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阳货欲见孔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标题: 阳货欲见孔子
<  align=center>阳货欲见孔子</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 >风从东面田野上方吹过来,像掠过粗糙布匹的表面,改变了原先的角度,本该吹到脸上的,结果只掀起了衣襟。</P>
<P >还是热。孔子吐出一口气。</P>
<P >昨天没有睡好,早上起来的时候,眼睛还有点睁不开。子贡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着,把晚上吃剩的梨排列整齐,放在托盘里。孔子开了门,站在那里。</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阳货想见您。”子贡说。“他派人送来了一头小猪。”</P>
<P >“哦。”</P>
<P >孔子站在门边,手放在背后。从子贡的方向看过去,只能见到他半个胳膊。胳膊一直动。他的手在干什么,子贡就看不见了。</P>
<P >“天有些热。”</P>
<P >“是的。”</P>
<P >孔子没有把手拿出来。他的眼睛一直望着远处。他们的房子对面,是一条不太宽的河。农民们在河边挖了一条沟渠,把水引向较远处的农田。那片农田被分割成整齐的一块一块。两只羊正缓行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一边用嘴巴衔起生长在路边的野草。</P>
<P >“阳货这个人……”</P>
<P >孔子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从一口大水缸里浮出来。此时一列鲁国的军队正浩浩荡荡地向都城进发。为首的士兵高举着矛和戈。这些一眼看去就能判定是刚刚锻造完毕的兵器,被握在身披甲胄神色严峻的士兵手中。没有人喊口令,士兵们的步伐一致。他们穿着相同的草鞋,在脚脖子那里缠绕了几道草绳。阳光没有在他们的额头或者脖颈留下鲜明的印记。汗水或许已经爬满了背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坚挺的外观。除了手握重兵器的士兵以外,从第二十排开始,出现了手持盾牌的防御部队。这些由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组成的队伍,在经过田间小路的时候遇上了麻烦。盾太大,路太窄,他们只走了一半就被堵在了两捆巨大而结实的干草垛前。为了防止排列整齐的队伍被打散,他们只能一个一个侧着身体从干草垛的缝隙里挤出去。雕刻精美的盾牌在刮过码得整整齐齐的干草时,发出簌簌的声音,随即草屑散落在他们身后。士兵不间断地从缝隙中穿过,尽可能快地赶上前面的队伍。就是这样,这支军容肃穆的队伍越来越长。</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老师,他们……”</P>
<P >子贡站在门外,向孔子探了探头。他还是看不见老师的手。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听见窗外有只鸟在响亮地叫。门口有棵干枯的榆树,那只鸟就栖在树顶。按照惯例,孔子起床以后,该由学生为他穿上衣服。这两天,孔子的衣服都是子路穿的。子路拿着角觹,进屋前冲子贡做了一个鬼脸。</P>
<P >“该想想怎么办才行……”</P>
<P >子路把孔子外套上的每一个结扣都打得牢牢的。这是子路擅长的活。据子路说,他从三岁开始就为父母穿衣,把细长的衿小心地穿进结环,再打一个活结。这可不是一件省力的事。天冷的时候,里里外外衣服总得三四层,结扣像密布的蛛网,稍不小心打成了死结,这样就得用角觹解开。子贡能够想象子路为孔子穿衣服的情形,他把角觹衔在嘴里,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结环捻开,右手拇指和食指则捏住衿穿过结环。他紧盯双手的动作,屏住呼吸,一个个系牢。最后,他站起身,又俯下去,毕恭毕敬地向孔子鞠躬。</P>
<P >“怎么办呢?礼总是要还的……”</P>
<P >“是的……”</P>
<P >“阳货这个人……”</P>
<P >孔子和子贡看着子路。他正跪坐在席上,膝盖前方平铺着一张地图。孔子认得这幅地图,用上好的绢制成。鲁国的山河被缩成了简单的几个线条,蜿蜒交叉,从右上角爬到左下角,从中间扩散到两边。每一个集市,每一个哨卡都分别被一个圈,或一个更小的圈代替。平时地图被小心地卷成筒状,用麻绳捆扎了放进箱子。有时,孔子睡不着,会趁着月色爬起来,打开箱子,取出地图,把它平铺在塌上。在油汪汪的月光的映射下,地图闪闪发光。那些夜里,月亮格外的亮。偶尔几声狗吠,还有邻居开门关门的声音。有一次,来了一个醉醺醺的鲁国士兵,用力拍门,要拜会孔子。鲁国人和齐国人口音很像,但仔细听也有不同。比方说每个语气词的尾音,或者惊叹句的升降调。那名鲁国士兵骂骂咧咧地用力拍门,说的是齐国话。也许他偷偷跑出去喝酒了。没有带任何武器,只用两个巴掌拍门。结实的大木门被他拍得砰砰作响,挂在房梁上的风肉应声掉下。子路和子贡手执青铜短剑,准备在开门的一刹那一剑刺去。孔子制止了他们。</P>
<P >“不如,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P>
<P >“好办法。”</P>
<P >孔子推开窗子,那棵枯树上的鸟巢还在。几年了。每天早晨,鸟们飞出巢穴,到了傍晚,它们就一齐飞回来。鸟有时飞得很高,展开翅膀的时候,使人误以为是小鹰。然而它们不会滑翔。尾巴上的羽毛也过长了些,有几根柔软地垂下来,绿色、红色和金色互相映衬,随着翅膀的翕动有节奏地摇摆。孔子经常远远地观望它们。干枯的榆树,虬曲的枝干指向天上,枝杈间有一个圆盘状物体,是鸟巢。鸟在天上飞,觅食,看风景。孔子为它们每一个动作都编排了极好的理由。两年前,冉求建议在门口造个草亭,想把老榆树砍了,孔子严肃地拒绝了。树没了,鸟巢就没了。虽然说不定哪天,它会随着一股北方来的寒流腾空而起,在天上划出一道白色的细线,随即消失在视线尽头,但现在它毕竟还在树上。冉求尴尬地站在那里,手里提着斧子。他是个高大的年轻人,胳膊粗壮,只要一伸手,老树就会齐根折断。</P>
<P >子贡还是没看到孔子的手。那双手也许正轻轻拍打着窗棂。隐约可见的青色血管微微隆起,在手背上爬出纵横交错的纹路。手平时都缩在宽大的袖子里,如果来了客人,孔子就作个揖,只露出手指部分。</P>
<P >子路把地图卷起来,扎好,重新放回箱子。</P>
<P >“老师,您现在就去……”</P>
<P >“现在?”</P>
<P >“阳货不在家……”</P>
<P >孔子松了一口气。从这里到阳货的府邸,来回需要小半天工夫。子贡为他打点了回赠的礼物,装在木制的提篮里。孔子没有接,子贡只好把提篮放在地上。</P>
<P >“我去阳货那里了,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子贡向正往门外走去的孔子致礼。</P>
<P >“你可以去照管你的生意,子路就在家看书。傍晚,冉求和颜回要来。”</P>
<P >可是,子路去了哪里呢。子贡站在门口,目送孔子消失在小路的转角处。子贡的腰上挂了一串钥匙,走路时又沉又乏。但他想象孔子正兴致勃勃地走着。一条没有开岔的直路,两旁是急匆匆向上伸展枝叶的杨树。小路两旁的空地种着零星的庄稼和蔬菜。没有风的时候,空气里充斥着类似夏天的早晨,用井水洗过手指,指甲盖发出的气味。期间孔子将跨过一道沟渠;经过一条小河;穿过一个小树林、两个集市;河上唯一一座独木桥,桥身泛出斑驳的褐色,大朵大朵赭石色的木耳盛放在桥靠近河面的那一侧。河里有不少鱼,用尾鳍搅动河水,形成一个个不完整的浅涡。岸边的卵石在河水的浸泡下生出一层薄青苔。两只小虾在石隙间蹦跳。河岸有几个垂钓者,用根竹竿,一头系上细线,钩子上挂些鱼饵,一伸胳膊,把细线抛入河里。河面偶尔漂过几缕水草。有时是动物和人的尸首。深绿色的河水载着它们缓缓漂动。在浮出水面到达一定高度以后,它们停止生长。表皮脱落,真皮呈现绷紧的光滑,某些地方绽出粉色的肌肉。在骨节相连的部分,有时可见乳白色的韧带。它们密实地包裹住筋肉,使整具肌体在水中长时间漂浮以后仍能维持平躺或侧躺。孩子们捡了小石子,站在木桥上,或是岸边,远远投掷。用力得当,小石子准确击中肌体某一部分,发出“咚”一声,沉闷中带有余音,传得很远;假如运气不好,小石子正巧打在尸体的伤口,外绽的深红色皮肉像咧开的嘴唇,向外撅起,把小石子牢牢咬住,孩子们只能看着它们带着他们的石子,不动声色地向下游漂去。</P>
<P >走过独木桥,经过树林,人越来越多了。树叶上积聚多天的雨水滑落在孔子身上,很快浸透了外衣。濡湿的细麻葛布贴住孔子的皮肤,终年没有阳光的树林,阴冷透过麻葛的微小缝隙爬进去,趴在背部和腰部。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站在阳光充裕的空地上才有所缓解。他耸了耸肩,甩甩袖子,使劲拽了拽下摆。衣服逐渐在阳光下变得宽松。多走上几步,它就轻起来,飘起来了。空气里弥散着厚重的气味。一种饼的味道。这是鲁国常见的点心。小麦粉做的,不规则椭圆形,中间隆起,表面凹凸不平,远看像鞋底,但鞋根和鞋尖几乎一样大小,或许更像一枚压扁的葫芦。饼刚拿出来的时候是浅灰色的,表皮松软,但很快变硬,边沿渐渐呈现焦黄,整张饼由外向里圈紧缩。最后,饼边翻卷起来,像一个瓢。小贩们把瓢叠起来,码得整整齐齐。吃法是这样的:先当盛水的容器,舀了井水慢慢喝,可以喝上三两天。被井水泡过的饼渐渐变软、变薄,随后从底部咬起,一口一口,吃到只剩下坚硬的边。孔子也许是鲁国为数不多的、没吃过这种饼的人。这种颜色驳杂,初咬像硬木片似的饼,被许多人托在手掌,他们用它盛水、盛粥、盛饭,盛深夜咳出的浓痰。泡软之后,他们把它吃掉。地上到处都是吐出来的、不易咀嚼的边,小块小块,带着牙印子。据说这种饼没什么味道,或者像枯草,或者像晒干的陶泥,或者像其他可以随时想象出来的东西。比方说人体、肋骨、做功课用的竹简。</P>
<P >孔子在饼铺中间狭窄的小道上停下。走几步。又停下。阳光在他身后斜刺下去。迎面一阵风吹来,路上灰尘弥漫,他不由自主伸出右手遮挡眼睛。而从子贡的方向看去,孔子站在拥挤的行人之间,脚步缓慢。阳光太刺眼,子贡看不清孔子挡风的右手。不远处,阳货正和一名随从交谈,他的枣红色大马安静地站在一旁。</P>
作者: 苏衣    时间: 2007-8-4 13:33
<>好像以前在西祠读过。</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不。只有名字一样。</P>
作者: 花样    时间: 2007-8-4 13:33
题目不错啊。呵呵。让我实在想了解一下,这小说是怎么样的。此篇即将阅读,先订购一下。
作者: 韦芈    时间: 2007-8-4 13:33
<>我觉得这题目挺色情的</P>
<>无论阳货还是孔子</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韦芈</I>在2006-4-16 22:38:37的发言:</B><BR>
<>我觉得这题目挺色情的</P>
<>无论阳货还是孔子</P></DIV>
<>…………………………
<P>真是交友不慎哪</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33
粗略看了一下,气味很正。虽然篇幅小,却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篇幅,是尤其不好把握的,前者可能使小说陷于套路,后者则可能意味着急躁的危险。现在看来这一篇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在叙述上显现出来的控制力也已经能为此作出保证了。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3
用四字成语来说就是:没看明白~ 你这篇是超文性戏仿吗?我手边没《论语》,阳货这篇记不清了,好象后边还有和孔子交谈的内容。但我记的阳货送的不是小猪,是火腿(当然不是现在的双汇和金华那种火腿)。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回您四字成语:胡说八道</P>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P>
<>不是历史小说,不用考证,别说送的就是猪,就算送个金华火腿也没关系~~</P>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3
<>回送你四字成语:谁胡说了?</P>
<>豚应该念卓,现在给改成臀了,应该写成在三撇里有一点(我打不出来).我家里有本南怀谨的论语别裁,里面说这个字是蹄膀的意思.就是火腿.这本书暂时找不着了.另:火腿不等于火腿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9:23:09编辑过]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3
我又看了一遍,我再简单说几句.对话写的非常牙碜.
<>……用的莫名其妙。很多时候分不清楚话是谁说的。</P>
<>细节逼真,类似长镜头和聚焦用的比较好,但感觉还是切的有点硬,还有自由联想,是一些亮点。</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不回四字成语了。</P>
<>关于对话,确实有问题。不擅长对话。过阵子修改下。</P>
<>但是,“豚”是乳猪的意思,这又不是什么千古之谜,论语注释上都有。讨论这个真没意思啊,还扯南怀瑾,还“别裁”,我最讨厌这个老头子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0:04:36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6-4-17 9:58:17的发言:</B><br>
<>不回四字成语了。</P>
<>关于对话,确实有问题。不擅长对话。过阵子修改下。</P>
<>但是,“豚”是乳猪的意思,这又不是什么千古之谜,论语注释上都有。讨论这个真没意思啊,还扯南怀瑾,还“别裁”,我最讨厌这个老头子了。</P></DIV>
<P>这个跟贴跟重了,麻烦删了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0:05:23编辑过]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3
……
作者: 红领巾1976    时间: 2007-8-4 13:33
<>基本有了你所要的内敛,和细节的描述.</P>
<>我认为写得很好.</P>
作者: 红领巾1976    时间: 2007-8-4 13: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6-4-16 23:52:37的发言:</B><BR><BR>
<>…………………………<BR>
<>真是交友不慎哪</P></DIV>
<>瓦卡卡,不慎不慎.</P>
作者: 黄若来    时间: 2007-8-4 13:33
看不出新奇来,以致没有看完。主要还是对情节中一些过于无聊的描写有些腻烦。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3
<>还是喜欢读简短些的作品。评起来也愉快。</P>

<>我觉得这小说使我联想到小说中的饼,“没什么味道,或者像枯草,或者像晒干的陶泥,或者像其他可以随时想象出来的东西……”而且也仿佛嗅到那种麦粉烤熟的味道。</P>
<>小说显得太简短了,简短到连一个作品可能预期的“曲线”都不明显。我有时在想一本小说集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那么这样的小说应该是作为其中“大”一些的作品之后出现的。</P>
<P>我想提的质疑有两点。<BR>1是中间喝醉的鲁国士兵砸门的细节,容易引起误读,以为是猪猡和子贡刚收起剑就又和孔子讨论起阳货来了——当然仔细看是明白的,只是不要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任何可能的停留为宜。<BR>2是牵扯到这种久远历史的内容的小说(当然它未必就是历史小说了),一些细节描写还是留有余地为好,比如军人的草鞋,比如鲁齐二国的口音,比如死尸。其实我写这一点, 也是要表达上一点最后一句话的意思。</P>
<P>但是这个小说最主要的优点是在语言的控制上。这篇小说不是我们通常所一读就能分辨出作者性别的小说——我不是说一切作品都要向男性作家的口感上转变,而是说,小说,应该是中性的。它既阴柔,也坚硬,它不应让读者初读之下就知道它的作者的性别(当然说起来容易)。像平时大家津津有味的所谓博尔赫斯式的风格、海明威式的风格,那不过是作家的一种自私的缺陷罢了!这又涉及到了我的一种看法,即小说是由“技术”控制和推动的。激情对于小说不过是种廉价的东西。<BR>扯远了。先谈这些吧,否则我要写到比小说的字数还多了。</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33
<>说点问题:</P>
<>我觉得这类题材(改编历史、改编典故),要防止进入一种“粘稠”的语感,要防止直接在字面上给人以“历史”感,否则不免落入已有的套路。而这个小说里,似乎并没完全意识——或者说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此,语感上的赘词、赘句还是不少。比如第一节,文字上过于铺陈场景,过于重视场景的重现。还有比如“为了防止排列整齐的队伍被打散,他们只能一个一个侧着身体从干草垛的缝隙里挤出去。”把原因说在前、把原因描述得这么详细,就导致了读者对他们动作的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就有“赘”的感觉。赘了数次,粘稠就自然产生了。</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33
挂起来讨论。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3
<>很放松,这种对话营造的气氛对小说的叙述也有一定帮助。包括这种平静的叙述,要捕捉的目标更多的可能是对小说控制的熟悉。即使是在这一点上,可能仍显不够,或说并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倒数第二段、第三段,写得比较生疏,和前面的段落倒不像是吻合的写法,而是用法上单调了。</P>
<>在这些叙述中很容易找到共通的地方。</P>
<>“为首的士兵高举着矛和戈”这个视角就是士兵们的活动,虽然句子拿捏得比较妥当。往后则同样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P>
<P>“那棵枯树上的鸟巢还在”,这一整段都在鸟上,而且写法和上面那段相似,即:交代y,再叙述y。视角过平,最后两段虽然内容看上去多些稠密切,仍需要变化才好,特别是在讲求精致的短篇中。</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7-8-4 13:33
<>网吧里有人在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得拿回去看。</P>
<>可惜,黑蓝不能保存网页。</P>
作者: 夜晚放荡的鸟    时间: 2007-8-4 13:34
<>为什么是他派人送来了一头小猪</P>
<>而不是一头大猪或者是残猪呢?</P>
作者: shep    时间: 2007-8-4 13:34
同意顾的一些看法,对于"改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掘这个基础的本源;另一方面就是嫁接.当然,某些原著并没提供更大的空间.
作者: 熊的沉默    时间: 2007-8-4 13:34
<>写的很烂,因为你没有找到准确的想表达的东西,风格也不能与之相应。</P>
作者: 熊的沉默    时间: 2007-8-4 13:34
<>就说鲁迅的故事新编,你可以很清晰的找到他所描述的形象,他所要讲的愚意,他的每个故事的愚意和他的每个故事所需要风格都是相符合的。</P>
<>感觉你在写之前没有明确的思路。</P>
作者: 微风燕子斜    时间: 2007-8-4 13:34
<>建议好好的阅读一下</P>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P>
作者: 阎海东    时间: 2007-8-4 13:34
可以见得功力,至于其他再看.
作者: 小村    时间: 2007-8-4 13:34
题目好.
作者: 老残    时间: 2007-8-4 13:34
感觉后面急了点,草草结束了,不过瘾,呵呵。
作者: 陈长青    时间: 2007-8-4 13:34
<>赞成生铁的看法。</P>
<>熊的沉默说烂过了,也许阳货欲见孔子本身有寓意,被作者承前省掉了。</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4
<>谢谢诸位点评。</P>
<>回帖酝酿了一个多月,值得思考的地方太多了。</P>
<>这个小说可以视为一次细节描写的练习,抛弃了原有的故事框架,只留几个历史人物,重新为他们虚构一个“仿真”情境。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割裂场景,刻意经营细节的结果,或许正是视角单一、语言粘滞的主要原因。凑近了看未必就是只盯住一处看,也不是要把看到的都说出来。多么朴素的道理啊。至于对话的毛病,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这个小说,对话是串起几个场景的主要工具,所以显得尤其触目。写得人看不懂,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为了达到简洁,省略什么?以什么方式省略?都是以后需要不断练习的。</P>
<P>很久以前写过一个同名小说,与这个大相径庭。如果以后重写,恐怕也要推倒再来。时间起码得是一年后。</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5
<>其实我觉得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依靠“篇幅”来解决。篇幅长一些,自然效果就会比眼下更好了。</P>

<>另:如果一个人一生所有的小说,都起一个名字就好玩了。</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35
<>这个不太好。语感还可以。</P>
<>五字成语二个。</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35
<>补充一句。与蓝,是这样的:</P>
<>你个小说我几月前一看到这个题,就觉得,太煞有介事了。就是说,这个题让你很为难了。再换个说法,就是《阳货欲见孔子》这几个字让读该文的人看过后失望了很多。</P>
<>至于文,我倒没觉得很差。反而我觉得,你没必要再纠缠这个小说了。就文章内容来看,再批发给你一万字你也不能够把它搞到怎样的深沉了。</P>
<P>一点感觉,说得直了些。见凉。</P>
作者: 仝三    时间: 2007-8-4 13:3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6-6-16 3:16:06的发言:</B><br>
<>补充一句。与蓝,是这样的:</P>
<>你个小说我几月前一看到这个题,就觉得,太煞有介事了。就是说,这个题让你很为难了。再换个说法,就是《阳货欲见孔子》这几个字让读该文的人看过后失望了很多。</P>
<>至于文,我倒没觉得很差。反而我觉得,你没必要再纠缠这个小说了。就文章内容来看,再批发给你一万字你也不能够把它搞到怎样的深沉了。</P>
<P>一点感觉,说得直了些。见凉。</P></DIV>
<P><br>差不多。见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6 15:34:18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5
<>TO 生铁:对于篇幅,我倒没有太多考虑,或者说,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篇幅长短所能解决的。由此产生的阻碍,也不是近期可以解决的,似乎还需要时间想想清楚。你说的好玩的假设,很巧,前些天我也想过,假如一个人,一生当中的所有文字都只有一个题目,那会是怎样一个情形?人有想象力,是件美好的事。</P>
<>TO 酒童:谢谢你的阅读。你的跟贴我认真看了。是这样的:《阳货欲见孔子》,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阳货是鲁国的权臣,一直希望能见到孔子,说服他为他效力。孔子始终推脱。阳货想了个办法,派人送孔子一只小猪,按礼节,受人之礼应该回访的。子路他们告诉孔子阳货不在家的时间,孔子趁这个时候回访,但是回来半路上还是遇见了阳货。不得不听阳货说了一大通入世的道理。</P>
<>在这个故事里,我注意的是,所有人物,想尽办法,最终都没有得到他们所要的。孔子不想见阳货,最后还是见了;子路他们为孔子计算时间,献计献策,而未果;阳货貌似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实际上,他得意洋洋的一番话只换来孔子的敷衍。这种人与人之间表面亲近,实则由于内心差异而引发的矛盾与重重误会,无论今古,始终存在。我期望能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内在的疏离感。必须是强烈的,又要表面淡化。蛮难的。这不是你以为的“深沉”,我一点也没想写得深沉。如果它给人以貌似“深沉”的错觉,那就是我前面一个跟贴所说的,语言的粘滞和对白的不畅所造成的。写了一半我就琢磨,这不是自虐么,有话都不好好说…………大概我就是这种爱拧着来的人吧。说到底,写作有时是和自己较劲。</P>
<P>这个小说必须重写。直到我期望的表达如我所愿为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7 22:06:43编辑过]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35
<>恩.与蓝.我是想,与其弄这个,不如写新的.</P>
<>但,有时不那样,一个东东顶在心口,不把它些完,就写不成别的))</P>
作者: ghts3    时间: 2007-8-4 13:35
<>这类小说越改越窄,建议放在那里不动了,整体过得去</P>
<>另外,要是有个文学女青年,上床后讨论点文学、烧饼等等,该多爽啊</P>
作者: 萼别    时间: 2007-8-4 13:35
<>没写完吧,还有</P>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P>
<>这段呢?</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