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西川《与书籍有关》
[打印本页]
作者:
舶良指玄
时间:
2007-8-4 13:40
标题:
(转)西川《与书籍有关》
<p><font size="2">书籍构成了比书籍更大的空间 </font></p><p><font size="2">大火熊熊将断送它自己 </font></p><p><font size="2">秦始皇出没于图书馆的夹道 </font></p><p><font size="2">而阿尔德斯·赫胥离 </font></p><p><font size="2">一个被大火剥夺了往昔的人 </font></p><p><font size="2">在伤感的倾诉中提炼了余生 </font></p><p><font size="2">-、《太平广记》 </font></p><p><font size="2">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 </font></p><p><font size="2">我有一中学同学,姓申名铭,与我同级不同班。其人清高,儒雅,好穿灰色或蓝色中式对襟上衣。适其口诵之乎者也,俨然一少年夫子。他家住北京东四小街的九爷府内。房子又高又大,若当中横撑一板,应可隔为上下两层。人得房中,便觉略有霉味,如置身《聊斋》故事场景中。申铭虽敬鬼神而远之,到底年少。且非圣人能百毒莫攻。夜间独卧斯室,闻窗外虫鸣唧唧,能不异想?又见古月新星,又见房中乱影,人不得梦,舞不得剑,遂将一铁棍置枕下,以防不测。其家广备书画,皆其外祖父所留。老人学养深厚,睹其藏书可知。藏书虽经文革燔火,到底不曾尽毁。传诸外孙,着我垂涎。我初识《金瓶梅》,便在其家。 </font></p><p><font size="2">因我二人均好装古人做古诗,背成语抄典故,遂成好友。平日不免互相标榜,互相吹捧:你才子我豪杰,为君谈笑净胡沙。我二人均喜诵李白诗,对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一书甚觉可心,尽管此书被今日一小撮杂文思想家贬得一钱不值。在当时,谁若敢在我们面前抑李扬杜,我们便有心跟他干上一架。 </font></p><p><font size="2">高中毕业后,我去北大。申铭那一年出手不利,留中学母校补习一年,第二年考入北师大。他刚人北师大时我们还常有往还,但个人所向已渐见不同。他不再写古体诗,而与北师大校女子体操队某队员混得铁熟;我亦不复古人心,开始了新诗创作,与潘漠华、应修人之流切磋于湖畔垂柳之间。国家社会的骤变到黄昏点点滴滴渗透到我们各自身上。 </font></p><p><font size="2">一日,申铭来家访我,手中拎一塑料袋,内装十本书,便是这部《太平广记》。他说:"今天我来向你做文学告别。我已彻底想过,文学在这个国家是没有出路的。这部《太平广记》送你。"他这话说得我浑身发冷,尽管适其时酷暑难当。我问他如不再弄文学他将以何为专业。他说他将改行学国际法,那是一正经专业。他走后我度过了一个孤单的夜晚,心中黯然。可今日想来,他居然在那时,在他的青春甫自挥洒之际,便已懂得审时度势,确乎不简单。他比我要聪明得多。 </font></p><p><font size="2">自那一别,我们再未谋面。闻其他同学说他现在美国发展得不赖。我记得我们的文学告别是在1984年8月22日。 </font></p><p><font size="2">二、《莎土比亚十四行诗集》J9JAakespeare Sonnets </font></p><p><font size="2">ThomasB.Mosher私印,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出版年代不详 </font></p><p><font size="2">我从上初二戴眼镜起就学会了逛书店,特别是内部书店和旧书店。文革刚去,旧书店尚有可访者,皆文革未及消化而被清理向社会之物。因之,若处彼时,有眼力,又有银两,你家书架定得充盈。但老天爷顾念众生精神平衡,总让你有这没那,有那没这。而当时我一小孩,什么都没有。一些珍贵的书籍因此归了别人。 </font></p><p><font size="2">我见过一部《御制尚书》,扔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里间潮湿的灰砖地上。那部《御制尚书》一函四册,线装,黄绫子封皮,白绫子包角,大约是宫中物件,定价20元。区区20元难倒我这小书呆子。摩挲再三,只得将书放下。次日复去书店,想再摸摸那书,书却不见了。 </font></p><p><font size="2">不过我在北京各旧书店里东翻西捡,也非一无所获。一些或许在版本专家看来价值有限而在我看来却可以激发想象力的破烂被我弄回家来。这其中有两湖书院于戊戌变法那年印行的张之洞《劝学篇》,书前一并印有光绪皇帝下令刊布此书的圣旨(朱字,四周饰以腾龙图案);有首版《鲁迅全集》第一、二卷(5毛一册),当年黑社会老大杜月笙为支持《鲁迅全集》出版曾预订1500套以分赠手下兄弟;有打着"志摩遗书"蓝色椭圆形印戳的《牛津版十九世纪英语文论选》,徐志摩的圈圈点点跃然纸上;还有这本出版年代不详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font></p><p><font size="2">此书为"旧世界丛书"中的一本,浅棕色羊皮纸封面,用范戈尔德纸(VanGelder)印刷,毛边,此为该书第二版,版权页(该书出版时世界上可能尚无"版权"一说)上标明:"本版印数925册"。一友人在翻看此书时喃喃低语:这本书一次大战毁一批,二次大战毁一批,再来个朝鲜战争,再来个越战,估计世上仅此一册了。 </font></p><p><font size="2">此书购于1985年5月12日。那天我去西单商场中的旧书市场(此市场今已不存),在东倒西歪的木制旧书架上,我首先发现一册中文版希特勒《我的奋斗》。正待伸手取书,旁边一只秀手已将它夺走,我只剩咬牙的份儿。又盘桓半天,无所收获,我心怏怏,惟有离去。可就在我要出门时,瞥见门口木架靠下部一格的靠门口一侧,有一书书脊破损。顺手抽出,是这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售价1.50元。现在想来,用L 50元买下的这本书简直和偷来的差不多。 </font></p><p><font size="2">三、《五十奥义书》 </font></p><p><font size="2">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font></p><p><font size="2">1984年11月21日,我在北京大学第三届未名湖诗歌朗诵会上,因朗诵我的《人说》一诗(此诗我将努力忘记)而获创作一等奖与朗诵二等奖(这是我在北大第二次获创作一等奖与朗诵二等奖),两奖奖金合计20大元。这在当时已算高额奖项。我决计将这20大元花得高尚,因而购书理所当然成为我的第一选择。 </font></p><p><font size="2">28日,隔壁宿舍同学张风华示我-一大书,乃新出版的《五十奥义书》。《奥义书》我从前略有耳闻,知其汇,总了印度最古老的知识。我因热爱世间一切古老事物,几至每每要不懂装懂,故于次日进城到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书店,专为寻一部《五十奥义书》。我去得正巧,书店里尚余最后一部。抱书回校时,自觉伟大了许多:我的生命竟能与《奥义书》联系在一起! </font></p><p><font size="2">回校之后我即展读,以为由此便可深入印度古神话哲学之堂奥。但只读了第一篇《爱多列雅奥义书》,觉兴味索然,便弃置一旁。此盖因彼时我最关心者,多与存在有关,神话创世之说,或称微言大意,终类痴人说梦。骆一禾尝向我报怨,说他将一部《五十奥义书》送人,时隔数月,他去那人家,见架上《奥义书》崭新如初,书中因质量问题未得裁开的书页原样未动。一禾深悔之,断定此人非可造之材。闻一禾言,我肝乱颤,自忖我与那人实无两样,所幸我的《奥义书》是我自己购得。 </font></p><p><font size="2">许多年后,为弄懂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神咒"崦嘛呢叭弥畔"究属何意(通常的说法是此六字表示"吉祥如意"。佛教徒解释其含义为:"皈依观世音菩萨,愿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与您-样的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能迅疾显现,随意达到我要达到的目的!"),我穷搜有关佛教密宗的书籍,知其源于梵文Ommani padmehfml.Om,祝福解,印度各宗教习语:mani,宝石解、又称vajra,全刚,喻男性性器;padme莲花解,喻女性性器,来;padma。一女神名。故此六字之意实为"祝福宝石莲花",或"祝福宝石在莲花中"。男女双修在印度具有礼仪上的意义。根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Gulik)《印度和中国的房中秘术》一文指引,我像条狗一样追溯至《大林奥义书》第六部分的第四婆罗门书,本以为天地之谜我会就此解开,但见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节悉被译者徐梵澄先生删除,第四、六节亦有所略。 </font></p><p><font size="2">失望之余,我亦有所庆幸:当初不读此《五十奥义书》足见我有先见之明:这不是个完美的译本。 </font></p><p><font size="2">四、《爱欲经》The Kama Sutra </font></p><p><font size="2">Sir Richard Burton英译,伦郭行会书局,1988 </font></p><p><font size="2">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门市部发现The Kama Sutra时,我并不知此为何书。我之购回此书只因书的套封勒口上有文字说明此系印度公元3世纪一部性学经典。书店老店员刘师傅亦不知此为何书,问我此《达玛经》否,我亦不知何谓《达玛经》。回家后查出此即印度《爱欲经》,我如获至宝。而我这本《爱欲经》乃著名的伯顿译本,首版于1883年。其不足处在该译本为散文体,与梵文诗体原典有别。至1997年秋末,我才在印度本土购得印裔英籍诗人英德拉·辛哈(1ndra Sinha)的诗体译本,该书附有细密绘插图。 </font></p><p><font size="2">几乎在购得辛哈译本的同时,我在新德里结识了一位印度老人。老人名兰斯·丁(Lance Dane),时年七十有一,居孟买,为印度最大私人收藏家。他与印度著名小说家、《苦力》(Coolie)的作者莫克·拉杰·阿南德(Mulk Raj Anand)也曾合译过《爱欲经》,并曾获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图书奖。惜该书出版有年,我在新德里未能找到。 </font></p><p><font size="2">丁先生是一奇人,虽称印度人却长着白人脸,生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其祖上为英国人,到他这辈其家已五世居印度,系一老殖民者。盖吉卜林小说故事素材多出其家。知我为中国人,丁先生告诉我一段他的非凡经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英国军队和印度军队与中国军队打交道,负责向中国空运物资,往返于加尔各答与重庆之间。他既认识蒋介石、周恩来,也认识达赖喇嘛。我满怀敬仰地问他是否认识圣雄甘地,他答称见过几回。话题转到他与阿南德合译的《爱欲经》上,他忽然问我:"你没在印度找个女朋友吗?"我说:"No."他说没有印度女朋友你如何练习Kama Sutra?《爱欲经》中所记男女交合姿势多达64种,其中有些纯属杂技姿势,需经专门训练,否则会出人命。这些东西不练也罢。 </font></p><p><font size="2">丁先生邀我方便时往访他在孟买的家,一来可结识印度最伟大的小说家阿南德先生,二来可观赏一下他收藏的中国古代春宫画。"那会让你大开眼界!"他说。但我终未成行。</font></p><p><font size="2">五、《七克》残页 </font></p><p><font size="2">庞迪我著,出版地点、出版年代不详 </font></p><p><font size="2">庞迪我(Diegode Pantoja),号顺阳,1571年生于西班牙巴德莫拉,18岁人耶稣会,1599年抵澳门,两年后赴北京,长期协助利玛窦传教。1613年礼部侍郎沈灌兴教难,被逐至澳门,未几去世,时在1618年。大约在离京前,庞迪我将他写好的《七克大全》一书手稿托付在京友人,故虽有沈淮作梗,《七克大全》还是于1614年首版于北京。 </font></p><p><font size="2">在庞迪我升天370余年后,有一刹那,我与他直如相撞满怀。那是在北京首届图书节琉璃厂海王邮院内的书市上,有一堆几如废纸的古书残页在那儿贱卖(每页5分钱)。纸堆太无头绪,周遭人头复蚁拥蜂攒,我正望洋兴叹,却见一页黄纸一团黑字中有"地狱"二字,遂将纸页拾起,是《七克》第七卷第三十二页。然何为《七克》?我略览纸上地狱,非佛非道,竟是天主罚人之地。故心头一震,知我遇上了欧西来华传教士,只未想到此传教士来华甚早,在明朝末年。我扑地狂翻,沙里淘金,得19页,属《七克》卷六卷七。书页纸质粗糙,易破碎,每半页(两半页对折)九竖行,每竖行二十字,每段文字启首向上冒出一字。 </font></p><p><font size="2">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向为我所关注,以为在东西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误解与相互妥协中,大有关涉灵魂的深意。彼传教士用"世界"取代了我们的"天下",使我们的生活在精神层面上因此有别于以往。他们既来中国便再未离去,留下爱、虔诚、奉献、智慧乃至血液和影子(做间谍偷情报为帝国主义服务是另一回事)。 </font></p><p><font size="2">这样的影子我见过,在北京某医院。医院中有一护士小姐身患血癌,且脊椎已变形,其痛苦我实难想象。然小姐坚持上班,坚持有笑有说,坚持护理其他病人。此非小姐决意以身殉职,而是想借此保持与他人的交往。她以其爱世界爱人类阻挡大限临近的孤独感。她尝问我是否注意到她的长相稍稍有别于众人,此实因她身上有八分之一英国血统。其曾祖为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在华娶妻生子,留下她家一脉。在北京1200万固定人口中有25人血型为RH阴性,她家占5位。她曾接待过一位来自英伦的远房堂姐,陪游长城。睹其金发碧眼,护士小姐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与她不像一家人,然而她们确是一家人,是上帝成此血亲。 </font></p><p><font size="2">六、《玉蒲男妓》 </font></p><p><font size="2">末央生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 </font></p><p><font size="2">《玉蒲男妓》非子虚乌有之书。该书确曾流布社会,然文学史上确无作家未央生其人。未央生者,情痴反正道人虚构之人物(或即情痴反正道人,用了"未央生"之名),见于屡禁不止的《肉蒲团》(又名《循环报》)。一虚构人物反倒写出一本真实之书,此乃超逻辑的诗歌思维,我方粗通此道,亏书商想得出来。然逢社会转型,有此奇事,亦不足怪。因之,《玉蒲男妓》乃一错书,书商·将《肉蒲团》更换书名,撤去回目,玉成未央生作家生涯,希瞒天过海,赚进十万雪花银,诚非可恶,实为可笑。我知清代书商即有此伎俩。在《绣榻野史》被禁之后,坊间又冒出一本《怡情阵》,与《绣榻野史》所叙故事、细节描写一般无二,只将原书人物姓名一一改过,使道德官府禁书书目形同空文,使禁书书目的制定者更加坚信"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古训。 </font></p><p><font size="2">我手头这本《玉蒲男妓》为我友韩信所赠。韩信闹市中人,非不读书,只读奇书。他识得三五书商,觅书颇有门道。我与韩信尝有一约:我向他提供宗教书籍,他向我提供奇书禁书。此人读禁书有一套: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定要钻进被窝,手持电筒,如雷锋如饥似渴读《毛选》然。一夜他复做此状,被妻逐下床铺,他便钻进床底,依然手持电筒,陶陶然不知东方之既白。韩信说如此读禁书才有意趣,如此读法较之古人"雪夜闭门读禁书"更富戏剧性,更有现代感。瞧他那德性。我兄真性情中人。 </font></p><p><font size="2">1989年之后我亦开读禁书,以此培养现实感,以此冲泄胸中块垒。然我读禁书,不分白天黑夜,没有特定形式,抓到就读,曾邪至我兄韩信的地步。一日我散步于某书店,腋下钻出一人,低声问我要《肉蒲团》否。我大惊:书店中散步翻书者多多,他何以不问别人专门问我?是我因读禁书已读出一脸淫相?此事非同寻常,到底关乎我的清白之誉。我快步离开书店,回家洗头刮脸,心神稍有所定。 </font></p><p><font size="2">七、《安魂曲》Requiem </font></p><p><font size="2">Anna Akhmatova著,Paul Valet法译,巴黎子夜出版社,1966 </font></p><p><font size="2">本书素雅之极:白色封皮,白色纸页,毛边,正文45页,左页俄文与右页法文对照,从封皮到内文,无一装饰、插图,在版权页上打着限量发行珍藏本序号"384"。一本小书,一个伟大的灵魂。 </font></p><p><font size="2">美国1973年第四版《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只录入四位20世纪诗人:W.B.叶芝、T.S.艾略特、W.史蒂文斯和安娜·阿赫玛托娃,而所收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正是这部《安魂曲》。翻阅选本与凝神诗集本身的感觉颇为不同:选本多少提供给读者一文学史角度,而凝神诗集本身便是凝神一时代见证,直面时代罪恶与牺牲,与诗人同悲,与灵魂同在。 </font></p><p><font size="2">这白色纸花般的小书非我所购,我亦无处可购。1992年夏季某日,我收到一邮件。打开邮件,是这本《安魂曲》。在书的扉页上有字数行:"西川,这是送你的一本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不算古董,但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在巴黎最大的跳蚤市场Poaede cligancourt旧书摊找到的,也弥足收藏一下。"落款是"老金"。 </font></p><p><font size="2">君盆,故人。当年北大有"三剑客"和四剑客之说。"三剑客"指一禾、海子和我(抱愧),"四剑客"则加上了老金。老金何等人物,胸怀鸿鹄之志,不谙世故,喜形于色,所交无白丁,所干皆大事,属非王侯即贼寇类。 </font></p><p><font size="2">他曾历无限风光、无限悲哀,后驾风雨雷电远走欧西,传闻疯在了巴黎或死在了巴黎,又传他曾落脚于罗马。自他去国,我们音书遂绝,《安魂曲》是他寄我的惟一一点信息,且邮件发自北京,可能是他托路过北京的友人丢进邮筒。 </font></p><p><font size="2">一禾、海子故去,老金是我最挂念者。1997年11月我赴巴黎参加国际诗歌节,遇一北大校友。我们落座13区某咖啡馆纵论天下之前,校友示我一文章,为老金所写,数年前发表于香港某刊。文中追及我们当年的友谊。 </font></p><p><font size="2">校友说他最后一次见老金是在巴黎沙特赖地铁车站。时老金失魂落魄,精神崩溃。我曾长久徘徊于沙特赖地铁车站站台, 冀老金或老金幽魂拍打我肩,但不是生死两茫茫就是生生两茫 茫。一个朋友,就这么没了。回到旅馆,我不禁伏枕一哭。 </font></p><p><font size="2">在《安魂曲》中,阿赫玛托娃说道:"我知道人的脸怎样憔 悴,/恐惧怎样从眼睑下窥视,/痛苦怎样在脸颊上刻绘/一页页 无情的楔形文字……" </font></p><p><font size="2">八、《迷宫》 </font></p><p><font size="2">J.LBorges著,D.人Yates编,企鹅丛书,1978 </font></p><p><font size="2">博尔赫斯诞辰百年之际,一场纪念朗诵会在北京某茶舍举行。主办者盈盈一小姐,来客约百人,却以绿林好汉为多,杂以牛鬼蛇神。彼若与博尔赫斯生同一时代,居同一国家,定与博尔赫斯的通达、博学、教养与整洁为敌。朗诵会充满喧哗与骚动、呐喊与嚎叫,最终与博尔赫斯左右无关。对此我困惑不解:糟蹋博尔赫斯何必在其诞辰百年之际?举办此朗诵会或许另有目的? </font></p><p><font size="2">尽管不明其中蹊跷,我仍在朗诵会开始时将我所译博尔赫斯诗《原因》诵读一遍,以此表达我对博尔赫斯的尊敬。该诗译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诗人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Barn·stone)所编《博尔赫斯谈话录》(Borges atEiSh:Convesations)。巴恩斯通系博尔赫斯友人,80年代中期以富布赖特教授身份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他将《博尔赫斯谈话录》赠我,使我通过此书得沐博尔赫斯的光芒。 </font></p><p><font size="2">博尔赫斯的著作我现有十余册(中外文都有,包括中文版《博尔赫斯全集》五卷)。然自我初闻博尔赫斯之名,有数年我找不到一本博尔赫斯的著作,只能从杂志上了解博尔赫斯一鳞半爪。因之,我对博尔赫斯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他岂止是位杰出的作家,他更是一位神秘的作家。 </font></p><p><font size="2">1990年12月1日,我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友人。黄昏时分友人告辞,我把他送到街上。因我二人谈话投契,我便陪他从宣武门走到西单,他从那里乘公交车回家。我则返身向回走。那是一冬日黄昏,天阴沉,风虽不大,气温偏低,所有脑袋全缩人衣领,正是下班时刻,各种车辆淤塞街头,自行车铃大展疯癫。人与白行车巧借车辆任何空当,如水浸沙,如烟人室。路过西单十字路口南侧中国书店门市部,我闪身进入,不假思索,此习惯使然。店中稍静亦稍暖,我的目光快速掠过架上一排排旧书。我寻书的本领,如关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不需细看,凡我所需之书,自行投入我的视线。Borges!博尔赫斯!怎会有博尔赫斯的《迷宫》?抽书在手,我喜不自禁。但我兜里只有3元钱,恐怕买不起。翻到书后,见了定价,我没乐晕过去:定价3元! </font></p><p><font size="2">这一冬日黄昏因此而温暖。博尔赫斯如一老友候我于西单中国书店。他知我将陪一友人从宣武门走到西单,他知我将跨进此书店,他知我兜里只有3元钱。 </font></p><p><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九、《诸世纪》TheCompletePropheciesofNostradamus </font></p><p><font size="2">HenryC.Robe,s译释,纽约努氏公司,1982 </font></p><p><font size="2">天微雨,与家人同游明十三陵废陵。至德陵,见门首停数部大卡车大轿车,车内外阒无一人。八一厂恰在此拍摄电影《藏龙卧虎》,因是夜戏,众皆返城睡眠。遇两童子,引我人后园。后园高树深草,中有坟丘索寂,裂一大缝。我不敢擅人,畏遇故皇帝魂。转身,出陵,返城。一路睹三起车祸,其中一起七辆轿车一溜追尾。据晚间电视新闻报,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各有7.8级地震,死伤无数。此1999年8月18日。日本人五岛勉据努斯特拉达穆斯大预言书《诸世纪》推此日为世界末日,云其日九大行星排成十字阵容,天地有异象,人死十八九。友人嘱我备饮用水二十桶、红布一匹、大米百斤,及黄豆、绿豆若干斤两。我未如其言,而世界末日就此过去。国人知世界末说在"1989年6月学苑出版社出版杨劲松等译;五岛勉著《1999年人类大劫难》后。该书解努氏大预言书第10卷第72节,谓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同年11月1日我在琉璃厂海王邮得Thec。mpletePropheciesofNostradamus,古法文与英文文对照,不胜惊喜。时我在孤独彷徨中,视得此书为自助天助之证。努氏原诗指明:L\'anmilneufcensnonanteneutseptmois/DucielviendraungrandRoyd\'effrayeur,…(一九九九年,第七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据译释者罗伯茨,努氏计时,非遵太阳历,非遵太阴历,其所用者为星历,然各人计算星历的方法不同。今已验证,努氏所言一九九九年非公历(太阳历)1999年。努氏或在象征层面上使用此年号,因999倒置为666,正是《新约·启示录》第13章第16节所言魔鬼的数字。努氏预言十卷,众人解说纷纭,时有南辕北辙者。如该书第1卷第49节,说到受月亮影响的东方人将在一七OO年征服大部北方领土。罗伯茨把一七OO年解释为2025年,适其时,中国完成其工业与经济扩张,将征服整个北俄罗斯及斯堪的纳维亚。而在我国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诸世纪》中,译释者洛晋把Ce。,(d\'Orient泽做"东洋人",进而断言此诗系对日本侵华战争的预言;原诗中presquelccoin Aquilonaire(几乎整个北方领土)被指认为中国的东三省。 </font></p><p><font size="2">说起来,向国人引介努氏及其大预言书《诸世纪》者,以我为先、时我为一杂志编辑,约北大中文系同学石冰撰写一·文介绍努氏。然石冰文成不足千字,太过粗疏,不得已,我自找材料,全是二手,将文章扩写一倍有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有提及努氏之著,译名《世纪联绵》,无典藉味,我遂改译Le,Sciecles为《诸世纪》。文章发表于1988年第10期《环球》杂志,一年后我方得读罗伯茨译释之书。 </font></p><p><font size="2">2000.4.27.</font>
</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40
<p>已成老人语。</p>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40
《奥义书》,上大学在一个很小的书店里买到的。朋友也曾送我一本《本草纲目》,可惜是残本,现在找不到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