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环状群岛 [打印本页]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24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指甲    时间: 2007-8-4 13:24
你丫还活着,很好
作者: 陈舸    时间: 2007-8-4 13:25
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推进的精确的描述,文本的结构正如它的题目,隐藏着错纵复杂的关系,很有意思,再慢慢看
作者: 虱子    时间: 2007-8-4 13: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暴动和法国姑娘们    时间: 2007-8-4 13: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何兮    时间: 2007-8-4 13:32
<>整个小说令我联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奇遇》</P>
<>喜欢最后一段的叙述。</P>
<>语言和叙述都没有问题。好的就不多说了。</P>
<P>可以注意的问题:1,在这个虚拟的场中是否可以引入更显性的元素?</P>
<P>2,在这种双重虚拟的空间里,你是否可以适当给予更坚硬的物质(叙述的精确并不能提供物质的实存,除非你全篇的叙述密度一致)?</P>
<P>其实,1和2是一个意思:如果换一种视角,“环形群岛”将自己出现,而非在寻找的迂回中面临被意识取消的危险。其实,这还是一个寻找“场”的文本,因作者更直接的判断力缺席而失去了该有的方向与重量。</P>
<P>一家之言,仅作参考。</P>
作者: 背靠背    时间: 2007-8-4 13:41
九月的一天中午,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出门的时候,圣•沃岗——我在网上的一个朋友——从海边给我打来了电话。他和妻子去消暑的这个海滩,刚好有人组织了一个群岛自助游,他怂恿我跟下一支队伍。。。。。-----------------现实与非现实的混合释放出某种稀少的氧
作者: 木子彳亍    时间: 2007-8-4 13:42
<p>好 顶啊 </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7-8-4 13:42
下回去.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44
叙述和故事都令人多少的感到一股奇怪的海潮的感觉。环状群岛本身的意象描述和虚化的很好,就好像是一篇真实的小说,在阅读时突然消失了一样。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9 23:21
想起了《莫扎特与狼帮》
不错,真实的虚拟。象玩游戏。可惜是文字游戏。再生动一些就好了。

[ 本帖最后由 lostboy 于 2008-11-9 23:23 编辑 ]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0 03:38
我觉得在这里那两个英文名字比较突兀,也可以说打扰读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圣•沃岗“等其他英文(或法文意文等等)都是直接用汉语音译的。名字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的话,最好能够融入小说。在这里我看不出这两个名字有什么特别含义。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0 04:02
还有一点,我觉得下面用红色强调的字都可以删掉:

九月的一天中午,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出门的时候,圣•沃岗——我在网上的一个朋友——从海边给我打来了电话。他和妻子去消暑的这个海滩,刚好有人组织了一个群岛自助游,他怂恿我跟下一支队伍。据他说,那一带很少有人光顾,完全没有开发过,奇异的野生植物遍地丛生。“假如你不想在家捂出痱子来”,他强调,“你最好过来跟我们一道。”
   我在地图上找到了沃岗说的群岛,它们单独排开,但是离得很近,看上去像一个被扭曲了、而且裂了一个缺口的项圈。如果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一路踩过去,完全可以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在分得比较开的那几个岛屿间,他的步子可能得迈大点。我只是打个比方,他的步子迈得再大都会掉到海里去。这个项圈的缺口对着的地方,大概就是我的居所的附近,这么说肯定不太准确,但是起码在地图上看起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叫“岬角”,离大陆有点儿远,四周是深绿色的。


那个项圈的比喻本来比较形象。但似乎简单的拿一个物件比另一个物件的比喻很少能够给文章加色,因为它不会让读者更明白,所以没什么用处。好比如果我说一个柠檬黄的象香蕉,肯定是废话了。

这篇小说让我比较佩服的地方是语言,或者说是语气在整篇都是比较一致的。我不太喜欢的一点是整篇的情绪也可以说是无多少起伏。叙事者说“我开始焦躁了“或者是“我失魂落魄的几天“但读者根本没有这种感觉。这篇小说并没有什么新意,在我看来它的灵感来自于波尔霍斯;既然如此,他至少应该能够呈现出未知事物给人带来的恐惧感,或者是快感。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0 08:43
原帖由 tolsbo1 于 2008-11-10 04:02 发表
那个项圈的比喻本来比较形象。但似乎简单的拿一个物件比另一个物件的比喻很少能够给文章加色,因为它不会让读者更明白,所以没什么用处。好比如果我说一个柠檬黄的象香蕉,肯定是废话了。


这样说其实也不公平。有点打击面太广了。这样说吧。如果用一种物件比喻另一种物件可以跟文章的整体气氛相连接,还是可行的。好比如果我写一个偷情的文章,说路上的街灯灯罩象女人的帽子(bonnet),这样可以让读者自然的联想到包发利夫人,起了传统诗里面用典的一种效果,虽然有点俗套但还是可行的。用一种物件比喻另一种物件只看在形似,就完全没必要了。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0 20:01
请教,波尔霍斯是谁,代表作有哪些?网上查不到啊?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1 02:28
Borges。我也不知道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1 19:31
不是博尔赫斯吧?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1 19:33
查到了,就是博尔赫斯。作家的作家。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2 14:16
我认为果戈里才是作家的作家。难得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饥饿艺术家。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2 14:40
哦,推荐几部作品。短点的。我只听说过钦差大臣和死魂灵。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2 14:46
自然是《外套》和《鼻子》。似乎汉语是鲁迅翻译的,外套尤其好。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2 15:26
好吧,去看看。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