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初涉欧洲 [打印本页]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27
标题: 初涉欧洲
华沙

  大圆桶状的容器飘在人们肉眼无法企及的云上,百来个灵魂就这样被轻松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华沙在下雨,偶尔还有零星的雷声,不时的机场里横躺的大圆桶就冲到离它们很近很近的附近并且逐渐变小,带着呼吼。

  玛格达从波兹南赶来接我们,当听到她嘴巴里蹦出的中文“你好”时仿佛来的这个地方并不是异域,能听到中文使我们倍感亲切,她是波兰人,之前在上海念过书,还有一个中文名字:蔡梦琳。华沙机场的整个建筑色调是有点偏紫的红色,加上内部灯火通明,看起来就和这一大帮中国男人看见蔡梦琳一样兴奋。机场门口,赫然耸立着一幢方盒子似的建筑,有着精致的窗户还有镶嵌在建筑物上的金属条,不是很高大,但感觉绝对是一个壮年男子的躯体,就像机场里面来回走动的波兰警察,这算是我们在波兰见到第一幢建筑。其实严格的说第一幢应该是机场大楼,但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里面行走反而觉不到它的存在了。我们坐上了出租,汽车逐渐脱离机场那庞大的混响,绕了个弯开进了一条大道,绿色的大树一排排地把汽车向前推移。

  在这以前我没有到过国外,但现在资讯信息发达,了解起来并不困难。我知道这里是肖邦的故乡,他们的人民应该多有艺术天赋,波兰民族也是个坚韧的名族,他们的国家从前也经常被邻国瓜分……,这样的阴雨天气基本上符合我对华沙的想象,这里应该就是这样。路边的林丛里偶尔可以看见类似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塑,高大多做愤怒争斗状,还有辅以铁链等现成品,这个中国也很多,玛格达介绍说这里大概是一个纪念二战的主题公园。一路上看见很多的那种尖顶的西式建筑,也有满是玻璃幕墙的建筑,和上海的建筑差不多,但数量寥寥。我原以为我们就这样乘出租车去波兹南的,没想到出租在火车站停了,原来我们是要乘火车。华沙火车站里也一样充塞着和中国的大部分火车站差不多的味道——人的味道,我称它们是“火车味”。不是太呛人,因为人毕竟没有中国的多。站台不是那种轻型钢架结构,而是黑色的水泥整体建筑,火车从中间穿过,同行的有去过俄罗斯的人说它们和那里的车站很像,一样的高大威猛。

  在车上我们吃着酸溜溜的不知名的汤看着雨中的铁路两边成群的工厂、小站墙上的涂鸦、还有匍匐在铁轨附近乖乖的小草,一边谈论着诸如波兰加入了欧盟、它曾经和前苏联同盟和社会主义等等词语。当工业味越来越少,更多的农庄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猜我们已经离华沙越来越远了。


波兹南

  火车在平原上朝着西边飞驰,其实速度并不快,跟国内的绿皮火车差不多吧,阴雨天气延缓了人对速度的把握,停停走走,外面都是模糊的影像,倒是窗户上的水珠格外清晰,它离你最近。再往后,天有将黑的感觉的时候,反而看见了阳光,是夕阳。光线从林子里射出来撒在大片的草地上、油菜花上。各种明度不同的绿色加金黄颜色,但偶尔也有灰黑的、暗红的颜色穿插其间,是乡间的屋顶。

  路边的灯亮起来了,已经晚上八点多了仍然看得见天色。路边的建筑也多起来了,是比华沙郊区更整洁更现代化的新式工厂。火车终于停在一个站台只有几排拱型回廊的车站,玛格达说这就是波兹南了。大家有些迟疑的下了车,外面清冷,还有风。大家和来接的INNER SPACE的负责人托梅克寒暄之后,被汽车拉去我们将要住的旅馆。旅馆是幢三层小楼,和旁边的建筑一样有些年头了,像是私人住宅,住着想必是舒适的。在后来几天里,早晨总是被外面的小鸟吵醒。偶尔几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过或者一辆小车压抑地开过,这里的汽车都不鸣喇叭的,甚至在这十多天的旅行中一次也没听到过,这里太安静,就像整个城市只住着我们。 接下来大家就是为展览的作品忙碌了,但歇着的时候总是比较多,一时因为语言的问题,波兰人和我们一样英语都不是太好,交流起来有障碍,只能靠几个懂英文又懂中文的像玛格达他们帮忙了,还有那里的工作人员助手也不多。闲暇的时候我们就在艺术中心地下室开的餐馆喝啤酒,或是抽香烟,实际上这里成了我们的临时办公室,我们的展览将在上面的展厅展出。仿佛都值得记录下来,带数码相机的人们就肆意让这里的一切侵占着它们的存储空间。在街上溜达,路面好多是用石头拼起来的,汽车开过发出连续的吧嗒声,即使这样它们看起来也比水泥的路面沉稳很多。不过路面上有很多的狗便便,一不小心就会踩上,这里的人爱狗如命,他们痛恨吃狗肉的人,据这的中国留学生介绍一次有个当地人在垃圾箱发现了许多狗骨头,于是全民行动,所有的中餐馆都关闭接受调查,听起来有点恐怖,不过最后查清是日本人干的等等,但我并不知道处理的结果。我们在这里都吃得不错,有香肠、面包,也有捆踢、肚片汤,但味不是中国的味,还要用刀叉,原以为到这里会很想念米饭的,结果顿顿吃得很饱,油水也很充足,于是就不怎么记得起米饭了,带来的方便面也几乎没派上用场。

  来前看的资料介绍波兹南是波兰的第四大城市有六十万人,我不大相信。只到展览前的一天,去看当地的一个艺术博览会的时候才看见了很多人。展场分布在城内的两个地方,我们先去了被当地中国留学生称为“红场”,那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建筑群,有的被用做购物中心,建筑物都是略微发暗的橘红色,细腻的砖结构外墙,是新设计的,抑或是旧建筑被翻新改造了,它们与周围老城区的中世纪建筑很协调,即便是旁边矗着一个巨大的不知何用的烟筒,总之一切都是必须。人们大多都衣着光鲜,在外面排队等候免费的啤酒,或者成群结队地去展厅参观各个画廊的摊位。不过我并没有看见让我心动的作品。随着人群浏览完毕我们又徒步去另一个展地,在古老的废弃的屠宰场。面积像上海的莫干山,虽然没“红场”那样的高大,但因为是屠宰场,不免有几分心悸,这里飘荡着多少动物生灵的魂魄啊,我想起了前面说的吃狗事件。展厅只是稍加整理,破败随处可见,并不是那种白盒子似的美术馆,地面保留着最初为了便于清洗屠宰污秽的凹处。仍然“红场”一样走马观花似的看完了大部分的作品,只有一件作品还比较印象深刻,一块很大的防弹玻璃隔着一个黑屋子,里面隐约有些灯光,我看不见里面是床还是什么摆设,就在你想要细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爆响——有像枪那样的器具在攻击观看者。虽有玻璃隔着,心理还是忐忑不已。旁边有望远镜可以查看里面的动静,但要排队,我放弃了。走远几步仍然能听到屋子里传来的危险声音。来参观的人数绝对超过去看上海双年展或是艺博会的人,看来他们的确是有传统有基础的。后来去看波兹南的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时候更是佐证了这一判断,国家艺术博物馆老馆和新馆相连,我们去的是新馆,老馆的建筑像是被战火烧过一般焦黑,但完好无损。那里收藏陈列着自17世纪以来的波兰还有一些临近国家的艺术品,各种风格的作品分区展示,我想差不多能管窥波兰的艺术历史。对古典的绘画雕塑我都觉得没劲,近代的综合材料绘画我还稍微有点兴趣,国内则是从九十代始才兴起,但他们的创作年代基本都在七十年代。

  在经历看似繁忙实则清闲无聊的布展到开幕后的第二天我们还去了城东南的一个湖区划船。人们两三个一组在湖水里荡漾着,不知名的水鸟不时在离船不远的水面露出身体,这里的气息一如我童年生活的农村,仿佛永远都无忧无虑,安静异常,只是老家并没有天鹅。我有些想笑,我竟然在这里划船,我有些想家了。明天我们就要出发去德国了,那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呢,心里又满是期待。


                        【未完,下期继续】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27
发在这里好象很多字数啊?!
第一次在这个版发帖子,我抖^%$#
作者: 双瞳    时间: 2007-8-4 13:27
算了,还是我抖^%$#

非常喜欢这些随笔。因为它的结实、干净、新鲜,还有冷不丁冒出来的幽默。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7
高手在副业。当然,精神专业。[em16]
作者: 双瞳    时间: 2007-8-4 13:27
以下是引用陈卫在2005-5-23 18:33:48的发言:
高手在副业。当然,精神专业。[em16]


呵呵,这正是我必须抖的原因。同时也就是说,我们该换换新鲜的眼睛和声带。
作者: 粘利文    时间: 2007-8-4 13:27
趕快介紹德國 好久沒去了 很想念.
作者: 提南高    时间: 2007-8-4 13:27
也是瓦伊达和基斯洛夫斯基的波兰。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7
波兰人是不是都长得跟卡洛似的?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7
其实我更关心有没有那么多“多明妮”。[em12]
作者: 提南高    时间: 2007-8-4 13:27
多米妮可是法国人。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7
你没注意标点符号,所以阅读时压根无视卡洛的没有引号和多明妮的有引号。

多明妮是卡洛老婆,而且也到波兰去看他,在华沙街头多一些“多明妮”,毫无疑问会养眼许多。
作者: 提南高    时间: 2007-8-4 13:27
确实没注意
不过相信华沙是无须靠多明妮来养眼的。
格拉兹娜·察波洛沃斯卡
这样的女性可比多明妮强多了!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0
整理。提。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