题,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鸡蛋里真有骨头的话,可能(五)的最后一节确实做的不够好。

:P
作者: 孔小尼    时间: 2007-8-4 13:02
同意王晨上面的说法。哲学和诗不能相互解释,特别是哲学根本不应该去解释诗。
语言只是媒介,会因为哲学和诗的内在的思维方式的对立而不同。这可能会出现“层次”的跳跃性,因此关键还是怎么“跳”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不该“跳”或是“跳大”、“跳小”的问题。
作者: 横    时间: 2007-8-4 13:02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3-11-12 23:49:57的发言:
伪哲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我不太清楚。。我猜测这大概是说诗歌为了人为地达到一个想要的深刻的境界,一种非自然状态的借用哲学吧。诗歌和哲学的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对两者都不是好事。哲学的研究和思考方法是艰难的,运用到诗歌中就很强硬。但是另一种哲学和诗歌的自然的结合可就并非如此了,哲学的眼界非常高远,它试图抓住这个世界背后的某种秩序,这需要哲学家拥有灵动的想象力(尽管他们用枯燥的论证来证明自己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的观点),在这一时刻的哲学家是诗人。哲学家在他的最佳状态--诗人状态中得出了一个命题,他的诗性的运用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他运用逻辑思辩等哲学手段。诗人一瞬间的想象力总是表现某个句子上,不可能一首长诗的整个都拥有这个状态,诗人和哲学家在同样的灵感过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只要某个片段就够了,它背后的完整不需要证明和说出,后者必须证明和说出完整性。两者有相似之处。海德各尔为什么那么推崇荷尔德林?他看到了他的诗歌中蕴涵着的那种意蕴,于是他就发挥哲学家的天性去阐述清楚,结果我看了几遍都没看的下去,呵呵!


我很高兴你发现了为什么海德各尔对荷尔德林的推荐这样的事情
因为你看见了 但是 非常遗憾的是你没有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荷尔德林
没有主动让海德各尔去推荐他的文字。 为什么?:)
我认为这就是文字写成之后的事情了  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个著名的、非著名的写作
的人写的的东西  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只能是半成品
因为另一半的完成是要依靠阅读者 。。。
因此 我觉得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让文字自己对阅读说话!这就是我想说的

我不太会说  见笑了![em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5 13:20:16编辑过]

作者: 孔小尼    时间: 2007-8-4 13:02
我明白了横的意思,当然,横说的有道理。第一次创作应该是在作者在具备了自我的感知和体验的前提下,运用文字“形成”文本的过程。第二次创作则体现为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一定是不一样的。海德格尔以读者的身份出现,并且用哲学的语言“推荐”了荷尔德林。一个读者,一个作者,对同一作品肯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你说的是“创作”的先后。)
    而王晨所说是哲学和文学的分野,哲学和文学在思维方式的、文字表述的层面的本质区别和分裂的基本的事实之下,究竟有没有在我们的诗里重新“弥合”的可能。
看来大家真的把一个问题弄成了两个问题~~~:)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2
以下是引用横在2003-11-15 3:03:45的发言:



我很高兴你发现了为什么海德各尔对荷尔德林的推荐这样的事情
因为你看见了 但是 非常遗憾的是你没有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荷尔德林
没有主动让海德各尔去推荐他的文字。 为什么?:)
我认为这就是文字写成之后的事情了  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个著名的、非著名的写作
的人写的的东西  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只能是半成品
因为另一半的完成是要依靠阅读者 。。。
因此 我觉得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让文字自己对阅读说话!这就是我想说的

我不太会说  见笑了![em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5 13:20:16编辑过]

[/quote]

呵呵,我怎么误解了你的意思呢?咱们不是谈论哲学和文学的关系问题来着吗?你说的是另外的问题,作者在完成自己的文本以后,这个文本就成为敞开的,以开放性的态度面对读者的解读,这点我自然赞同。[em12][em33]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