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朱老剑客在2005-5-27 11:15:17的发言:
嗯,我也是站在刊物的角度来说话。如果我出版一个刊物,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的刊物里的文章是好东西,对某篇作品观众稍有微词的我一般不会去选择。因此我在编辑橄榄树月刊中“河床”部分的时候非常谨慎,终归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不会给观众留下我的刊物是专门挑选那种有争议的文章来给大家挑刺的这么一个印象,即便是文章本身有问题,我也不会告诉读者的,终归那是我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东西,我不会跟他们说我和他们分享的都是烂货,好货不给他们看,那样的话只能砸刊物自己的牌子。刊物是刊物,论坛是论坛,论坛里面互相批评是好事情,但如果刊物上不加修饰的把一篇文章提出来然后骂它,总让我想起三十年前的那种批斗会了,感觉很不是滋味。
关于“习作”之说,我找到了,您看:
http://www.heilan.com/heilan_29/juanshou.htm
[引文]
[I] 欲望的旋涡:
我原本认为本月没有值得推荐的小说[/I][朱老注:如果没有值得推荐的,那么还硬着头皮推荐,是否有敷衍观众之嫌?没有可以发表的,就不发表,可以在这一期里不列出小说专栏的。这句话写在黑蓝刊物里的意思只能让我理解为这一期的小说都没有必要去看了,都是不值得看的文章了][I],原因很多,最主要是被大量低水平习作[/I][朱老注:这里面的“习作”我理解为编辑在编审阅读的过程中看到的并没有被选上的文章。但也有可能包括了敷衍小说专栏而硬提上来的作品。][I]搞得心浮气躁,看一个开头看不下去就不看了。有顺眼的,但是觉得不够格。上一回网刊我的推荐,后来我又看了想了,觉得上次的标准太低,这回想要稍微提高标准,宁缺勿滥,但和顾耀峰交流时说起,网刊和小说奖在标准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苏衣的数个小短篇中,《绝望的刽子手》要比高小胖的《俯瞰到的四个脑袋》好一些,如果要推荐,就只有这两个了。[/I][朱老注:如果只有这两个好,那就只推荐这两篇儿好了,作为编辑没必要为主编越俎代庖的。]
[I]在宁缺毋滥和网刊必须推荐编选之间,有没有一道桥梁供黑蓝的小说斑竹安全度过?或者说,小说斑竹们,能否自己找到那个桥梁,安全地在标准和数量间,找到一个均衡?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本期网刊小说有15篇,又破了个新记录。[/I][朱老注:是多了。][I]但这似乎并不能成为高兴的理由。我总体看了一下之后,揣测了一个数量“破记录”的原因:部分斑竹,在自动降低着推荐的标准和门槛。有些小说,在质量上似可商榷,同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入选网刊的理由。[/I][朱老注:那为啥还要入选网刊呢?][I]我为之担心。担心的原因不因为这些小说可能使网刊总体质量下降——这几乎不会发生,而是担心,逐渐地降低自己的阅读门槛、推荐门槛,会不会坏了斑竹的口味和眼力,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写作?[/I]
[I]无疑,因为有了自身的高标准,所以,在阅读作品时才能眼光毒辣地看到那里面的脉络。然而,如果因为网刊需要推荐,从而自己放低了水准,这有点得不偿失。我于心不忍,黑蓝于心不忍。
客观来说,这个月度让人眼睛一亮的小说确实不多,欲望的旋涡说“没有值得推荐的小说”,也并非全无道理。[/I][朱老注:看来主编是同意大多数是“习作”这个观点的,只是没有明说。][I]但要说一篇都没有,倒也失之偏颇。黑蓝这几年的这么多月度的发展,每个月起码有一两篇质量过硬的小说,这是基本事实,本月度自然也不例外。[/I][朱老注:那为啥不知发表那一两篇儿质量过硬的呢?非要用其他小说来作陪衬才能显得红花更红?]
[I]我欣赏生铁的推荐,倒不是他推荐的作品有多好,而是,他能让人——至少让我信服地认可他的推荐理由,从而使他的“推荐”,越过了“网刊推荐”这个僵硬的动作,与“观察小说”开始接轨。我以为,这样的“推荐”产生出来的均衡,正是网刊所需要的。
网刊推荐,是独立于个体以外的文学行为。[/I][朱老注:做刊物就是做大菜。有些菜质量太差是不能来烹饪的;有些菜虽然非常好,但和自己要做的菜无关,也同样是不能烹饪的。选择,知道自己刊物的定位了之后,有目的性的去选择。][I]因为它的文学性,所以需要自身对文学评断的高标准;也因为它是一项“行为”,因此,更需要把这高标准衍化及人,产生光晕。从这点来看,每一期网刊的编选,不但是对论坛小说的整理,也是对小说斑竹的一次磨砺——虽然这个目的没那么明确。[/I][朱老注:“磨砺”,如果要编辑们练练手,可以去做一些小编辑上的事情,比如说组织个小专题、设计一个小说刊载顺序等等,没必要用大刊物的质量在这里面打赌,那就成了逗小孩子玩儿的“过家家”游戏了。][I]但愿这样的磨砺不至让斑竹们产生误解或败坏了自己的胃口。[/I]
[引文完]
我的想法是,既然是出版的,不管是网络出版还是现实中的纸媒出版,作为主编就一定要对自己所编辑的作品负责任的,如果自己编辑得不好,然后又在刊物里面给自己编辑得不好找托词,把责任放在作者身上,那样就有些不好了。一篇文章的质量好坏,文章编辑要负全部责任的;一份刊物的质量好坏,主编要负全部责任的;一系列刊物的质量好坏,总编要负全部责任的。作者是卖菜的,读者是吃饭的,编辑们是厨子;菜不好吃,别怪卖菜的菜不好,那是厨子不会做菜的问题;这就像打卤面做咸了厨子骂西红柿一样可笑。
我知道我的《老马》系列大家看得不多,能够把全系列看过一遍的,除了那么几个人之外,其他人可能对作品风格作品中的暗示不很理解,我投在黑蓝里的《老马》系列总共有三篇,《老马(算命)》《老马(要饭)》《老马(学雷锋)》。
我毫不指责投面水银的批评,那是闲话,可有可无,存在也是合理的,符合统计规律的;我指责的是主编,并没有把刊物本身当作一个分享的平台,而是还处于论坛斗嘴的阶段呢。
不知道我的想法说清楚了没有。如果让我来编辑的话,我不会添加任何评语,读者心里明白,好坏自知,用不着把刊物当作教科书来给观众上课的,我们中的谁也不是文学中的上帝。
当然,橄榄树的“河床”也存在它自己的问题。
出版刊物是分享,看刊物是享受;出版刊物不是教育大家应该去如何如何,看刊物也不是学习应该去如何如何。否则,刊物等于教科书了,观众会疲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7 12:58: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