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不出意外·宇文光专栏】姐妹们
[打印本页]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29
标题:
【不出意外·宇文光专栏】姐妹们
1904年《姐妹们》发表。这就是后来结集的《都柏林人》中的第一则故事。故事由一个小男孩以第一人称叙述,说的是,弗林神父多次中风后终于去世。神父是小男孩的朋友或老师。情节依次为:“我”对神父的死有所准备;某天晚餐时大人说神父已死,当晚梦见神父;第二天独自到神父家门口见到讣告、证实消息,回忆神父;傍晚随姨妈去神父家、向神父的遗体告别,神父的两个姐妹接待了他们。
故事总共不到九页,主要写的是“我”和神父,两姐妹在最后三四页出场,虽占了一定篇幅,但只是附带出现的人物。然而,“姐妹们”却是全文的标题。这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却又让人觉得妥帖。
首先我想说,通常的译名“姐妹们”不好。这个标题的英文是“The Sisters”,译成“姐妹们”似乎很自然,其实不然。“姐妹们”在汉语里有抒情的语气,无论用作书面语或口头语。而定冠词“The”则刚好译反了。我相信,“姐妹”或“两姐妹”是更好的译法。
当然,这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姐妹(the old woman)。南尼和伊莱扎,和她们的老兄弟弗林神父住在一起,而后者已是楼上棺材里的一具尸体。两位老太太一样呆滞、可怜、缺乏精神生活。她们没什么明显区别,但毫无疑问,应该写两个而不是一个。两个老女人相依为命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就如《死者》中的两位姨妈)。这种关系就是等死。
这里可以看到乔伊斯所说的“瘫痪”。他说:“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弗林神父中风后瘫痪,终于死去。而在宽泛的意义上,两姐妹一直瘫痪着。她们作为常人更能勾画出乔伊斯要写的“祖国精神史”。
有些评论者把“姐妹”说成一个隐喻,即瘫痪和死亡是一对姐妹。这不无道理。就像把弗林神父说成有鸡奸倾向但只敢压抑地手淫又为此感到罪孽一样,不无道理。(微笑时贴在下唇上的舌头,给某个小男孩施圣餐时打碎的圣杯……)不过,纳博科夫一定对此类疑似精神分析极为厌烦。而他的厌烦是有来由的。问题在于,应该让道理止于趣味。注意到瘫痪和死亡如同姐妹,是有趣的发现,这种“注意到”是一个好读者始终期待其降临的,恰似写作者期待灵感的降临。可是一旦评论的面孔一板,变成证据确凿、事实如此,就走向了艺术的反面。
而正是在某些微妙的暗示意味下,“姐妹”这个咋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标题,与正文的不对称张力才得以成立,才得以成全其“莫名”之妙。
05.6.19凌晨
作者:
硬硬的还在
时间:
2007-8-4 13:29
最近在看乔伊斯的短篇,你说的真好.
再看一次这篇小说.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9
“注意到瘫痪和死亡如同姐妹,是有趣的发现,这种“注意到”是一个好读者始终期待其降临的,恰似写作者期待灵感的降临。可是一旦评论的面孔一板,变成证据确凿、事实如此,就走向了艺术的反面。 ”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7-8-4 13:29
好。
是不是把十五篇都评评?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9
“让道理止于趣味”
有道理。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0
什么时候写写《阿拉比》吧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30
是借题发挥了,也许还算不上评
15篇都写,是不是太不活泼了,呵呵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0
至少也要评个三五篇吧?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7-8-4 13:30
我觉得这个the sisters最难译。
我记得在读这个小说时,头有些晕,看到最后才发觉那是两个女人,她们拥有类似的生活。仔细想想她们的生活,会感到这个小说露出的寒意。
作者:
飞翔2003
时间:
2008-7-12 12:49
<p>楼主对译名的分析比较在理。</p><p>另外我想谈点个人认识。</p><p>我觉得,不能总抓住乔依斯说过的话来解读,也不应把他的“瘫痪”说太特殊地对待。其实,乔依斯的“瘫痪”说和契诃夫的“人不能这样活着”,还有很多作家所关注所表达的主题,实质上是大同小异的——就是作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有良知、有品位的知识分子,对市民阶层、对上流社会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苍白匮乏的不满。</p><p>把个人化的思想观点归拢合一,当然也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但换个角度,适当的归纳总结,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共性。</p><p>世界是广大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样,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全面认知的,这是对世界的认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世界又是简单明了的,它是物质的,它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你甚至能从画报上一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完整个地球,它也只是浩瀚宇宙的一颗尘埃。</p><p>对乔依斯的解读,如果注意力完全关注在“瘫痪”的解释,集中在“爱尔兰”和“都柏林”上,我认为视角也许是狭隘的。为什么一些中国人会对根本没去过的都柏林、莫斯科、巴黎、或墨西哥发生的事如此关注,如此深有体会,甚至感到痛切灵魂,就在于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有其共性的地方。</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