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一切如你所愿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9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9
如此多的短句,需要很强的整体把握能力,需要更为细微的对节奏的理解,对气息气氛的感觉,需要某种点穴般的法力,能触一点动全身,或者是针灸式的刺入,一通百通,血脉无滞无碍……这一次,冯与蓝一直在努力让这个文字气球慢慢地向上飘浮,而且还要有碎步的随意自如的舞蹈状态,但实际上它始终都在下坠,一直要找到可以刺入的几个点,激活脉络,然而始终都有那么一些细节或者说感觉没能如期出现,而叙述者的眼光又时不时地被一些次要的环节所吸引迟滞,这里的那个人物“她”始终都是犹疑的,这倒没什么,问题的关键是“她”被置于一种犹疑的叙述状态里,也就是说,能感觉到叙述者的犹疑,“她”似乎时不时的要回头看看叙述者的表情,然后才能打定主意如何行事……。老冯,我把我的一点感觉扩大化了,就是这样的,我其实开始时挺想从具体的段落或句子切入来谈这些问题的,但我发觉得不大可能,因为问题不在具体的句子上,而在于你头脑里的那个叙事空间上——我觉得我说的既玄乎又苛刻,嘿嘿。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9
<p>滚只适用于球状物体。<br/>删除是熟练的。<br/>液体无法平复。<br/>化石鱼更擅长穿行岩石。<br/>像个贼,最终胜利。<br/>她穿旅游鞋的年份不长。<br/>懊悔是坚硬的物质。<br/>意义被重新定义了。</p><p><br/>这几个地方影响了推进,或说它们并不在当时的语境中、走出了语境。。<br/>当然,只因为词、句择的这么干净我才能挑出这几个地方。“直立有思维能力的人哪。”这句,本也想挑出来,但仔细想想,也还在里面。这几个警醒的句子,在温和的语境中是多余的,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自己再审慎的。</p><p><br/>“她开始后悔没买面包。后悔吃这顿饭。她忽然什么都后悔。来不及似的。像个以后悔为生的人。虔诚,痛楚,一心一意。在那几秒钟里她以为自己将终生后悔下去。”</p><p>很有趣的一段话。只是后面太长,又没有能补齐前面的力量,应该换一句,或由“像个以后悔为生……”往后去掉。</p><p><br/>小说应该是很能看到作者,也因为这样,才总能分辨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各种不同的优异,各种不同的气质。很高兴看到了冯与蓝这个人。即使没见过你,不认识你,也能在这篇小说中认识你。这个小说有个人的鲜明的烙印。这真让人高兴。结尾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最后两段很精彩。毫不拖沓的叙事和内心活动,不多余也没浪费。</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9
<p>这小说使我联想到杜拉斯的那些小众化的知识分子的小说——连这个形容也是借用他人对杜拉斯作品的评价。</p><p>当一个读者开始思考“小说已死”这句话或许是对的时,当他更情愿相信惊险故事而不是语言的波浪时,当他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哗众取宠时,当他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几乎全部的小说造型并且感到厌倦时,读到这样的作品(尽管它短),还是会使他觉得,前面的想法或许并不全对的。</p><p></p><p>赵松说的观点,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因为都是短句,都是独白,都是耳边回响的声音和快速斑驳的光影,所以当小说进行到某个迂回的河段时,水流本应变慢,淤积。而在作者的这个小说里,作者没有给它变慢的机会,体现在表面,就是某两个字,某一句话,似乎不如前面看起来的那么舒服,好象值得推敲。</p><p>但是再向下读,往往又好起来。经历了几个起伏,一直到精彩的结尾(而我很庸俗,看重结尾)。</p><p>问题在于,这个小说一但开始快起来,中间就不能慢了。开头几段感觉非常好,到了和房东对话电视时,就不如前面好。也因为前面太好了。</p><p>也<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确实另有些次要描写仍可省略。</span></p><p>对我个人而言,我情愿相信“山”就是我们的目的,情愿它更有象征意义,好象是写作本身。</p><p>还有一些很肉质的细节,我很喜欢的,挑出来(我就着迷于这些东西,或许这正是我本质庸俗化的体现?)。</p><p><font color="#1a1ae6">笔直向前,能清楚地看到小路尽头。山。是的,就是山。</font></p><font color="#1a1ae6">陈旧的褐色地毯、<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寸彩色电视机、靠窗写字台,以及铺着崭新蓝色床单的床。</span></font><p><font color="#1a1ae6">房东的红烧鱼,炒冬瓜,毛豆茄子。淡色和深色,各自成团。</font></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1a1ae6">新出炉的椰丝面包,离炉子很远。她捧了十个,轻,软,不敢用力。油从薄塑料包装纸里渗出来,不能走太快,会掉,掉了的话,她必须蹲下才能捡起。天继续暗下去,有多晚就有多暗,只要天色没全黑,还带一点儿蓝,每一分钟的消逝都只在原先的蓝色上多抹一层而已。</font></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1a1ae6">一种奇特的感觉是,山被雾稀释,正逐渐变轻。夜晚脱离了背景向远处飘去。唯独她和树留下来。树,和树。不管怎么样,她想,终于。</font></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不过归根结底,这样的小说并不好写。难得。试图写过的人都能明白吧。</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22:16:30编辑过]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39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她果然考虑扔手机的事,未付诸实施因为那样将失去日期提示,尽管她同样考虑废弃时间。对于一栋房子来说时间可有可无。它不必消耗养料成长壮大。人闯入房子,安顿驻扎,起用钟表等机械计时器,房子被强制赋予寿命,逐渐斑驳,老化。然后人们离开它们,另觅新居。她一贯这么认为,并怀着类似喜剧心态,十数次穿过客厅,去厨房冰箱拿吃的。故意不开灯,故意的。光是时间的同伙,它们并肩疾驰。黑暗保护了房子,她喜欢的房子,这里,当时,安静得像块黑丝绒毯。从卧室跨入客厅,亮处到暗处,像倒退了一天。或者移动双腿,找到沙发,坐一会儿也行。坐着比站着更清楚地捕捉细小声音。半凝固的颗粒状空气,她坚持认为。它们密集地滑过胳膊,大腿,在暗室中匀速涌动。偶尔才被房东房间的声音搅乱。床,电话,房东和她的男人,踢踏踢踏。拖鞋走路比赛。她听,两只膝盖有规律地轻轻磕碰。她耐心希望他们安睡。切实而易于满足的想法。这里的都归她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单段落拿出来都非常好。</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整篇都如此,有点过于密和麻。不透气。严严实实的照过来。不过也许作者有意为之。</span></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8-4 13:39
<p>开头还是很吸引我的。但到后来,我怀疑篇幅再长一些我还有没有力气一次读完。结尾也不错。气息和关注的焦点还是小女人的,写法上不带一点女人气(或者说在努力摆脱)。猜想作者的行为应当是比较大气和爽朗的。和前面几位看法相同的是,有些地方下笔有些多余,干扰了注意力。</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39
这篇小说读起来丰满,充盈,语句的不断雕琢使得文字湿滑,易于观看。但是不得不说,我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走神了。这也许就是细节过杂过密,没有一个统一性倾向的问题,有时候叙述变得冷静和理性的时候,个人认为作者在描述的力度上一定要控制住,分流太多会分散注意力的。[em04]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7-8-4 13:39
<p>我觉得语言有一定的特色。</p><p>但并不是不能进一步简练:</p><p>最后一段里</p><p>——被露水浸湿的草叶开始蒸发气味。</p><p>被字可以删除吗?</p><p></p><p></p><p>——夜晚脱离了背景向远处飘去。</p><p><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了字可以删除吗?</font></span></p><p><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我发现这个小说字的虚词已经相当少了,我觉得很不错。现在杂志上的小说语言差的太多,什么便,就,了,于是,这时,因此,很多地方可以删除而没有删除。大概是习气所为吧。</font></span></p><p><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p><p><span lang="EN-US"></span></p><p><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7-8-4 13:39
另外,短句过多,有点生硬的痕迹,没有与叙事浑然一体。就是说,在阅读中,阅读的思绪不时被短句打扰。
作者: 程小无 时间: 2007-8-4 13:39
开头还是很吸引我的。
作者: yanmaozhi 时间: 2007-8-4 13:40
不错,学习。。。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0
<p class="MsoBodyTextInden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谢谢各位认真的阅读,一直在想到底怎么跟贴。关于影响节奏的赘句的问题,很感谢洪洋细心的拣择,有几个句子我也曾为了删留而费踌躇,毕竟有点妇人之仁,删了三分之一以后就不舍得再删了。以后会修改的。生铁的意思我都明白了。赵松的跟贴我理解了一半,我对他说确实比较玄,以我的智商一时难以消化,这是我自己的问题,请再给我一点时间。亢蒙、阿呆等朋友提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我会在修改时注意,再次感谢你们的阅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其实在写的时候,我并不指望会有很多人把它读完,与其说我写的是一件事,不如说我在描摹一种状态。有一种人,即便身处闹市也会感到孤单,甚至是,人越多越孤单。他们对此并不介意。我想站在一个相对冷清的位置,看看孤单的人最后会是什么样子,于是我给了半座山。这么说似乎有把自己比做上帝的意思其实没有。写的过程是漫长的凌迟。我陪狄小姐下山,上山。像个疯子一样整夜不睡。她帮我走了我没法走的路。我替她掉了她一直想掉而终于没有掉出的眼泪。一切如你所愿的背面正是事事不如所愿。赵松说的“犹疑”是正确的。不仅犹疑而且矛盾。矛盾是我给予的。我本身就是矛盾。其实想写的更多,付诸笔端的只有几段,并且还是无法满意。至今我都没能从文字中摆脱出来。貌似纯良的结尾隐伏着巨大的担忧和焦虑,这是我个人的情绪,也无法传递给大家。假如我因此而、或正为此抑郁,也是太过正常的事,只是没有料到似乎因为这引发了更大的灾难。说灾难是夸张了,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也很难说这篇文字就是直接原因。我难以表达。完全糊涂了。神经衰弱。一闭眼就是恶梦。被关在门外使劲敲门也没人来开。两次突如其来的巨大的钝痛。即使故作轻松也难以掩盖不敢关灯睡觉的事实。美好的片断和残忍的现在相互交叠,黑白分明。我只能向空气提问说为什么。很抱歉跟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跟贴,如果觉得费解,请原谅一个三天没合眼此刻还在发烧的人。我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冷静克制,就如同现在,我还不能肯定到底是现实还是做梦。我想我只要表达一种状态,不需要安慰与探究并且,任何来自他人的揣测与分析,都是一种误解。假如底下还有跟贴,希望是关于小说而非关我个人情绪。这么说并不是故作姿态。</span></p>
作者: 紫莺 时间: 2007-8-4 13:40
<p>我就不喜欢,你们说得那么好。</p>
作者: 帝国瀑布 时间: 2007-8-4 13:40
是的,短句很可能在节奏上能起到很大的功效。那可能是一种诗性的强调的功效。尽管它超出了一个界限,但是这个探索还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个小说比以前的好。
作者: 老残 时间: 2007-8-4 13:40
这篇以一个女人的生存和思想状态为素材写出来的小说,在我看来是很饱满的,这种饱满同时还反映在每一个细节上。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在每个细节上,包括对每个短句的构造。只是某些地方可能真的下的工夫过多了,反而显得有点刻意。
作者: whoi8 时间: 2007-8-4 13:41
<p>我喜欢这充满了的细节,一头扎进去了,我喜欢他们中的每一个,每一个都像是食物,填饱我。</p><p>我相信“在场”便是对某个细节的认识和再认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 20:48:28编辑过]
作者: syhan 时间: 2007-8-4 13:42
的确让我想起杜拉丝来着
作者: 懂事的辣妹子 时间: 2007-8-4 13:58
<p>不知道为什么</p><p>每次用于引用的前言总是那么美好</p>
作者: 莫纤 时间: 2007-9-30 15:06
<p>一个孤独寂寞但丰富的女人形象,她是空间是非常精神的,所希望存在的物质,所希望的期盼。</p><p>她的描述是非常细致及物化的,把女人的精神物化起来,运动起来,奔跑起来。而女人始终是在原地的,她其实一点点儿都不会因为这些外界而改变什么。通过小说认识了作者本人,非常棒。</p><p>文章的词语是强势的,同意丁丁的看法,短句的生硬有些影响阅读。</p>
作者: 阿里不达 时间: 2007-10-12 17:08
<p>看完作品就感觉作者是寄予这样情绪来创造的,孤独,犹豫,悲悯自己,渴望寄托……(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但是遗憾的是这样有力的短语略显碎砸,在叙述转换的时候,突兀的感觉很烈。起初读的时候以为是叙事的——我不太喜欢读到用渲染手法来描写事情的发展,甚至景物及细节,那种无关主线的描述会打扰我阅读的惯性——读到中间部分我才知道这作品的意图只是一种状态,然后就开始猜想你会让她和他说上一句话吗。如果最后的结尾能有一种冲突的被打破,不只是“终于”的话,我想会更好,要么就不要结尾,就让她和他坐在树下。你这一终于,影射出一种宿命感,难道这宿命就是孤独者的终点?</p>
作者: 阿齐呢 时间: 2007-11-26 18:20
<p>实验性很强,难写。</p><p>上面,有人认为某些意象性的短句影响了阅读,但是,我认为,这是对盲目惯性的打破,这是对读者的提醒,提醒他们去梳理那些莫名其妙的状态。</p><p>小说整体上用力过猛,雕琢的痕迹很重。</p>
作者: 林通 时间: 2007-12-22 22:19
学到很多东西,支持黑蓝。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20 22:04
还是没有玄到底。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1-20 22:11
“他”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吧?很好的技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