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布鲁诺·杜蒙《29棵棕榈》[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3
标题: 布鲁诺·杜蒙《29棵棕榈》[转帖]
片名:29棵棕榈
英文名:Twenty-nine Palms(29 Palms)
编剧/导演:布鲁诺·杜蒙 Bruno Dumont
主演:大卫·沃森 David Wissak(饰 丹尼)
   奈克蒂娜·格露娃 Yekaterina Golubeva(饰 克丽丝)
片长:119分钟
国别:法国
语言:法语/英语
上映日期:2003年9月17日(法国)




■剧情简介:迷失的性爱
丹尼(大卫·沃森 饰)是一个自由摄影师,克丽丝(奈克蒂娜·格露娃 饰)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为了给杂志拍照,他们前往沙漠地带寻找自然风光。在一个名叫"29棵棕榈"的小镇旅店小住几日后,他们开始驱车前往美国的约舒亚国家公园拍摄照片,却在一条不知名的路上失去了方向,周围根本杳无人烟。







  在这荒无人烟的黄天大漠下,丹尼和克丽丝疯狂的做爱,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毫无遮掩的不停做爱,直到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们才结束了大漠里的疯狂之旅。然而,一切真的没有改变么?……







■关于影片:一个名叫29棵棕榈的小镇
“29棵棕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赌城拉斯维加斯附近的一个小镇,这个有着古怪名字的小镇离美国著名的沙漠公园约舒亚国家公园不远,那里的沙漠风光非常迷人,原始的裸露和奔放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去年就有莱昂纳多·里卡格尼导演的《29片棕榈叶》,因为和布鲁诺·杜蒙执导的本片同名(29 Palms,都是取自这个小镇的镇名)而导致许多影迷误会。






莱昂纳多·里卡格尼的《29片棕榈叶》,也是讲述一个发生在“29棵棕榈”小镇上的故事,影片从一袋在赌场里被偷的钱开始。这一袋钱就是贯穿影片的线索,随着钱袋的一次次转手,观众也随之闯荡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凶残世界。双龙还出过该片的DVD碟片,但在碟片的封面上却注明“导演:布鲁诺·杜蒙”,显然是碟商搞错了。其实,两部影片显然不同,前者是一部黑帮风格的西部影片,而布鲁诺·杜蒙的本片则是一部接近情色电影的剧情片。在1999年他途经该镇的沙漠时,产生了拍摄本片的原初意念:利用这个原始狂野的小镇,拍摄一次充满狂喜的幻觉之旅。






■关于导演:布鲁诺·杜蒙的狂想曲
出生于1958年的导演布鲁诺·杜蒙,是法国影坛后起之秀,虽然导演的片子不多,却是一个电影全才,做过导演、编剧、演员指导、剪接师等,《29棵棕榈树》是他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长片。实际上,布鲁诺·杜蒙是位拥有哲学硕士文凭的法国新锐导演,在拍摄剧情长片之前,他曾拍过40多部短片与纪录片,笃信“新写实”的美学。
他的导演处女作是1997年和美国合拍的《人之子》(Vie de Jésus, La),在戛纳电影节展映后广获好评。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1999年拍摄的《人性》(Humanité, L\')再次获得戛纳电影节的垂青,捧走了1999年戛纳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女主角奖。本片的成功使他立刻成为法国中生代导演的新锐人物,也为全世界艺术影迷认识,他的这两部作品国内都可见到。







■点评:荒芜的沙漠,空虚的人性
可以说杜蒙是近年来法国(甚至世界)少见的具有宗教情怀的导演,他的《人之子》和《人性》基本上是在说“神之子”(耶稣)和“神性”,看似平淡的节奏中隐藏着波澜壮阔的人性斗争,笼罩于全片的是一股挥之不去的博爱精神和救赎意识。而潜藏于人性中的欲望之“罪”更是杜蒙片中的一贯主题,此次杜蒙把罪恶的发生地放大到粗砾广袤的沙漠之中,远离文明的爱欲交锋更让人心惊胆战。在影片2个小时的情节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性爱场面,有在旅馆床上的疯狂,更有在隔壁沙漠里的狂野释放。
然而,这种极端彻底的宣泄方式,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让他们更加相爱,反而变得彼此疏理,充满痛恨。杜蒙似乎给人类一个警醒,在欲望彻底没有阻拦的时候,欲望的满足并不会如我们想像中的那般快乐,反而会坠入空虚痛苦的深渊。在人们一味的追求解放和回归的时候,《29棵棕榈》表现了一种对原始欲望的怀疑和不信任,也许他暗地里想说的是,只有在人类文明社会的种种禁锢里,人类的性爱,才会拥有完美的可能。

几张超大剧照!













我还没看:([em13][em07][em21][em23][em24]
作者: 狗肾    时间: 2007-8-4 13:03
好!!新片没看过,在哪买????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3
杜蒙的片子绝对品质保证!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3
这位法国导演至今只拍过3部长片,据说之前派过大量的短片和记录片(不知道市面上是否有售)。40多岁(1958年生)开始涉足拍长片,分别是97年拍的《人之子》和99年《人性》都可谓开创了“新写实”电影的先河,下面是陈卫有关这两部长片的影评。

http://www.heilan.com/heilan_1/chen-y-2.htm
<原载黑蓝网刊一号>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3
标题: 好!我帮着再贴出来吧,很少能看到如此准确的影评!
人性·人之子

陈卫

这两部都是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的片子。据初步了解,至今为止,生于1958年的布鲁诺·杜蒙就导了这两部电影,摄制时间分别是1996年和1999年。

  这是两部我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新”的国外影片,“最新”,除了拍摄时间近,还因为它们是法国、甚至欧洲最新且有可能最有价值的电影观念。

  在本质上,布鲁诺·杜蒙的拍摄观念与法国“新小说”非常接近,几乎可以称得上电影化的“新小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小说”非常了解之后就不必再看布鲁诺·杜蒙的电影,毕竟,“新小说”在某些对传统小说革新的大观念之外,并无太多的限制,而更强调各个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克劳德·西蒙与罗伯·格里耶虽同属“新小说”,但两人的风格迥然不同;“新一代新小说”的情况更是如此。这个理解的前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布鲁诺·杜蒙的电影。

  布鲁诺·杜蒙影片的风格首先是安静。那种进入人心的安静。不辜负这份安静的,正是每个镜头丰富的“意思”。在“新电影”里,不再有“大小”的概念,每个镜头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导演寻求出“最适合”的角度、构图、色彩对比及其轻与重的比例。镜头的“意思”不再受制于情节的高潮与宏大,甚至不受制于人物角色的“主次”。

  风景的生命与主角的生命具有同等价值,艺术家如果不能感到树木的呼吸的重要,那他对作为“角色”的“人物”的关注则成了非人性的误导,而对普众普遍激动的“高潮”、“刺激”的情节的刻意描摹,则更是粗糙的功利使然。

  因此,无论是“新小说”,还是布鲁诺·杜蒙的“新电影”,实际上都视“意思”重于“意义”;后者是向外的,以读者的需求生产作品,因此粗疏和遗漏将是必然;而前者则是针对作品内部,要求艺术家秉承“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的观念悉心研究各各不同的世界万物。


  布鲁诺·杜蒙镜头的丰厚“意思”,从他对演员的选取就能看出。他的演员,无论男女,均不是那种“英俊”、“亮丽”的类型,但也不刻意“求丑”,他们似乎很一般,但又总有某种奇怪、有厚度的特质,只要在屏幕上一露脸,观众就过目不忘。因为他们不仅有他们的脸,有他们必须演绎的“情节”,更有他们每个人生活中该有的小习惯、该有的走路的姿势、该有的天然呆滞的表情、该有的喘息的动作,而这一切特点,都因为是“该有”,而呈现出非常的“自然”、协调、有意思。

  同样,布鲁诺·杜蒙的镜头都很美,但又不是奇斯洛夫斯基那种流光溢彩的美,导演力所能及地屏除一切可能的人为痕迹,使人、景显示出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就是那样子”。“他们正是那样子”。一点都没夸张,也根本无须回避。他们,人物、景物,以他们的“存在”本身替代了导演的叙述,替代了他的嗓音。导演没了,作为作品的上帝没了,作品中说话的那个“我”没了,但真正的作品出现了。



                              2002/7/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9 20:58:16编辑过]

作者: 一头芒果    时间: 2007-8-4 13:03
大一的时候很偶然买到《人之子》,只晓得获过很多奖,雨果啊。。康城啊。。 圣保罗什么的。。。。就是很好看
完全8晓得杜蒙这么少产的说~~~~
ps。剧照很舒服~~~
作者: 狗肾    时间: 2007-8-4 13:03
你那么小就看到这片子啦?
我是虚算大四的时候才看的到。~~~~~~~


恩!剧照很爽~~~~~~~
作者: poison    时间: 2007-8-4 13: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外外    时间: 2007-8-4 13:03
这个强,强力推荐!!!
作者: 一头芒果    时间: 2007-8-4 13:03
浇花~~~浇花~~~~[em33][em33]

。。。。。。。

PS.这个小镇风光好粗啊~~~~好太阳啊~~~好牛仔啊~~~好犷啊~~~~好稀饭啊`~~~[em44]
T上去
作者: 镜面    时间: 2007-8-4 13:03
强!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3
这个片子目前很难买的到啊
```很想看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1
昨天看了,好强的片子!!!!强烈推荐,DVD质量超好。这片子绝对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强的片子!!!!!!!!!!
作者: 杨昊    时间: 2007-8-4 13:21
《人之子》是挺冷的,冲着那个买了这个片子,看了一半。。。不过。。。没那么夸张吧。。。。很好看吗。。。冷。。。漫漫体会。。。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1
请问您在哪儿啊?你买到这碟了啊?

阿杜,你最近注意碟市吧,看看来没有?????你看,人家不也买到了吗?

你怎么能只看一半?

我昨天又看了一遍,真的是好片子啊。

我不知道你说的“冷”到底是什么涵义。我想你是看到杜蒙的气质,他把拍摄始终放到一个平静而缓慢的模式下,用这种近乎于“过分”的拍摄精准的把握了观念和技巧的尺度。我印象很深的是电影里有过几段只留下风声和汽车声的公路画面,可你能说它“冷”吗?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21
记录片的精神带给他独特的写实功底。敏感的肉在杜的艺术中制冷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1
记录片的精神带给他独特的写实功底…………恩!是这样的!!亲一个哇
作者: 张稀稀    时间: 2007-8-4 13: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鄢醒在2004-9-18 21:00:52的发言:
记录片的精神带给他独特的写实功底…………恩!是这样的!!亲一个哇


你寄来的片子在路上走了将近半个月,前天收到了。不过大概就在你寄出的第二天,我楼下碟店老板就给我电话,说来了。我就去买了。
跟很多人一样的感受:结尾有些突然。不过,我觉得,正如克劳德·西蒙在诺贝尔受奖词中举的例子:倘若于连·索雷尔上断头台,爱玛·包法利服毒自尽,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悲剧下场可以看为这些人物经历合乎逻辑的结局,从而显示出道德教诲的话,那么相反地,普鲁斯特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 之死就毫无训诫可言了,作者安排这人物在一次平凡无奇的堕马事故中死掉……
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感到突然,就觉得他的结尾不合理。实际上,很合理,甚至,非常真实。它只是没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结尾,而我们“需要”,甚至他作者的“需要”,都并不是他电影本身的“需要”。

总体上没有他前面两个片子好。但这结论与结尾无关。比起前面两个(《人之子》、《人性》),他的“冷静”的强度有点失却。虽然还是够冷静,但有些躁动。我感到他好象在对自己厌倦。有点想折腾一下自己。优秀的导演就是这样:他的新作让你有点失望,但还是让你对他期待。对他有所期待,正是因为他对自己提前厌倦。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鄢醒在2004-9-18 20:15:49的发言:
请问您在哪儿啊?你买到这碟了啊?

阿杜,你最近注意碟市吧,看看来没有?????你看,人家不也买到了吗?

你怎么能只看一半?

我昨天又看了一遍,真的是好片子啊。

我不知道你说的“冷”到底是什么涵义。我想你是看到杜蒙的气质,他把拍摄始终放到一个平静而缓慢的模式下,用这种近乎于“过分”的拍摄精准的把握了观念和技巧的尺度。我印象很深的是电影里有过几段只留下风声和汽车声的公路画面,可你能说它“冷”吗?



今天收到。永丰路一小店,甚喜:)
[em49]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陈卫在2004-10-3 17:27:32的发言:
你寄来的片子在路上走了将近半个月,前天收到了。
中国邮政说4天能到,我又中计了!!!

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感到突然,就觉得他的结尾不合理。实际上,很合理,甚至,非常真实。它只是没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结尾,而我们“需要”,甚至他作者的“需要”,都并不是他电影本身的“需要”。
恩,我是这样想的,并且我们的“需要”也许抵不过现在的“唐突”。

虽然还是够冷静,但有些躁动。我感到他好象在对自己厌倦。
——这个比较深刻。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2
行,不过,我很时间都不想看电影了。
它们所表达出的理想和气氛,不管我是否赞同,我都认为是对我的一种侵犯~~
干扰我的生活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2
还有。

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的突兀感还是让人觉得奇怪~~~~~~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优雅少年在2004-10-5 13:33:40的发言:
行,不过,我很时间都不想看电影了。
它们所表达出的理想和气氛,不管我是否赞同,我都认为是对我的一种侵犯~~
干扰我的生活

这是因为你现在正需要生活,等有一阵不需要“生活”时,你就需要“打扰”,“打扰”就会比生活更生活。[em16]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陈卫在2004-10-5 17:08:28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优雅少年在2004-10-5 13:33:40的发言:
行,不过,我很时间都不想看电影了。
  它们所表达出的理想和气氛,不管我是否赞同,我都认为是对我的一种侵犯~~
  干扰我的生活

这是因为你现在正需要生活,等有一阵不需要“生活”时,你就需要“打扰”,“打扰”就会比生活更生活。[em16]
[/quote]
哈哈,好。
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就是闲呆着。我选择的方式有很多~~~实在没的干了我才看电影。我不否认有些电影真得值得赞叹,但却始终抵触电影所散发出的强烈的意识冲击,这些到头来只是让人“昏头昏脑”。有些艺术形式要比这“梦境般的”纯净而清晰的多。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2
还有,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绝不会“显得” 比现实生活要 “高”。
作者: 8439    时间: 2007-8-4 13:22
首贴的介绍挺逗的
在这部电影里把话题反复纠缠在欲望和性上的观众,八成是性无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8 17:02:48编辑过]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陈卫在2004-10-3 17:27:32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鄢醒在2004-9-18 21:00:52的发言:
记录片的精神带给他独特的写实功底…………恩!是这样的!!亲一个哇


你寄来的片子在路上走了将近半个月,前天收到了。不过大概就在你寄出的第二天,我楼下碟店老板就给我电话,说来了。我就去买了。
跟很多人一样的感受:结尾有些突然。不过,我觉得,正如克劳德·西蒙在诺贝尔受奖词中举的例子:倘若于连·索雷尔上断头台,爱玛·包法利服毒自尽,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悲剧下场可以看为这些人物经历合乎逻辑的结局,从而显示出道德教诲的话,那么相反地,普鲁斯特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 之死就毫无训诫可言了,作者安排这人物在一次平凡无奇的堕马事故中死掉……
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感到突然,就觉得他的结尾不合理。实际上,很合理,甚至,非常真实。它只是没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结尾,而我们“需要”,甚至他作者的“需要”,都并不是他电影本身的“需要”。

总体上没有他前面两个片子好。但这结论与结尾无关。比起前面两个(《人之子》、《人性》),他的“冷静”的强度有点失却。虽然还是够冷静,但有些躁动。我感到他好象在对自己厌倦。有点想折腾一下自己。优秀的导演就是这样:他的新作让你有点失望,但还是让你对他期待。对他有所期待,正是因为他对自己提前厌倦。
[/quote]


看了。我没有丝毫失望。这在我看来仍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作品,虽不及《人性》和《人之子》那般坚韧。相反,我觉得“结尾”来的非常及时,虽然那不是电影本意的需要,更不是大家最需要的“结局”,而是“他们”必须的命运——这是这部电影张力迸发的“高潮”,击碎了人性。

不过,我有些厌恶那种定式的构图了,画格之间过于明显的“顿挫”痕迹。在我看将近20分钟时,我就能够猜测到一个画面之后是什么样的画面(真的很奇怪哦),所以我有些本能的厌倦吧,并在内心希望看到这位导演更将广阔的特质。
作者: 仙人砂    时间: 2007-8-4 13: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一    时间: 2007-8-4 13:22
好多很艺术的人都说好.我也去买了.选择一个还算美好的早晨看真失策.整个影片有着导演极度的个人化风格,真正把艺术的密教性质发挥到极致.一点娱乐性也没的.这个片子非常注重自然和真实,一看开始时人物脸上的反复出现的自然光,就能感到有点凉的阳光很好的清晨.画面很美,但毫不雕饰.

片中充斥着性爱场面却决非一部情色电影.性爱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真实出现的,而不是作为吸引人的卖点,真实而不挑逗.导演是一个关注人性的人,肆无忌惮的欲望自然地开出了罪恶的花.这种花一点也不美,让人恐惧震惊.韩国的金基德是对罪恶的美带有一种陶醉的,而布鲁诺雷蒙却没有,他对罪恶有一种冷静和克制的观察,我相信他有一种悲悯情怀.悲悯但不煽情,包含的力量很强大.

这个片子在艺术上很有价值,这是肯定的.伪艺术往往在画面上追求雕琢人为的美感,刻意营造一种含糊的气氛,制造神秘感,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其实是打着艺术性的幌子去吸引人.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一点也不取悦人(除了那些把自己装的很艺术的家伙,故意去受虐,看不懂还跟着叫好),画面的美感来自于自然的美,不从感官上打动人,有时候冷静地甚至让人厌恶.这是因为导演的专注和主动,和对个人化的保持.他很好的完成了不刻意去营造意义,但却给人震撼的工作,你必须去关注他的人文关怀,这个不能只从艺术性去看,虽然他在艺术上做的很好.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2
我觉得阿杜说得很好。后来的突兀来得很即时。杜蒙的写实气质的确让他在众多的新电影作品里脱颖而出,显得既大气,自然又不失技巧。我在想,要是它按照“我们”或者是他自己的意愿去驾御这部电影也许是失策的。的确,它的前后来得这么猛烈让观者没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其中的过渡,但这是电影本身的需要。他需要有如此强大的内然力,这个力也许就是陈卫先前提到的“他在厌倦自己“,并且克制住了。饱满的构图成为他拍摄的契机,这让片子在一个大的大气背景下显得锋利。
作者: 陈重重    时间: 2007-8-4 13:22
首贴中的内容介绍实在吓人,即使是评论也是同套路数,真怀疑那人是看了几张剧照,或者在快进中完成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29棕榈叶》的过程,有的时候会想到Gus Van Sant的Gerry,同样都是在几乎无人之境中行进。

《人之子》、《人性》还没有看,但陈卫有关布鲁诺片子的印象描述也能在《29棕榈叶》显现,是那种安静,从开头车内的镜头开始,到遇见风车,(让我忍不住想到Wenders的十分钟短片),两个人裸体爬上岩石,躺着那晒太阳,她把手放在他的生殖器上,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保护”;两个人去买冰淇淋,走过那些空旷的街道;为一些小事生气,闹情绪,彼此伤害,做爱,和解。

而我等待结尾降临。
作者: 好女子妙玉    时间: 2007-8-4 13:24
哪有下载吗?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