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帖]鞋带 [打印本页]
作者: 性先进 时间: 2007-8-4 13:42
标题: [转帖]鞋带
<p>嗯,这个很好玩。居然英文单词会成为一个阅读这个小说的关键词。我发回去让其他编辑讨论讨论。</p><p>你为什么觉得是台湾的?</p><p></p>
作者: 蘑菇鸟 时间: 2007-8-4 13:42
<p>唔。。台湾人很多这种调调的……他们彼此之间说话就中英掺杂,跟大陆人说话就不说中文的,事实上英文说得也不怎么样……经常会遇到啊。有些大陆的也一样,自称什么广东尼斯上海尼斯,就是不记得自己其实就是拆尼斯。</p><p>另外您不能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能看懂夹杂其中的英文,就像您在和一个英国人说英文时永远不会掺入汉语词汇一样,您可以说英语是世界性的语言,大家都应该会说,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我们来说更应该有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责任感。好像有点说得太大了……但是跟自家人说纯粹的母语,跟英国人也能说纯粹的英语,我觉得这是每个留学生都应该做到的。</p><p>您说的语境问题,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可商榷的。很多留学生对于英文的尊重超过了对于母语的尊重,在我看来,日常会话还可以理解,毕竟中西文化有差异,有些词没有确切的译意,但是出现在小说中,这是具有破坏性的因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2:43:25编辑过]
作者: 性先进 时间: 2007-8-4 13:42
<p>嗯,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了。不过读小说,或者评论小说,我们可以不带对台湾人或者广东人说英语的看法,去对待一部小说。而且他们爱说什么样的话,应该是他们自由。很难规定了,中国人必须说汉语,汉语就有很多方言,即使是普通话,很多人都不会说的。</p><p></p><p>不过,回到小说本身。如果作者是借用一些零星的英语单词塑造一种英国生活氛围,应该说不是很成功的。这个我也看不出来是作者的初衷。</p><p>“在我看来,日常会话还可以理解,毕竟中西文化有差异,有些词没有确切的译意,但是出现在小说中,这是具有破坏性的因素。”这个不是很同意,为什么是破坏性的?怎么定义这个破坏性?</p>
作者: 性先进 时间: 2007-8-4 13:42
标题: [转帖]鞋带
<div id="inbdy"><a name="msg_4643b7a710eb4463"></a><p>文/ 王 铳 <br/></p><p>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周五下午四点的牛津,已经暗得和夜里一样了。街灯,黄灿灿的,暖的似乎劝人回家。方侃侃套上灰白色长风衣,把制服罩在里面,从Sainsbu­ry出来。 <br/></p><p>因为晚上十点后还有一场在中餐馆的工,方侃侃打算回家吃个晚饭,洗个澡再去。 <br/></p><p>家是9月份租来的一个flat,就在市中心,这个学期,方侃侃搬到了这里,就是为了找工作方便。拐角前面是一家珠宝店,打烊了,橱窗里面的灯开的很足,亮的发烫­,圣诞节的sale还在进行。 <br/></p><p>看看橱窗不远的站了几个teenager,其中两个罩着hoodie,大声地说着什么。今天是周五,方侃侃想了想,就过到街对面。 <br/></p><p>马上就是春节了,反正是最后一年了。圣诞节还有三个星期,方侃侃就订了回家的机票,而且还是从香港走的,那里东西据说便宜,劳力士、timberland、化妆­品都比英国的便宜很多。上海来上海去,走了三次,这次就选香港。 <br/></p><p>想买块英国的手表,皮表带那种,方侃侃一直喜欢英国的牌子,即使不是名牌,感觉挺实在的。 <br/></p><p>上次回家,碰到几个高中同学,出来喝茶。其中的中庆,高中时候还是篮球队后卫,现在家族工厂做副总,现在脸已经胖得和肚子一样了。 <br/>茶水喝足了,敞着喉咙对方侃侃说,帮我从英国带三条劳力士,听说你们那里便宜,你还可以免税。 <br/>真的吗?你比我还清楚。 <br/>当然了。你是不是有奖学金,我先欠你这海归。 <br/>那不行。 <br/></p><p>三条劳力士600多镑,现在汇率是15:1。 <br/></p><p>这两年为了送礼,他常常费脑子,因为动不动,一翻牌子,都是made in China的。一件犹豫了几个星期的礼物,飞行8000多公里,到了中国,下了飞机,就变得没有诚意了。上次买了条睡衣,打完半折,还50镑,给父亲,结果被当­成了家里公共浴巾。父亲为这还和母亲吵了次嘴,在浴室里骂道,儿子买的,你这个老太婆,懂什么! <br/></p><p>以至于家里来了客人,谈起英国怎么样,母亲笑嘻嘻地拿出睡衣说,贵极了,800多块钱。还不如200块一条电热毯暖和。 <br/></p><p>本来,今年准备买三双Clark回国的。结果前天在实验室泡论坛,翻倒一个帖子,上面有达人叽叽喳喳介绍了一大堆名牌。其中最新消息说,英国的Clark在英国­本土都没有工厂了,要么是中国,要么是越南。方侃侃这几天看到Clark门口打折的消息,总有这么股受骗的感觉。 <br/></p><p>这就是英国。自己带了三年多的地方。到了圣诞节的时候,到处是打折的消息。 <br/></p><p>离家还有一百多米,方侃侃开始掏钥匙,突然背后有人叫了声,"方侃侃,等等我"。 <br/>回头一看,是同住的Jasmine,化学系的女博士,青岛女孩,比方侃侃早来一年,但是博士晚了一年,据说中间为了等奖学金,打了一年工,还有一年不知道干啥。 <br/></p><p>因此常常向方侃侃抱怨,自己读博士的不划算,还赶在方侃侃在做饭的时候,于是自然而然和方侃侃说着说着,就坐下去吃起饭了。 <br/></p><p>方侃侃问她,你老这么抱怨,为什么还读博士啊? <br/>喜欢啊。 <br/>那,你还喜欢什么? <br/>嗯,你做的饭,我也喜欢。 <br/>我也是。我也喜欢吃现成的。 <br/>作男人,不要这样小气嘛,方侃侃。 <br/></p><p>今天Jasmine脸冻红红的,带了手套的手,还把脸给捂着。 <br/>我还赶得挺巧,今天忘了带钥匙。 <br/>没事,别客气。你真要谢我,晚饭把我带上。 <br/>好啊。 <br/></p><p>Jasmine在路灯下冲着方侃侃笑了笑,方侃侃赶紧把门打开,两人几乎肩并肩进去。Jasmine俯下身去看信,方侃侃看了她几眼,就上楼去了,说有我的信,­帮我带一下啊,谢谢,还有,给我做饭。 <br/>什么?你说啥? <br/></p><p>方侃侃在门口就闻到了饭香,下楼进到厨房,头发还有些湿,大圆桌上有自己的三份信,一封是HSBC的账单,一封是T-mobile的账单,还有一份好像是信用卡­的。厨房里除了Jasmine,还有老赵,一位国内来的访学,也在做菜。 <br/></p><p>和老赵打了个招呼,方侃侃凑到Jasmine身边,她的头发也有些湿,体香似乎刚洗过澡。 <br/></p><p>晚上吃啥,女博士。 <br/>Jasmine说,海鲜。 <br/>真的假的,小姐。 <br/></p><p>侃侃,海鲜,老赵在旁边说,还有一瓶葡萄酒呢,干白,据说白酒配白肉。 <br/></p><p>方侃侃。 <br/>啊,方侃侃答应了一声。 <br/>快,把上次那瓶剩下的白酒给我。 <br/>哦。 <br/></p><p>方侃侃感觉自己突然有些傻了。老赵拿出来的居然,是两只龙虾,真的那种loburst,不是那种麻辣小龙虾那种龙虾。 <br/></p><p>方侃侃把上次的白葡萄酒给Jasmine的时候,盯着Jasmine,悄悄地看了几眼,Jasmine眼睛下垂着,只顾做菜,鼻角却有些开合。她看着锅里的芹菜­变绿,轻轻地对方侃侃说,今天晚上,多吃点。 <br/></p><p>方侃侃突然有些感动。自从Jasmine住进来,她虽然常常蹭饭吃,但是人家说了男人要大方,照顾一下也无所谓。 <br/></p><p>手机突然响了,方侃侃看了看,是一起打工的骆冬。方侃侃走回房间,手机里骆东说今天想和他调个班,因为下周女朋友来了,陪她出去玩。 <br/></p><p>方侃侃挺爽快地就答应了,问了句,还有什么事吗?还没等骆东说完,自己就把手机给挂了。 <br/></p><p>然后给外卖店老板打了一个,老板娘接的,有点不高兴地说,下次请假早点说。方侃侃心想,什么请假,调班而已,SB香港人。 <br/></p><p>回到厨房的时候,方侃侃心情大好,晚上都是自己的了。这半年来的郁闷似乎突然在今天晚上消散了大半。老赵在灯下看着白葡萄酒的标识,方侃侃看着Jasmine站­在灶台前面做菜的样子,突然想起了过去的叶丹。 <br/></p><p>那时自己第一年来英国。因为拿了博士奖学金,加上自己工作时候存的一点钱,方侃侃从来不去打工。每周都去牛津的Water <br/>stone看书,碰到一些学术名家的经典作品,每次都要花去50多镑,一点都不心疼。完了,在钻到对面那家旧书店,淘淘旧书,还有一些画册。 <br/></p><p>晚上了,他就和实验室的同学去酒吧,特别是周末。那时候在学校宿舍里面,自己常常夜里两点多回来,碰到刚打工回来的朋友,总是被奚落一番。方侃侃偶尔说,身在英­国心在中,出国了,生活待遇不能够降。 <br/></p><p>方侃侃在国内学的是IT,毕业做了两年网络,因为喜欢文学,结果第一年做技术,第二年去做了编辑。编辑人认识人多,去K歌喝洋酒也是常事,有时候在恋歌房,常常­有女士从他身后经过,拿手指头轻轻地钩钩他。 <br/></p><p>到了英国头半年,他差点傻了。晚上到了七点,住的地方就好像变成了墓地一样,灯亮着,人声一点都没有。 <br/>直到他碰到了叶丹。 <br/></p><p>叶丹是第二年夏天时候认识的。那时候,叶丹刚好硕士毕业了,正想着留下来,据说第一次去酒吧,因为来了一年,每个周末从路边看着外面很热闹,却从来没有进去过。 <br/></p><p>结果第一次进去,就碰到了方侃侃。于是方侃侃约她去了第二次,换了个地方,等到去到第五个地方的时候,叶丹就开始给方侃侃做饭。后来,叶丹就开始在牛津的GAP­打工了,方侃侃每天从实验室出来,就去接叶丹下班。 <br/></p><p>叶丹发现,方侃侃其实是个很懒的人,从来不去打工的,而且很多东西都不知道,比如让他去签个新手机,他常常拖了一个月,最后说自己不会。还有什么打折的事情,他­几乎都不懂。 <br/></p><p>他念的是数据挖掘。有一次叶丹说,侃侃,你不如去学点金融,将来做投行吧,你的数学都用得上。 <br/></p><p>方侃侃看着PPLIVE的《歌喉演艺战》,头也不回,说这个工作有什么好,这么多人打破头,抢着去。 <br/></p><p>起薪挺高啊,至少30K。你现在就可以申请个trainee。 <br/>那你为什么不去,你不是学EFM的吗。 <br/></p><p>叶丹就不说什么了。圣诞节的时候,叶丹硬拖着方侃侃去了Biceister,方侃侃转了一圈就走,说,什么都没有,走。 <br/></p><p>叶丹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双Clark的鞋给方侃侃,方侃侃问叶丹要什么。叶丹脸色被风冻的有些僵住了,想了想说,去喝杯starbuck再走吧,太冷了。 <br/></p><p>春节到的时候,叶丹和方侃侃分手了。据说,她在金融城找了一份工作,方侃侃什么也没说,就呆在实验室,把手机也换了。有一次,他忍不住给叶丹打了一次电话,结果­手机也换了。 <br/></p><p>那年圣诞节,方侃侃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对鞋带,里面有张贺卡说,如果鞋带磨断了,可以用这个,Timpson有卖的。 <br/></p><p>叶丹走了快两年了。那以后方侃侃就变得爱泡实验室,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就是上网。眼看着奖学金用完了,方侃侃问导师有什么办法。导师说,他手头也没有钱,但是关­键是方侃侃要把论文写完。 <br/></p><p>方侃侃就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面了,见导师也变得不怎么频繁了。然而论文还是没有进展,而账户上的钱,就像冬天的落叶一样,一点点掉光了。 <br/></p><p>方侃侃终于去打工了,这时候Jasmine刚好搬过来。现在,方侃侃在想叶丹的时候,一直看着Jasmine在眼前做菜。 <br/></p><p>奶油烤龙虾是最后一道,等着出来时候,方侃侃突然想今天晚上和Jasmine多喝点酒,一定把她灌醉,看她喝醉了会做些什么。 <br/></p><p>好了吗?方侃侃忍不住了。 <br/>等一下。Jasmine打了一下方侃侃的手,老赵在旁边哈哈地笑了起来。 <br/></p><p>门开了,进来一个人。 <br/>Jasmine兴奋地说,我来介绍我男朋友,不好意思,刚才在睡觉。Chris。他上午飞机从中国回来,在那里教了一年英语。 <br/>Hi , I am Christ! <br/></p><p>你好,我,我叫方侃侃,嗯。 <br/></p></div>
作者: 蘑菇鸟 时间: 2007-8-4 13:42
<p>中英掺杂的叙述方法看起来不太自然。尤其是“起薪挺高啊,至少30K。你现在就可以申请个trainee”、“看看橱窗不远的站了几个teenager,其中两个罩着hoodie”这种地方,显得有些刻意。</p><p>我觉得这位作者首先需要克服某种习惯或是心理,因为它直接反映到了作品里。</p><p>只是一点看法而已……说得不对不要介意[em04]</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0:23:07编辑过]
作者: 性先进 时间: 2007-8-4 13:42
<p>这个作品是给一份杂志投稿的,叫《英伦学人》(<a href="http://www.ylxr.co.uk">www.ylxr.co.uk</a>)。我是编辑,作品通过了,发到这里请黑蓝的作者读者看看。因为我觉得黑蓝水准是比较高的。这篇小说,或者说《英伦学人》小说的一个目的是想看看在英国的华文小说能不能在国内受到比较好的评价,这是个试探性的。说实话,我觉得英国中文小说创作水平不高。</p><p>我想你说的心理,可能指是一种类似于“牙缝中肉丝”的炫耀。其实,有个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可能理解起来方便一些。很多在海外的人,说话带英语,很多不是刻意的。我看过国内一个讽刺,说他们说的那些单词,我都知道,能不能说一些不知道的。其实,正是因为那些常用词,日常生活都被英语讲了,如果一个人要中英夹带,净说一些很高深的词汇,那个真的是炫耀了。</p><p>teenager,hoodie是两个非常用词,尤其是前者,英国社会目前很严重问题,hoodie是他们经常穿服饰</p><p>30k,trainee,这个找工作常见的高频词汇。</p><p>介绍了背景,我们说点作品如何,哈哈</p><p></p><p></p>
作者: 蘑菇鸟 时间: 2007-8-4 13:42
<p>说到小说,我不是一个好的小说作者,也不是好的评论者,只能说说感觉,还请您多多指正。</p><p>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篇好小说,并不是说它有多么不好,只是有些平淡无奇,情节比较琐碎,也谈不上有什么结构上的构思。如果不说这是一篇小说稿,我会认为这是“英伦纪闻”一类的栏目稿件。至于您说的那个问题,我知道,我现在就在英国,他写的这些内容我很熟悉,就是身边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打工、做饭,喜欢去星巴克、买其乐的鞋子,盛传的青少年欺侮华人事件。但是可能是我自身对这种语言方式比较反感的原因,对这些用词过于敏感了。</p>
作者: 性先进 时间: 2007-8-4 13:42
<p>如果你身在英国,应该能够更加能够明白这个语境了,哈哈。我觉得死压着舌头,不说一个英文,以显示纯粹,也没有必要。</p><p>这个小说是比较淡,技巧也没有特别,顶多是有一点欧亨利式样的结尾。我很好奇的是,国内读者能不能读出一点英国的氛围出来,如果做到了,应该说还不错。</p><p></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2
<p>怎么说呢,我的英文相当……差,当然这没什么好炫耀。只是,小说里出现了这么多英文,我除了知道made in China是中国制造、Jasmine和Chris是个人名、starbuck是星巴克(这也是因为办公室斜对面有一家的缘故)之外,其他单词,要么得问人,要么得查字典。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人为制造的障碍,就像一张影碟,播放过程中老是中断、卡壳或出现马赛克,极大地伤害了阅读,读者的有效阅读都受到伤害了,还怎么谈对小说的感觉呢?</p><p>你谈到“海外华人说话大多夹带英语”,当然我也不了解是不是100%的华人都这样。只是,黑蓝毕竟不是英国,小说版也毕竟不是《英伦学人》,所谓入乡随俗,全中文的表达不仅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也是对“乡”的一种尊重。我觉得,在中文语境里,这样做其实大可不必。</p><p>说到有没有英国氛围,如果你不交代背景,猛一看这样的小说,我会以为是台湾的。</p>
作者: 蘑菇鸟 时间: 2007-8-4 13:42
因为有人看不懂,又没有注释,除非是为了刻意地营造出距离感。
作者: 欲望的旋涡 时间: 2007-8-4 13:4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性先进</i>在2007-2-6 2:20:53的发言:</b><br/><p>嗯,这个很好玩。居然英文单词会成为一个阅读这个小说的关键词。</p></div><p>这个不是关键。一种语言中夹杂大量外来词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日语;与语言的纯洁性无关,语言是在变化的,交流频繁的时代变化得更厉害。象这篇小说一样里头夹不夹外文词,我觉得主要还看受众,看你写给哪些人看。</p><p></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性先进</i>在2007-2-6 0:26:41的发言:</b><br/><p>这个作品是给一份杂志投稿的,叫《英伦学人》</p><p></p><p></p></div><p>如上所述,这好像是留学生杂志,那么夹一些外文词,甚至全部用英文写,都无所谓。</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性先进</i>在2007-2-6 0:58:55的发言:</b><br/><p>这个小说是比较淡,技巧也没有特别,顶多是有一点欧亨利式样的结尾。我很好奇的是,国内读者能不能读出一点英国的氛围出来,如果做到了,应该说还不错。</p><p></p></div>……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作者失败了
作者: 盘尼西林 时间: 2007-8-4 13:42
我有一些小时候的伙伴,当我的城市里遇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很费劲地说着普通话,仍然憋不住一些地方口音会冒出来;在老家遇到它们的时候,它们也想拿家乡话聊天儿,但总有几个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口音会浮上嘴角。挺难为它们的。有一些在国外呆久了的人,也会遇到这种困难。这是应该得到谅解的。只要不时刻想着为这种窘境辩护,甚至进而认为这种腔调就是好的了,那是要不得的。
作者: 欲望的旋涡 时间: 2007-8-4 13:42
<p>在出版商B开始用益阳风味浓郁的普通话尝试跟我沟通之后,我就隐隐觉得有些不妥。我挣扎着用方言问他“为何不说益阳话”,他就说了类似“兄弟这几年走南闯北”的话搪塞我,我坚持了几分钟用方言和他的塑料普通话对峙,终于顶不住败下阵来,心一横“便拼了这残躯”,两个益阳人用普通话在电话里面叙了叙旧。</p><p>…………</p><p>……这么一来,屋子里面就聚了四个益阳人,这时候出版商A又开始说些什么“兄弟这几年走南闯北”之类的陈词滥调——我想出版商B可能是跟他学的。总之,我们又开始讲普通话。</p><p> ——下沙《会计受辱记》</p>
作者: 星石 时间: 2007-8-4 13:42
<p>不好看,太平了,感觉更像写给自己看的日记。</p><p>只记住了一句“脸和肚子一样胖了”,有点意思。</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