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的虚假玩具 [打印本页]

作者: 南山雪    时间: 2007-8-4 13:24
标题: [原创]《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的虚假玩具
《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的虚假玩具
——简评给希望工程掘坟的《一个都不能少》

1.质疑威尼斯:不要轻信张艺谋
张艺谋赶上了威尼斯的“亚洲年际”,从56届金狮奖被《一个都不能少》夺走后,57、58连续两届金狮奖分别被伊朗导演杰法•帕纳西的《圆圈》和印度导演米拉•奈尔的《季风婚宴》(女性导演首次在威尼斯获奖,而且《季风婚宴》更适合进行音乐分析,因为虽然它“特别”,但它仍是一部印度电影,印度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没完没了的音乐烘托着没完没了的主题)夺走。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在《一个都不能少》之后,染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机会便越来越少了(除过单项奖方面,大概也就是比张艺谋表现中国底层人民黑暗面更甚的李杨的《盲井》了)。从获奖的层面来说,《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的一个句点,而对于威尼斯来说,认可《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在中国人眼中虚假无比的电影势必会有一些深层原因。众所周知,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这些张导早期电影中,拥有的两个共同特点是1。始终会有一个主题音乐反反复复地捣乱观众的耳朵,从唢呐到长笛,乐器的变化无法避免音乐设计方面的“刻意”,很不幸《一个都不能少》也无法摆脱(从《英雄》能大概看出来,难道张导只能在这种纯商业片中试图使自己的音乐元素丰富起来?)这样的“刻意”,片中安插的主题音乐只是换了不同的乐器演奏,过于“煽情”的循环方式令人不得不怀念《活着》。2。始终是拍给外国人看的“新鲜东方影片”,不得不承认从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第五代导演的出现本身就伴随着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肯定,它们所肯定的是以他们二人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经常重复的所谓“神秘而离奇的东方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演奏方式本身就有些脱离中国的现实(这和我看《盲井》之后的感觉很像,总觉得不对劲,总觉得这就是给外国人拍的)。我很喜欢影评人加布利耶尔评论第三世界电影时所说的一句话:“西方世界向第三世界选购的电影是很容易甄别的,它们常含下列元素:民俗,但需浪漫;苦情,但需诗意;现实,但需幽默。”我认为这一句话用在评论第五代导演尤其是张艺谋的作品时尤其可以说明问题。张艺谋获奖的那几部影片要说俗还真是俗,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还是场景的设置,但要说浪漫也真是浪漫,让外国人一看,就能轻易记住《红高粱》里那些端酒的汉子;《我的父亲母亲》里那个奔跑的《母亲》,当然作用到《一个都不能少》上,显然外国人没真正见识过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所以他们“轻信”了张艺谋,而《一个都不能少》从朋友们观影的表情来看,也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部喜剧片,为什么中国人笑了?因为故事情节不但俗套而且实在太假。我完全可以因此质疑威尼斯金狮奖的成分,虽然曾经有一部让我尊敬的也是由业余演员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拼命模仿的那一部)出自意大利,但是众所周知,意大利电影一向“小众化”,视野没有法国宽,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相信意大利电影有真正的“新浪潮”时期一样。从《一个都不能少》的音响部分来看,张艺谋的着意用墨显然比之前的任何作品都要“吝啬”,如果这种“吝啬”换来的是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那我自然不必多费唇舌,关键是这样的“吝啬”造成的效果是电影本体“不踏实”起来,很多的能搞出冲突来的情节因为在音响尤其是音乐表现上的不力而被画面的小家子气给“冲淡”了,这部单线叙事的影片因为此而陷入了让中国人啼笑皆非的境地。虽然我知道张导在影片的声音应用上一向喜欢“过分”强调主题,而“煽情”也是他的功夫之一,但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音效做得如此之差也是我在看过五遍之后终于悟出来的:因为这种“吝啬”正是小家子气的威尼斯所需要的元素,因为人物都是业余演员,所以显得影片“散”,要靠音乐将这些碎片整合到一起,这样才能保证人家电影节的评委能看得懂,或者说能“听得懂”,这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在音乐使用上最大的动机。下面我将在另一部份里逐一阐述我所认为的《一个都不能少》的硬伤,而这些硬伤也正可以帮我从整体上给这部影片定性和定位,音乐运用上的当然无法避免,以及一些突兀的情节和突兀的台词。总之一切都悔言之有据。

2。不断的突兀,不断的硬伤,不断的“笑料”。
《一个都不能少》里制造的突兀可谓是近一段我观影里最多而且最容易被发现的,因为这是一部被意大利列为“教学示范片”的影片,在中国也直接地与“希望工程”挂钩,但我真是觉得,这之间的联系在张艺谋的处理上本来就显得势弱了,一个最大的突兀就是,魏敏芝为什么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普通观众的看法就是,为了村长给她的50元钱和高老师答应她的如果学生一个都不少再加给她的十元钱。就为了这个,魏敏芝开始“奔跑”(这也是张艺谋电影里的一大特色,后来的《我的父亲母亲》也体现了这一点,有些影评家认为,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里的“长跑教练”)……而这样的奔跑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真的有所帮助么?一个13岁的孩子,很难承担这么沉重的现实,这样的影片,是“失衡”的结果,也许威尼斯的评委们就喜欢看见这种“失衡”,但是让中国人看了,只能是窝心。
突兀一:一个不爱惜粉笔的代课老师
片中在我看来还算没有失真的几个片断之一就是明行光的日记本上写的这段话:“我心里很难过,前两天张慧科在教室里捣乱,把课桌碰倒了,一盒新粉笔掉在地上,魏老师要他捡他不捡,魏老师就使劲推他,张慧科就是不听话,推来推去的,地下的粉笔又被踩碎了很多,新来的魏老师不像高老师那么爱惜粉笔,高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学校没钱,买不起很多粉笔,教育我们要爱惜粉笔,我是学习委员,每次都要帮老师收拾粉笔,我知道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也舍不得扔掉,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过了一会,高老师看见了,就把它捡了回来,他用两根手指的指甲捏住粉笔头,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一个字,最后一笔,是高老师用大拇指抹上去的,我的心里很难过,一盒又白又长的新粉笔,现在成了又黑又短的粉笔头了,高老师知道了也很难过。”而这段话里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这个新的代课老师的不敬业,试问如果将这样的影片给那些乡村老教师们看,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显然是高老师那样的人,于是他们也会做到高老师那样爱惜粉笔,但是魏敏芝不会,而且她还毁坏还浪费,这难道是希望工程希望看到的画面?希望工程不是个体暴发户,它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框架,而这种意识形态的传递,是十分可怕的,虽然张慧科在念日记时的声音极为“动听”。
突兀二:不让明行光去县城里读书
学生的大好前途,险些就被魏敏芝那令人讨厌的固执给葬送了,现在我们想想她为什么不让明行光走,无非是因为她的那点代课费,有了这笔钱,她在水泉小学才有意义,如果希望工程里的每一位老师都这样固执,那么学生们的前途何在?张艺谋似乎是想说魏敏芝“敬业”,但这样的“敬业”在中国人看来是过于“愚蠢”了,一个13岁的孩子,被张艺谋塑造成了一个比老顽固还老顽固的“石头”分子,要不是张慧科的“弃暗投明”,明行光不就被耽误了?这对希望工程的宣传有好处吗?
突兀三:强制性阅读学生日记
不但是“阅读”,而且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找张慧科念出来张明献的日记,这是一件多么不道德的事情?我们的张艺谋导演在此用意非常明显,靠这段念出来的张明献的肺腑之言来把魏敏芝的“错事”说出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十分低能,因为他只考虑到了让影片“出来”得更顺畅,而没有考虑到这种处理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不是把中国人的丑中国人的不尊重隐私拿出来给外国人看是什么?农村教育本来就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张艺谋只是更加渲染了。
突兀四:老师管学生要钱,强制搜学生的钱。
似乎让观众觉得,这样的老师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天经地义的,为了找一个丢失的学生,魏敏芝伸出手管班上的每一个人要钱,并且当人家不给的时候还搜人家的钱,这种行为是老师应该做的么?这是一部给中小学生看的教学示范片,但是包含的隐性负面内容显然太多了。如果我们可以原谅魏敏芝的年轻,那谁能包容被老师搜包的学生?
突兀五:在教学期间带领学生去搬砖。
从后一段计划搬砖前学生们异口同声的“不想去”“累”可以知晓,学生们并不是非常情愿去做这样出卖自己无偿劳动力而帮助同学的事情,而魏敏芝这位老师为了攒足自己的路费,利用了学生们,这种利用,也许在农村教育里经常出现,但是拍出来给外国人看,就有些不可饶恕了。
突兀六:用辛苦搬砖的钱给孩子们买可乐汽水
在这里传递的第一条信息是:有了钱就有充足的理由去花,无论这钱是怎么辛辛苦苦挣来的。第二条信息是:农村的孩子也爱喝可口可乐。这显然都和西方人的视点沾了边。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则拍给西方人看得软广告,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创意,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设想一个可口可乐的广告词:“搬砖虽然辛苦,但我们有可口可乐,快乐是用来分享的。”
突兀七:在砖厂老板出现后表现出来的蛮横
“我们搬了你就得给我们钱!”这是魏敏芝带领她的同学们说出的话,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一场围攻,明明砖厂老板不在,明明没有人请这些孩子去搬砖,为什么他们要去干这种没人同意的事情?是不是要让每一个希望工程里的没钱的孩子如果缺了钱就去搬砖,反正老板会给钱,因为“搬了,就一定会给。”这是一个混乱的不等价交换的逻辑。而魏敏芝表现出的蛮横无疑让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观众看起来都觉得十分讨厌。这种蛮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突兀八:丢下一个班的孩子去找张慧科
目的是什么?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如果少了高老师就不会给钱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非得被张艺谋加上“帮助同学”的冰糖外衣,显然是可笑至极的。一个班的孩子都不管了,把时间都花在了找人上,甚至还要学生帮自己混车(虽然最后还是被发现并且赶了下来),这种老师,已经将学生利用得够购的,如果她算是没有任何动机,那么学生们这么帮她显然各个都是天使了。混车也是一个败笔,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农村的孩子不懂事也不老实,总想到这样的歪点子整人,这怎么成?而且老师也是直接的参与者,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了。
突兀九:蛮横、毫不讲理地逼着与张慧科同来的女孩去找他
开始时不给钱,后来挣扎了很久才把钱掏了出来。在整个寻人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句话是“人话”,人家凭什么去帮你找人?人家把理由解释得那么清楚了为什么你好要不断地追问还要不断地相逼,这又是在传递一个不良信息:我是老师我怕谁!我说怎么就是怎么,我说不给钱就不给钱……
突兀十:电视台的看门大娘对台长的讲话
这哪像一个下级对上级的讲话!什么“她有病”之类的话都能说出来,不是说这位看门大娘粗俗(我觉得她在收发室骂魏敏芝的那段时全片最有力的了),而是说她没有说到向上,毕竟坐在她面前的台长,按照常理她不可能这样说话,事情就这样失真了。显然张艺谋想在这部没有坏人的电影里努力制造这么一个恶妇的形象,以维持电影的所谓“平衡”,制造出一些“冲突”,免得电影像白开水一般。但显然他选错了地点也选错了人物。
突兀十一:“生活七彩桥”录制现场的对话的虚假。
这些对话是这个样子的——主持人:“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国民素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已经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办学条件还很差,所以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上学读书,今天我为广大的观众朋友邀请来一位特殊的嘉宾,请她和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农村的教育问题……你能谈谈水泉小学的现状吗?……象张慧科这样在你们学校的辍学现象,你觉得这种原因是什么呢?” 魏敏芝:“他们家里头缺钱。” 主持人问:“小魏老师,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张慧科,让他继续读书呢?” 主持人:“观众朋友,其实像张慧科这样辍学的孩子也许在社会上还有,我们希望啊,社会各界能伸出援助的手,帮助这些孩子早日回到校园,因为这也是关系到一个我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小魏老师,其实你现在的心情我们都非常理解,我想请你对我们的观众朋友讲几句心里话好吗?你今天就对着我们的观众,你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心里话好吗?”魏敏芝:“张慧科,你跑到哪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你都快把我急死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啊?”在这一段的对话里,首先要质疑的问题是,这个节目的编导在做节目之前有没有考虑到魏敏芝的身份?让她去讨论什么教学质量什么现状什么国民素质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节目都“收视率很高”,显然过于虚假了,做为一个导演,不可能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其次要质疑的问题是,魏敏芝为什么要在当场流泪?她流的眼泪是为谁流的?是为了一个在之前惹她生气惹她发牢骚的学生还是那六十块钱?张艺谋在这里糊涂了,而在某些影评家眼里,这还算是魏敏芝最能体现出演技的地方……
突兀十二:回程路上记者采访张慧科。
虽然我认为这一段对话单放在这里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这个业余的记者给这个孩子制造的有些问题实在是太没有必要了,还是用事实说话,把原对话列在这里——主持人:“张慧科,现在阿姨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觉得魏老师好不好?”张慧科:“好。”主持人:“你要怎么样感谢魏老师呢?”张慧科:“我长大了念书……念高中……等我挣了钱,给她买好多好多东西。”主持人:“为什么呢?”张慧科:“因为她那么辛苦地去找我,我也要报答她。”编导:“你要买点什么东西啊?”张慧科:“买好多好多好东西啊。”编导:“什么好东西啊?”张慧科:“好看的。”主持人:“你觉得什么是好东西呢?”张慧科:“给她买点花。”主持人:“那个城里怎么样?喜不喜欢城里?”张慧科:“喜欢。”主持人:“城里怎么好啊?怎么让你喜欢?”张慧科:“城里就是比这里好,白吃东西的白拿东西的。比这里好多了。”主持人:“你觉得城里给你留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张慧科:“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的。”在这段对话的前半部分,例如“什么好东西啊?”“你觉得什么是好东西呢”这些问题一看就知道是记者没事找事的废话,如果张艺谋会反驳他在努力使这部影片变得充实,那么这样的无聊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得消耗了影片的“元气”,说说是怎么伤的,我想我只能告诉你,往后看,张慧科回答记者问题的最后几个回答得实在漂亮,这也预见了这个孩子有天生的表演天赋,最好的演员就是那种让你欢喜让你忧的演员。张慧科在《一个都不能少》里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本色,但是本色是最难演的,虽然不会过分失真,但可能因不熟悉台词儿磕磕绊绊,姑且一等他吧。
突兀十三:没见到什么坏人
这恐怕是《一个都不能少》中最脱离当代中国现实的一点,我不相信张艺谋的本意就真的是想拍一部教学片(否则他也不会把主线放在魏敏芝为了钱去找学生上,不会拍出学生是怎样的不负责任),本身这个剧情的设置就显得很单薄,这一点和他在拍《活着》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活着》也是我所认为张艺谋拍的最为深刻最为出色的影片,当与《霸王别姬》齐名,因为看过后没有让中国人感到假的感觉)。魏敏芝的寻生,一路上得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帮助,唯一在电视台遇到的一点磕绊,也被那个好心的台长解决了,而当今社会中最深刻的问题——对农民的歧视,张艺谋似乎刻意地避开了,无论是火车站的广播员、还是火车站里那个好管闲事的汉子,都让人怀疑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张艺谋自己的“理想化”的作品,或者可以说是“偏激化”的作品,从《一个都不能少》开始,我们发现了张艺谋开始偏重于外在的突破——比如找所谓的业余演员担纲影片主演什么的——而忽视了内在的改变——无论是后来的《我的父亲母亲》还是《幸福时光》,无一不是将煽情进行到底从而赚观众的眼泪,毫不客气地说,这几部影片甚至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尚有一定距离,因为“越来越假”,张艺谋也把自己逼到了一个角落,于是索性拍起了根本不真的武侠片,没有艺术追求,也没有创作初期的血气方刚,和陈凯歌一样,因为耐不出寂寞,因为银子不够多,而堕落了。《一个都不能少》这样单薄的剧情设置,姑且当作给威尼斯的评委们上的眼药水好了。总之它医不好中国人的心。
突兀十四:在音效上的低能儿表现
我知道张艺谋在想什么,想在音效上玩点“花活”,这“花活”就是能减就减,能删就删,最后余下的就都是拍记录片般的自然原音,既没有《红高粱》的悲壮,也没有《活着》的深刻,一切音效被处理得仿如白开水一般,演员的台词奇烂无比,无论是剧本上体现的还是从演员嘴里说出来的,尤其是魏敏芝,丝毫没让人看出这个固执的女孩子说话有什么能让人掉眼泪的,她的声音让人厌烦,搭配上一幅做作的表情,极度的蛮横无理,这样的处理,未免不让人感到失败,生出“还不如找个专业演员”的感叹来。如果找业余演员能达到专业演员达不到的本色效果,我也不必再次多费唇舌,关键是这些业余演员在说话上都是一直在模仿专业演员,而且模仿得很拙劣,尤其是那个村长,不但每次说话都躲躲闪闪不敢看镜头,而且说出来的话都是磕磕绊绊明显台词没背熟的,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这部业余演员组成的电影在音效上简直是低能儿的表现,不要忘了《偷自行车的人》是半个多世纪前的电影作品,而《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的倒退之作。后来在《英雄》里他向谭盾发出了求助,因此《英雄》又彻底变成了一部主题突兀情节想曲折没曲折起来的音乐片,这除了说明张艺谋的大师成色不足,常常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表现外,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在音效上是失败的,虽然主题音乐被多次重复,而且每一次似乎都想让人觉得“新鲜”,但是每次主题音乐出现时并不是那么恰如其分——总是想让观众和评委掉眼泪的音乐不是真正出色的电影里的音乐,真正出色的电影音乐应该是让观众冷静下来好好考虑主题的音乐。
突兀十五:突然出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之所以用了“突然出现”的字眼,是因为这一段张艺谋在处理上“快”得令人咋舌,先是电视台找人,然后很多好心人捐钱捐物,张艺谋在给观众传递有一个错误信息——如果没有魏敏芝的找寻,所谓的“希望工程”是不会被实施在水泉小学的,因为电视台的推广,因为很多的“好心人”,水泉小学的孩子才可能摆脱五十年的破教室,才可能用上那么多的彩色粉笔……这难道就是希望工程的本质吗?如果没有人能宣传没有人像魏敏芝这样固执这样铤而走险,孩子们就一辈子别想盼到希望工程了吗?也许这是中国的希望工程的一个现实,但是这样的现实给外国人看给中国的学生们看会造成什么样的反应?难道会是积极的一面吗?张艺谋以一个大团圆大喜庆的结局试图掩盖影片前面他的种种失败,但是观众不是低能儿,轻易地就能看出来这中间的毛病,从头一直失败到尾,张艺谋也从《一个都不能少》开始走下神坛。

3.        结语:为希望工程掘坟
当年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希望工程,如今也很少有人提起了,《一个都不能少》是五年前的影片,在这五年里,中国的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的电影界,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等人投入了商业片的怀抱之中,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王小帅等则继续地下片的实验。近些年反映希望工程题材的影片是越来越稀少了,而《一个都不能少》被人当作希望工程题材电影的范本,显然也有些夸大其辞,毕竟张艺谋除了在最后的字幕里反映出来他是在拍一部“正义”的电影之外,在前面的段落只是在阐述一个让外国人觉得“新鲜”的“中国传奇故事”,这样的影片称不上荼毒心灵,也可以说是颠倒黑白,虽然反映了一些希望工程的情况,但这种反映是片中的“次要部分”(次要到只能在片尾字幕中出现),《一个都不能少》的“主要部分”是什么,怎么做的,我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个单靠爱心支撑的“工程”是无法长久的,更多地是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大型企业的支持,希望工程已经断粮了,难道还要继续这样断下去吗?我是一个有良心的批评者,因此我无悔于在此对“中国一导”张艺谋的各种激烈言辞,如果是对《活着》,我想我不会去说这些话,因为《活着》是有良心的,但《一个都能少》,怎么看怎么像给希望工程掘坟。黄天厚土,苍皇可鉴。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24
走错了路,看错了东东。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4
难看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8-4 13:24
愚蠢
作者: 南山雪    时间: 2007-8-4 13:24
试问诸位所指的是这篇文章、我、还是张艺谋呢?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24
文章。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8-4 13:24
以下是引用南山雪在2005-1-6 20:37:21的发言:
试问诸位所指的是这篇文章、我、还是张艺谋呢?

不用试问,说的就是你,你丫闭嘴吧.
作者: 南山雪    时间: 2007-8-4 13:24
笑。继续。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4
电影和文章,都难看。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