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戈达尔:《我们的音乐》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29
标题: 戈达尔:《我们的音乐》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戈达尔

据说戈达尔和特吕弗,年轻时候是挚友,互相扶持彼此鼓励,作为两位当年已经声名鹊起的电影人,他们都毫不吝啬地给予对方大量赞美。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友谊,常常深刻得荡气回肠,所以一旦决裂,就是天崩地裂。关于如何对待画面,以及政治站队问题。特吕弗坚定地把政客摈弃在镜头以外,而戈达尔则成了一个彻底革命的电影大师。老友终于反目,言辞激烈如同敌人。

在《我们的音乐》中,戈达尔延续了一贯的跳跃风格,将电影划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地点在萨拉热窝,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谈论各自理解的文化。戈达尔在片中演他自己,并时不时地让摄象机闯入镜头,刻意打乱的节奏,使得同时发生的诸多叙事呈现不同的面貌。“地狱”部分,黑白和彩色镜头交替出现,时间不明的各类战争、屠戮场面,以及狰狞的尸体与散落的肢体充斥画面,种种迹象表明,老戈终于从一个狂热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关注生命本身的温和派。战争即是伤害,无论什么样的“革命”,最后都是以弱者被消灭而告终,而这些牺牲,正是戈达尔无法忍受的。

至于“天堂”部分,当观众们发现,是美国大兵迎接那个被无故杀害的犹太姑娘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在年迈的老戈眼中,战争并不是解放之路,革命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无法撼动世界的根本内核。人,首先是人。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是虚幻。

如果特吕弗没有早早去世,看见老戈的这部片子,不知做什么感想?诚然,戈达尔依然是立场分明的,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慷慨地用电影语言向体制发难,站在底层阶级一边。而特吕弗的电影,色彩浓郁,镜头细腻,津津乐道于爱情,尤其是三角恋。时间越长,他们的分野就越严重,两个人从当年的密友成了后来的斗士——互相争斗的斗。虽然,他们对于“新浪潮”本质的理解,依然有部分是一致的——淡化故事,重现生活。没有正解,一切解读都只来自于不同的个体。假如你们看到的镜头是破碎的,不连贯的,无法拼凑成完整易懂的内容,那么恭喜你,你领教了生活本身。就像戈达尔在片中自述的那样:“如果你理解了,那一定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对于老戈,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虽然他一直声称自己拍的是无产阶级的电影,但是,至少在中国,喜欢他并勇于推敲他的,依然还是文艺小众。广大群众是没什么机会跑进电影院看老戈的,即便有,他们也会带着一身疲倦平和地睡去,并且不愿醒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4 2:09:47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9
写得像八卦,但暴料太少。
作者: 阿九    时间: 2007-8-4 13:29
以下是引用冯与蓝在2005-9-4 2:03:04的发言:
假如你们看到的镜头是破碎的,不连贯的,无法拼凑成完整易懂的内容,那么恭喜你,你领教了生活本身。


广大群众是没什么机会跑进电影院看老戈的,即便有,他们也会带着一身疲倦平和地睡去,并且不愿醒来。


  生活是如此,但并不适合用在电影身上。镜头的破碎是电影的属性之一,而这些碎片映射出的整体才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虚幻的实体”。

  即便是所谓的电影人,又有多少是愿意醒来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5 4:46:01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29
TO凌丁:
说到好看的八卦
那下次可以专写特吕弗
这个老家伙是多么的喜闻乐见啊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29
前两天看到了戈达尔的处女作筋疲力尽,很好看哦。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9
我很喜欢疙瘩尔,尽管有时看不懂,也觉得有意思。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29
看懂了的都喜欢.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29
我喜欢老戈的中国姑娘
还喜欢特吕弗的祖与占
喜欢的要命
从女主角出现的第一个镜头起

我肯定比特吕弗更先爱上她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