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51期网刊卷首】赵松:小说的敌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张一一    时间: 2007-8-4 13:43
标题: 【51期网刊卷首】赵松:小说的敌人
<br/><br/>  <strong>赵松:小说的敌人<br/><br/>  </strong>写这个卷首的时候,想到了一个人,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近有些国内媒体在纪念《百年孤独》出版四十周年,这个消息让我有些惊讶的一个原因是时间,这本书竟然出版这么久了。看到它,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也知道了他是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到了上海译文出的那本《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后来还陆续看到《族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和一本谈话录《番石榴飘香》……当时感觉里那本《百年孤独》出来没多久,但现在想来,这里的时间感觉其实是很错位的。按照那些比较流行的说法,马尔克斯后来的作品都没有《百年孤独》成功,言外之意,就是说他在这本代表作完成后的四十年里没有明显的突破。前些年,知道他在写自传,已经出了第一卷,近来还听说他得了癌症,但还没到致命的阶段。前两天因为写文章的需要,重新翻了翻他的那本代表作,还有他的那个受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印在脑子里最深的两个词,是孤独与时间。同时想到马尔克斯年轻时的偶像海明威的一句话:“写作,在其处于巅峰状态时,是一种孤独的生涯。”实际上,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孤独是会伴随他一生的。孤独从来不会是写作的敌人。<br/><br/>  对于习惯于看书的人来说,看电子版的东西,或者看论坛上的作品,常常会不适应。做小说版的版主,时常会有种莫名的压抑。论坛是每天开放的,而这就意味着好小说不会每天都有,甚至很长时间都不会有。因为好的小说,是需要那些写作者自己经过足够的时间打磨才能出品的,需要一个缓慢些的过程,没有人会知道它们出来的具体时间。而我们在论坛上经常看到的,常常是些很快就写出来的作品,它们带着迫切需要交流与评判的气息,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些作品的作者们,常常会流露出两种倾向,自负的或者是自卑的,油滑的或者幼稚的。面对这样的作者与作品,版主们不得不尝试给出某种校正的意见。有的意见会被采纳,有的意见则会引发争论,其实回过头来看,无论采纳还是争论,常常都会让版主们感到某种难以言说的孤独。<br/><br/>  在文学期刊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发表小说是异常困难的。这造就了有些官僚色彩的文学体制。进入网络时代,发表作品几乎不再是问题了,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交流与评判也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了,这种自由的状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但稍加冷静地看,就会发现,网络时代的优秀作品并不比文学期刊时代的多多少。显然,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发表的渠道与自由度,还是在于写作本身。甚至可以进一步讲,自由发表作品的网络时代,可能更能让人意识到什么是危害写作的敌人,什么是危害小说写作的敌人。<br/><br/>  如果我们像里尔克在书信里写的那样去反问大家为什么而写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不写作是不是可以照常生活下去,那会显得有些做作,这个问题,虽然重要,但现在还是可以不必去问的,我们可以假定它不是个问题,假定把作品发到论坛上的人都是些不写作就不能照常生活下去的人。这样,就可以谈论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了。比如,油滑。鲁迅曾在《故事新编》的前言里提到过,“油滑”是写作的大敌。他说这话的背景,是指在写补天的那一篇的时候,因为想到要刺一下某些现时中的道学先生,就着意在女娲的两腿间弄出几个小人来,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油滑的表现,虽然他没有就油滑再多说下去,但我理解主要是他觉得这“油滑”里面有种刻意和随意,破坏了小说本身。小说无定法,但不等于没有规矩可言。古人说作文要放纵,也不等于说不要规矩,而是指规矩之上的放开纵横。梁启超说“现在教中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现代西方小说那一百年的纷繁变化,容易给缺乏深入洞察的初学者一种误解:以为小说可以随便写。这样的想法,就容易造就那种“油滑”的以及没技巧的状态,简单地拿来些人家的技巧,为己所用,仿佛把羊肉贴在胸口或大腿上,全然把唐突无知当成先锋另类了。<br/><br/>  我们平时在论坛上最常看到两种小说,一种是油滑的,一种是没技巧的。前一种比后一种相对而言功力要深一些,基础要好一些,想法也多一些,但危险也更大一些,误入歧途的机率也更高一些,因为他们往往是自负的,听不得批评建议,而且他们总能为自己的油滑找来相当多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搁在自己心里也未必就那么相信。因此小说的另外一个敌人,就是自负。古人说,自知者明。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是不容易自负。王朔说,无知者无畏。这是实话,但归到写作上来,是没什么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到了自负且无畏的地步,那么他写出来的文字一定是霸道且无理的,甚至是狂妄的状态,除非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可以无法无天。此外,好的作者,往往是好的读者,是会阅读的人,这个会阅读,指的不只是读书,还包括读人、读时世。所以鲁迅早就提醒过年轻作者,要多看看再写,不要轻率下笔。这里说到的就是小说的第三个敌人:不能阅读。任何一个小说,都多少能透露出作者的阅历与识见。一个好的小说,可以让读者知道这个作者一定是有过相当深入的阅读经历的,阅读中他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也建立起某种自觉,所以才能写得好,尽管知道好,但未必就能知道他怎样做到的,这其中就有秘密,属于他自己。而一个不好的小说,也能让读的人大致猜到他可能读过哪些书,而且阅世不深,识见有限,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发现,所以写得不好,这里面反而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哪怕他故弄玄虚,也没有用处,因为一切都停留在表面上呢。<br/><br/>  回到开篇时的话题上。一个小说作者,只有能够坦然而耐心地面对自己的孤独与时间,并且能时常沉潜其中的时候,他才能不必去理会什么敌人不敌人,先做一个好的阅读者,然后进入属于自己的创作状态。<br/><br/>  絮叨完那些多余的话,现在来说说这期网刊的小说。我得说我的运气比较好,马牛、<span class="STYLE1">8439</span>、黑天才的作品,足以保证这期小说的质量了,另外还有死弱弱与孙智正这两位新人带来的新鲜感,这就使得整个小说部分结实而舒服。<br/><br/>  先说马牛。每次看完马牛的东西,总要想到一句话,马牛的东西只有马牛能写,当然,这是废话,可我还是要说。看了这几个短篇,能感觉得到的是马牛在慢慢变化。看惯了以往他的那些天马行空式的系列作品,再来看这几个颇有些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会有种吃多了红烧蜈蚣清蒸蚂蚁乱炖马蜂等等奇异菜肴之后忽然吃了碗白粥咸菜的爽快,当然这样吃也并不简单,你慢些吃的时候,仔细看看那些粘稠变形了的米粒汤汁,会知道锅还是那个锅,厨师还是那个厨师,以往的那种奇异的气息仍旧潜伏在里面,然而场景又几乎都是日常的,如果你能置身其中,又感觉那些气息是在外面呆着呢。我印象最深的是《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和《噩梦的里程碑》。触动我的,是那简单的结构中某种异常寂静孤独的东西,它就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你怎么读,都绕不过它,都得面对它,而且还要被它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某根莫名的神经。变化中的马牛,比以往更令人期待了。<br/><br/>  相对而言,看<span class="STYLE1">8439</span>的《豆蔻·塔》的时候,觉得这位富有天赋的作者与过去相比变化并不大,过多的细小意象之物并没有带来如期的缤纷效果,反而显得有些滞重、透不过气来。但是,看到《织锦》的时候,所谓变化不大的感觉开始随着阅读的进行而迅速消解。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如果说以前评论<span class="STYLE1">8439</span>的作品时总忍不住要先提到天赋这个词的话,那么面对这样的作品,则必须改为“才能”才会有效。能把那么多的失落那么多的绝望用这么一点生命的温度与微小的几乎不算是希望的希望嵌插为一个极富弹性的灰色整体,没有出色的才能而仅靠天赋是做不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又并不虚浮玄想,仿佛是结实地粘附在心脏表面的一层薄薄的水泥。<br/><br/>  黑天才的《一切都来不及》是那种不事煽情却又令人深深感动的作品,主人公的眼睛是那样的宁静,凝视着眼下的琐碎事物构建起来的卑微的世界,无怨无诉也更无泣,他的后背其实已经紧紧地贴着冰冷的地面了,伤感么?那么最大的伤感来到时也是寂静的吧……他躺在那里,似乎也正因此而能仰望夜空吧,世界在承载着万物,不分彼此、远近、贵贱、美丑、哀乐、亲疏,正像老子所言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而作者以其特有的安静,引来的是那种不寻常的悲悯之心,似乎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颗大大的露珠,并不是晶莹惕透纯净无染的,里面有尘埃与杂垢细菌之类的东西,跟世界本身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个水珠而已,由这个主人公托在手里,也更是托在心里……。<br/><br/>  死弱弱在场景的捕捉与呈现方面有着相当特别的天赋和敏锐的感觉,很多情节被省略掉了,但气息仍旧在流动着,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br/><br/>  孙智正的《台风》走的是简练而沉默的路线,写得中规中矩但不失精彩。写青春小说而没有去关注表面的喜悦与伤感,而是关注那种处在模糊中的无法言明的内在压抑状态,这是孙智正的令人关注的地方。整个小说从始至终似乎都要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但是直到结尾也没什么事,或者说在李小明的眼里,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无论是打架,还是张小刚搞到了王绮丽,他都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并且看着而已,似乎没有任何态度,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压抑的气氛达到了临界点,但并不是爆燃点,让读的人知道,他不是不在意,而异常的在意,然而他无法让自己进入到那种日常在意的情境里,这是他压抑的节点,他游离着,无从进入自己关注的现实,同时也无从脱身。台风是现实的,也是心理的,无论如何,他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发生也在结束,唯有他内心世界的那种压抑而真空的状态无法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它们延迟在时间之外。
作者: 马牛    时间: 2007-8-4 13:43
咦?我第一个回复?
作者: 陈皮    时间: 2007-8-4 13:43
每次看赵松老师的东西都能长见识
作者: 陈皮    时间: 2007-8-4 13:43
恩,我现在又成了赵松老师全球俱乐部高级会员
作者: 萧萧    时间: 2007-8-4 13:4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皮</i>在2007-3-23 22:10:59的发言:</b><br/>每次看赵松老师的东西都能长见识</div><p>&nbsp;&nbsp;&nbsp;&nbsp; 恩,同感。字里行字感受到责任和热情,更有享受孤独的惬意。</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4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萧萧</i>在2007-3-24 21:40:36的发言:</b><br/><p>&nbsp;&nbsp;&nbsp;&nbsp; 恩,同感。字里行字感受到责任和热情,更有享受孤独的惬意。</p></div><p></p><p>我现在大概有毛病了,我和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总不同。</p><p>我认为这篇文章里,比起责任和热情来,更有价值的是它里面的道理。</p><p></p><p>前半部分非常好,表达了我每天都想表达的想法,后半部分,对几位作者的描述,有些过誉感。</p>
作者: 小蹄子    时间: 2007-8-4 13:4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7-3-25 0:04:55的发言:</b><br/><p></p><p>我现在大概有毛病了,我和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总不同。</p></div><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怕的就是与别人感受往往相同</font></p>
作者: 杨三皮    时间: 2007-8-4 13:44
赵老师俱乐部也得算我一个会员 [em01]
作者: 呓誓    时间: 2007-8-4 13:57
:) 我也注意到了《故事新编》前先生说的油滑。我的理解是,先生对他后现代的小说写作方式没有足够的信心吧。他是否觉得自己写的不太严肃和纯粹呢? 请教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