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广播剧(外三首) [打印本页]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标题: 广播剧(外三首)
一段距离

在公路的一边,树叶纷纷落下,
梧桐树干向内倾斜,追赶着黑板擦——
一只松鼠打着喷嚏,用尾巴藏起天空。
在晨光和落日之间,这条路像地毯一样
被卷起、收回;摆脱了墙裙,为此刻添加着

灰白色的机场。它想赶在时间的前头,
虽然它不理解自己的声音和用途,
不理解自己的渴望——
但闲置下来,等来荒野一场雪,
白得吓人,白得壮烈。

饮恨、惜恶,它是大海,是一团火烧云,
它是昙花的过度偶然。现在,
野草趔趄着疯长出一片浓密胡须,
在通往某个夜晚的路上,
光荣、残酷,黑得扎手,黑得迅速。

                    2004.11.22.

凤凰自行车

两个轮子在山间快速飞转,压过了田野,
碾过杏花、苦菜花,软禁了省界。

铃铛不响了,胎纹也旧。
风在靠近云端处,掠夺着稀少的羊群。

背着,驮着,它运送堤岸到了下坡。
转眼之间,轮子就已停住——
被修理、被清洗,但就是不能成为的它的缩影。
河水波光粼粼,空悲那一腔激动,
激动成葵花一朵,善良一个。

如果你是一个小马虎,
卸掉了闸片和后座儿,这可会惹恼你的
舅舅,他刚从工厂领回阶级的烙印,
但这回是温柔的高温:不见得
是一个通红的耳光,不见得是告诫、说服。

                          2004.11.

《中国》


坐在倒数第三排,放映厅里座无虚席。
这黑暗真腼腆,几个小时前这里还是
它的白天,像街道,空无一人。

但有谁踩着缝纫机缝住了天空,
仿佛群众演员的前推后搡——
而我只感到了从后背涌起的海浪。

                   2004.11.29.

﹡: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1972)。



广播剧

Verlusts der Aura
             ——本雅明

从午休时间迎来的倒下,倒进红塘、密语,
孩子们在欢呼胜利。
从影子下面逃出的山峦,分开云朵、机群,
孩子们惊讶于比喻。

从邮递员手中分检出的信笺,从小型作坊
里冒出的青烟,从沟壑纵横的田野中甩出
的村庄,从废弃的砖窑里伸出懒腰的白猫。
孩子们纷纷睡过去。

从公共澡堂冲出的蒸汽,从农牧场,大概
孩子们发现了奸细。
从高高的水塔,从避雷针、小喇叭,大概
孩子们不在乎天气。

从风起伏着的麦田,从熏黑的烟囱,从月
亮的括号里,从冬青到拐角处的滑梯,从
微微侧身,从嫉妒之火,
                   孩子们装饰了呼吸。

                       2004.11.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27:04编辑过]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23
这些都不错。这些诗的风格让我想起以前北大的席亚兵,有些地方得用词又有点像
上海的韩博, 大概是对语言的态度上你们有共通之处。

但我一只觉得类似的写法有一些内在的问题,这样的风格适于驯服语言, 比如让一些
异质性的成分在句子里显得很光滑,但有碍于诗在整体上的开放,针脚细密有时候会造成
一些束缚。

我自己前几年一直要把诗写得开放,现在也在考虑一些相关的问题,希望大家多交流。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你说的这个一直是困绕我的问题,也在琢磨。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关于开放,我有时候觉得看一个诗人写的结尾就够了。
作者: 陈舸    时间: 2007-8-4 13:23
开放性的问题,我最近也一直在想
作者: 杨铁军    时间: 2007-8-4 13:23
这几首诗很好,尤其是最后两首,一定程度上不见得就不“开放“。不过我个人却是很欣赏你诗中的“无理“成份,这是你的标志了。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23
我喜欢“中国”这样的短诗,我说的开放, 是相对而言的。

广播剧让我想起肖开愚的学习之甜这样的诗,我觉得肖开愚后来几年也是
有点急了,想在语言上做实验, 都要付出一些代价。
作者: 杨铁军    时间: 2007-8-4 13:23
凤凰自行车的结尾也有一点肖开愚的影子,“不见得是告诫、说服“这样的结尾很好,但是也许并不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不论开放或封闭,和另外一类诗比起来严格说来都显得不够开放,不过我觉得你既然对形式和语词的有如此的把握,只要有心,也许很快可以有所开拓吧。我自己是很在乎结尾的,可能太在乎了。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23
我是感觉90年代以来的一些诗歌写作,受过布罗茨基到希尼这些人的明显影响,再经过
肖开愚, 臧棣这些人的变形,已经把类似的写法精细化了。

最近在看排律,发现这种诗体的一些特点, 一方面它是最严格的律诗,基本上都是对仗,一首长律下来, 几乎所有的韵字都用上了。 另一方面,因为排律要一气写下去, 又成了一种很开放的,可以不断推进的诗体,又可以加入赋和叙事文学的因素,所以非常了不起。

总体上,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开放的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4 4:50:59编辑过]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以下是引用二十月在2004-12-4 12:26:47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王敖在2004-12-4 4:22:48的发言:
我是感觉90年代以来的一些诗歌写作,受过布罗茨基到希尼这些人的明显影响,再经过
  肖开愚, 臧棣这些人的变形,已经把类似的写法精细化了。

  最近在看排律,发现这种诗体的一些特点, 一方面它是最严格的律诗,基本上都是对仗,一首长律下来, 几乎所有的韵字都用上了。 另一方面,因为排律要一气写下去, 又成了一种很开放的,可以不断推进的诗体,又可以加入赋和叙事文学的因素,所以非常了不起。

  总体上,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开放的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4 4:50:59编辑过]


[/quote]恩,我基本明白了你的意思。我说的开放性主要是考虑时间性的多一些,看结尾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我个人有时候觉得,开放或不开放,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怎么处理时间性的东西,这个是我目前主要考虑的事情。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以下是引用杨铁军在2004-12-4 3:59:54的发言:
凤凰自行车的结尾也有一点肖开愚的影子,“不见得是告诫、说服“这样的结尾很好,但是也许并不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不论开放或封闭,和另外一类诗比起来严格说来都显得不够开放,不过我觉得你既然对形式和语词的有如此的把握,只要有心,也许很快可以有所开拓吧。我自己是很在乎结尾的,可能太在乎了。

我对肖开愚的有些诗歌的确很喜欢,他有时候能造就一种很奇怪的气韵的东西。“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恩,这个我正在努力的避免不回答这个问题了。呵呵
作者: 何惜    时间: 2007-8-4 13:23
个人以为 这些诗的毛病 形式倒在其次 关键是在诗人自身想像
力的缺乏( 当然我并非专指该诗 )否则无论对形式的研究如何深入
终只落了个皮毛
我们所谓对古典的回归 非指单纯形式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深邃
豁达 在诗歌的范围内 我们能否达到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
否则只是形式上的伪复古主义
更多精力不妨花在对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创造上 而非为了对应或强调
某种诗歌体裁 去挖空心思
作者: 八月    时间: 2007-8-4 13:23
89902623
八点三十。
老师宣布古代汉语欣赏课开始。
天空有乌云。
老子死了,庄子死了。

哥们说:谁的错让文字流传开来。
回去读读古代历史书吧。

诗歌。我搞不明白。我没读过西川。没读过谁。偶现在读穆旦而已。
写累了。读累了。去读古代历史了。
维特根斯坦的随笔很读。不是诗歌。等待学习中。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以下是引用何惜在2004-12-4 15:44:45的发言:
个人以为 这些诗的毛病 形式倒在其次 关键是在诗人自身想像
力的缺乏( 当然我并非专指该诗 )否则无论对形式的研究如何深入
终只落了个皮毛
我们所谓对古典的回归 非指单纯形式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深邃
豁达 在诗歌的范围内 我们能否达到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
否则只是形式上的伪复古主义
更多精力不妨花在对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创造上 而非为了对应或强调
某种诗歌体裁 去挖空心思

既然你说的诚恳,我也就再说几句。恕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你从我作品哪里得出的所谓形式上的伪复古主义。这很难不让我有对你持厚古薄今想法的联想——顺便说一句,虽然我承认杜甫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我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就代表了诗歌在文化历史上的最高水准。我特别想问,你的伪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还有,传统文化内核,呵呵,这个词似乎有一些空洞吧,什么是传统?你说的是孔子的文言还是王国维的西学中用?或者,是胡适的传统?鲁迅的中国性?
作者: 杨铁军    时间: 2007-8-4 13:23
以下是引用二十月在2004-12-4 12:32:27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杨铁军在2004-12-4 3:59:54的发言:
凤凰自行车的结尾也有一点肖开愚的影子,“不见得是告诫、说服“这样的结尾很好,但是也许并不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不论开放或封闭,和另外一类诗比起来严格说来都显得不够开放,不过我觉得你既然对形式和语词的有如此的把握,只要有心,也许很快可以有所开拓吧。我自己是很在乎结尾的,可能太在乎了。

我对肖开愚的有些诗歌的确很喜欢,他有时候能造就一种很奇怪的气韵的东西。“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恩,这个我正在努力的避免不回答这个问题了。呵呵
[/quote]

“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我意识到这句话的偏颇了,似乎在说形式感对"开放"造成了障碍. 王敖所举的杜甫排律的例子就是一个反证. 不过如果把它看作成就,起码我自己也会向往的. 开放的含义可以进一步争论, "强烈的形式感"起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想说而没说清的.
作者: 肇事孤儿    时间: 2007-8-4 13:23
很喜欢《广播剧》和《一段距离》的前面部分,非常棒。

尤其是《广播剧》里的那种迷恋气质!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23
以下是引用杨铁军在2004-12-7 1:02:43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二十月在2004-12-4 12:32:27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杨铁军在2004-12-4 3:59:54的发言:
  凤凰自行车的结尾也有一点肖开愚的影子,“不见得是告诫、说服“这样的结尾很好,但是也许并不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不论开放或封闭,和另外一类诗比起来严格说来都显得不够开放,不过我觉得你既然对形式和语词的有如此的把握,只要有心,也许很快可以有所开拓吧。我自己是很在乎结尾的,可能太在乎了。
  

  我对肖开愚的有些诗歌的确很喜欢,他有时候能造就一种很奇怪的气韵的东西。“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恩,这个我正在努力的避免不回答这个问题了。呵呵
[/quote]

“强烈的形式感总是造成精致可喜的句子和结构“,我意识到这句话的偏颇了,似乎在说形式感对"开放"造成了障碍. 王敖所举的杜甫排律的例子就是一个反证. 不过如果把它看作成就,起码我自己也会向往的. 开放的含义可以进一步争论, "强烈的形式感"起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想说而没说清的.
[/quote]
恩,杜甫的排律的确是个证明。我觉得开放性是不是还包括这个意思,即时间性上的开放。这里面有偶发的成分在,这很重要。所谓的即兴,实际是对未来时间的邀请。
作者: 杨铁军    时间: 2007-8-4 13:23
你的关于时间的看法很有道理,不过如果没有前两天读你的默读之辩,很容易地对它误读了。看来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框架,很多概念其实在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严重的差异,有时候即使大家互相认同,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相反亦然。时间长了熟悉后也许会好一点。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8-4 13:23
中国和广播剧还稍微好点。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23
在我看来, 即兴跟时间性紧紧相关。就像音乐演奏一样,分分秒秒都在演奏时间,在爵士乐里面尤其明显,而且每次演奏都可以有发挥,有变奏,绕出去很远又绕回来,同时是一种合作,跟时间和语言的合作,我觉得就跟小号手和鼓手,贝司手合作一样。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