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火烧云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标题: 火烧云
<p></p><p>锅炉房开始大口呼气,<br/>连耳朵也冒出白雾。<br/>房檐上的水珠滴滴下落,<br/>木窗框斑驳的苔藓焕发光泽。<br/>陈阿姨弯下腰,把黑头发拢向耳后。<br/>透过模糊的镜片认出我,<br/>她微笑着示爱,伸手轻抚我的脸颊,<br/>红指甲划过睫毛,带来一阵酥痒。<br/>她劝我回去,劝我回到操场上。<br/>而发胖的姐姐神情庄严好像倔强的蜗牛,<br/>在沙地上扑向一个个远方飞来的皮球。<br/>我不敢往下看,生怕自己也会跌落。<br/>山谷中光线从上而下,<br/>哥哥们都在。<br/>英俊的马老师屹立突石,<br/>口含反光的哨子并俯瞰,<br/>宽广的胸口在火烧云中起伏,<br/>——全都结束后,你可有什么打算?<br/>——有个好姑娘在等我。<br/>——那,你呢?</p><p>我差一点就流出了眼泪。<br/>红蓝铅笔在指间旋转,<br/>两色笔头握手言和但不伤自尊,<br/>似乎说:“哦”是微喘,<br/>“啊”是叹息。<br/>海浪从身后来,<br/>快活的你我随波逐流,<br/>一片波澜冲乱白发,<br/>一道突兀的反光,<br/>你露出了粉色的头皮,<br/>要说到光秃秃的后脑,<br/>差一点,我就流出了眼泪。</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5 11:12:10编辑过]
作者: 拔拔草 时间: 2007-8-4 13:43
<p>截取部分片段,我竟读出了现世的那种“并不够剧烈的兴亡之感”,触动归属众多人的朴素情怀,更接近歌德所说的纯诗歌。“我差一点就留出了眼泪”是不是写错了“……流出了眼泪”</p><p><br/>“我差一点就留出了眼泪”“差一点,我就留出了眼泪”这样的句子只有真正出现了才像并没有出现过,点出来了,才像没有被点出来,这种微妙的有无放置在整首诗,和这样的诗歌巨大的传统背景中尤其能直触情感,又包含着分寸。</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p>瀑布汗,流泪都写错了。。最近写东西有了些新想法,但“朴素、情怀”还是很看中的。。[em32][em32]</p><p><br/>最近我看唐丹鸿的诗歌感觉很强烈;她的诗歌里每个句子都来自直觉,很透明很单纯,没有重叠起很复杂的意象,完全靠“感觉”。一个句子生下另一个句子,后一个句子又很独立,又有新的生殖能力,这样的写作给我的感觉就是“徒手去攀岩”。。</p><p><br/>“作者没有目的......只有必须完成这件作品、或者说:别样的美,这唯一的、被迫的目的。”——陈卫</p><p><br/>我的理解可能是简单的,实际操作也可能眼高手低,但对这种“别样的美”我是很向往的。。[em29]</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8-4 13:43
班驳?好象也有错字。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是啊。。[em06]
作者: 李头 时间: 2007-8-4 13:43
我昨天下午一直在想“留出了眼泪”的含义。。。<img alt="" src="http://www.heilan.com/forum/Skins/Default/emot/em06.gif" style="MARGIN: 6px; CURSOR: pointer;"/>
作者: 张研 时间: 2007-8-4 13:43
有些闪回的镜头和它们的主角有吸引力,但过于自我经验传统意义上的表露如你所说的直觉,阻碍了隐喻更多的更新,有些不过瘾啊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p>你这句话里“直觉”是表露自我经验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传统意义上的”。</p><p>其实我想说的“直觉”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觉,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自我经验,对于一些人它非常独特。向往“用直觉去写作”,朴素地讲就是用自己实在的感觉、感受去表达,是忠于客观的“自我经验”的表达。这一点当然很传统的,而且这个传统很本质,本质的以至还得继续传统下去。</p><p>我强调“直觉”的目的,是想强调写作的人进行写作这项活动一个很本质的动机,而看淡、排除其它的在你“直觉”之外的“动机”。其它的艺术也是这样,创作者除了用自己的直觉来表达还能怎么样的表达呢,无非人各有异,有的人能攀岩,有的人不能。</p><p>在写作里肯定有不真实、不自然的直觉、感觉,所谓“感觉不对、直觉不准”如果让我定义“过于....直觉”,我会这么来定义。</p><p>但你的意思是指“阻碍了隐喻更多的更新”,“隐喻更多的更新”这个短语我还要慢慢思考它的含义。感谢你的意见。但思考的起点还是“隐喻更多的更新”和“自我经验的表露”发生关系时,是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感受、直觉。</p><p></p><p></p><p></p>
作者: 三叶 时间: 2007-8-4 13:43
能看出一种努力,可是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作者: 张研 时间: 2007-8-4 13:43
<p>本着自我经验写作当然无可厚非,尽管这个经验已经不可能凭借他本身而独特,我的意思是,你的直觉已经给予你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称之为素材?但是如果我们的直觉陷入久已有之的经验之圈套,我们如何给予读者以新的经验?并不是你的诗没有这种功能,知识我觉得这首还不够,还没有到达。</p><p></p><p>另外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凭我的直觉,我想或许是对本质的理解。</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p><strong>本着自我经验写作当然无可厚非,</strong></p><p>写作不凭借“自我经验”那凭借的是什么呢?凭文化、道德、文学修养、知识?或者是凭什么呢?没有自己的感觉,不是用自己的喉咙说话那就不是写作。所以这不是无可厚非的问题,而是别无选择。以文化、道德、知识为目的写东西的人不少了,写的东西一点自己的直觉,一点自己的感觉都没有的,或者宽容地讲,一点在这方面的努力都没有,这样的人应该被抛弃。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那就是在本质上存在分歧。用自我经验来写作不是一定能写得好,但写不好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本着自我经验来写作。“自我”也是有大也有小的。</p><p><br/><strong>尽管这个经验已经不可能凭借他本身而独特</strong></p><p>恐怕只能“凭借他本身”才能产生“独特”吧。“独特的自我经验”,这个概念不成立吗?一个写东西的,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被公允、正确地贴上了“独特”这个标签,那这个“独特”指向的是什么,不是指这个人对世界的独到的感受吗?有一种危险是自认为自己的感觉独特而实际上不是这样,说到这里就跑题了。</p><p><br/><strong>你的直觉已经给予你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称之为素材?</strong><br/>如果“称之为素材”就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一开始就说的“用直觉去写作”,这和把直觉当素材完全不一样,完全两回事啊。就算一种直觉成立眼下的“素材”,我的意思也是“用直觉去写那个直觉”。。</p><p><br/><strong>但是如果我们的直觉陷入久已有之的经验之圈套,我们如何给予读者以新的经验?</strong></p><p>人的自我经验进化的无比缓慢,你能说出的什么“经验”都是久已有之。爱情的经验久已有之,从古到今一批批的人“陷入”进去,一批批陷进去的人依然独特,流传百年的情诗各有各的独特味道,读者在它们面前也不觉得乏味。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这个事实里藏着秘密。</p><p>如果你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特别的庸常,他观察事物的方式特别俗套,那他就根本不用考虑读者这个问题了。的确这样的作者的确不少,把读者交给那些对世界感受独道的人吧,在他们新鲜的直觉、自我经验面前当个读者。</p><p><br/><strong>并不是你的诗没有这种功能,知识我觉得这首还不够,还没有到达。</strong></p><p>是“只是”吧。继续努力那是肯定要的。</p>
作者: oo柒 时间: 2007-8-4 13:43
小井,是不没写好?
作者: 啊呜 时间: 2007-8-4 13:43
<p>你说到直接,我很认同。</p><p>语调上似乎有些戏谑的味道?比如“英俊”之类的语词,倒有些读着不惯了,汗……</p>
作者: 张研 时间: 2007-8-4 13:4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井井回</i>在2007-2-20 20:53:44的发言:</b><br/><p><strong>本着自我经验写作当然无可厚非,</strong></p><p>写作不凭借“自我经验”那凭借的是什么呢?凭文化、道德、文学修养、知识?或者是凭什么呢?没有自己的感觉,不是用自己的喉咙说话那就不是写作。所以这不是无可厚非的问题,而是别无选择。以文化、道德、知识为目的写东西的人不少了,写的东西一点自己的直觉,一点自己的感觉都没有的,或者宽容地讲,一点在这方面的努力都没有,这样的人应该被抛弃。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那就是在本质上存在分歧。用自我经验来写作不是一定能写得好,但写不好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本着自我经验来写作。“自我”也是有大也有小的。</p><p><br/><strong>尽管这个经验已经不可能凭借他本身而独特</strong></p><p>恐怕只能“凭借他本身”才能产生“独特”吧。“独特的自我经验”,这个概念不成立吗?一个写东西的,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被公允、正确地贴上了“独特”这个标签,那这个“独特”指向的是什么,不是指这个人对世界的独到的感受吗?有一种危险是自认为自己的感觉独特而实际上不是这样,说到这里就跑题了。</p><p><br/><strong>你的直觉已经给予你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称之为素材?</strong><br/>如果“称之为素材”就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一开始就说的“用直觉去写作”,这和把直觉当素材完全不一样,完全两回事啊。就算一种直觉成立眼下的“素材”,我的意思也是“用直觉去写那个直觉”。。</p><p><br/><strong>但是如果我们的直觉陷入久已有之的经验之圈套,我们如何给予读者以新的经验?</strong></p><p>人的自我经验进化的无比缓慢,你能说出的什么“经验”都是久已有之。爱情的经验久已有之,从古到今一批批的人“陷入”进去,一批批陷进去的人依然独特,流传百年的情诗各有各的独特味道,读者在它们面前也不觉得乏味。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这个事实里藏着秘密。</p><p>如果你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特别的庸常,他观察事物的方式特别俗套,那他就根本不用考虑读者这个问题了。的确这样的作者的确不少,把读者交给那些对世界感受独道的人吧,在他们新鲜的直觉、自我经验面前当个读者。</p><p><br/><strong>并不是你的诗没有这种功能,知识我觉得这首还不够,还没有到达。</strong></p><p>是“只是”吧。继续努力那是肯定要的。</p></div><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你的认真我很钦佩,不过你这样对句式的辩说实在容易在各个方向的误解中使意思跑偏。</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比如,我也试着用你的方式(对你标注的黑体分节我以序号命名吧)解释一下(如果跑的更远,我乐观其成),首先,我们对“自我经验”的定义可能有所偏差,因为在我这里“自我经验”和“文化”,“道德”,“知识”等是不处于等势的,即他们不是非此即其他的关系,事实上,自我经验和直觉(感觉)却是处于不同层面的,自我经验可以说是复杂化的感觉结果的沉淀,蕴于我们的记忆或戏仿记忆的无意识中,这里顺便说说第二点,“独特的自我经验”如果你认可这个概念,我仍然要用“无可厚非”表明我的态度,不要说“独特的自我经验”不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这个人对世界的独到的感受</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就算是,个人对世界的独到的感受是一个在我看来一相情愿的伪命题,而我说“自我经验已经不可能凭借自身而独特”,这种表达的确容易产生误会,甚至使真正要反驳的人陷入循环论证,不过我的意思很简单,在这里,你姑且把它看作布鲁姆对诗人之间影响的思想的退化表达,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如你所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被公允、正确地贴上了<span lang="EN-US">“</span>独特<span lang="EN-US">”</span>这个标签”(尽管我想真正独特的作家并不关心是否<u>被贴上</u>这层标签)</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那么他的独特也不在于或重点在于(我不排斥自我经验的重要性)自我经验的独特性,一个诗人塑造他独特的自己最终是靠独特的个人风格,也就是说靠他独特的意象系统,运做方式,即靠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比如狄金森的个人经验是独特的,而他的诗歌之所以能被冠上他的商标靠的并不是他的个人经验的与众不同,而是他的文本中展露的东西对于历史上的某些文本作出了更新,从而变更当代读者的个人经验,同时具有了对未来作者或非作者的经验的辐射能力,而这恰非仅凭他个人经验的独特所能造成的,这里正好让我们回到第一点,一个诗人的独特就像艾略特的说法“不是个性的发挥,而是个性的规避”,虽然这么引进他的观点有点问题,但显然你能读出我们需要的那层意思,对于诗歌是对自我经验的表达实际上在历史主义文学史家看来不过是某一特定时期可以被事件化的诗歌观,不往远了,</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Calibri">4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年代的九叶派正式的提过这个观点,唐</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Calibri">shi</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根据里尔克的“诗并非情感而已,他是经验”提出“诗歌就是经验的传达”,然而在九叶派论证中我们看到,这里的“自我经验”概念是有些复杂的,它更倾向于指理性的思想同时更是智性和感性的综合,提出它主要是对当时抗战诗歌浅俗的个人表达的纠弊,所以一方面自我经验与自我直觉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凭借自我经验写作只能保证我们的自然却无法保证我们的自觉,自律,也就可能阻碍我们的作品具有更<u>好</u>的“比喻”的更新,但我说无可厚非是指这种自然态势的创作具有他合理和可为的部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对于第三点,就象我刚才已经涉及的,我发现我的回帖有时候过于简洁,容易造成误会,如果我素材的说法完全曲解了你的意思,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后面我给出我的修正。</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第四点.你大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的“自我经验”的意思,那么“我们的直觉陷入久已有之的经验之圈套”当然不会指向进化论的那套,我之所以说“我们的直觉”而不说“我们的自我经验”主要是试图对应你对直觉的理解,但就象我在第一个回帖里犯的错误一样,这种试图是愚蠢的。我说的久已有之非但不关乎进化性甚至连连贯性都不确认,事实上,就象我在上面说的,诗人的独特所“出击”的对象是历史,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轴上可能的“经验”,而究竟“被谁看上”完全是机遇问题,所以我说的更新或者新的经验并不带有方向性,在新实用主义者那里,它仅仅意为隐喻的再更新,事件的再描述,表象的再变化,所以我说的久已有之或者俗套这种带有时间性的字眼,只是指向那些看上我们特定的读者的某次或某几次隐喻的更新所造成的自我的快感而言。你举了爱情的经验,而你的解释似乎有偏向“经验难以独特”的观点的意思,可能是我曲解了,那么,读者不觉得乏味的原因是什么,是情诗的独特味道还是诗人的自我经验?当然你肯定会说没有诗人自我经验的独特哪来诗歌的独特,你对于情诗的独特和爱情经验的传统性的见解似乎有那么点自相矛盾,我只说一点,我们对某个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久的经验表示出我们个人化的感受和我们的作品在某个经验那里实现了更多的新趣味,究竟是哪个使我们的诗歌独特,使读者在他们面前不觉得乏味(在这里我诚恳的希望我们的“读者”具有相同的所指),事实上我用的“如何”一词正是想强调方法的问题。</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其实,我们本可以不讨论这些,不过这些副产品也许对我们都具有一星半点的价值,回到这首诗歌上来,我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在某些句子里太容易就看到了你的“直觉”(我的素材说因素更好吧,但是素材也可以用,俄国的形式主义就曾用的很好),而在一些真正有趣味的地方继续享受的权利被打断或消解了,我只是希望你或者准确的说你的诗能给予现实读者的“经验”以更加舒适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常常觉得作品就是某个特定读者的沙发,给予他舒适的晾晒自己的经验的一个美妙的下午,而更新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作品而实际是读者自己去慢慢发现的,正如你说的自我有大有小,这里的读者也完全可以指向无限,可以是整个世界对一次隐喻强有力的更新的自学,也可以是未来的一位年轻读者对爱情经验的重复恋爱。</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关键还是跟象罔打仗的战术问题。</span></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p>昏死。。</p><p>好一团乱麻,我知道继续下去一定还会乱麻下去,而且我也没能力去“解释”,我不是一个饱学之士,布鲁姆、狄金森、九叶派、艾略特、里尔克、循环论证,我一个也吃不透啊,而且我担心就算我有能力去解释,也有可能沾上饱学之士那股醒目的大蒜味,这不符合我的人生定位。这个气氛有点异样,不再是用“自我经验”谈感想、谈感受了,是着眼于文化、文学、历史、论证了?要浅入深出了,但深向哪里呢?</p><p><strong>首先,我们对“自我经验”的定义可能有所偏差</strong></p><p>主要是我没有正确地理解你的定义吧,那好吧,从目前来看,凭我的学识是难以理解你的定义的,先放在这里吧。。<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5 16:17:18编辑过]
作者: 张研 时间: 2007-8-4 13:43
<p>其实我也没说什么,不过是别人早就说过的话,我必须澄清我不凡对你对直觉的痴迷,而且我相信你的独特经验能造成你的独特作品,关键是多么独特.</p><p>而且我也不是饱学之士,嘴里现在是云烟的味道,我们都不要把人生定位什么的作为交流的前提,寻找每个人的意见里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不是就很好么,保持交流吧,下次争取不跑偏.</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p><br/>我知道我对直觉的需要,痴迷者不一定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说“痴迷”不如说“重视”。当然,我得注意这个问题,多谢你的提醒。<br/>饱学之士也是要赞的,别人早就说过话,得有人好好学习,努力做到正确理解。<br/>人生定位,也可以交流啊,要不每个人不都成天煞孤星了。</p>
作者: 造句练习 时间: 2007-8-4 13:43
<p>依赖直觉,<br/>无异于徒手去攀岩。<br/>红蓝铅笔在指间旋转,<br/>两色笔头握手言和但不伤自尊,<br/>似乎说:“哦”是微喘,<br/></p><p></p><p>写的好啊</p><p></p>
作者: 挑白白 时间: 2007-8-4 13:43
好久不见了:)能看出变化的度,个人觉得像这样前后两部分不对等的应该控制好两边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开了,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的静止。从而在感觉上弱掉。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43
恩,有道理啊:))
作者: 李头 时间: 2007-8-4 13:43
<p>个人感觉第二段似乎变了种调子</p><p>我差一点就流出了眼泪。</p><p>这句话,有点质疑。。</p><p>不过</p><p>“我差一点就留出了眼泪”“差一点,我就留出了眼泪”这样的句子只有真正出现了才像并没有出现过,点出来了,才像没有被点出来,这种微妙的有无放置在整首诗,和这样的诗歌巨大的传统背景中尤其能直触情感,又包含着分寸。</p><p>似乎能够理解<img alt="" src="http://www.heilan.com/forum/Skins/Default/emot/em03.gif" style="MARGIN: 6px; CURSOR: pointer;"/></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43
而发胖的姐姐神情庄严好像倔强的蜗牛,<br/>在沙地上扑向一个个远方飞来的皮球。<br/>
作者: 哲别 时间: 2007-8-4 13:43
<p>仔细看</p>
作者: 颜欢 时间: 2007-8-4 13:44
垃圾派诗歌读过么?有点像,不过垃圾得不彻底。“锅炉房开始大口呼气,连耳朵也冒出白雾。”这样的句子怎么读都觉得像臧克家发表在《诗刊》上那首写“油盐酱醋一样不可缺”的“诗歌”。跑起来吧,诗歌孩童,臧克家。
作者: 拔拔草 时间: 2007-8-4 13:44
楼上的理解力有问题.总是有这样的人.
作者: 颜欢 时间: 2007-8-4 13:44
的确有点问题。是么?还有知音啊。怎么不见?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57
<p>当时我删你,当然不只这一个帖子,很多帖子里你都在骂人,这样不好,删你应该。还有一些你灌水的帖子,我也删了,你是不是托儿,这个事实会越来越明晰的,这个托儿的人格也越发丰满地显现。。。你不要急,你现在来的这个地方,一向是清水一潭,定能把你的面目照个清清楚楚。。</p><p>这个帖子我不删了,,因为我也曾不礼貌地说你是“卖疯”,我也得给自己留个理由啊。。。</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8-4 13:57
<p>1.这些话不是说给你卖疯听的,但你也可以听一听。。</p><p>这个版面无比欢迎来自新朋友的好作品,我不想因为只是现在受到一个卑劣小人的质问,而大谈我作为一个斑竹做过什么。在一个人心里有分量的东西,哪能愿意当做面对小人的盾牌呢。卖疯,这一点请你理解。<br/>我只说当我见到一些新面孔的好作品来到这个版面上时,我兴奋又激动,内心美好,我愿意让所有的人知道它的好。。也许我认为的“好作品”,可能和你的看法不同,甚至相反。这一点我希望信任和谅解。。</p><p>2.这些是说给你卖疯听的。</p><p>那些显露你卑劣人格的帖子,现在我将保留,交给“人民的眼睛”。我想你以后会乖一点的。还是那句话——这里清水一潭,定能把你的面目照个清清楚楚。。</p>
作者: 圣地隐莲 时间: 2007-8-4 13:57
<p>怎么这首诗的回复会这么乱</p><p> </p><p>[em06][em08][em34]</p><p>没有什么不好的啊</p><p>“唱自己的歌”~~</p>
作者: 墓浅浅 时间: 2007-8-4 13:57
现在的诗真是晦涩难懂。而且没一点美感可言。
作者: 路塞 时间: 2007-8-4 13:58
[em04]牛。
作者: 江南一生 时间: 2007-8-4 13:58
喜欢,学习.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