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糟糕的《最后一班地铁》
[打印本页]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36
标题:
糟糕的《最后一班地铁》
<DIV class=post_content>
<
><FONT face=宋体>这部电影与我的渊源算是挺长的了。大学时候朋友就给我买了这张碟《<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6%9C%80%E5%90%8E%E4%B8%80%E7%8F%AD%E5%9C%B0%E9%93%81?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 ><STRONG><FONT color=#86aa42>最后一班地铁</FONT></STRONG></A>》,我一直放着没有看。等我工作近乎有两年时间,我自己又在回家办理私事时顺便又买了一张。我早就不记得自己有过这么一张碟了。特吕福晚期的作品。实在令人不满意。那天早上我边看边走神,桥段很简单,关于二战犹太人,关于爱情,如果某人喜欢特吕弗不得了,我们还可以扯上人性,当然完全没有必要。特吕弗晚年对于</FONT>“<FONT face=宋体>品质</FONT>”<FONT face=宋体>的回归,似乎是在遵循一种正常的规律始然。他不是一名斗士,而是一名导演。正如我们对戈达尔的评价,更应该称其为一名都斗士,戈达尔的精力总是饱满的,骨子里是沸腾的,他是属于对抗形的。所以新浪潮五虎将的分道扬镳,也是大家追求不同的必然结果。特吕福曾经说没有好坏电影,只有好坏导演,可真是为他的《最后一班地铁》做了很好的辩护。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对白苍白无力,情节拖沓,让我根本再无法往下看。</FONT></P>
<
><FONT face=宋体></FONT>相比之下,在我小看了布雷松的几部电影之后,我发觉一个导演的坚持有的时候是个性始然,我通过《<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6%89%92%E6%89%8B?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 ><STRONG><FONT color=#86aa42>扒手</FONT></STRONG></A>》和《金钱》了解到的布雷松,绝对比新浪潮走的更远。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布雷松才会受到五虎将的极力推崇。布雷松的电影里充满了薄膜般的疏离感,而他对角色情绪的捕捉也是非常讲究精准的。他对演员有一种控制欲,这是我在对《扒手》演员采访中了解到的,但是他尽力的把这种控制转变成一种引导。《金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3</FONT>年的作品,却比同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出品的《最后一班地铁》更具有个人意识和对社会的敏锐体察。 </P>
<
>在看了其他新浪潮时期的左岸派的一些电影,比如候麦的《<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5%8F%8C%E5%A7%9D%E5%A5%87%E9%81%87?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 ><STRONG><FONT color=#86aa42>双姝奇遇</FONT></STRONG></A>》、《侯爵夫人》;路易.马勒的《<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9%80%9A%E5%BE%80%E6%AD%BB%E5%88%91%E5%8F%B0%E7%9A%84%E7%94%B5%E6%A2%AF?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 ><STRONG><FONT color=#86aa42>通往死刑台的电梯</FONT></STRONG></A>》、《黑月亮》、《好奇心》之后,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真把一些人比如回归传统的特吕福、锋芒毕露的戈达尔神奇化了。再比如阿伦.雷乃的《<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5%90%B8%E7%83%9F%E4%B8%8D%E5%90%B8%E7%83%9F?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 ><STRONG><FONT color=#86aa42>吸烟不吸烟</FONT></STRONG></A>》就有点像是王婆的大脚一般。 </P>
<P ><FONT face=宋体>所以特吕弗说的好坏导演之分,实在是有点故弄玄虚。电影才是本质,导演在拍摄完电影之后,他就成为电影一个背景,应当从电影看导演,从那句话可见年轻时候特吕弗气焰之高。他的黑白之作《射杀钢琴师》更有个人魅力。一个是</FONT>1980<FONT face=宋体>年之作,一个是</FONT>1960<FONT face=宋体>年之作,显然</FONT>60<FONT face=宋体>年的钢琴师的表现力大大盖过了最后一班地铁的苍凉。那个脑袋大大,个子矮小的钢琴师相比名盛的大鼻子情圣更能迷惑观众,吸引观众,而迂回地叙述钢琴师令人猜忌种种的生活经历,和钢琴师存在主义式的内心独白,更加突出了当时法国对艺术的推陈出新</FONT>——<FONT face=宋体>因为新的形式大都其实是巧妙地对旧的东西的不同组装,内心独白就是这样,它一点都不新鲜,但是在射杀钢琴师里却显得特别有意思,这个沉默寡言,害羞的钢琴师对生活的迷惘,在实在不算多的内心独白表现的冷静,却让人感觉无法摆脱的无望。然而《最后一班地铁》却没有了这些充满力量的电影表达。我不知道在这部</FONT>80<FONT face=宋体>电影里,有什么值得让人回味的场景,过于程式化的情节实在不能吸引我。是的,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射杀钢琴师里两个坏蛋拦截了钢琴师和他的女友在车子里大开玩笑,模糊了好坏分界,增添了黑色幽默的荒诞已经不复存在了。</FONT><FONT face=宋体>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也许我不该说这么多,因为我还没有把电影看完。糟糕的是从一开始我就是在疲惫“阅读”,显然这部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在我这是宣告完蛋了。 </FONT></P></DIV>
作者:
oppo
时间:
2007-8-4 13:36
<
>你的确不该说这么多</P>
<
>说实话,你最好什么都别说</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36
<
>我不说,哪来你这两句话</P>
作者:
阿珐涅
时间:
2007-8-4 13:36
<
>吸烟不吸烟第一次看花了一整天.中饭的饭碗和晚饭的饭碗堆在一个桌子上,看完后觉得雷乃不行,怪和杜拉斯混太久,和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天天泡咖啡馆的结果就是这样,真的拍出这么长的电影来,后来有好几次为了对朋友讲述这个片子的内容,忽后来发现,它居然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 </P>
<
>BTW 最后地铁这部,真的是不怎么样...</P>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6
<
>“糟糕的是从一开始我就是在疲惫“阅读”,显然这部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在我这是宣告完蛋了。” </P>
<
>一开始怎嘛就疲惫啦,一开始就是德帕迪约的搭讪情节。</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36
就是觉得没劲
作者:
a_faker
时间:
2007-8-4 13:36
<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对白苍白无力,情节拖沓,让我根本再无法往下看”“情节实在不能吸引我”</P>
<
>你反复在说这部电影糟糕的原因,除了你不喜欢,强调[情节拖沓],再没有其他的了。</P>
<
>我不以为对一部电影来说情节有那么重要,在这点上我更愿意支持早期法国先锋派的主张,赞同纯电影。爱森斯坦在最初也有否认情节的倾向。虽然矫枉过正,毕竟说明了情节对电影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要看你看电影时抱什么样的心态。只是为了纯粹的趣味,还是其他。</P>
<P>另外,觉得评判一部电影是否糟糕,并不应以自身的喜恶为标准。</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7
对一部分人来说,客观评价参数即能成为自身喜恶标准,在此前提下,我说我并不反感楼主的标题。甚至,他(她)对特吕福《射杀钢琴师》的点评是个人比较认同的。
作者:
自由的小羊羔
时间:
2007-8-4 13:37
我不喜欢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