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张“流氓榜”的意外死亡
名单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是上榜企业虚心接受意见修改软件使得名单需要修改,还是后续调查中网民提出了新的“流氓软件”热点?或者……是迫于一些企业的压力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对于名单的消失网络上议论纷纷。本刊记者就此一并向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提出了疑问,而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只是表示协会原本不想太早公开“流氓软件”的名单,因此只将名单在协会的网站上公布,原打算在8月15日的整改限期过后,再对未进行整改的企业予以公开曝光及采取相应措施,但被敏感的媒体发现,结果被提前曝光,以至于造成现在的局面。至于为何从页面上撤下“流氓软件”的名单,对方表示需要协会秘书长王铁安出差归来之后再进行解释。撤下名单并不代表此次调查活动的终止,用户依旧可以在网罗行业协会的网站上进行投票和举报。
随后记者浏览了网络行业协会的网站http://www.netbj.org.cn,看到已经有50多万网民参予了投票,有8960条针对“流氓软件”的举报记录。大致浏览了网民的举报内容之后,可以发现网民的举报结果分布与“流氓软件”名单的排名基本符合。虽然8960条举报记录针对中国过亿的网民的确是一个小数字,但考虑到各个软件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这接近9000条的意见仍然体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流氓软件”的存在,的确制约和阻碍的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不过,在浏览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网民对于“流氓软件”的定义并不清楚,有些人甚至将windows自带的信使功能造成的网络信息传递也归咎于某些软件的骚扰。甚至很多人在旁人提示之后才明白自己一直受到恶意软件的骚扰。根据记者收集的资料,美国非盈利组织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PIP)针对美国互联网用户网上冲浪时遭遇恶意软件骚扰的情况展开的调查显示,2004年大约有9300万名美国互联网用户曾遭受到恶意软件的侵袭。这个数字占了美国互联网用户的68%。其中有60%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仍被蒙在鼓里,有52%的人只是感觉计算机明显变慢了;大约有25%的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计算机上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了新的程序和桌面图标;有18%的用户的IE首页被强制更改却只能听之任之。被“流氓软件”侵犯以后,只有48%的用户表示问题总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还有20%的用户感到束手无策。相信中国网民的状况不会比美国网民乐观多少。
除此之外,另外一些投诉的内容则在“流氓软件”的定义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就是安装软件之后,软件导航功能中明显的软色情内容传递。记者尝试安装了几款名单上的软件,发现无论是聊天软件还是上网辅助软件,均不同程度的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和网页的广告中加入诸如“激情聊天”、“一夜诱惑”之类的暧昧信息,虽然此类信息不足以成为国家监管机构“网络扫黄”的对象,但对于网民而言,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走正路的诱惑。正如网络上对于“流氓软件”风波的一个中肯评论所述:“没有流氓的软件,只有流氓的行为。”
显然,“流氓软件”的标准尚需要进一步讨论整理,而对软件规范的审查和监管,也需要有明确的执法机构。执行此次调查的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是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与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法规,经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批准,由门户网站发起,北京市IT业共同参与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虽然其直属管理机关是北京市公安局,但做为一个企业行会性质的民间组织,到底有多大的监管力量也值得观望。虽然由协会推动制订了《软件产品行为安全自律公约》,并在公布“流氓软件”的同时宣称“督促相关企业在8月15日前对不符合规范的软件进行整改。如果限期内整改没有完成,则将对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但对于到底能采取何种处理措施,尽管记者反复追问,网络协会方面始终不给予明确答复。从协会的性质来说,最有可能的措施就是将不进行整改的企业进行谴责并开除出协会,而对于未参加协会的企业,则没有任何办法。更何况网络协会只是隶属于北京地区的地方性行业组织,对于外地企业也没有任何制约的权力。说到底,对于大大小小的“网络流氓软件”,目前仍旧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目前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打流氓”运动,并不具有一个乐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