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灶火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31
标题: [原创]灶火
<>灶是很多年前的灶,布置在厨房东南角,一头贴着南墙。既贴南墙又贴东墙的,是柴窝,放柴火的地方。和柴窝相挨的是一条长凳,供烧火烤火的人坐在上边。坐在长凳上,能看到面前三个灶口,从左至右,从大到小。大灶中灶相连,构造高矮一致,各架着一个铁锅,不同的是大灶上的要大上三分之一左右。大灶里一般很少动火,除非熬酒与打豆腐。中灶是用来煮猪食的,每天亮堂一次。这两个灶的灶口并非在一个平面上,大灶朝柴窝方向弯出一个弧度,这样它的灶口就不是正对柴窝,即使有火星迸出也不妨事。小灶靠着中灶,高度只近大中灶的三分之一,约三十厘米,它的灶口与地面相平,而不似大中灶的高出地面半米。小灶除了可以架小锅炒菜,还可以架铝锅烧水,烤火时柴火也烧在里边。灶与长凳之间,是灰坑,灶里的灰烬一多就扒到坑里,它们是很好的肥料,将适时地挑到地里去。整个灶都由大块的白砖砌成,砖为白色而不是红色,说明没有经历过窑火,但历史证明了它们的坚固。<br>    经常在这灶边出没的,是奶奶。可以想象她一天天一年年地在这里重复着一些相似的动作,身子越来越小,脸上由红润渐至灰暗,只有手脚一直灵敏,仿佛连岁月也无可奈何。<br>    这种灶很费柴火,数量之大,会令提倡节能的人扼腕叹息。奶奶不懂这个,如果她叹息耗柴太多,也只是想到拾柴不易。烧在灶里的柴分大柴和毛柴,大柴指劈成块状的树干,毛柴指一些草叶树枝之类。毛柴来源广泛,不拘哪季佩把柴刀扛根禾枪进山,一个早晨即能挑回一担,干柴可直接送进柴窝,湿柴则待其枯干。但现在是煤炉子的时代,劳动力又大多打工在外,即使在家也嫌其劳烦。奶奶的柴源,就只能是每年砍伐的几棵树木,还有秋天一些爽朗的日子,她在附近林子里拾些杉粒子,枞毛,枯枝败叶而已。家里人谁愿意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林子里弯腰弓背,挂棘披刺?所以都严令她守着煤炉子做饭吃便是,它事不用插手,而她说:<br>   “没柴烧猪食怎么煮?你们冬月天回来烤火怎么办?”<br>    猪自然可以不养,烤火也无需柴火,但奶奶的逻辑不是这样。她也试图让我们明白,不是这样。<br>    猪一年喂一头,年头买猪崽,年尾正好长成。过年前杀了,春节吃掉一半,另一半则被奶奶一块块地挂在灶头,几个月后就成了腊肉。我曾一次次坐在长凳上,口水咽得凶猛。奶奶骂我饿痨,为我割肉做菜时指点给我:<br>    “这块给你大姑的,这块给你二叔的……”<br>    挂上去的那天她就把它们分配完了,而我们不劳而获地吃着腊肉的时候,才想到了那些柴火。<br>    冬月天,具体说是临近过年,在外打工上学的人都回来了,奶奶的厨房便热闹起来。烤火的人在里边,帮忙做饭的人在里边,什么也不干,反而挡着路的小不点们也常在里边。这帮小东西们不哭吵还好,否则能把屋顶闹翻。比他们大点的,能放肆奔跑了的,也常时不时“砰”的一声把门撞开,然后将满是泥泞的鞋子往火塘里塞,鞋子裤管上刚冒出几缕白气,又迫不及待地喊叫着冲了出去。<br>    无疑,这份热闹的中心始终是奶奶。她每天都几乎没有停歇地忙着三餐,自己从不挤进长凳,拢着膝盖无所事事。我们能看到奶奶舒展的双眉及敏捷的手脚,还有她同样忙个不停的嘴巴,絮絮叨叨着一些家庭琐碎,陈年旧事。<br>    只有一年是个例外。那年小姑父犯了事,正劳动改造还有半年刑期,全家笼罩着一份伤感,奶奶百事无心,没有了炒菜的力气,大多时候一个人在屋子里抹眼泪,最后她对三叔说:<br>    “你去把人保出来,能过个团圆年,花点钱算不得什么!”<br>    小姑父出来了,那年的灶火又热烈起来。<br>    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当年家家烧柴火,山里的茅草被扒得干干净净,连树根也挖尽了,有时家里只能烧狗屎……<br>    而现在我看到的,是许多的草木无人理会烂在了山里。<br>    去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漫山遍野是断树折木,奶奶坚持要把自家山上的都弄回来。我也领到了任务,第一天就把肩膀磨得红肿了,奶奶叫我不要再去。第二天起来,没看到奶奶,不久一个小孩跑过来告诉我:<br>  “你奶奶扛着树在池塘边扛不动了,叫你快去接。”<br>  我慌张地跑过去,发现小孩说错了,奶奶没有停在池塘边等我。她正扛着两段树干紧张地朝前小跑,瘦小的身子颤动不已。我忙接过来,树干在肩上一压,觉得并不重,心一阵紧缩。奶奶喘着气对我笑笑,说早上没事,所以去山里看看。我问为什么扛这么重,她说年纪越老越不行了,本以为扛得起的……<br>  奶奶每年为柴火辛劳,可有一次,她把计划作柴火的两棵泡桐贱卖给了倒树的人。那天我放假回家,看见奶奶正往碗里盛洋芋。她对我说,那两个买树的人看中了那两棵大树,来央求她卖掉。洋芋,还有半瓶烧酒,是给他们送去的,他们正在砍树。<br>  “怎么卖这么便宜?”我问。<br>  “两个人多可怜!”奶奶眼睛潮湿地叹息了一阵。<br>  我听说过那两个人的事,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没力气种田了才干起倒树行业的,生意好时才能混口饭吃。<br>  奶奶还说,她当年来我家时,家中一贫如洗,灶里冷冷清清,已不知多久没有举火,唯一的一坛子咸菜,还是她陪嫁过来的……<br>  而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又有着多少的动乱饥荒,奶奶不但挺了过来,还拉扯大了七个儿女,简直是个奇迹!可周边的老人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又似乎平平常常。谁又在乎这些呢?奶奶在乎的只是每年预备好柴火,以求灶火不熄,而我们在乎的,只是在寒冷的冬月天里,把柴火一把把地投进灶口,懒洋洋地拢着膝盖,看着健康依常的奶奶双眉舒展手脚敏捷,还有不肯休息的嘴巴,絮絮叨叨着一些家庭琐碎,陈年旧事……<br><br>                      作于奶奶七十一岁寿辰<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9 18:08:23编辑过]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8-4 13:31
<>陈年旧“时”——“事”</P>
<>开头两段蛮好的,后面太直白了吧:“而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又有着多少的动乱饥荒,奶奶不但挺了过来,还拉扯大了七个儿女,简直是个奇迹!”</P>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31
<>多谢指教</P>
<>不好意思 打错了一个字</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