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读《杜伊诺哀歌》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河水
时间:
2007-8-4 13:38
标题:
读《杜伊诺哀歌》
<p></p><p>??我们不是坚固的石头。即使它们,都承受不了永久的存在。因此生命之核裹着死亡。我们用一生来经历死亡,还有“生”。它们不断交替着,有如潮起潮落,只有将生命安于浪尖的人,最后学会怎样挂在结实的藤上,做一颗星星。<br/>??<br/>??“生”并不伴随痛苦,“生”本身就是痛苦。<br/>??<br/>??而“痛苦”,是一种的能量,需要以智慧之罐不断盛积的能量。它并不能“创造”。它比“创造”更重要。<br/>??<br/>??“如果我哭喊,天使的序列里,有谁能听见。”——每一个真正的声音,都是一次哭喊。我们的内心只装着它。<br/>??<br/>??“存在”在我们感知的单行道上不可逆转,然而在“真实”中,在无尽维里,那些消耗掉的:灵魂,经历,时间(谁说它是没有感知的?),一直在我们周围盘旋不去,吞噬着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发出的声音,将其变成为“它”延绵不断的一部分。这一切构成了完整的死亡,它太大了,以至于耳朵装不下。<br/>??<br/>??“爱”与“爱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纯粹,而后者混入了人性的弱点,它不坚固。换句话说:它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坚固”。(昨天,12点钟前,同费谈到了《倾城之恋》。)<br/>??<br/>??里尔克是个很奇特的人,他从罗丹,也许还有塞尚那,学会物化地观察世界。然而至少,他和罗丹是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手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里尔克在物上看到的,并不是外界永恒的和谐,而是自己内心的东西:灵魂,也有,我能感觉到的,经过努力过滤,尚有少量残存的情绪。但他的确将这种“翻印”技术变得更为熟练了。<br/>??<br/>??说他在罗丹那学会了“不断工作”。其实只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那篇几乎耗尽他积攒的能量的小说后的沉寂,证明了这点。他不懂得,罗丹的雕塑,和他的写作是多么不同。前者重复性劳动和技巧多些,即使失去灵感,偶然性也可以放到最后,因为物有自己的语言,哪怕一个随意打碎了的雕塑,都会说出不同的话来。而他的过程恰好相反。在文字上,是没有严格意义的重复性劳动的。他一开始就需要一种“深刻”的偶然。同样,他不能借助“物”来自己说话。他甚至于要去翻译它们的话。<br/>??<br/>??有个观点很危险,就是:在罗丹和那些古典画家的作品里,多少有些媚俗的成分。那个“俗”,是一些经过严格训练,极有修养的眼睛。可这些“优美”取悦的,仍是人类比较底层的感知。他的前期作品,同米开朗基罗一样,如同一个光滑的瓶子,盛着优美,强烈或隐含的情绪,然而是封闭的。正是“美”将肢体们封存起来。罗丹仍是聪敏的,比起之前的那些大师,除了更加熟练地同可变的光线交流外。在他年轻时的文字里,看得出那些破损的古代雕塑,让他初次体会到了永恒在于“延展”,在人工上,必须留下“打开”的部分。罗丹最晚期的作品里,体现了一种同宇宙的交流。(里面也混杂了一些宗教的“碎片”。他在这方面只是功利的。)然而他的启蒙是这样精美的残片,他的前期由于生活所迫,这使他对那些重复性劳动,即使在作品上只是一些部分劳动,虽然并不是亲手完成的,仍惯于刻意寻求“完美”。他也许认为,可以面面俱到。他不知道,面面俱到最容易丢失重要部分,因为这使它们不再突出。(没有真正的“丢失”,“丢失”,就是我们“看不见了”。)我们看一看那些新石器时代的某些艺术作品。那时“美”的公式也许还没那么复杂。技术也是粗糙的。可它们集中体现了和谐。即便是那样的粗糙,也正是罗丹们苦苦追寻的“完满的空间”。这比故意敲碎的作品,或将部分躯体留在整块岩石上更为自然。因为后者,只是一种“嫁接”,自然里永远没有一棵,或半棵,在细节处无比精美的树。这是贾克梅悌告诉我的。<br/>??<br/>?? </p>
作者:
欲望的旋涡
时间:
2007-8-4 13:38
我刚买,还没读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8
得看是谁翻译的
作者:
廿一行
时间:
2007-8-4 13:38
<font color="#000000">海德格尔把《杜伊诺哀歌》和《致俄尔甫斯十四行诗》称作里尔克的有效诗歌;这两部长诗证明了里尔克也是一位贫困时代的诗人。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font>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7-8-4 13:38
我知道的是,几个翻译的版本,差别巨大,黄灿燃的为上。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8
有本林克译的,也还不错的。
作者:
lexiaozhu
时间:
2007-8-4 13:38
<p></p><p>绿原的最差。我第一次读的竟然就是他的译本。</p>
作者:
蚀逝
时间:
2007-8-4 13:38
<p>有了刘皓明,绿原就不是最差了,我们的口号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p><p>《杜伊诺哀歌》很不好翻,现在还完全没有能够过得去的译本,只能争取看原文,如果无法看原文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林克的译本是相对来说较好的,其次可能就是黄灿然的。</p>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3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赵松</i>在2006-10-14 22:26:03的发言:</b><br/>有本林克译的,也还不错的。</div><p>我今天翻了一下,我的也是他译的。因为没看过其他人译的,所以没发比。但是从里尔克其他的诗作(不只一个人翻译的)看来我觉得这个翻译并不是上品。</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8
<p>黄灿然是从英文译本转译的,可能好读些,但离得更远。</p><p>还有个版本是刘皓明译的,出自德文版。</p>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8
绿原的怎么就差了啊。
作者:
蚀逝
时间:
2007-8-4 13:38
<p align="center"><span class="titleC">中国有人?中国无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3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br/><br/>——绿原译《里尔克诗选》读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br/><br/>秀 陶</span><br/><span class="textCS"><br/></span></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width="100%"><span class="textCN">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五日在诗人陈铭华家过节。承诗人达文赠绿原译《里尔克诗选》一部作为耶诞礼物。两三年前便听到有这样一本书出版,但一直无缘见到。现在,这样厚厚的一本,六百多页,翻翻目录,里氏的主要作品似乎都齐了。一时真是喜出望外。然而,就是因为这一本书,自耶诞到元旦后的三四、天,我一直读译文,查原文,参考其他的中译、英译。十天以来读得既辛苦又伤心,而且有时还气愤。读诗原是为了享受,我这十天来真是自找苦吃。<br/> 佑子对绿原先生还不算全然陌生。一、高中时偷读禁书便读过他的“小时候我不认得字,妈妈就是图书馆……”那样的好诗。二、九七年时,佑子多事,同台湾一名大名鼎鼎的诗人就一首里尔克——其实只是中译内的一个字发生争执。谁知这位大诗人一无认错的雅量,反反覆覆地没完没了,令佑子觉得又后悔又厌烦。最后将该诗之原文、一有名的英译、方思先生的中译以及佑子自己的直译,全部列了出来,登在《台湾诗学季刊》第十九期上,希望此事就此了结。然而紧接着的《台湾诗学季刊》第廿期上便出现了绿原先生的〈关于里尔克的几点意见〉大文。该文是以书信体写给名诗人尹玲及白灵二位的,既经发表,佑子读来真的是五味杂陈,难以言喻。<br/> 佑子不才,与人相争,惊动了德文权威出来大喝一声:“小子们,你们都不懂,是这样的……”这是第一味。<br/> 绿原先生不理原文Stunden Buch,断然转意为“定时祈祷文”免除了“时间”“时辰”之争,确是高明。这是第二味。<br/> 三、绿原先生将一个简单的名词Die Stunde转意为祷课、祷事,已经不妥。又将另一个简单的“反身动词”Neigt sich转意(他真会转!)为另一个与它无关的片语。结果将原诗的第一、二两句译成:<br/><br/> 祷事将尽,并动我以<br/> 清亮金属敲击声的时候,<br/><br/>这样长的一个副词子句,而且把子句的主词搅得不见了,……并动我……云云,谁动呢?佑子眼睁睁地看绿原先生卖弄错误的文字,心中又加了一味。<br/> 四、考之中外翻译此诗之名家,如留欧多年的程抱一先生;居美的方思先生;里尔克尚在生时即指导过其英译的J. B. Leishman;佑子文章曾提及的Babette Deutsh;另一全书英译的A. L. 
eck;以及一九九六年才出版的新译者Anita Barrows同Jeanns Macy等人全部译作大意为“时辰弯身并碰触我”,无一例外。当然翻译不同于选举,未可以票多为胜。佑子心中一直存疑,“绿原先生的德文比这些人都强”?一直要到佑子读了他译的《里尔克诗选》之后。<br/> 五、绿原先生又云Neigt Sich是个不及物动词(反身动词当然是不及物的)与后文的mich无关。便以超然而横蛮的态度说:“故无论‘我俯向时间’或‘时辰俯向我’,均非作者原意。”这便等于是不分彼此各打五十大板的作法。绿原先生没有看清楚,mich是Ruhrt的受词,时辰仍然是自己弯身的,怎能说是非作者原意?<br/> 六、诗中提及的画事,清清楚楚地说是万物中微小的,并未说即是神像,所以各家之译作皆言画好之后即珍藏之宝爱之。绿原先生却武断地说是神像,应该高举起来(彷佛那些年大家高举小红书么?)佑子当时的心情岂止五味?<br/> 九八年底我把读绿原先生该文后所想的这几点提出来同老友商禽谈论,并询问要不要为文诘问。老友不置可否,但说:你有功夫去写这些文章还不如多译点诗写点诗更有价值。所以几年来我便噤噤然,直到读了绿原先生译的《里尔克诗选》之后。<br/> 本书自前言始,至年表完共六百廿页,除里氏之四百多首法文作品未收之外,依里尔克主要德文作品出版次序一路排印下去,即:<br/><br/> 前言<br/> 1 早期诗作<br/> 2 图像集<br/> 3 定时祈祷文<br/> 4 马利亚生平<br/> 5 挽歌<br/> 6 新诗集<br/> 7 新诗集续编<br/> 8 杜伊诺哀歌<br/> 9 致俄尔甫斯十四行<br/> 10 未编稿及残稿<br/> 年表<br/><br/>前言及年表自系绿原先生手笔,里氏作品中除8,9两种为全译而外,其他各类全系选译。佑子的读后感也将按此次序一一道来:<br/><br/>前言<br/><br/> 前言简介了众人皆知的一些里氏的生平,无甚特别。倒是在第五页中述说到对里氏的历史评价,绿原先生所指当然仅限于共产世界对里氏之评价,众人皆知,共产世界并无一定的艺术评价,其对一艺术家或一艺术作品之评价,端视该人或该作品能加以何样的利用而已。里氏在共产世界声誉之升沉毫不足奇。然而在自由世界,里氏之声誉却是一直日高一日的,研究他的专书不时地有新出版者,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解释、翻译也仍有出版。思及绿原先生身处一封闭的世界,告知他这些或许也会令他这个喜欢里尔克的人高兴吧。又绿原先生在前言之尾提及借助了几位专家的英译,其中提到了罗伯特·布莱,这位诗人在美国一直被拒于诗之正统之外,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一本里尔克选集声誉也不大好,与其他译家相较颇有不够严谨之处。另一位迈克尔.汉伯格先生也仅只译过一本一九八一年出版的里氏未编稿之翻译。二位都谈不上是专家。想来绿原先生得书不易很难怪。<br/><br/>1.早期诗作<br/><br/> 这便是里氏后来一提起便想销毁的部份。因为浅白易懂,绿原先生译得最好,而且颇有余裕整理一点韵脚出来。自里氏的这些幼作中,虽有时也能略窥他成熟后所显的特性,但那样的地方不多。<br/><br/>2.图像集<br/><br/> 读到这一集时一开始便觉得有点怪怪的了。第一首诗的标题Eingang原意不错本来就是入口的意思,颇有几位英译者译作Prelude意即前奏或者序曲,当然较好,因为一本诗集不同一间电影院一间房屋,电影院、球场才有入口。这第一首诗另一个小错是一个Wort,是单数,意即一个字,不是几个字,不能译作一句话。从前责备读书人常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在这里我们应该自问:读外国书所学何事?曰性das Geschlecht、曰数das zahlwort、曰时态die zeitform等等而已。<br/> 比如在七十一页的一首〈疯狂〉,原诗的第一行是极简单的现在式“我是……我是”(ich bin……ich bin……)译者不知为何改作“我要当……我要当……”而成为未来式了。<br/> 这是绿原先生随意改变原诗的“数”、“时态”的地方,然而绿原先生也有极尊重原作,不改一个字,甚至不置换句式,不重新安排文字使其成为中文的时候。如:<br/> 七十三页的〈锺情人〉此诗题便有点不妥。原题是Die Libende,是恋爱中的人,锺情的人,没错,但原题是女性,即女的恋爱者,绿原先生把“性”去掉了,变成了一个中性人。而且第一、二句:<br/><br/> 是的,我怀念你。我甚至从自己手中<br/> 滑脱出来以隐没自身,<br/><br/>凡读中文的人有谁能读懂这两句?然而这是绿原先生一字未变的“忠实”的“翻译”。其实这两句要想读者读得懂应该化作:<br/><br/> 是的,我渴念你。我失却控制<br/> 滑脱乃至失落自己,<br/><br/>图像集有“入口”,有门有路,不算是里氏难懂的作品,绿原先生所译大致还能教人懂,只是有时一二字不当,有时中文教人读了发噱而已。如第八十页的第一行:<br/><br/> 黑暗留在房间如财富,<br/><br/>这样一句半通不通地,其实多数译者都译作:<br/><br/> 黑暗充盈于室内,<br/><br/>何等的简单明了。又第八一页,有几句更教人发笑。<br/> 原诗题:Zum Einschlafen Zu Sagen绿原先生完全忠实地译作“向入睡者说”,全未思及如作“催眠”岂不又是简明易解?请看这首译诗的部份:<br/><br/> 我想坐在一个人身旁<br/> 把他唱得迷迷瞪瞪。(!!)<br/> 我想把你摇着当婴孩来唱<br/> 还陪你从睡眠中走出走进。<br/> 我想一个人来守屋,<br/> 并知道:夜是凉的。<br/> 还想听进来又听出去<br/> 在你身中,在世界上,在林子里。——<br/> 时钟敲着把自己呼唤,(Uhren原字是复数,绿原先生又忽略了。)<br/> 可以看见时间搁了浅。<br/> ……<br/><br/>且看看最少比较不滑稽的佑子自己的译文:<br/><br/> 我愿唱着催人入眠,<br/> 守候着坐在这人身边。<br/> 我愿轻唱着摇你入睡<br/> 睡去醒来我都在你眼前。<br/> 我愿是屋内唯一的人<br/> 知道:昨夜很冷。<br/> 且愿谛听我心内,心外<br/> 听你,听世界以及丛林,<br/> 众钟鸣响并各各呼应,<br/> 人便一直看见时间的底。<br/> ……<br/><br/> 如果说绿原先生的译文不够“化”也不对,在一○八页倒数第六行处,原文是:Du bist bereit und reifst,意即你已预备停当且已成熟。绿原先生突兀地加上“正准备临盆”,真是有点荒唐了。“化”得过份了。<br/> 至于他译的〈勒达〉(Leda)一诗(见第三五四页)更是译得下流。看第六行吧:“而那女人张开了两腿”,原诗仅言那女子展开来不作抵抗而已。佑子绝非道学之流,只是有点为里尔克难过而已。<br/> 至于另外教人好笑的地方是绿原先生的中文,比如他不直接地说:“你为什么引诱她?”而要说成:“你为什么将她引诱?”(页七十六);不说:“我需要禁口或节食”,而写成怪怪的:“我现在需要把口禁”!<br/><br/>3.定时祈祷文<br/><br/> 在谈论绿原先生所译的这部著作之前有几个地方必须先说说清楚。<br/> 1.绿原先生在前言中也提到过,里尔克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但他却是一个有神论者。由于此在他提到神的时候,几乎同我们国人提到“天”一样,是不宜于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上帝”来翻译的。<br/> 2.原书分三部份,每首诗都无诗题。第一部有六十七首诗,第二部及第三部各卅四首,一般的提法如I12,即指第一部的第十二首诗,III8即第三部份第八首诗。绿原先生全不理这些,他在全书的一百卅五首诗中选译了五十五首,自己编号自1至55,使查对原文时发生不必要的烦难。这不好。<br/> 绿原先生所译的这部书看了令人失笑的地方也不少。如第一七四页,绿原先生编号为十四亦即原书I23的那首,第一句:一个年轻兄弟的声音:大概略读一点外文的人都知道,外国有兄弟一字,有姊妹一字,但哥哥,弟弟,姊姊,妹妹这样的字他们没有,在要说到弟弟的时候他们便说“年轻的兄弟”,当我们中国人看到“年轻的兄弟”而不译成“弟弟”,这同另一个名笑话把milkway译作牛奶路,岂不是同样可笑?<br/> 不但这样的笑话,绿原先生的文句有时也教人怀疑他是一位刚学中文三、五年的外国人,而不是一位资深的中国诗人。且看他译的这首短诗,第一八一页,绿原先生编号19,原诗编号I36。<br/><br/> 你将做什么,上帝,如果我死了?<br/> 我是你的水罐(如果我碎了?)<br/> 我是你的饮水(如果我污了?)<br/> 是你的衣裳和你的行当,<br/> 你随我而丧失你的思想。<br/><br/> 我后面你没有别的房屋,里面会<br/> 有话语,亲近而温暖,向你道贺。<br/> 从你疲乏的双脚落下了<br/> 线绒凉鞋,那就是我。<br/> 你的大氅松开了你。<br/> 你的目光,我用我的脸颊<br/> 像用一只枕头暖和地领受着,<br/> 它将望过来,将久久地把我寻觅——<br/> 并在太阳落坡时分<br/> 把陌生的石头放在怀里。<br/><br/> 你将做什么,上帝?我恐惧不已。<br/><br/>识德文读者可参照下面之原文:<br/><br/> Was wirst du tun, Gott, wenn ich sterbe?<br/> Ich bin dein Krug(wenn ich zerscherbe?)<br/> Ich bin dein Trank(wenn ich verderbe?)<br/> Bin dein Gewand und dein Gewerbe,<br/> mit mir verlierst du deinen Sinn.<br/><br/> Nach mir bast du kein Haus, darin<br/> dich Worte, nah und warm, begriissen,<br/> Es fallt von deinen muden Fussen<br/> die Samtsandale, die ich bin.<br/><br/> Dein grosser mantel lasst dich los.<br/> Dein Blick, den ich mit meiner Wange<br/> warm, wie mit einem 
fuhl, empfange,<br/> wird kommen, wird mich suchen, lange-<br/> und legt beim Sonnenuntergange<br/> sich fremden Steinen in den Schoss.<br/><br/> Was wirst du tun, Gott? Ich bin bange.<br/><br/>读了原文之后我们可以整理出一篇不好,但是比较像中文的中文版出来:<br/><br/> 神呵,要是我死了你怎么办?<br/> 我是你的水口(要是我破了呢?)<br/> 我是你的饮料(要是我污染了呢?)<br/> 我是你的外衣,你的行业<br/> 没有我,你也没有了意义。<br/><br/> 失去我你将无家可归,无<br/> 温暖而亲切的欢迎。<br/> 我是你的拖鞋<br/> 将自你疲乏的双脚脱下。<br/><br/> 你的大衣亦将滑落。<br/> 那投注在我温暖的颊上<br/> 一似伏在温软的枕上的你的顾瞥,<br/> 将无休地而又枉然地寻索我─<br/> 一似落晖消褪于<br/> 异域冷岩的膝上。<br/><br/> 你怎么办呢?神呵?我着急哩。<br/><br/> 绿原先生的译文本不能算错,只是:一、第二段不大像中文。最后一句把石头放在怀里当是谁也不懂的。其实全书中教人读得莫明其妙的地方太多。我无法知道真正的原因。忽然想到民初的大文豪鲁迅,不尽其功力写小说,除了专爱写杂文骂人而外,有时也从事于翻译,鲁迅先生粗通日文,其他外文要说是用来翻译恐怕都不大够。然而他要翻,翻来翻去发明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叫做死译硬译。将外文排开来,将相对的中文也不改顺序地排开来,尤其是日本文,有很多字可以完全照搬。结果是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是要硬了头皮来读才行。梁实秋先生则说读这种译文要像找地图一样,用手指点着沿了线去找意义,当然有时找得到有时找不到。翻译者自豪于通外文,尽了文化交流的神圣职责,读的人读得一头雾水,满腹妈妈。<br/> 祈祷书仍非里氏作品之精奥者,然而读译文仍然感到译者应在文句方面多用点功夫,使其更像中文。拿一九六页的第廿九首(原书II7)那首名诗来看看吧:<br/><br/> 熄掉我的眼睛:我能看见你,<br/> 堵住我的耳朵:我能听见你,<br/> 没有脚我能走向你,<br/> 没有嘴我还能对你起誓。<br/>△ 折断我的手臂,我抓住你<br/>△ 用我的心如一只手<br/> 捂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会跳动,<br/>* 你给我的脑子里扔进一把火,<br/> 于是我将在我的血液中背着你。<br/><br/>看看绿原先生的文字吧,△的两句是外国句式,而且“抓住”非常粗俗,*句“扔进一把火”,也俗,其实这首“恋神”的诗是一首非常好的情诗,何不温柔一点呢?记住此诗原文眼Augen,耳Ohren,脚Fusse,手臂Arme等都是复数。且看另一种译法吧:<br/><br/> 熄灭我的双眼,我仍能看见你<br/> 堵闭两耳,我仍能听见你<br/> 无脚,我仍能走向你<br/> 无嘴,我仍能祈求你<br/> 卸去我的双臂<br/> 我将以心来拥抱你<br/> 停止我的心脏,我便用脑来跳动<br/> 要是你在我脑内纵火<br/> 我的血必仍承载你<br/><br/>看吧第二二八页的第一句便是又一个显然的错:<br/><br/> 看哪:她的肉体是一个未婚夫<br/><br/>这算什么话,我也懒得去查对了,且移向下一部份即第六及第七的新诗集部,佑子跳过马利亚的生平及挽歌两个作品是因为从来不喜欢这类宗教背景的玩意。然而新诗集是里氏诗艺的高峰,有些曲折处,既不易懂,也不易译,可能是其作品中挑战性最强者。<br/><br/>6.7.新诗集及新诗集续编<br/><br/> 绿原先生不知是依据何标准自这两本诗集中选译的。第一部的七十三首诗他选译了四十二首;第二部的九十九首他选了四十九首。可说原作的大半都译了,然而错得也多,有些小地方且不在此提及了。现在只把错得面目全非,无法阅读的选两三首出来给读者赏玩一下,就算这样作也要花费不少笔墨哩!<br/><br/> 首先请看绿原先生所译的名诗〈瞪羚〉:<br/><br/> 着迷了;两个选词一齐发音(谁着迷了?,谁能同时发两个音?)<br/><br/> 怎样才能押上韵,<br/> 在你身上叫来叫去,如同一个象徵。(?)<br/> 从你额头升起了树叶和七弦琴,<br/> <br/> 而你的全部作为譬喻贯穿<br/> 情歌,它们的歌词柔软<br/> 如玫瑰花瓣,放在不再吟诵<br/> 的那位的眼睛上,他把它们闭拢,(它们是谁?)<br/><br/> 好看见你:并一齐带走,宛若(带去那里?)<br/> 每一跑步装载着几跳,<br/> 却也并不弹射而去,只要颈脖<br/><br/> 把头抬起来倾听:恰如<br/> 林中浴者中断了洗澡,<br/> 转过来的脸上听出林中湖。(这是什么话?)<br/><br/> 任何一位以中文创作的诗人,如果创作出这样的诗来,读者大众可能要非常激动地问候他的令堂大人了。然而这是一首奥国诗人诗艺已达巅峰的作品,经一位中国名诗人转译成中文的结果。仅读中文的大家一定会责备这个奥国诗人浪得虚名,居然写出这样颠颠倒倒的玩意出来。然而在我们不知要怪谁的时候,看一看另一位名译家对此诗所作的英文翻译吧!这是Walter Arndt 于一九八九年所出《里尔克最好的诗》(The Best of Rilke)中的译文:<br/><br/> Enchanted one: how can one harmonize <br/> Two chosen works so as to reach the rhyme<br/> Which comes and goes in you, as by a sign.<br/> From out your forehead leaf and lyre arise,<br/> <br/> All yours in metophor already goes<br/> Through songs of love whose phrase, soft as rose<br/>  
etals, descend upon the eyes of those<br/> Who read no more because their eyelids close<br/> <br/> That they may see you: carried forth as if<br/> Each slim leg were a barrel charged with bounding,<br/> Just kept from discharge while the neck is still<br/><br/> With hearkening: as when a batter, rounding<br/> Upon a woodland noise, stops in surprise,<br/> The forest pool still in her backturned eyes.<br/><br/>Arndt一九三六年在牛津念书时便着迷于里尔克,选译过里氏作品。他又精俄文在大学中教授俄文,德文译过浮士德,俄文译过普锡金。他的译作以严谨著称。曾有长文评论各家所翻译里氏名诗〈豹〉(绿原先生也译有该诗,虽无大错但了无诗意,而且擅自把Stabe译作“栅木”,见绿原氏译本第三○○页,我不知道有那个动物园敢用“栅木”来关豹。总之其他的中译佑子也读过几篇都译作铁枝,本来Stabe是枝条的意思,既指铁枝也指木条,但作为豹笼,动物园中的豹笼,岂可用栅木?当然这不能算是大错,但读得教人不禁要问,怎么译者连这点傻瓜也会有的普通常识他就没有呢?),所评皆能折服各译家。Arndt自己之译文真够严谨,绝不擅自增减一字。由于国内懂英文者大大超过懂德文者,佑子在这里不拟再引用德文。仅就Arndt之英译以中文作一“讲解”,不能算翻译。连原文德文也不想再引了。<br/><br/> 迷人的家伙:怎么选取两个字<br/> 便押韵且和谐而象徵<br/> 你来去自如的身影?<br/> 自你的前额枝叶及弦琴爬升。<br/><br/> 你全然的存在便是一首柔和的<br/> 抒情歌,歌词流动<br/> 有若飘落的玫瑰花瓣<br/> 落在那人的眼睑上,他刚合上眼<br/><br/> 以便看你:彷佛就在眼前<br/> 每支瘦腿都像枪膛样装填了跳跃<br/> 只是尚未击发。而当颈子固定不动时<br/><br/> 她聆听,彷佛林中的浴女<br/> 因响动而停止了沐浴<br/> 湖水正映照在她回转的眸中。<br/><br/>第四行中,绿原先生迳自译作七弦琴,考Leier乃一古乐器,有人以为是今日竖琴的前身,然而Leier自三弦至十八弦不等,未可贸然以“七弦琴”译之。中国乐器倒是有七弦琴者,为置于案上而非捧于怀中弹奏者,而且与羊角形状相去太远。所以将Leier迳自译作七弦琴者,是又创造了另一个混乱也。<br/> 看了佑子的“解释”而非翻译,读者应能了解绿原先生不足之处在那里,隔靴之搔难以止痒也。<br/> 另一首绿原先生完全没有读懂,甚至读错了也硬译死译出来的诗便是〈黑猫〉,请先读绿原先生的译文(三八○页):<br/><br/> 一个鬼魅更像你的目光<br/> 匡啷一响撞上去的一个部位;<br/> 但是在这块黑色的毛皮上<br/> 你最坚定的凝望亦将消退:<br/> <br/> 恰如一个愤激者暴跳<br/> 如雷忽如急转直下,<br/> 狂怒竟因一颗细胞<br/> 的气馁而衰竭而蒸发。<br/><br/> 人人的目光一旦遇见它,<br/> 它似乎就将它们扣住,<br/> 以便倦怠中带着险恶<br/> 使人毛发悚然随即睡去。<br/> 但突然它像被惊醒一般<br/> 转过脸来冲着你的脸:<br/> 于是你不意间重新在它的<br/> 圆眼珠的黄色琥珀中<br/> 遇见自己的目光:被关在里面<br/> 宛如一只绝种的昆虫。<br/><br/>本诗之第一、二节错得太厉害,得将原文抄出来以便识德文的人读读,看绿原先生之译文荒唐到何种地步:<br/><br/> Schwarze Katze<br/><br/> Ein Gespenst ist noch wie eine stelle,<br/> dran dein Blick mit einem Klange stost;<br/> aber da an diesen schwarzen Felle<br/> Wird dein starkstes Schauen aufgelost:<br/><br/> wie ein Tobender, wenn er in vollster<br/> Raserei ins Schwarze stampft<br/> Jahlings am benehmenden Gepalster<br/> einer Zelle aufhort und verdampft.<br/><br/> ……<br/><br/>第三节较长错得还算小,原文在此不录了。前文中曾述及绿原先生对于“数”、“性”、“时式”不够敏感。在这首诗的前两节中,主词受词以及名词都错得一塌糊涂。里氏的韵文诗佑子永不敢说是翻译,仅只将其意义无误地分行写出来,读者除却无法欣赏到这诗的悦耳性之外,对其书写的方式,想像的玄妙仍应有所领会。<br/><br/> 就算鬼魂身上也会有某处地方,<br/> 当你投以顾瞥时就发生回响;<br/> 但你极强力的凝视,一碰上<br/> 这黑色的毛皮就会悄然地消亡。<br/><br/> 就像一个疯人怒发如狂时<br/> 一头冲入黑暗<br/> 突然撞上囚房的墙垫<br/> 便力竭而泄气地跌回<br/><br/> 一切投注于她的目光<br/> 看来她都收存在皮毛之下<br/> 且对它们不屑、阴沉且带有恨意<br/> 即使当她入睡时亦不放过<br/> 突然之间她回头向你<br/> 直视,彷佛她正自沉睡醒来<br/> 在她琥珀色的双眸中<br/> 你重见了你当初的凝视,<br/> 奇异地嵌于其中<br/> 如史前期的昆虫。<br/><br/>以目光叩击鬼魂都发出回响,以目光凝注那黑色的皮毛却一点回应也没有,表示这深黑的皮毛比无形的鬼魂更轻灵、神秘,这是标准的里氏描写法。绿原先生没有读懂这一节乃至译得连鬼魅也读不懂了。第二节更是译得不知所云,Zelle一词既是细胞也是关犯人或疯人的牢房,绿原先生居然搅出个细胞来。<br/> 以这样的德文程度,这样拙劣的中文文笔,绿原先生全译的里氏两部传世名作,十篇悲歌及五十余首十四行诗佑子真的是没有勇气读下去了。因为随处都充满了这样无解的中文,绿原先生读不懂原文,或者读错了原文便写出了这样的浑话(见第五二五页第一个Strophe):<br/><br/> 有时像大师一样,匆忙<br/> 靠近的树叶勾勒出真正<br/> 的线条:于是镜子时常将女郎<br/> 神圣无匹的微笑纳入自身,<br/><br/>绿原先生只知道Meister是大师,而不知是印拷贝的“原本”。首两句的意思是:有时紧邻的一页,印下原本的真迹(这种现象在印刷油墨太重时常有发生)。<br/> 另有一篇名诗〈重力〉(Schwerkraft),简简单单的一个字绿原先生却故弄玄虚地译成“万有引力”,结果弄得全篇也是不知所云。万有引力是不错的,但地球的引力便得译作“重力”,德文不也是由“重”Schwer,及“力”Kraft两字组成的么?那末诗中的所谓“中心”自然要译作“重心”了。请读六○七页绿原先生的译文吧!那样的臭文章抄起来教人恶心。(写到此处佑子对绿原先生是一点敬意也没有了。)佑子自大二开始读里尔克,四十余年来中译英译也读过不少,尚未见过这样的劣笔,在这方面绿原先生算是第一了。而且一想到国内无数对诗有兴趣,写诗的以及读诗的青年,如果拿了这样厚厚的一本世界名诗人,由国内的名诗人译出来的范本,来学习诗,来写出半通不通的中文,以为诗就是要像这样狗屁不通才算好,才能出名,那才真教害死人而罪恶重大了。或许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劣译充斥吧,看看国内年青人的半洋不白的文句,不就是这些名译教化出来的么?还是抄佑子自译的吧:<br/><br/> 重 力<br/><br/> 重心,你怎能自万物中<br/> 突显自己,即使在飞禽中<br/> 也能超越自己,重心,你真伟大<br/> 站着的那人,彷佛渴极狂饮<br/> 重力冲入他。<br/><br/> 但是却从睡眠者身上落下,<br/> 一似落自休憩的云,<br/> 重力的沛然之雨。<br/><br/> 写到此处,佑子的结论是绿原先生根本就不通德文,或者什么外文都不通,乃至于“译”出不通的中文出来。一个人尝了一口馊食本应一口吐之,像佑子这样居然还一篇篇地对照原文阅读了几日,也算对得起发扬文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了。听说在大陆印一本书,印刷装订等是一半的费用,另一半的费用是买一个书号,这书号不是个变相的税收么?搅得出不起书号费的作家、诗人便只好出版黑市的、地下发行物了。<br/> 绿原先生名诗人,写写诗算了。共产党虽不乏横蛮的声誉,但尚未闻把枪比在头上要一个不通外文的人去翻译,尤其是翻译与无产阶级没什么关连的里尔克。现在虽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这么厚一本鬼也读不懂的玩意,而且聒不知耻地称作名诗名译,浪费的是谁的钱呢?</span></td></tr></tbody></table>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8
<p>这个人写的帖子反而证明绿原译的不错.</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38
<p><font color="#1b181b">冯至也翻译过里尔克,但好象不多。</font></p><p>豹<br/> <br/>——在巴黎植物园 </p><p>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br/>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br/>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br/>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p><p>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br/>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br/>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br/>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p><p>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br/>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br/>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br/>在心中化为乌有。</p><p> 冯至 译</p><p></p><p>沉重的时刻 </p><p>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br/>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br/>哭我。 </p><p>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br/>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br/>笑我。 </p><p>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br/>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br/>走向我。 </p><p>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br/>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br/>望着我。 </p><p> 冯至 译</p><p>--------------</p><p> 秋日 </p><p>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br/>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br/>让秋风刮过田野。</p><p>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br/>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br/>迫使它们成熟,<br/>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p><p>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br/>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br/>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br/>在林荫道上来回<br/>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p><p> 冯至 译</p><p></p><p><br/> 爱的歌曲 </p><p>我怎么能制止我的灵魂,让它<br/>不向你的灵魂接触?我怎能让它<br/>越过你向着其它的事物?<br/>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放<br/>在阴暗的任何一个遗忘处,<br/>在一个生疏的寂静的地方,<br/>那里不再波动,如果你的深心波动。<br/>可是一切啊,凡是触动你的和我的,<br/>好像拉琴弓把我们拉在一起,<br/>从两根弦里发出“一个”声响。<br/>我们被拉在什么样的乐器上?<br/>什么样的琴手把我们握在手里?<br/>啊,甜美的歌曲。</p><p> 冯至 译</p>
作者:
lexiaozhu
时间:
2007-8-4 13:38
<p></p><p> 我除了汉语之外基本不懂其他什么外语,只是读《杜伊诺哀歌》的时候,绿原的译本并没有给我造成冲击,林克的译文我读过的次数最多,也觉得翻译的最好。昨天我大清早又跑去比较着阅读黄灿然和绿原的译文,感觉绿原的有些生硬,黄灿然离得比较远(同意冯与蓝老师的看法),读起来也不怎么好。秀陶的文章我以前也看过,但不懂外语就不好说什么。</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38
<p>秀陶写的那文章别的看不太懂,就只是觉着绿原翻译的“黑暗留在房间如财富”要比其他人翻的“黑暗充盈于室内”感觉好。</p>
作者:
k
时间:
2007-8-4 13:38
李魁贤译的好!台湾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