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吸烟者》 [打印本页]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标题: 《吸烟者》
< ><B>吸烟者</B><B><p></p></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赵松</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列车还没有开动呢。孩子有些犯困,身子软软的,倚入他的怀里,把头自然地靠于他的臂弯上,轻轻转动了几下,找到了舒服的姿势就不再动了。这是个男孩子,戴着近视眼镜,五六岁左右,脸圆圆的,喜欢说话,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没有声音了。他注视着窗外,越过空着的那些铁轨,望着雾气笼罩的远处。那里,是望不出什么明显层次的,也不可能像在湖边望对岸的山那样,若有若无的可是仍旧保留着层次感,甚至还有另外的意想不到的明与暗的交融,远处与近处之间的白堤上面,湿漉漉的柏油路上走动的人们,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不远亦不近的移动的淡墨色斑点。也就是在那些景物的外面,不远的地方,隔着玻璃,他们一家人吃了晚饭。鱼与肉的味道都有些偏甜了,所以吃的兴致始终都没提起来。外面断断续续的下着细雨,冷森森的空气弥漫在他们的周围。餐馆里空荡荡的,有个服务员开着正门清扫地面,他忍不住冷冷地高声责问那个年轻人,是不是一点都不觉得冷呢?</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这个世界上最不好的感觉之一就是冷了,他把双手揣到裤子口袋里,慢慢地感觉到它们挨着腿部变得温暖起来。如果腹式呼吸可以让肺部更为充分地进行空气的置换,他想,那么此时此地则只能保持胸式呼吸了。他还想起心理辅导师平静地详细解释腹式呼吸的好处,她告诉他,这种方式其实跟孩子的呼吸是一样的,他喜欢这种解释,像孩子那样呼吸?能这样就好了。他侧着头,靠近孩子的脸,听到了孩子的呼吸声,并且能感觉得到孩子腹部的起伏,他自己也能如此。车厢里不知不觉间就塞满了人,像吸气一样,或者说跟吸烟一样。然而列车仍旧是静止的。什么都没有呼出。一些雾气浮现在窗玻璃上面。看上去像是有什么你看不到的史前生物正对着玻璃执著地呵着气。史前的?闭上眼睛,呆了一会儿,他喜欢这种感觉,或者说他喜欢这样去比喻。他缓慢地吐气,尽可能地慢一些,直到感觉体内彻底的倾空了才停下来。过了几秒钟,他才开始重新吸入空气,在那种窒息的感觉降临的一瞬间里,感觉自己就跟个布囊似的,并没有太多的弹性。</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有些气体可能升到了头顶,紧贴着脑盖骨的下面,软乎乎的,有些发粘,他有点头疼。他试着用空气来置换它们,但是不成。它们还在那儿,仿佛一团潮湿的半新不旧的棉花,他真希望它里含着的是酒精之类的东西,那样的话他晃动脑袋时就会有些清凉的感觉,因为酒精棉会轻轻地擦拭脑盖骨的内侧,那里会变得光滑干净,散发出的有安全感的气味。可是它们只是晃动而已,并不怎么接触骨头,偶尔还会压抑一下脑海里的肌体。他俯下头去,然后再侧过来一些,他发现,它们并不随之变换姿态,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有几个人在人群里艰难地移动,下了楼梯,挪向厕所旁边的那块空地,挨着洗手池,停在了那里。是几个中年的男人。他眯着眼睛,瞟了瞟他们的背影。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眼神此前在移动,以及此刻在继续关注前面的那几个举止可疑的陌生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当周围的一切都是灰色调的、潮湿而冷清的感觉时隐时现的时候,他发觉自己哪怕只是看到烟盒上那样小小的两块有点俗气的大红色也会喜欢。没错,实在是俗气的,那种革命时代才会的红色配上字体拙劣的金字真是相映成趣了,而上边那块红色的下沿图案,则是二十年前的舞台上经常能看到的波浪状有红灯笼点缀的幕。舞台是银色的,上面开出了蛋圆形窗口,里面是水库放水的场景,颜色也是俗的可爱,就像更老一些的民俗画那样。他打开烟盒,看到了里面的黄色塑料打火机夹在十几枝过滤嘴香烟之间,心里觉得安稳。现在,列车稍微晃动了一下。他抬起头,发现牵引车头已经出现在本是车尾的窗外,并且显然已经完成了联接,刚才的晃动就是它造成的。对面的那个圆脸微胖而又白净的姑娘吃着那种细长的奶油饼干条,时不时的看他一眼。她的右膝不知何时挨着他的左膝,他不知道她是不是也意识到了这个细节。她穿着比较厚的衣服,白色有些偏灰的裤子紧绷绷地裹着丰满的腿。她接听手机,声音柔嫩而轻软,江南姑娘么,似乎也就是这个样子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那三个男人中的一个回到二层第一排的座位上,从那个有些发胖的性感女人手中接过三个很大的表皮粗糙的梨。就在这个空档上,他也离开了座位,从楼梯上的那些乘客中小心地挤过去,经过他们身旁,来到对着牵引车头后面的窗户前。一股混浊的尿味从旁边的厕所里散发出来。那个男人把梨分给了另外两个男人。他们年纪差不多,都有四十五六岁左右,身量也近似,估计年轻的时候都很结实,抗打击能力也很强。那个西服板寸头的、戴着一条很粗的金链子的,显然是他们的核心人物。想到这里,他动作平稳地打开烟盒,从中抽出一枝烟,然后再拿出那个打火机,点燃了香烟。那人用左手拿着梨,中指和拇指从上下两端捏住了梨体,右手打开折刀,干净利落地开始削皮,粗糙的梨皮下面带的梨肉比较厚,但这样的好处是削起来会比较快,几下转动,白生生的水灵灵的梨就裸露出来了。这场景让他不由得想起昨晚电视里播放的电影中的几个镜头,一个男的把一个女的按在墙上,几下就剥光了她的衣裙,然后把刀子慢慢地在她背上划动,从上到下,白亮的皮肤被刀尖压出一道转瞬即逝的痕迹。那人把折刀在水龙头下面冲了冲,然后塞入口袋里,痛快地咬了一口水分很足的梨,同时看了看正吸烟的他。他们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他没有任何表情变化。那人也没有。他注意到那人的脸上有些横肉,随着咀嚼梨肉的动作时不时地抽搐着蠕动着。这种眼光的接触只持续了六七秒钟左右,以他把眼光慢慢地转到窗外为结束。在转动的过程中,他看到另外两个人吃梨的样子很是贪婪,每一口都有着明显的前冲感,咬下去之后又紧接着撕扯……</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列车启动了。他重新转过眼光来,越过他们,去看那些拥挤在一起的乘客们。坐在了楼梯台阶上的那些人此时都已不再挪动身体,头也不那么左右转动了。他们三个在吸烟。那个人在看他。这一次他们的眼光没有遇上,因为他有意避开了。后来,他把视线停留在坐在最上面一级台阶上的女人的腿上。它们的上半部并在了一起,而下半部从膝盖开始向两侧分开,呈八字形,她穿的不多,裤子紧绷在腿上,线条流畅。实际上这样观察的同时他是在听那三个人聊天,主要是那个人的声音。最初几句当然要谈到刚吃过的梨,水分很大,吃起来也清爽痛快。表面虽然很粗,梨肉也不细腻,可是脆甜爽口,味道很不错。她手里还有,那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要是想吃的话,就上去拿来。那人就去了。那人在看他,他能感觉得到,可是并没有把眼光对过去。他镇定自若,因为他此时正在脑海里把那个坐在台阶上的着装女人体变成简明的人体线描,就像罗丹或者毕加索做过的那样,多少有些色情的成分。点燃第三枝烟的时候,他开始注意那个人,用眼角的余光耐心地反复扫描着这个危险的人物。此时,那人已不再留意他的存在了。让他有些奇怪的是,自己竟然有些失落感,他低着头看手机的屏幕,大拇指迅速地按着键子。</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那人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的是一枚粗大的金戒指,他这样在手机短信里描述道。白色有条纹的西服,看上去是多时未洗了。左眼外角有个不起眼的伤疤,应该是多年以前的。他们要去的地方。没有听清楚。他只听到他们谈论的另外一个地方。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那地方跟他手中的这盒烟是同名的。绝对不能超过五分钟,整个过程,那个板寸头漫不经心地把烟灰掸到水池里说道,这个时间是我反复算出来的。他把这段话也随手打入短信。这时候,他发现那个孩子不知什么时候站了起来,正扬着脑袋望着他。他摆摆手,示意我在这里,不要急,他微笑,意思是我这就回去了。那个孩子仍旧站在那里向他望着。那三个人吸的烟并不是本地的,而是上海的那种墨绿盒子的。他们说的是普通话,只有一个人带有南方口音,另外两个都是北方的。这时他看见孩子已经出现在楼梯上,晃晃悠悠地从人丛里挤下来。那三个人停止了讲话,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那个孩子走过来,经过他们面前,过来依靠在他身旁,拥抱着他。他的右手拇指摁了发送键,然后顺势看了一眼那三个人,他们表情松弛,平和地看着这个父子相拥的场景。列车停了下来。孩子问他为什么车头跑到了这边,他解释说因为要开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孩子要小便。厕所里面的人迟迟不出来。他注意到列车员在楼梯上往烟雾中的这里看了几眼,似乎想要阻止他们吸烟,可是后来又犹豫了,没有过来。</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微胖的性感女人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先是背对着他。过了一会儿,才半转过身来,眼神好奇地注视着那个孩子。厕所里的人出来了,是个眼神迷离的男人,那个女人往里瞟了一眼,用手指作出一个吸烟的动作,同时撇了撇嘴。那三个人笑了笑。他领着孩子进去撒了尿。把孩子的裤子提起来之后,他发出了另一条短信,那个女人的脖子左侧有个黑痣。她俯下身子,表情和善地跟小孩子说话。他看见她的本来就不高的领口内浮动着两弯肥白的肉。那个人点燃了一枝烟,注视着这个场景,但并不看具体的人,像在想着什么事。孩子要玩他的手机。他拒绝了,这可不行,老虎(显然是小孩子的爱称),我还有用呢。孩子失望地绷起了脸,看着别处,嘴里嘟嚷着什么。那个人的眼光与这个女人的碰了一下。她面无表情地耸了耸纹过的眉毛,然后转身回去了。列车飞快地行驶,外面的景物随即模糊起来了。他们的声音重新浮现在他的耳边。他已经把孩子送回到上面,让孩子的母亲搂着他睡下,然后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继续吸烟。他并没有看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谈到过去的生意。做这种买卖要干净利落,不留痕迹,见好就收手,那个领头的男人有意压低了声音说道,这回也是要这样,别见着眼亮的就挪不动步,罗里吧嗦的找麻烦……别说我没提醒你们。那人看着外面,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掏出烟来,抽出一枝点上,向他走了过来。</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他们对于我来说是一样的。”回复过来的短信只有这么一句。那人在他旁边停了下来,然后很随意地看了看他手里的烟盒,就问他是什么牌子的,哪里的。他把手机揣回衣兜里,让那人看那盒烟的正面。味道怎么样?还行吧,烟纸好像不大好,有一点怪味,不过还说得过去。那人要了一枝,用自己手里的半枝烟对燃了,表示从没听说过这种烟。做什么买卖呢?那人忽然问道。老师,他微微一笑道。教什么呢?哲学。哦,那人重新打量了他一眼,那不大容易,哲学。也没什么不容易的,他耐心地答道,跟别的一样,也就是教课了。总归是比我们这些人强啊,那人接着道,我们是自己教自己。他笑了笑。家就在上海么?那人看了看手里的烟,轻轻地吹出一口烟,烟头的灰就脱落了下去。有房子了吧?怎么会没有呢,老师一般待遇都不错的,哦,私立学校,私人老板看来总归是小气了,不过也不都是吧,嗯,没有房子,可是不安稳了。是啊,总是有种漂浮不定的感觉,每天都有,他笑了笑,看着那个人的几乎没什么表情的脸庞和冷漠的眼睛。烟吸到烟蒂附近,那人就抬手把它丢到了水池里,他听到咝的一声,烟头熄灭了。那你看我们像干什么的呢?那人忽然又问道。他侧着头想了想,看不出来。那人咧嘴笑了笑,回头看了一眼同伙的两个人,然后对他说,你是教书育人,我们是找人送人然后走人。他没明白。我们的哲学,那人故作严肃地看着他道,就是,永远也不会有熟人。他觉得这是挺深刻的一句话。他说我们深刻,那人回头笑道,说完就懒洋洋地转身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拿起一个梨,稳稳地削了皮,然后把刀子在嘴唇间吸抹了一下,开始大口地吃梨,没有一点汁液流到外面,嘴唇湿津津的,闪着时隐时现的微光。</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要是能跟这人走一遭,也不失为一种有意思的选择,他想。这是些目的明确的家伙,对于他们,没什么是不清不楚的。他发现自己这么一会儿已经吸掉八枝烟了,再来一枝吧,他还是喜欢九这个数字。回到座位的过程中,他把很长的一个短信发了出去。他闻了闻手指头上的烟味。你得让手上有点东西,这样就可以去看其它的事物了,这个东西,不管是什么,它都会慢慢消失,或者是很快的消失,它会留下它的味道,而这味道会让你忘了它已不在了,也不会轻易就注意自己的手,虽然它们空着,可是能随意地放在一旁,不会影响身体的自如行动,这样你就可以自在地走在路上了,无论是哪种路,都可以持续下去。“这有什么意义呢?我在下坠。停不下了。”他看完了这句话,就删掉了,包括此前的那一些,现在里面就空空如也了,那朵向日葵重新绽放于屏幕上面。外面的阴天没有什么变化。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之后,他看了看熟睡于女人旁边的孩子。对面的姑娘在那里发着短信,瞟了他一眼,然后接了个电话,轻声问对方现在到哪里了?这么早就到了,还有一个小时,这么长时间你怎么过呢?她眼睛看着窗外,嘴边带了几丝笑意。他发觉自己喜欢这种笑意,有些暧昧的,又是独特的,平庸的,也是奇妙的,就像块牛奶糖,可以含在口舌间,就算很快就酸掉,至少还有最初那点稍显做作的甜。那三个人,仍旧留在原来的位置上,也不说话,也不吸烟了,眼光向下垂着。</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人潮涌过狭长的通道,连路面都看不到了,他领着睡眼惺忪的孩子,被这股人的潮流挟带着移向粗陋庞大的城郊车站外面。天桥两侧那一片片灰色的建筑物让他想起北山路两侧的树木在阴雨中缓慢地沉没到黑夜深处时的场景,还有灰朦朦的午后自己独自坐在湖边的潮湿椅子上吸烟的样子,而她也似乎在另外一个地方漫无边际地走着,实际上她并没有离开自己的房间半步,这两天里她始终都是呆在那里,靠着窗户,看着一段段文字不断浮现出来,知道那个人坐在远去的火车里了。在那些流动的陌生人中间,他感觉自己就跟一段树枝似的飘浮在混浊的水流中,而另一个人则仍旧在下坠的过程中。这种感觉令他沮丧。他向前后看了几眼,没有看到那三个男人以及那个身材性感的女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那个对面的南方姑娘。几个巡警在路边站着,旁边是辆警车,他们漫不经心地留意着从天桥上下来的一阵阵人群。这些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城市的一个巨大的侧面正向他扑面而来,几乎同时,他闻到了麦当劳的浓烈气味,孩子拉着他,朝那个亮堂堂的地方很快地走过去。坐下以后,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手机,屏幕上面的年月日和时分安静地呈现在那里。孩子开始吃东西了。他尽可能让身体松弛一些,她坐在孩子旁边,默默地注视着他吃东西,神情有些疲倦。他感受着这狭小的红色塑料椅子在变形中与身体表面的接触,同时把右侧的手臂抬起来搭在另一把空着的椅子靠背上沿,他向两侧伸直了双腿,感觉脚跟平稳地停靠在水磨石地面上,忽然间,他意识到自己跟这一切都有某种没办法说清的关系,千丝万缕的,即是具体的,也是理不清楚的,包括这里正在反复播放的近乎滥俗的轻松音乐,都在不断地与他产生关系,可能这些就是他没有产生下坠感觉的原因吧,而自己呢,似乎也在时不时地寻找着这种可能与自己产生关系的东西。看了看墙上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他把已经掏出来的烟盒重新放回到衣兜里。这时候,裤子左侧兜里的手机颤动了一下,他没有动,继续看着孩子舒服而又努力地吃着那些很香脆的垃圾食品。</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日星期一</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0 11:53:55编辑过]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7-8-4 13:31
<>我感觉这小说的切入点是将生活场面一个小点无限放大,无限深入。强调细节的触觉和小说本质的感觉。赵松兄弟,你说我的看法与你的写作本意相近吗?</P>
<>我也希望将来写写这类型的小说。</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或者说是将几个可能的点之间的可能性发掘一小下吧,我更关心各点之间的可能关系。至于本意,倒没那么重要了。</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31
老赵在写个比较长的东西?这篇像是中途的一个休息,局部的注视停留。感觉不错。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1
呵呵,一句沧桑怎能说尽。这个小说写的很温和、矜持,但还是有锋芒在里面,一不留神就可能刺你一下。你的人物脑袋上好象总顶着一团阴霾,总给我“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的感觉。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老顾,长的东西一直在写,断断续续的,自己都不知道何时能完成,时间太碎且少,所以这样的小东西,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的站在阳台煅练身体的小把戏,找找感觉,活动身体而已。也像做一道练习题。</P>
<>高原,你说的我挺受用的,不过转过头来就觉得这是一种鼓励,温和与矜持是因为内心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收入自如,锋芒在里是由于仍有些写作的野心在蠢蠢欲动,效果怎么样呢,还说得过去吧。我的人物似乎总是一些处在想停停不下来,欲快又快不起来的状态里的人,时不时的,要不得不面对一种隐形的日常尴尬。</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1
<>个人以为,虚化结构的一大好处是,语言被摆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且似乎具备了无限的扩张力。从虚构的感性描述出发,读者的认知反倒落在了实处,满神奇的。就好比说是张开的巨网看似漫无边际地撒下,最终只留下最重要的。</P>
<>而且牢不可破。</P>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5-11-29 22:55:41的发言:</B><BR>
<>个人以为,虚化结构的一大好处是,语言被摆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且似乎具备了无限的扩张力。从虚构的感性描述出发,读者的认知反倒落在了实处,满神奇的。就好比说是张开的巨网看似漫无边际地撒下,最终只留下最重要的。</P>
<>而且牢不可破。</P></DIV>
<br>恩,你这个我也赞同,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非逻辑的,但是在美学的角度讲“网”的结点之间存在着确凿的联系,分割来看似乎毫无意义,而意义(和趣味)的获得只能归结于整个思维过程——它像是迟钝的运用,这一时刻的主人公是无法正式思考的(他的“思考”只能表现于他对周遭事物的冷眼观察),所以“虚构的感性”被读者捕捉的“能见度”是该小说评判的唯一标准。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原</I>在2005-11-29 12:17:56的发言:</B><BR>呵呵,一句沧桑怎能说尽。这个小说写的很温和、矜持,但还是有锋芒在里面,一不留神就可能刺你一下。你的人物脑袋上好象总顶着一团阴霾,总给我“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的感觉。</DIV>
<br>有这感觉。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1
如果不是中国古典文论讲的暗与理合,本文只能算是对1957年的某个法国作家作品的模仿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1957年的,谁呢?提示一下我。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1 19:00:07的发言:</B><BR>如果不是中国古典文论讲的暗与理合,本文只能算是对1957年的某个法国作家作品的模仿</DIV>
<><FONT size=2>阿贝尔.加缪?无语。</FONT>
<><FONT size=2>什么是暗与理合?“如果不是与xxxx暗与理合,那么。。。”,文学批评设置这种前提,你觉得正常吗?</FONT>
<><FONT size=2>肯定(或否定)一种价值能说它暗合(或不符合)了某种理论吗?</FONT>
<P><FONT size=2>学得太死了同学。</FONT></P>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1
<>你显然不懂暗与理合有什么理论内涵和引申。</P>
<>连我说话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就批评起人呢? 有这样的逻辑,那什么样的逻辑不可允许呢?</P>
<>国际二手时装专卖店的店员。</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2 15:18:47的发言:</B><BR>
<>国际二手时装专卖店的店员。</P></DIV>
<>1、比喻不当
<>2、寓意恶毒
<P>这样的人,为人为文素质都差,接下去无论说什么都可以不用再理会了。</P>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2 15:18:47的发言:</B><BR>
<>你显然不懂暗与理合有什么理论内涵和引申。</P>
<>连我说话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就批评起人呢? 有这样的逻辑,那什么样的逻辑不可允许呢?</P>
<>国际二手时装专卖店的店员。</P></DIV>
<P>
<P>你应该直接说什么是暗与理合,放半截屁你连个烟头都不如。虚心请教,你就虚心说明。虚心请教又不代表你所说的就是对的。卖什么乖呢?</P>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2 15:18:47的发言:</B><BR>
<>你显然不懂暗与理合有什么理论内涵和引申。</P>
<>连我说话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就批评起人呢? 有这样的逻辑,那什么样的逻辑不可允许呢?</P>
<>国际二手时装专卖店的店员。</P></DIV>
<P>前面还说什么如果不,就怎么样,后面干脆直说什么店员了。如果您得出的结论不是用心寻思,而是<FONT size=2>非由思至,那您真和小人之腹暗与理合了。</FONT></P>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5-12-2 15:27:22的发言:</B><BR><BR>
<>1、比喻不当<BR>
<>2、寓意恶毒<BR>
<>这样的人,为人为文素质都差,接下去无论说什么都可以不用再理会了。</P></DIV>
<br>你将为此付出史学代价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31
无谓争论实无意义,不若搬出来让全国人民瞧瞧与哪一部相象呢?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暗与理合,我想我还是能懂的。我不懂的是1957年的法国的谁,而且有模仿的可能。你的聪明在于你是用假设(如果……)来拿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判断,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掩饰一下后者的出现强度,也就是说,你还是觉得有模仿的嫌疑,只是你不肯直说,一是因为没有十分的把握,二是因为要留点余地,这样的结果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就像“莫须有”一样。其实我倒是非常想听你说说那个法国小说是哪一个。这样说起话来也不至于空对空,空来空去,如何显出你的高明呢?虽然你崇尚内黄外老,但也不能太玄了吧,更不适合两头堵,那是算命的把戏。说说那个小说吧。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2 15:18:47的发言:</B><BR>
<>你显然不懂暗与理合有什么理论内涵和引申。</P>
</DIV>
<>真的,你学的太死。</P>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赵松</I>在2005-12-2 23:39:38的发言:</B><BR>暗与理合,我想我还是能懂的。我不懂的是1957年的法国的谁,而且有模仿的可能。你的聪明在于你是用假设(如果……)来拿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判断,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掩饰一下后者的出现强度,也就是说,你还是觉得有模仿的嫌疑,只是你不肯直说,一是因为没有十分的把握,二是因为要留点余地,这样的结果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就像“莫须有”一样。其实我倒是非常想听你说说那个法国小说是哪一个。这样说起话来也不至于空对空,空来空去,如何显出你的高明呢?虽然你崇尚内黄外老,但也不能太玄了吧,更不适合两头堵,那是算命的把戏。说说那个小说吧。</DIV>
<br>赵松先生: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市面上,饭堂,或者狭路上认错人。你拍拍那个红色的女人的肩膀,她转过来,你发现她不是你的朋友。我再读你的作品,就是这种情况。这说明我的愚蠢以外,还说明你已经和大师平起平坐了。恭喜你。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3 13:21:22的发言:</B><BR><BR><BR>赵松先生: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市面上,饭堂,或者狭路上认错人。你拍拍那个红色的女人的肩膀,她转过来,你发现她不是你的朋友。我再读你的作品,就是这种情况。这说明我的愚蠢以外,还说明你已经和大师平起平坐了。恭喜你。</DIV>
<br>你说的认错人的感觉,我倒是觉得有意思,也喜欢这种比喻,不管它指向哪里。至于你说到愚蠢,与你没什么关系,就像你后面说到“大师”与我没什么关系一样。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31
<>看过了。感觉像在用显微镜看一个场景画。无限放大……</P>
<>赵兄又在这里设一些阅读障碍。使句子更劲道吗?</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文沁可人</I>在2005-12-3 15:25:36的发言:</B><BR>
<>看过了。感觉像在用显微镜看一个场景画。无限放大……</P>
<>赵兄又在这里设一些阅读障碍。使句子更劲道吗?</P></DIV>
<>其实写到后来,感觉在自己与它之间也还是有着某种说不清的障碍,有时过近了,有时又过远,拿住了,但有时也并不是那么稳当。</P>
作者: 7410    时间: 2007-8-4 13:31
<><EM>不知为何感觉比糖要好,也许是我感觉错误.</EM></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1
写糖的时候是有一种不得不完成的愿望,也是这了解脱,是努力为之。所以难免有负重而行的感觉,有时候就会偏于滞涩和沉重,有些地方没有放开手脚。而写这个的时候虽然也有困难要面对,但心里是没有负担的,只是当成了一场文字的可能性研究,因而能放得开手脚,下手的时候也比糖来得自如一些,会有一种轻描淡写的意味深长,由此可能就显得可爱一点吧。但说到底对于自己而言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仍旧在徘徊反思之中,只是其中的趣味要比糖多一些。
作者: 大盗巴拉巴    时间: 2007-8-4 13: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耕夫</I>在2005-12-1 19:00:07的发言:</B><BR>如果不是中国古典文论讲的暗与理合,本文只能算是对1957年的某个法国作家作品的模仿</DIV>
<>哈哈说的狠毒了@!</P>
作者: 程小无    时间: 2007-8-4 13:32
<>很喜欢这样的扩散与聚拢,像飘乎的雾气,放晴之后,什么都消失了只记得来过一场雾以及雾里一些阴霾的情绪。</P>
作者: 大火析木    时间: 2007-8-4 13:32
<><FONT size=2>以上几位看得出都是有感而发,好话不说了,提点建议:</FONT></P>
<><FONT size=2>1,写得太随便了,到倒数第二段才注意发掘人物心情,但又和倒数第三段的对话缺少关联。本应是高潮的部分也让读者在前面阅读中积累的期待落空。没有看到人物内敛的动作有什么人物心理在作用。最后好像敷衍了一下。如果作者就是想让人物静静地来淡淡地去,那就该把句子弄得精致些。<BR>2,作者虽注意写细节,首先如上所述缺少明确的人物心理支撑,其次还没有捕捉一些精细独特的东西。这可能是没有深入人物多想。<BR>3,句式及句子衔接单调,缺乏节奏韵律。比如“这是”“他想”“忽然间”这样的东西多。<BR>4,不要做成人物分析式的东西。其间有几段文字太明显了。</FONT></P>
<><FONT size=2>举例说明:</FONT></P>
<P><FONT size=2>第一段:<BR>“这是个男孩子,戴着近视眼镜......”为什么不直接说男孩子?<BR>“那里,是望不出什么明显层次的,......”<BR>“他忍不住冷冷地高声责问那个年轻人,是不是一点都不觉得冷呢?”多余了<BR>第二段:<BR>“他想,那么此时此地则......他还想起心理辅导师平静地详细解释腹式呼吸的好处,”应该把“他想......他还想”换掉<BR>“看上去像是有什么你看不到的史前生物正对着玻璃执著地呵着气。史前的?闭上眼睛,呆了一会儿,他喜欢这种感觉,或者说他喜欢这样去比喻。”该注意人物是否会有这样的视角想法。读者就是靠这样的一点一点来把握人物进入小说的,如果这样的坏点多,或者无关紧要,是不是太欠考虑了?<BR></FONT></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火析木</I>在2006-2-1 2:58:44的发言:</B><BR>
<><FONT size=2>以上几位看得出都是有感而发,好话不说了,提点建议:</FONT></P>
<><FONT size=2>1,写得太随便了,到倒数第二段才注意发掘人物心情,但又和倒数第三段的对话缺少关联。本应是高潮的部分也让读者在前面阅读中积累的期待落空。没有看到人物内敛的动作有什么人物心理在作用。最后好像敷衍了一下。如果作者就是想让人物静静地来淡淡地去,那就该把句子弄得精致些。<BR>2,作者虽注意写细节,首先如上所述缺少明确的人物心理支撑,其次还没有捕捉一些精细独特的东西。这可能是没有深入人物多想。<BR>3,句式及句子衔接单调,缺乏节奏韵律。比如“这是”“他想”“忽然间”这样的东西多。<BR>4,不要做成人物分析式的东西。其间有几段文字太明显了。</FONT></P>
<><FONT size=2>举例说明:</FONT></P>
<P><FONT size=2>第一段:<BR>“这是个男孩子,戴着近视眼镜......”为什么不直接说男孩子?<BR>“那里,是望不出什么明显层次的,......”<BR>“他忍不住冷冷地高声责问那个年轻人,是不是一点都不觉得冷呢?”多余了<BR>第二段:<BR>“他想,那么此时此地则......他还想起心理辅导师平静地详细解释腹式呼吸的好处,”应该把“他想......他还想”换掉<BR>“看上去像是有什么你看不到的史前生物正对着玻璃执著地呵着气。史前的?闭上眼睛,呆了一会儿,他喜欢这种感觉,或者说他喜欢这样去比喻。”该注意人物是否会有这样的视角想法。读者就是靠这样的一点一点来把握人物进入小说的,如果这样的坏点多,或者无关紧要,是不是太欠考虑了?<BR></FONT></P></DIV>
<P>谢谢你如此认真地读与评。第一条里,我认同最后一句,确实是应该在句子上再下点功夫,这里面可以看出我的懒散。第二条里我认同“还没有捕捉到一些精细独特的细节”,另外我想说的是我这个东西里关注的不是人物的心理支撑。第三条里你提到的那些例子,搁在以前我是肯定要删的,但这一次我留下来了,不是因为随意,而是不想删。第四条,我还要再想想。</P>
作者: 半月庄    时间: 2007-8-4 13:32
<>写得很沉稳。佩服。</P>
<>大火说的过细了,其实有些东西是个人习惯吧。不过我也总是对“想到这里”一类的过渡表示怀疑,思想中的人知道自己想到哪里了吗?文字可以清楚地表达“想”吗?</P>
<>这是我自己感觉困惑的一个问题,说出来是为了讨教。</P>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3
<>在所有的讨论中你独钟情于"暗与理合",你可真挑剔!</P>
<>为什么不看小说呢?我觉得不错。</P>
作者: 暴动和法国姑娘们    时间: 2007-8-4 13: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微风燕子斜    时间: 2007-8-4 13:34
模仿在所难免!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路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