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漫谈文学翻译必备的工具书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04
标题:
漫谈文学翻译必备的工具书
漫谈文学翻译必备的工具书
梅绍武
--------------------------------------------------------------------------------
章克标先生的《翻译难》一文,其中谈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所有的藏书,全都被毁灭,片甲不留,我翻译所用的工具书,有很多字典、辞典、参考书、百科全书之类,工作遇到问题,就可查看,得到解决。人的知识有限,翻译离不开好辞典和各种参考书,这些都没有了,只好歇手。所以我是很明白翻译的难处的”。对此我深有同感,搞文学翻译这活儿确实需要许多工具书辅助才能较好地完成。
就以我译英美文学作品的经验来说,除了尽量配备英汉、法汉、德汉和俄汉等多种双语辞典之外,以下几种工具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韦氏国际英语大辞典》(第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有些西方作家喜用冷僻古奥的词汇,如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位。布里
恩·博依德新近写的《纳博科夫传》中收有一张纳氏坐在沙发上审视这部硕大的辞典照片,无疑他是在挑选适合自己心目中的词汇呐。译他的作品就非有这部十来斤重的大辞典不可。这第三版比较特殊,主编菲利普·巴布考克·戈夫博士打破常规,尽量收集了前两版不收的和新近流行的大批词汇,60年代初出版后曾受到一些思想较保守的辞书编纂家的贬斥,而实际上它经过时间的考验却对读者十分适用。我有幸在1964年花了50块钱(当时我的2/3月薪)买到了一部影印本,80年代起译纳氏的小说就真派上了用场。我的经验是凡是别的辞典上查不到的词汇,十有九个能在这部收录齐全的辞典中找到。
《牛津引语大辞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西方作家常在作品中摘引经典名作的语句而并未交代出处,译者就得利用这部辞典了。譬如,我不是基督徒,虽读过《圣经》,却记不住每句出于何处。近译一本书时遇到“a
pillar of a cloud”和“a pillar of fire”这两个词组,觉得像是出自《圣经》,一查这部辞典,果然是出现在《旧约》“出埃及记”第13章第21和22句:“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这样就可以在译文中加个注解,一清二楚。又如在译另一本书时见有“canst
thou notminister to a mind diseas\'d……”这一名句,不敢贸然就译,经查这部辞典的索引“minister”栏目,原来是莎翁《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中麦克白的一段道白:“你难道不能诊治那种病态的心理……”,遂注意引用了朱生豪的译文,无须再重译。看起来好像我熟谙莎翁的剧作,记得出处,随手掂来似的,其实我哪儿有钱钟书先生那样非凡的记忆力,据闻甭管你请教什么典故或名句出处,钱先生都能当场告知你到哪本书哪一章去查找,保险找到。我呢,则是全靠这部宝库般的词典帮的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现在有了中文版,查找各种疑难问题十分方便,无须赘述。
除此之外,我的书架上还有《布留沃英文成语与寓言词典》、《文学著作角色人名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戏剧卷)、《希腊罗马神话词典》、《宗教词典》、《外国音乐辞典》、《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美国名人词典》、《美国俚语大全》、《美国口语词典》和《苏联百科辞典》等等。冯亦代先生赠的原版《电影辞典》、李景端先生赠的译林版《当代美国文学词典》和《当代法国文学词典》、董乐山学长所赠他主编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小词典》,在我翻译过程中都起过很大的帮助作用。尽管如此,仍嫌不够,譬如纳氏的《微暗的火》中提到一位叫Thormodus
Torfaeus的人,我遍查各辞书,还请教过几位学长,都未能找到答案,不知此公为何许人,只好在译稿上遗憾地加了个“不详,待查”这样蹩脚的注解。
以前我每月都要去北京图书馆跑一趟,利用那里的参考阅览室丰富的宝藏。前年不慎腿部骨折,再加年迈,跑不动了,只好依靠自己手边的工具书译书。日前逛书店,见到《综合科技大词典》,价格不便宜,心想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说不定哪天译书时将遇到科技新词汇就可用之。老伴屠珍在旁鼓励道:“你少抽几包烟,不就买下了吗?”一跺脚,我买下了。
拉拉杂杂写来,归根结蒂,还是章克标先生那句话:“人的知识有限,翻译离不开好辞典和各种参考书”。本文中推荐的若干辞书供译苑中青年一代译家参考,兴许会有点助益吧。
作者:
恐怖爱丽丝
时间:
2007-8-4 13:04
好
还有google呀,这个Torfaeus Thormodus大概就出来了,(1640-1712), "Historia Vinlandiae antiquae" 和"Historia rerum Norvegicarum" 的作者之类之类的线索
作者:
哦乖
时间:
2007-8-4 13:08
爱戴google~切肤[em35]
作者:
十月芗
时间:
2007-8-4 13:20
受用。
作者:
inandout
时间:
2007-8-4 13:21
webster的大而全,我深有体会
作者:
楼小昨
时间:
2007-8-4 13:29
好文章。
翻译原来可以归于两字:功夫。
作者:
曾园
时间:
2007-8-4 13:30
故人驾鹤去 风范留心间
■李景端
--------------------------------------------------------------------------------
一听说梅绍武旧症复发,心里就有种凶多吉少的预感,病情拖延期间,虽然期盼吉人天相,早占勿药,但奇迹并未出现,噩耗还是传来,绍武走了。屠珍告诉我,绍武初病时还念叨过我,说交这样的朋友值。其实这句话应该是我对他说的,因为我从绍武身上看到和感受到了许多令我景仰的品德。遥望西去的故人,桩桩往事历
历在目。
梅绍武(1928-2005)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戏剧研究家。凡是认识绍武的人,相信都会同意我对绍武的这两句评价:他是一位忠厚的学者,他又是一位谦逊的名人。
我是在1978年广州全国外国文学研究规划会议上认识绍武的。起初听说他是梅兰芳先生的公子,仿佛令人多了一层神秘感,可是看他的谈吐,听他的发言,却是再普通不过。那时刚开始对外开放,人们对外国文化特别是当代西方文学所知甚少,而绍武,却凭借他长期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再加上他的勤奋钻研,所以他的发言既新鲜又实在,什么纳博科夫、尤金·奥尼尔,什么荒诞派戏剧、百老汇戏剧,对我都是很陌生的名词。一天晚上,我找上他的房间去请教,尽管素昧平生,他还是耐心地给我讲了近一个钟头,并由此开启了我们两人二十多年日益密切的友谊。《译林》创刊时,我曾有意聘请他当编委,他问我还请了哪些人,我答有钱锺书、杨绛、卞之琳、戈宝权、冯亦代等人,他一听连忙说,这些都是大家,我比他们差得很多,你别请我,若真把我摆上去,反而会给《译林》“丢份儿”。这话当然是自谦的话,但我想到,受聘当编委,还能跟那些大家名列一起,一般人恐怕都会乐观其成的。惟有绍武,这么认真,这么厚道,连虚名也不想沾,我真的被感动了,决定尊重他,收回对他的聘请。绍武没当编委,但他对《译林》杂志以及后来的译林出版社,一点也没少关心。每逢《译林》缺稿,大如专评,小至名词解释,一找绍武,准是有求必应。《译林》开笔会,绍武、屠珍夫妇更是每会必到。1980年初《译林》因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被人“打棍子”的时候,绍武夫妇可谓是《译林》的“铁杆”支持者,尽管他们学的研究的都是英美高雅文学,但他们并不排斥通俗文学,退休后自己也翻译起侦察小说来了。不图虚名,为人厚道,做学问实在,这几句话放在绍武身上,应该是最贴切不过了。
绍武的博学,加上“梅公子”的特殊身份,使他在翻译界和梨园界都成为名人。他虽然不像葆玥、葆玖那样继承京剧衣钵,但也非常熟悉京剧,他撰写的人物传记《我的父亲梅兰芳》,以及电视剧脚本和画册《梅兰芳》等书,都涉及大量京剧发展的史实,他还出任“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和“梅兰芳研究会会长”。在梨园界,他被人尊称为“五哥”而备受崇敬。至于在翻译界,他更因参与翻译过《马克思与世界文学》,主审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的英美部分,以及翻译过纳博科夫、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勤等名家的多部作品而被人称誉。对待这些光环,绍武一向低调,从不张扬。有两件小事令我印象很深。1987年他与我一起去香港出席“当代翻译研讨会”,闭幕当晚会餐时,他同我一起坐在不显眼的边桌上。也许是知道了他是内地著名翻译家,又是梅兰芳先生的公子,所以有人过来邀请他移到中央一排嘉宾桌那里上坐,他执意不肯去,我劝他也不听,只好作罢。前不久,我在《中华读书报》策划“开放的翻译家人物谱”专栏,要介绍绍武的翻译成就,他一再说“翻译太难,我还在学”,后来就用了这句话做标题,因为这正是绍武为人谦逊的写照。
还有一件最近的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戈迪默去年发起出版一本讲故事的书,精选全世界精彩的短篇小说,并把该书的出版和版税收入全部捐献给艾滋病患者。此举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响应,译林出版社也参与了这项义举,在买下该书中文本版权后,为了多捐献一点,要求译者义务翻译该书。绍武虽已患病,但一听说这是公益事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翻译尼日利亚作家齐努阿·阿契贝的一篇短篇小说《糖娃娃》的任务,屠珍也义务另译了一篇,两人都如期交了稿。没想到这篇没有稿费的译作,竟给梅绍武的翻译生涯画上了句号。绍武走了,但载着他的爱心与风范的这篇绝笔译作,不久将呈献给关爱他的广大读者。安息吧,绍武,读者会记着你。
作者:
杜边生
时间:
2007-8-4 13:32
貌似有了GOOGLE,啥都不怕了
作者:
寂寞的自由
时间:
2007-8-4 13:34
非常实用。
作者:
Aeroknight
时间:
2007-8-4 13:35
<
>推荐: 百度 </P>
<
> google</P>
<
> 维京 </P>
<P>方便又实用</P>
作者:
damo1985
时间:
2007-10-20 10:15
向梅先生致敬!
作者:
西南
时间:
2009-4-16 15:07
网络太泛滥,但简单省事。工具书也是要的,互相补充。翻译是技巧和灵感的综合
作者:
狗换牙
时间:
2009-5-8 16:14
看了学到很多,老一辈太不容易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