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梦 [打印本页]
作者: 苏衣 时间: 2007-8-4 13:34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4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4
<
>终于看到了。</P>
<
>粗看了一遍,感想不少。让我好好整理一下。</P>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4
<
>淡而有味。气氛营造很好。</P>
<
>注意到一个称谓:爱人——一个常出于第三者之口的对对方配偶的尊称,在这里是为了保持一种距离感么:“爱人……”他说;还有:“</P>
<
>……你还醒着么,爱?”</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4
<
>“‘我对你的爱,远比因为你是个日籍华人而更喜爱因你所带来的忠贞、勤勉和坚持。’”——读到这里,我几乎能预感你会表达什么,但又不希望真的看到——“她不过是因为我的外籍身份才爱上了我……”——唉,终于还是说了。</P>
<
><BR>第三段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也许源于我对飞蛾的惧怕?细节描述有生动的画面感,飞蛾插在鱼尾里,荒诞、诡谲,但又并非不可想象——比方说超现实主义的一个代表作《美人鱼》,鱼头人腿,据说有强烈的性暗示。飞蛾和鱼同样如此。或者说,在被“暗示”之前,这些符号并不具备神奇力量。人大概总有阐发内心的本能,包括通过许多无意识的让步逐渐征服习惯,通过被“误解”而得到承认。所以,这段阅读是非常私人的体验。我体验到恐惧,而这仅仅代表我个人。</P>
<
>“虚拟情境中的细节真实”,整体上是稳定的。“梦”作为一个依托,一个“幌子”,总是会落在实处。看样子你也不允许它跑得太远。不过支撑几个梦境的实质性东西似乎有点薄弱,怎么说呢,现在我还不能确定那是什么,也许是情感的“糖衣”包裹得太厚,有点儿托不住,渗出来了。</P>
<P>个人看法是有些地方不宜表达透彻。不过也很难讲。前些天有人对我说,冰山一角啊,不是用帆布把冰山都盖上。当时我想的是“哪里有这么大的帆布?”,而实际上,我确乎在思考如何把握“表达”与“不表达”的问题……</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34
挂起讨论。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4
<
>实际上我对这篇的修改一直围绕着如何使小说更加清晰上,也就是把各个部分“没表达透彻的”给“表达透彻”了。我考虑动用“冰山”的写法在这篇里有点小题大做。</P>
<
>既然我保留了<STRONG>“我还在梦里感到惊讶,在这样一个或许我永生永世都不会知道的地方,盗版也流通得这么快。”</STRONG>这样的句子,所以我也决定保留<STRONG>“她不过是因为我的外籍身份才爱上了我……”</STRONG>而且这确是角色自己的所思所想。</P>
<
>对于“爱人”的称呼,好象北方有私下这样互称的,所以也就保留了,显得比“亲爱的”更适合在黑夜里发音。一种感觉而已。</P>而且经亡羊提醒,这个词本身的“尊重感”也确实能起到反衬角色之间疏离感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34:44编辑过]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4
<
>很好。我的第一感触是有人正在侪辈或早一些中羽化成仙。</P>
<
>但是本篇在几个方面还不统一:</P>
<
>1.文艺腔对话的诗性和东方人的冲突。</P>
<P>2.海和集市 与 女学生 的关联是什么?</P>
<P>3.各材料的重组拼装,在整体上没有建构起足够的意义。作品意义上指向什么呢?我这样问也许和你的“冰山”有冲突。</P>
<P>不知道说的在理不在理,严重不严重?</P>
<P>不过你的制幻能力已经很强,主要在作品的自我立法上,很轻易地可以左右读者,将他们带到你的描述之中。让他们信服你的虚构。譬如:</P>
<P>1.那个电影和集市之梦组成的蒙太奇,自然而不斧。</P>
<P>2.“金山悖论”——<STRONG>“我还在梦里感到惊讶,在这样一个或许我永生永世都不会知道的地方,盗版也流通得这么快。”</STRONG>这样的句子很经典,用不存在强化了存在,丝毫不亚于“一只并不存在的狗发出一声叹息”或博尔赫斯在处理另一个老年博尔赫斯的声音时用的“录音机”。</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4
<
>不严重。</P>
<
>第1个问题,和我熟悉的口语还是做了尽可能的贴近。由于风格的原因,仍存在的文艺腔也不打算再调整。</P>
<
>我也不能将2和3的问题完全解答。我无法将男主角梦境的每一个细节都逻辑清晰地与其在清醒时所面临的困境相对应。这也是小说的特性。准确地说,“梦境”只是这一大块面团里的酵母。</P>
<P>甚至包括小说的名字,我也作过同样的考虑。我不想欺骗读者,实际上先是这个“梦”给我留下了印象,然后才有了其他主干情节。</P>
<P>梦。需要梦到海才能缓解的病。两性间的隔阂、对抗和渴望。被发现的伴侣的秘密。沟通的失败。伤害。情商低。怀疑和抑郁通过对其他异性的回忆而得到强化……等等等等。</P>
作者: 7410 时间: 2007-8-4 13:34
标题: 很棒.
<
>有点不同意楼上的地方:</P>
<
>1.文艺腔对话的诗性和东方人的冲突。(这点我也是深为疑惑.本来,略微文艺腔的对话于好的作品是不妨碍的,恐怕中间有个度的问题.由于梦的因素和作者制幻的能力超强,倒不觉得那么凸出了.比方可以参考电影中人物的对话)</P>
<
>2.海和集市 与 女学生 的关联是什么?(我认为这里面恐怕有暗示的功能了,具体是什么,其实作者在集市里已经写到了,读者可以去想)</P>
<P>3.各材料的重组拼装,在整体上没有建构起足够的意义。作品意义上指向什么呢?我这样问也许和你的“冰山”有冲突。(如果非要追问有什么意义的话,恩,这应该是小说中最出色的地方,因为它足够隐蔽,足够晦涩,对于讲故事的小说,这种或这类小说似乎不必要整体上的意义.比如隐藏的情绪,爱与被爱,太直白会有损小说的艺术性.因为你不可能去问艺术品有什么意义,对于写作者和读者来说,美的解释就足够了.可能,可能最后一节,用信来结尾也许不是很明智的方式)</P>
作者: 7410 时间: 2007-8-4 13:34
我靠,楼主动作比我快.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7-8-4 13:34
<
>该作品的最终解释权什么时候给7410大哥呢?呵呵</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34
<
>这也是一篇转折期的东西,潜藏着一定的精神危机。如何在危机时期写小说,或者如何“通过”写作“摆脱”、“解决”危机,这似乎应该成为一个至少是个人经验中的课题。我的阅读经验是:我们要彻底摆脱直接与危机相关的事例和材料,至少要尽量地将它边缘化,在它之上或之外附加其他更多的材料,以量的叠加消弭和冲刷生活和记忆的痕迹,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本次写作尽快面对新的问题,否则在它之后,旧危机还是会缠绕在身。——这就是我对这篇小说最想说的。<p></p></P>
<
>这个特定时期(其实任何一次写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特定时期)<STRONG><FONT color=#ff0000>切入点</FONT></STRONG>的重要性,面对和转变的不仅是上面所说的危机的摆脱与否,它同样关涉表达本身。原材料的边缘化和新材料的叠加会本能地调动我们新的表达敏感和关注,它将涉及到文字和感觉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阶段内的写作的“摆脱”和“进展”才有可能兑现。<p></p></P>
<
>我列几个较明显的可能要改的细节:<p></p></P>
<P >“报纸的第一页用红色字体印刷着四个字”,“红色字体”是个不准确的组合。<p></p></P>
<P >类似的还有一处:“她会用水彩笔在信封上写上美术体的英文字母‘Miss You’”,“美术体”在这里也嫌粗糙了点。<p></p></P>
<P >“孤独感却如暮霭般弥漫。”这样的句子太快、太熟。<p></p></P>
<P >“‘我对你的爱,远比因为你是个日籍华人而更喜爱因你所带来的忠贞、勤勉和坚持。’”这句虽然在读了十几遍之后终于读明白了,但确实应该说,这句实在绕了一点,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明晰一点。<p></p></P>
<P >“要她注意工作的劳逸结合。”这句仔细读一下,是有问题的,“工作的”三个字可以不要。</P>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7-8-4 13:34
<
>听Mogwai的音乐看完这篇小说。感觉自己有些飘了。</P>
<
>觉得“我对你的爱,远比因为你是个日籍华人而更喜爱因你所带来的忠贞、勤勉和坚持。”是小说里最牛的一句,它让我感觉有种粗糙的摩擦感,有一种与梦更贴近的现实的体验。</P>
<
>立意?结构?超现实?文艺腔?这都是干吗啊?我觉得这篇小说里这些东西根本都不存在。让我们都尽量安静的面对作者的“单纯”,这样不好吗?</P>
<P>“这也是一篇转折期的东西,潜藏着一定的精神危机。”这句话我赞同后半句,因为这种危机才暴露出作者生命中的焦灼。这种焦灼,沉默着的煎熬是美的,感人的,真诚的。这份真诚显然被作者直面推置到我们面前。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小说本身。总之我被感动了。</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4
<
><FONT color=#0000ff>“我对你的爱,远比因为你是个日籍华人而更喜爱因你所带来的忠贞、勤勉和坚持。”</FONT></P>
<
>这句实际上就是我真实梦到的一句话。因为直接采用了梦境的素材,所以我个人并不是非常非常钟情此篇。</P>
<
>可也正是在挖掘这种原始素材的时候,我发现能在此篇中涉及到一些我从没涉及过的内容,这使我高兴。比如男主人公的性格,比如以一封信结尾等小细节。</P>
<P><FONT color=#3300ff>“孤独感却如暮霭般弥漫。”这样的句子太快、太熟。</FONT></P>
<P><FONT color=#3300ff></FONT> </P>
<P>这个问题我在修改时意识到了,<FONT color=#3300ff><FONT color=#000000>类似的地方还有</FONT>到处都没有爱。整个世界都没有</FONT><FONT color=#000000>等</FONT><FONT color=#000000>。</FONT>但是我同时也意识到这一篇自身的局限性,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动,保持全文整体的……“近于平庸的色调”。</P>
<P><br>陈卫说的另两个地方修改了。</P>
<P>MOGWAI真好听,我之前从没听过他们。</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4 23:48:33编辑过]
作者: 剩余才华 时间: 2007-8-4 13:34
<
>“鱼头在盘子里,而死鱼尾巴却被一只蛾子奸污。通过吃鱼来惩罚一个无辜的人。我不知道你又受到了伤害,否则我是决不会要听你讲起这个梦的。我为你感到伤心。OVER。<BR>为咱们俩。OVER(广播杂音)。<BR>请再说一遍,OVER。“遍”字请读轻声(嘘……)。”</P>
<
>这一段能当成报话机吗。还有冲入的电影音乐,电影字幕,及相关的对影碟的人为介入调控,这些机械(或技术,信息时代的)的成分在生铁的小说中几乎是一以贯之的,非常刺目,像是颅骨上的弹孔。因此,旧的危机真的能解决吗?但陈卫的话还是有警醒作用(对我自己)</P>
<
><BR></P>
作者: 剩余才华 时间: 2007-8-4 13:34
<
>再说几句,关于“近于平庸的色调”的,当时看《在铺上》的时候就觉得既然作者能写出那样的结尾为什么前边的部分还要“费力不讨好”的藏着掖着甚至让读者闪过“平庸”的念头呢?后来渐渐觉得这种很可能是作者刻意保持的平庸(平板)有招人喜欢的成分,它让读者容易亲近这掩藏着惊心(甚至残忍)品质的小说,表达上也让人有精心雕琢的准确感,总之,是有些认同这种风格了</P>
<
>不过,对这种“平庸”的写法我还是保留意见哈<BR></P>
作者: 大火析木 时间: 2007-8-4 13:34
标题: 梦
软绵绵的文章,架构性的东西不到位。或者是抒情太随便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火析木</I>在2006-5-19 8:56:21的发言:</B><BR>软绵绵的文章,架构性的东西不到位。或者是抒情太随便了?</DIV>
<br>你眼力不错!和我自己的感受差不多。
作者: 三叶 时间: 2007-8-4 13:35
<
><FONT color=#0000ff>“我对你的爱,远比因为你是个日籍华人而更喜爱因你所带来的忠贞、勤勉和坚持。”</FONT></P>
<
><FONT color=#0000ff>些小说的居然会梦见这么绕口的句子,真是有意思。</FONT></P>
<
><FONT color=#0000ff>以前经常梦见自己写了一首好诗,醒了却不记得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有一次记下一句——“一个女人站在暴风雨的门下”</FONT></P>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36
<
>叙述的节奏不慌不忙,“场”的氛围的酝酿也比较成功。最后一节的几个方框的想法也有意味。不过我感觉就是叙述他与另一个她(关系模糊的情人)那一小段历史,似乎与整个基调的重叠出现稍稍的游离。</P>
<
>这个小说很精细,但开头的部分我觉得仔细想想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P>
作者: burnman 时间: 2007-8-4 13:58
<p>梦幻的能量是无限的</p><p>不得不说</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58
<p>重复一次:</p><p>“意象是万能的神。”</p>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18 22:05
真的是一个梦
作者: tolsbo1 时间: 2008-11-19 02:28
说实话,我没能读完。虽然语言是很不错的。我读到飞虫那段就没了接着读下去的欲望。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7-8-4 13:34 发表 
我抬起头,看到房间里飞舞着一只巨大的飞虫。我从未见过如此丑陋的飞虫。它甚至比一只麻雀还要大!它在天花板上撞了几下,就笨拙地迎着我的脸飞过来。我一面厌恶地躲闪着它,一面打燃手中的打火机去烧它。它飞得很慢,火苗撩到了它的翅膀,把它点着了,那个怪物在空中爆成一个火团,它挣扎着,发出可怖的“嗡嗡”声,旋转着栽向地面。它掉在地上,身体飞快地转了几圈,然后不再动了。我强忍住恶心,走到它的尸体旁——这个可怜的怪胎原来是一只下半身插在半条死鱼尾巴里、误和鱼尾巴交配着的大粉蛾!
是这样的。不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见到这么丑陋的飞虫都应该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惊慌和恐怖。如果是因为在梦里而不觉得惊慌和恐怖,就不应该说它多么丑陋。。。文章的造作有时候是刻意的,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成功的刻画现实。好比这里,飞虫的场面成为了一种造作。
作者: 毋非 时间: 2009-4-29 10:10
绝妙。
第一段对话写得真好,不过第一个称呼“爱人”…… 如果换个更亲昵的称呼不知道是个啥样。比如就“爱”,比称呼“爱人”好。“爱人”太生硬了,有谁称呼自己爱人为爱人的?
不过这小说构思的确好。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4-29 17:15
原帖由 毋非 于 2009-4-29 10:10 发表 
“爱人”太生硬了,有谁称呼自己爱人为爱人的?
我老婆……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这篇小说有点水,包括它的名字。我不是特喜欢它。它结构有点虚。但我喜欢的个别小说,往往又不太被人注意。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