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贾樟柯,姑且再迁就你一次 [打印本页]

作者: 流马    时间: 2007-8-4 13:26
标题: 贾樟柯,姑且再迁就你一次
真是想不到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贾樟柯电影会是什么感觉。在去看《世界》的路上,就有许多不安的想法。自从看了《任逍遥》之后,这种不安就产生了。我怀疑他这个依靠《小武》和《站台》搭起来的架子还能撑多久。不想再次失望,尤其不愿看到像贾这样的导演第一次面对大众或者国内电影院观众就砸锅。这好像不是让他,而是让我感到丢脸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是将他抬举的太高,还是将自己抬举的太高?抑或下意识中以贾自比,时时担忧自己的路子还能走多远,将自己的危机感对象化了。不管怎样,我还不太适应坐在电影院里和那么多人一起观看贾的电影。贾还真有号召力,免费记者场人满为患,如果花钱买票都这样就好了,但是可能吗?
    如果给贾的几部电影排排序的话,《世界》肯定不是倒数第一,它至少比《任逍遥》要强,但比起《小武》和《站台》来真是差远了。其实《任逍遥》是《小武》的复制,《世界》是《站台》的复制。看来贾樟柯的那点底子确实是不够用了,那点精神积累和生活资源也快透支了。这是中国的国情,“底子薄”嘛,记得当年初中政治课上讲国情的第一条就是“底子薄”。中国的艺术家们也不例外。如果不借助外力,只凭自己那点积累打拼,最多两三个叫得响的东西,然后泯然众人,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力。张艺谋更是一点原创精神都没有的人,若不是有莫言、余华、苏童、刘恒的小说底蕴撑着,他也就是拍一些MTV、申奥片什么的,你看《英雄》、《十面埋伏》这种东西,他一准觉得自己弄得挺不错的。陈凯歌这辈子就憋出《霸王别姬》这么一个宝来。何平更是产量低得惊人,但还好,叫得响的还有两部,比起总产量来算是优质比很高的,可能这人比较有自知之明吧,弄不出来就不弄。田壮壮好像一心要做大师了,每弄一个片子都拿着捏着,谨小慎微地,彷佛一不小心,那玩意就碎了,端得有些过了。霍建起也就只能拍拍忧伤的风光片。顾长卫暂时先别把他往导演队伍里放,“顾仲永”现在已经很受“伤”了,真要放进去,怕“伤”得更重。王小帅、路学长、王全安这些人目前还在上升期,还没像贾樟柯这样这么早就露出疲态。陆川这个人虽然没看出电影拍的怎么样,但看上去比较聪明,善于把握机会上位。(怎么,你们难道还要我提提徐静蕾么?)这些导演都不可能摆脱这个普遍国情的困扰。每个人几乎都有仅仅是“一次性”用品的担忧。
而贾樟柯和这些人还有些不同点,那就是他的出身,不说卑贱吧,至少不是正宗,所以做起东西来也是剑走偏锋,有时难免落单,而王小帅、路学长、王全安还有陆川他们都是正规军,而陆川则更有家底一些,所以做起东西来总能左右逢源,朋友多了好办事一些。惟其如此,贾才有一股和别人不一样的雄心和抱负,在同代人作品中,能超过《小武》和《站台》的,将来也许会有,至少目前还没有。这两部作品给了贾很大的自信,但是“底子薄”的弱点还是露出来了。他始终不能解开这个青春期忧伤的中国县城青年的情结。在《世界》中,《站台》里的青年们走出山西,来到北京,干起来舞蹈民工和建筑民工,但是所追求的东西依然不能得到,他们依然站在“世界”的边缘,在一些虚幻的“世界中心”的模型中间策马徘徊,一会到巴黎,一会到伦敦,一会到罗马;而在真正的中心——北京,他们不能想象“那坐飞机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些主题性、观念性的东西在贾樟柯的新电影里并没有新的拓展,不过是变了一下背景,而且,这种表现比以前更笨拙,更无力了。不是说《世界》这个电影本身没有精彩的东西,只是这些精彩都消解在众多的平庸之中。
    我们倒没有看出贾的妥协,也没有看出贾的屈服,更没有看出贾的逢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贾在原地不动时的捉襟见肘。可以说除了编剧之外,贾的一切都还是一流的。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如果编剧平庸或者失败,整个电影也就平庸和失败了。而编剧体现的是创作者(导演)的观念。一向独立编剧的贾樟柯的局限性在《世界》已经凸现出来。他也和张艺谋一样,需要一个好的本子,而这个好本子自己是搞不出来的。事实上,好的导演不一定是好的编剧,好的导演是善于发现好的本子,并能成功完成这个本子。王全安不是去弄《白鹿原》去了吗?他肯定是写不出《白鹿原》的,但能拍好依旧牛逼。
    其实有关贾的局限性,只要将《世界》和管虎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贾的电影虽然叫《世界》,但包括影片里的主角和导演自己,都缺乏一种“进入”世界的方式和勇气,贾和他的电影人物一样似乎永远徘徊在世界的门外,不得其门而入,不纯粹是世界拒绝他们,他们也在本能地疏离这个世界。而同样是农民进城或者城镇青年进城这种题材,管虎的电视剧处理起来则完全是一种积极进入的态度,里面的那些人物也比赵小桃、成太生、二姑娘、二小等人更有力量。区别就在于管虎进入了,真正深入到底层去,而贾樟柯则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只关注了那些表象的真实,那些忧伤、绝望只不过是一个个暗影,比起《民工》里的那种充满力量,可以触摸的绝望、悲愤来说,差的太远了。你可以说贾和管的表现角度不同,表现工具不同,表现的目的性也不同,但这些都不能排斥一个艺术家进入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贾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走出自己青春期苦闷和迷惘的人,似乎他目前的这些电影还填充不了那个时代对他内心所造成的残缺,他迷恋于这种弥补和自我满足。如果不从这里面走出来,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从未走出青春期困惑的中年人。
我们得知,贾要拍苏童的《刺青时代》了,而编剧是苏童和毕飞宇。如果我们依然相信贾除了编剧之外的其他能力,那我们姑且迁就他一次,等待他的新作品《刺青时代》。
中国100年之内还不会出现伯格曼,50年之内不会出现费里尼,10年内连北野武、岩井俊二这样的导演恐怕也找不到。或许贾樟柯已经超越了北野武和岩井俊二,但是他永远超越不了他们那种从容自如的拍摄境界。
咳,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又不得不归结到体制的罪恶上去。
体制这个东西,不说也罢了。


   
谈一些和他别的电影有关的事情。
    在DVD尚未普及的头几年,能找到贾的电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像现在,谈不谈贾樟柯都可成为一种时髦。
    当年李小羚在《经济促进报》写电影专栏的时候,和山师东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很熟,经常借他当时兜售的一些刻录盘来看。那个老板叫杨凯,后来出了车祸,音像店盘给别人。有一次我们就借到了《小山回家》。这个片子让我第一次对中国的地下电影肃然起敬,当时的激动心情无以言表,只是到处打电话约朋友来看。我们能感受到当时贾那种不可遏制的爆发力,好像一壶煮沸的豆浆,随时都可能顶翻锅盖,肆意流淌,可以预感到他将制作出更牛逼的作品。有关这个影片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当时我有个大学时很好的哥们,在潍坊小城苦读三年,终于考上北大,在行将赴京的那段时间,来济南喝酒。我们喝醉之后,又引他来看《小山回家》,没想到这哥们看了影片之后嚎啕大哭,而且浑身发抖,指着我的电脑屏幕说:“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这不是我想要的北京!”我有些后悔给他看里面北京肮脏的街道,这破坏了他对北京清洁的向往。他无比难过,一屁股坐穿了我的折叠床。但这又有什么呢?现在我一想到小山袖着手在肮脏的街边等车,张楚《苍蝇》的背景音乐响起,我还是会泪花闪烁。
    看《小武》比看《小山》早一些,当时我还在七里河住。冬天,吃完晚饭开始看从朋友处借来的《小武》,看的很入神,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浓烟味,我们还以为是电脑着火了,回头一看,一些浓烟穿过门缝进来。我们吓坏了,跑到客厅,客厅已经浓烟滚滚,我火速跑到后阳台,发现液化气罐的橡胶管正在燃烧,快要烧到阀门了。当时脑子一片混乱,又想到水能灭火,赶快泼水,又想液化气罐如果爆炸,将房子炸坏,怎么向房东交代,又想自己还不想死,不如将液化气罐从六楼扔下去,又害怕砸死人……脑袋里正进行飞速的运算,一只手突然伸出,将罐子的阀门关闭了,橡胶管停止燃烧。惊魂未定的我,很惊奇地看着自己那只手,似乎它是独立于我意识之外的,在我左右盘算不定的时候,它的果断出击阻止了事情向我想象中更坏的方向发展。原来是在看电影之前,烧了一壶水,一看电影就忘记这回事,水壶熬干,劣质液化气炉发生回火,使橡胶管燃烧。
    《站台》最早是从卢小狼那里看的。那年去长沙出差,途径郑州,去找小狼。小狼陪我看这个片子,这已经是他看第五遍了。因为每有朋友去他那里,他都要推荐人家看,并且陪着看,到最后他对我说:再有人来坚决不陪着看了,再看就要吐了。第二天他带我到一家店去找这个片子,两碟装的,只收了一张碟的钱。后来小狼告诉我,他再去那家店的时候,老板找他了,说上次我拿走的《站台》少收了钱,但他抵死不承认。我从长沙回来后,也是约朋友来看,并陪看,到最后,我也有要吐的感觉。这还不算,我还办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情。那年,我父母过来,因为家里没安有线,电视收不到几个台,我就让他们看碟,看《站台》,看《活着》,结果两位老人家都看的哈欠连连,早早睡觉去了。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6
看这些烂东西,是不是你们报社派给你的任务?
作者: 流马    时间: 2007-8-4 13:26
也不是,主要还是自愿的
作者: 姬中线    时间: 2007-8-4 13:26
哈哈,说得挺好,有同感
还有一点也差不多,我给我姐姐看过《站台》,她也睡着了
流马兄我记得我们好象是同乡,你是泰安的吗?
作者: 流马    时间: 2007-8-4 13:26
是的啊。
作者: 姬中线    时间: 2007-8-4 13:26
我也是泰安的啊,老乡相见,眼泪洼洼,想见恨晚啊
原来泰安也有搞文学搞成你这样的啊,真是人杰地灵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哦~站台 是一部多么感人肺腑的电影啊!
让我看的浑身颤抖,流下了哈欠的眼泪~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8-4 13:26
哈哈,搞笑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刚刚看了《任逍遥》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6
干嘛动不动就是伯格曼,费里尼,北野武,岩井俊二这些拿来比^^他们果真就是里程碑吗?即使是,也不过是你主观的标准;即使是,那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是学得像他们呢?还是水平赶得上他们?
如果说中国100年内出不了毕加索,50年内出不了博伊斯,10年内出不了马修巴尼呢?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同样的可笑和无理?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朽瓣在2005-4-19 12:58:35的发言:
干嘛动不动就是伯格曼,费里尼,北野武,岩井俊二这些拿来比^^他们果真就是里程碑吗?即使是,也不过是你主观的标准;即使是,那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是学得像他们呢?还是水平赶得上他们?
如果说中国100年内出不了毕加索,50年内出不了博伊斯,10年内出不了马修巴尼呢?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同样的可笑和无理?


我觉得他不是这个意思。。。。
也许只是说中国没什么好导演。。。。
没必要那么字面,那么具体而言嘛。。。。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6
我只是觉得这样说话有点气人^^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26
你还小,不懂。有什么可气的。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27
最近在看《雕刻时光》,好感动啊~~
我摘下几段:

    我们可以把一场戏拍得像记录片那般精确,把角色包装得极为写实自然,甚至所有细节安排也和真实人生没有两样,然而影片拍出来的结果和现实还是有极大差距,还是显得极为虚假,与真实人生不符,尽管虚假正是作者力求回避的标记。

......我们的生活形式要比自然主义所认定的要诗意的多,残留在我们的思想、心灵中有那么多不曾被理解的符号。一些自称“忠于现实人生”的电影,非但不努力去捕捉这些细致的差异,反而以一些尖锐、夸张的影像,让电影显得更加遥不可及。而我完全赞成电影应尽可能地忠实于生命——纵然有时我们无法了解生命究竟是何等美妙。

......这些艺术家洞悉生命中诗的纹理,他们有能力超越连贯逻辑的局限,传达生命深层现象和无形联结的高度复杂与真实。
    没有这样的理解,即使是一件有心要忠实于生命的作品,也会显得匠气单调、没有深度。艺术家也许能营造出一种“疑似生命”表象的效果,但是那和直接切入、检视存在于表象之下的生命本质截然不同。
     我认为,事实上作者若未能将其主观印象和客观呈现的现实做一种有机的组合,那么他连表象的可信都无法达到,更遑论其准确性与内在的真实。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7
以下是引用井井回在2005-5-21 20:39:11的发言:
最近在看《雕刻时光》,好感动啊~~
我摘下几段:

     我们可以把一场戏拍得像记录片那般精确,把角色包装得极为写实自然,甚至所有细节安排也和真实人生没有两样,然而影片拍出来的结果和现实还是有极大差距,还是显得极为虚假,与真实人生不符,尽管虚假正是作者力求回避的标记。

......我们的生活形式要比自然主义所认定的要诗意的多,残留在我们的思想、心灵中有那么多不曾被理解的符号。一些自称“忠于现实人生”的电影,非但不努力去捕捉这些细致的差异,反而以一些尖锐、夸张的影像,让电影显得更加遥不可及。而我完全赞成电影应尽可能地忠实于生命——纵然有时我们无法了解生命究竟是何等美妙。

......这些艺术家洞悉生命中诗的纹理,他们有能力超越连贯逻辑的局限,传达生命深层现象和无形联结的高度复杂与真实。
     没有这样的理解,即使是一件有心要忠实于生命的作品,也会显得匠气单调、没有深度。艺术家也许能营造出一种“疑似生命”表象的效果,但是那和直接切入、检视存在于表象之下的生命本质截然不同。
      我认为,事实上作者若未能将其主观印象和客观呈现的现实做一种有机的组合,那么他连表象的可信都无法达到,更遑论其准确性与内在的真实。

恩,虽然这本书在观点的意义上并没有给我很大的震动,但我就喜欢这种严谨味。这种严谨味在塔尔可夫斯基这里还渗透着一股俄罗斯特有的寒意,就像高山上的干雪,爽。
作者: 挑白白    时间: 2007-8-4 13:27
《烈焰灼身》可以作为塔尔可夫斯基的对照,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7
以下是引用挑白白在2005-5-22 22:42:07的发言:
《烈焰灼身》可以作为塔尔可夫斯基的对照,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恩,《烈焰灼身》不是塔的风格,虽然都是俄罗斯。《烈》可能是俄罗斯另一个传统,更多的主题上的传统。当然,形式上也不马虎。
“毒太阳”的译名也蛮好的。
作者: 恐怖爱丽丝    时间: 2007-8-4 13:27
世界太难看了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7
再说明一下我的观点:这样的列举是不对的,中国没有好导演,那为什么不说"好导演",而要说"伯格曼,费里尼,北野武,岩井俊二",by the way,我觉得岩井俊二很烂.
中国电影本来就不可能有多好,中国本来就没指望出什么好导演,为什么呢?看看中国社会最近的半个世纪在干什么,再看看中国社会的底层, 教育看看中国的电视,传媒,教育......
中国的文艺事业能有现在的虚假繁荣已经多么的不易了^^
文章要这样写,就必定有人挑刺,一个我只是必然中的偶然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7
以下是引用恐怖爱丽丝在2005-5-23 22:18:58的发言:
世界太难看了

其实他在《小武》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当然会有很多人指责我的恶毒和尖刻、甚至不负责任,其实我这话更多的是急切和痛心,当然,最多的是失望之后的无所谓。
我对中国电影以后的惟一希望是盼望中国导演首先能够做到:不追求“风格”、不强调“个性”、不关注“底层”(或“民间”、“地下”)、不制造“深刻”、不表现“时代”、不体察“人性”、不抒发“感情”、不贯穿自己的“态度”,惟一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够老老实实地拍一个真实、真实、真实的东西出来,哪怕是真实地拍一个人小便,两个人真实的性交,哪怕包括性交前一边蹲着用盆水洗下身一边和对方说话。不要让我们在他们电影里的人物走出来的第一面就立即能用一两个词限定他/她。
可是,这可能吗?一旦这样,他们就出不来,或者,幽一小默:出不去。
说到话头上多说了几句;对这个问题的争辩没有兴趣。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7
以下是引用朽瓣在2005-5-25 0:15:57的发言:
一个我只是必然中的偶然

马克思主义者。。。
说得挺好的。
作者: foo1200    时间: 2007-8-4 13:29
与流马同感
  第一次看到《小武》是2000年美术馆搞的一个小型影展上,同展的还有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看完被贾真诚所撼——中毒,几个月后地安门的一个CD店里出现用牛皮纸包装的刻录碟《小武》、《小山回家》,迅速买下,反复细细品读,直至呕吐——对《小武》的兴奋直到《站台》的推出。
  后来在人大的小型放映会上观看了《站台》,失望至极!
  《任逍遥》看了后没什么感觉,现在的《世界》都懒的提起来,大有江郎才尽之感。
  目前看来,《小武》算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之一,尽管其中很多精彩之处都有出处,可还是认为算是经典,《小武》可以说是中国大陆与世界电影的一座桥梁,纯西方化的视点看中国的现实,个人命运与整个时代对抗的悲剧化格局,造就经典!
作者: 杨昊    时间: 2007-8-4 13:29
电影而已,看了就完了,不要指望那个“大师”每一部拍出来都是空谷足音,也没人有那个本事,
如果《世界》是贾樟柯的处女作,那很多人的看法就会大变样了
电影在发展,不觉得贾樟柯就比外国那些死了的大师差了,这没法比,一定要比的话,我投票给没死的、当代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9 12:03:54编辑过]

作者: 阿九    时间: 2007-8-4 13:29
楼上的话有道理。
艺术一旦有了界限的划分,生命的魅力也就不存在了。
表达和理解都是真对个体而言的,或者就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你不明白?哦,没关系,总有人会懂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