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给妈妈打电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58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58
气息和氛围的营造是柔性的,但是很好的包围了小说的轮廓。如果在小说的轮廓内,让气息和氛围再渗透进去,让它们和小说融为一体就更好了。现在气氛和小说本身有丝许的脱节。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8
用细致而沉静的叙述非常质朴地还原了日常生活。这篇小说令我想到另一个人的作品。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font color="#ff0066">吃完饼干,穿上衣服后,</font>这些段头的句子注意细抠一下。段头是个要命的地方,是短小说里最讲究的地方。我觉得这句可以去掉。</p><p>相比之下<font color="#f70938">刘迁想若真要走到小湖那儿去,自己也未必肯动,况且,马上还得再回来。</font>这些句子看起来平常,其实很有能量。</p><p>不错,没有硬弄个特别的事件进去。开放的人物,尤其是不确定的心绪。但不茫然不颓废,极其平常、正常、实在并且是美好的一天。写出这个感觉,非常棒。</p><p>但,不够。还得用“文学”或曰“小说”的眼睛和脑子,在平常的生活中思考和发掘特别的东西(事物的特质)。非这样不可。因为小说的任务,也就是最终目的,并非还原给读者一个未曾体验过的生活,而是创造一片人类未知世界真实美的文学天空,尽管我们写的是“过去”。</p><p>加油![em17]</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6 2:44:22编辑过]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07-8-4 13:58
<p>恋爱中的人更幸福.</p>
作者: 张一一 时间: 2007-8-4 13:58
<p>看得我好难过哟```````</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噢对了。我所以说这小说很美好,是说作者的态度,且不管理不理诗歌那茬以及是否真想当和尚的事。</p><p>我个人觉得,尽可以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时代嘲讽、诅咒,但对待生活的态度,体现在作品中,其核,必是诚恳和忠诚的。这决对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作者的态度。</p><p>所以我有理由认为这是个好小说。</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还有我想说,鲁迅先生拿阿亏欧这种人说事是先生的智慧。而当今有人一而再,再而三拿偷看人家尿尿这种人当几十万字的主角,注定是做了件没底蕴,不成大器的事情。</p><p>看看人家欧州人怎样写“二流子”,比如堂吉珂德。那是怎样的态度。</p><p>哼。</p><p>噢还有,黑天才笔下的“混混”们,你能读出他们身上可贵的品德。这是我喜欢小黑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作家的意识形态——他的生活态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6 2:47:50编辑过]
作者: 陈方 时间: 2007-8-4 13:58
<p>这种生活太熟悉了。</p><p>“但不茫然不颓废,极其平常、正常、实在并且是美好的一天。”?这个有点怀疑。</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8
<p>这篇小说虽然将日常细节展现到巨细无遗,似乎满到不能再满,但并非全不留白——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在乎留白而并非文字的表面信息。这样一种生活,是我们熟悉的,是的,但体验,记住是体验,我们是否都能准确捕捉并将之还原。这取决于作者的敏感度,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文字,都需要敏感度,还有对情绪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表达怎样的状态,要保持怎样的火候,多一分则显,少一分则淡,都不是我们喜欢的。所以这篇小说看上去只是还原生活表层,而其实正是基于对日常行为的纵深观察,剖析,判断。这儿也贴过不少写学生生活的小说,有多糟想必看过的人都知道,作者情绪一旦失衡,文字必然冲动、矫饰,而体现的生活也必然扭曲荒诞,我们甚至不能责怪作者们无法驾驭文字——他们连生活都不够了解。</p>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58
<p>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p><p>特别感谢酒童,关注了小说背后的东西,比如作者的态度.</p><p></p>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58
<p><font color="#ff0066">又看了一遍,去掉了"吃完饼干,穿上衣服后,"确实没必要.</font></p><p><font color="#ff0066">感谢酒童!</font></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6-16 8:16:19的发言:</b><br/><p>这篇小说虽然将日常细节展现到巨细无遗,似乎满到不能再满,但并非全不留白——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在乎留白而并非文字的表面信息。这样一种生活,是我们熟悉的,是的,但体验,记住是体验,我们是否都能准确捕捉并将之还原。这取决于作者的敏感度,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文字,都需要敏感度,还有对情绪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表达怎样的状态,要保持怎样的火候,多一分则显,少一分则淡,都不是我们喜欢的。所以这篇小说看上去只是还原生活表层,而其实正是基于对日常行为的纵深观察,剖析,判断。这儿也贴过不少写学生生活的小说,有多糟想必看过的人都知道,作者情绪一旦失衡,文字必然冲动、矫饰,而体现的生活也必然扭曲荒诞,我们甚至不能责怪作者们无法驾驭文字——他们连生活都不够了解。</p></div><p>说得很好!</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58
<p>好作品。</p><p>这类作品是我非常……熟悉的。熟悉这个词,在我这里主要是指,写法。曾经有几年,这样的写法在我草稿本上躺下了不下10万字。</p><p>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说它在技术性上的缺憾得失。它已经是个完整的成品,除非重写,否则局部的改动都对作品的质量提升无济于事。男男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能操控力。在功力上,它比《少年事》更深厚。我喜欢这作品的氛围把握,人物通过氛围凸显,人物关系通过氛围展现。刘迁的莫名其妙的精神忧郁、刘迁与赵小晴的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疙里疙瘩很十三点的恋爱关系,都在氛围里展露得很清晰,这方面做得非常好。</p><p>可是这个小说我还是要把它归入到“小”的小说那一类。因为它的张力实在太小(少年事也同样有这个缺憾)。没有那种表面上看很简单,实则具有向外扩张的力。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它还只是一颗很好的普通的鹅卵石,而不是具有鹅卵石的形却具有活化石的质的雨花石。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日本作家田宫彦虎的《鹿谷》,写的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大学生租住在外所看到的女房东的故事,可是其中所具有的张力,已经突破了其作品文字本身,如果有可能,建议找来看看。也许这样的要求对现在的男男来说有点高,它毕竟涉及到阅历、看世界的态度等等人生眼力背景上去了,而且也强求不来,甚至是,老想着这个问题,作品反而写差了。这似乎有点吹毛求疵的毛病我昨天想了很长时间要不要说出来,今天觉得,还是说一些比较好。权作一谈吧。</p><p>酒童一再强调的对作品、对生活的诚恳态度这一点,具体到这个作品,我有自己的看法。到黑蓝来贴作品的人、贴在黑蓝的作品,我敢说起码80%都是很真诚的,对生活也是有着很诚恳的热爱。我还觉得,这些热爱跟作品所写的题材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作者的呈现能力决定了“真诚”能被读者看到多少。说到这一点时,可能我比较技术论。还有“小说的任务”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小说是不应该有任务的。小说要有的应该是:效果。</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顾是的,同意,我们注意到,那数大于80%,只是过段时间来那么一两个人不诚恳罢了。不过,倏忽就不见了。</p><p>但是,因果关系肯定有,意识决定行为。你提到80%这个比例,我也提提。既是“因果”关系,那我就用“果”来论证,因为它是已知的,以往的:就我们了解到的名作名著,其作者,98%以上是忠实的生活者,是热爱生命的人。当然,胡兰成在不在此列我不好把握。但,他才华横溢的文章,无疑在态度的镜子前,被大大打了折扣,在品象上降底了N个等级。还记得顾城吧,那双“黑色的眼睛”,给了我们以生命面前多么巨大的能量。然而,我(仅我个人),当我得知,那个岛上发生了些怎样的事情后,突然间不愿意承认,那句,本不该是他写出来的。普京6月13日,给那位坐在轮椅里的88岁的老人交底时,正是一个民族的领导人,对这个民族的精神领袖,表明对待这个民族的生活态度(政治,置于一个广泛的区域之上,亦既这个区间茫茫苍生的生活走向)。顾,你也提到了作者“看世界的态度”。</p><p>顾啊,“任务”亦为“效果”,等同啊。技术论是肯定的。小说,我们没法想象抛却技术后会是怎样的一团糟。技术,它可以把作者的态度梳理成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在小说里体现出来。</p><p>总之,这样的讨论是有益的。至少于我,在一些困顿的写作间隙,是一苗暗夜微火。</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6 14:40:31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8
<p>小说似乎不是胡兰成的擅长罢?顾城是个诗人而非小说家啊……而为了顾城的私生活而否定他的诗作,这本身不荒谬么,我向来反对将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对作者的道德评判相联系。这完全是两码事。</p><p>“以往的:就我们了解到的名作名著,其作者,98%以上是忠实的生活者,是热爱生命的人。”我不太清楚你说的“热爱生命”是什么意思?海明威算不算热爱生命?古龙呢,他算不算热爱生命的人?拜伦?塞林格?……</p><p>另外,我以为现在把男男的作品和“热爱生命”联系起来,为时过早,有点拔苗助长的嫌疑。</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想想也是,我们都是平常人,的确没有理由把文章外的道德拔到怎样一个高度,作者不该承担这些问题。但,愿望总是好的,向前,向上的。老海这些人处理生命的办法,可能是不愿意欺骗自己,不愿意欺骗生活了吧。</p><p>但是,我肯定任何人的作品,都是在喧泄对待生活的态度。作者,在作品里,感知认知构建了世界后,最终就得解构自我。</p><p>没那么简单,在意识形态里,人们是自觉和不自觉的,不太可能尘归尘土归土。</p><p>此外冯,不早,我做这件事,不是拔苗,相反,是给男男培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7 10:28:33编辑过]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男男,“小说背后”大有文章,我想,你应该有所体会了:)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7-8-4 13:58
<p>“你昨晚没关灯”。刘迁说。<br/>中间那个句号是不是应该在双引号里面,而且似乎逗号比较好。。</p><p>李庆朴瞟了一眼右手手腕上的表:“九点五十”。<br/>句号似乎也应该在里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7 12:11:27编辑过]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7-8-4 13:58
昨天晚上读了。很好看。
作者: 江冬 时间: 2007-8-4 13: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7-6-17 10:42:20的发言:</b><br/>男男,“小说背后”大有文章,我想,你应该有所体会了:)</div><p>写了好几次都被自己删了,这个——</p><p>看似简单说起来有点难。</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8
<p>男男,冯与蓝说得对,这事不能急,先轻装上路,其余交给时间。</p><p>时间会解决一切我们的问题。</p>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8-4 13: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7-6-16 0:53:46的发言:</b><br/><p>因为小说的任务,也就是最终目的,并非还原给读者一个未曾体验过的生活,而是创造一片人类未知世界真实美的文学天空,尽管我们写的是“过去”。</p><br/></div><p><br/>不能一概而论吧。预设“目的”和“任务”,对小说来说都挺可怕。</p>
作者: 姚常伟 时间: 2007-8-4 13:58
一篇好读的小说,对日常生活的细腻体察和提炼,使文章主题从平淡的毫无生趣的情节中浮现出来,刘迁的无奈,以及对女友态度,和小说中“和尚”的出现,许多东西表面很安静,但都在粉饰的外表下隐藏着。刘迁和女友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排除在小说之外的另一个人——“妈妈”,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还有另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纠缠在一起;刘迁作为两个女人感情的焦点,在对女友“无奈”又不能割舍的情况下,显得很疲惫,有了一种“有个女朋友真麻烦的感觉”,但失去了女友有似乎有无处可去,拿起电话不小心按下的又是她的号码,说一些天天都说的“废话”,又不能像“和尚”那样“平淡地阅读”,所以,总是很无奈、疲惫、对生活没有希望的感觉;许多细小的东西处理的不错,寥寥几笔将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很传神,比如,赵问刘迁“你妈给你打电话了吗”“我们出去走走”,最后停留在饰品店上等等。这篇小说好读,故事平淡,很有意思,期待男男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7-8-4 13:58
<p>要不說說這篇小說技術上的問題吧,對作者也有幫助的。</p><p></p>
作者: 崔益千 时间: 2007-8-4 13: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7-6-17 13:30:07的发言:</b><br/><p></p><p>时间会解决一切我们的问题。比如勃起问题。</p></div><p></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9
<p>......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观,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他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p><p>......</p><p>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权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永恒。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__<strong>威廉·福克纳受奖辞</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20:05:56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9
<p>受奖辞适合励志,而不适合指导写作——个人观点。</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6-25 22:34:45的发言:</b><br/><p>受奖辞适合励志,而不适合指导写作——个人观点。</p></div><p></p>起先我也这样想来着。可后来,再后来我感到,谈小说谈文学离开谈人那几乎做不到。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7-6-26 13:24:45的发言:</b><br/><p></p>起先我也这样想来着。可后来,再后来我感到,谈小说谈文学离开谈人那几乎做不到。</div><p>既然做不到不谈人,那又如何得知,此人的心得,就必然适合其他个体呢。</p><p>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千差万别,我们这里说的,只是对待文字的态度。</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9
<p>"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千差万别,我们这里说的,只是对待文字的态度。"</p><p>我们没说别的啊,说的正是文学态度啊。</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8-4 13:59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6 15:35:03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7-6-26 15:32:42的发言:</b><br/><p>"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千差万别,我们这里说的,只是对待文字的态度。"</p><p>我们没说别的啊,说的正是文学态度啊。</p></div><p>我还是强调一点,对待文字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绝对关系。同时,作者对文字不必负道德上的责任。</p>
作者: 本张 时间: 2007-8-4 13: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顾耀峰</i>在2007-6-16 12:09:21的发言:</b><br/><p>好作品。</p><p>这类作品是我非常……熟悉的。熟悉这个词,在我这里主要是指,写法。曾经有几年,这样的写法在我草稿本上躺下了不下10万字。</p><p>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说它在技术性上的缺憾得失。它已经是个完整的成品,除非重写,否则局部的改动都对作品的质量提升无济于事。男男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能操控力。在功力上,它比《少年事》更深厚。我喜欢这作品的氛围把握,人物通过氛围凸显,人物关系通过氛围展现。刘迁的莫名其妙的精神忧郁、刘迁与赵小晴的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疙里疙瘩很十三点的恋爱关系,都在氛围里展露得很清晰,这方面做得非常好。</p><p>可是这个小说我还是要把它归入到“小”的小说那一类。因为它的张力实在太小(少年事也同样有这个缺憾)。没有那种表面上看很简单,实则具有向外扩张的力。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它还只是一颗很好的普通的鹅卵石,而不是具有鹅卵石的形却具有活化石的质的雨花石。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日本作家田宫彦虎的《鹿谷》,写的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大学生租住在外所看到的女房东的故事,可是其中所具有的张力,已经突破了其作品文字本身,如果有可能,建议找来看看。也许这样的要求对现在的男男来说有点高,它毕竟涉及到阅历、看世界的态度等等人生眼力背景上去了,而且也强求不来,甚至是,老想着这个问题,作品反而写差了。这似乎有点吹毛求疵的毛病我昨天想了很长时间要不要说出来,今天觉得,还是说一些比较好。权作一谈吧。</p><p>酒童一再强调的对作品、对生活的诚恳态度这一点,具体到这个作品,我有自己的看法。到黑蓝来贴作品的人、贴在黑蓝的作品,我敢说起码80%都是很真诚的,对生活也是有着很诚恳的热爱。我还觉得,这些热爱跟作品所写的题材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作者的呈现能力决定了“真诚”能被读者看到多少。说到这一点时,可能我比较技术论。还有“小说的任务”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小说是不应该有任务的。小说要有的应该是:效果。</p></div><p>读完小说,再读所有的跟贴,还是最同意顾耀峰的这个。确实在技术上,这篇小说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读完后感觉就是它在所有技术上的处理,非常符合它所营造的氛围,说不出哪个片断或者哪些处理不恰当,而这个氛围,已经能够若隐若现的自始至终的笼罩我了。我觉得这是这篇小说最让我拍手叫好的地方。但还是觉得略嫌平了些,总觉得不够,或许就是顾耀峰用的张力一词,缺了点撼动人心的东西。当然,如此的自始至终都能够弥漫着一种氛围的小说,同时还要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东西,要做到大概难度是非常高的,至少我个人觉得难度很高。也许这就是一个槛,跨过去了,就会有一番新的天地。</p>
作者: 鳜膛弃 时间: 2007-8-4 13: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男男</i>在2007-6-15 16:12:39的发言:</b><br/><p>这时刘迁突然想起一件事来,手不觉朝手机摸去,刚掏出来,手上就一阵震动。<br/></p></div><p>读到一半就能猜到刘迁是不会打电话给他妈的了……到接近结尾时,我就一个劲地希望:不要提打电话的事了,不要提!可最后一句时还是冒出来了。</p><p> 怎么说呢……这可能不能算技巧上的失策,只是我觉得刘迁在最后想起的这件事,应该由读者在读完整篇小说后想起来可能会更好。</p>
作者: beaidid 时间: 2007-8-4 13:59
<p>我也觉得最后可以不提这个事...</p><p>或者换个角度说</p>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59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到了对面的报栏,几乎还没在报栏前站稳,刘迁的肩膀就被人重重地拍了一下。吃了一惊,而且有点恼怒<span lang="EN-US">——</span>有必要拍那么重吗?刘迁回过头,看到一张正对他嬉笑的脸,显然对方对刚才的行动颇为得意。<span lang="EN-US"><br/>“</span>好久不见了啊!<span lang="EN-US">”</span>对方的眉眼舒展得更开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p> </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先拿一段,小说整体都笼罩在这个气氛底下,带着对交际的观察,有点呆滞的表述出来,委婉得痕迹重重,它的感觉就像池莉不够灵活的部分,细腻不足,给自己制造了一些细节上的小困境,对话比起我十分钟之前读过的《你什么时候死》更满——对阅读欲望打击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话。</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
作者: 星稀 时间: 2007-8-4 13:59
作品就应该是作品的,谈什么人、责任、预设的目的呢?男男这个电话打得不喜欢。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