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小说:罗思萍 [打印本页]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刘派 时间: 2007-8-4 13:04
叙述不动声色,节奏控制得也好。能够疏离时下一些非常流行的、相似经验写作中姿态性的东西和叙述腔调,显漏出作者在某些方面的自觉和节制。
只是对话中的方言需要翻译,不知是哪里话?其实大体上意思也都能猜出来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是常州话,苏南的一个地方,能猜出来就好,hehe
的确,写得挺节制的,在某种意义上,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4
我很喜欢这个小说。——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奇怪。
1、这个小说非常干净。不仅是语言干净。而是骨子里干净。也不仅仅是单薄的干净,是一种经由事后控制之后的干净。这样的干净就有了较为丰厚的意味,同时,这样的干净决不像表面那样“轻而易举”,这种在我看来功力深藏的方式我极其喜欢。
2、力求准确。不偏不倚。我特别喜欢这种“不夸张”的方式。而且我们要发现,无论这个作者现在年龄多大,他能以如此的冷静、目不旁顾的心态、如此甚至比质朴更追求真实的要求写作“青春期”这一题材,是多么难得!这一题材,早已被愤青心态或“误导的艺术家气质”撩拨得竭尽癫狂、夸张之能事。
3、最后,我特别不希望我自己对这小说的喜欢是因为这最后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很私人化:这个小说写的地点在常州,方言也是常州话。在他那些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之下,一草一木,教室楼房,还有阳光,我能清晰地感受他所写的那座城市气息和爱情气息的准确性。当然,我知道更但愿这样的准确不单在那座城市。而作者当然更没有有意强化这一意识。
4、我觉得最后两句可以不要“体育馆那边,几个女孩的笑声飘过来,银铃般的。我哆嗦了一下。”当然,现在也没什么大事。另外,有些普通话对白没有全部转成常州方言,特别是“我妈妈”的话。又及:弗恩,可以是一个字的:朆,发音正是常州音:fen,意思已经一目了然了,就是“不曾、没有”的意思。[em12]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宇文光在2004-2-2 19:19:57的发言:
是常州话,苏南的一个地方,能猜出来就好,hehe
的确,写得挺节制的,在某种意义上,
啊,你已经说啦…………[em10]
作者: 8439 时间: 2007-8-4 13:04
不错呵,比另外几个新来受重视的写得好些吖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04
由于我对这个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有着一些非常隐秘、非常个人的原因,所以今天暂时不说什么。
但这是个好小说。肯定的。毫无疑问。
作者: 冉虫虫 时间: 2007-8-4 13:04
好!
作者: 刘派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4-2-3 0:19:02的发言:
由于我对这个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有着一些非常隐秘、非常个人的原因,所以今天暂时不说什么。
但这是个好小说。肯定的。毫无疑问。
你这么一说,我马上就想到了你那篇《触摸》[em13]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04
不隔。主要还是叙述的感觉上的不隔。对话也很活泼生动,即使是用方言的地方也很趣味,不腻歪人。作者无疑是个叙事的好手,自然,贴切,笔触到位,有些地方有种刀过睫毛而不动声色的感觉,节奏控制的挺到位,语感好,不做作,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功夫下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粗略看了一遍,基本上是这样的感觉了。要说不足,倒是觉得那些带括号的地方有百分之九十是多余的。整体上看,写的很传统,属于辛格、海明威、塞林格、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那一路的,也就是说,更接近于成就挺大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传统,有些地方还让我想起写《阿拉比》的乔伊斯,只是宇文光的色调要亮一些暖一些。随便说说,就此打住。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04
或许是我无知?我真的没觉得这小说如你们说的那么好。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多谢!能得到这样的肯定,真的特别高兴,
特别是,已经超出期望值了,
结尾的两句确实是个问题,试过三四种写法,其中一种就是拿掉,用“我记不清。。。”作结。不过这样有一个不好:弄出了一点抽象的味道,哲学味。那个不是我这里想要的。
后来用的“几个女孩的笑声...”好一些,但不完全好,因为我不想突出女孩。现在又改了改。
陈卫一定是常州人了,hehe。我相信这会影响阅读的。特别是同乡的作品不太多见的时候。周洁茹出《小妖的网》,我还买了一本呢。
的确,那些方言对话不完全地道,但味道出来了就行了,我是这么想的,不要影响阅读,
比如“你们”的“们”,常州话读gu,但找不出这么发音的字同时又可懂的了。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赵松在2004-2-3 18:17:12的发言:
不隔。主要还是叙述的感觉上的不隔。对话也很活泼生动,即使是用方言的地方也很趣味,不腻歪人。作者无疑是个叙事的好手,自然,贴切,笔触到位,有些地方有种刀过睫毛而不动声色的感觉,节奏控制的挺到位,语感好,不做作,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功夫下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粗略看了一遍,基本上是这样的感觉了。要说不足,倒是觉得那些带括号的地方有百分之九十是多余的。整体上看,写的很传统,属于辛格、海明威、塞林格、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那一路的,也就是说,更接近于成就挺大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传统,有些地方还让我想起写《阿拉比》的乔伊斯,只是宇文光的色调要亮一些暖一些。随便说说,就此打住。
谢了。你提到《阿拉比》我挺高兴。我很喜欢 都柏林人 这个集子,有人把《 阿拉比》推得很高,我倒更喜欢里面的其它几个,我的确在模仿阿拉比的调子(也可能“模仿”只是动机),主要是开头两段,还有,结尾的部分有时会惦记《Eveline 伊芙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3 23:06:22编辑过]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凌丁在2004-2-3 19:36:16的发言:
喜欢这句话——“一个响亮的旋律席卷而来。亲切得让我想哭,又有些威严的味道,很像学校的眼保健操。”
但接下来洒水车这个细节动机太明显。
喜欢你最后提到烈士陵园。虽然动机也明显,但还是忍不住喜欢。
旋律就是洒水车放的音乐。这里是想把调子弄冷一点,你说的就是这个动机?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04
结尾现在改成自行车,说实话,比一开始的少女笑声犹之不如。我觉得还是到“记不清花岗岩的花纹”结束为好,很干净利落。
这个小说我认真看的已有3、4遍了,到后来,已经觉得就像自己在写。
你这个小说,10个周洁茹都写不到这么好。
有2个细节问题想问:
1.为什么你在表达“玩”这个词的时候用的是“扑相”而不是用吴方言里惯用且大家都知道的“白相”?
2.关于题目,是什么让你定下现在这个看起来并不响亮的题目的呢?
另外,刘派,我估计一谈到隐秘的私人原因你会想到《触摸》,显然,恩,有点联系,但并不完全是。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恐怖爱丽丝 时间: 2007-8-4 13:04
周洁茹有什么好?她赶不上你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04
《阿拉比》只有放在《都柏林人》中才显出其非常特别的光亮,别的篇目也一样的,当然了,单独看,我也很喜欢这一篇,属于个人偏好,因为我是从它开始看整本小说的。《伊芙琳》也很喜欢。还有那个《悲痛往事》(?好像是这个名字)。你说的是调子,我觉得这是对的,感觉不到一篇小说的调子的人,我不知道他怎么可能写好小说,这调子至少有两方面的,一是光亮明暗和色调,一是速度节奏和旋律。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4-2-3 23:17:23的发言:
有2个细节问题想问:
1.为什么你在表达“玩”这个词的时候用的是“扑相”而不是用吴方言里惯用且大家都知道的“白相”?
2.关于题目,是什么让你定下现在这个看起来并不响亮的题目的呢?
另外,刘派,我估计一谈到隐秘的私人原因你会想到《触摸》,显然,恩,有点联系,但并不完全是。
1,是我没想到,多谢提示,
2,有点受 都柏林人 影响,不过一开始不是这个题目,现在觉得,这个题目属于这个小说里我最有把握的部分,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凌丁在2004-2-4 0:55:53的发言:
是弄冷一点的动机太明显,洒水车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种液体。
这倒不是我本意。不过,洒水车的液体量要大的多吧,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4 22:31:48编辑过]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赵松在2004-2-4 9:20:28的发言:
《阿拉比》只有放在《都柏林人》中才显出其非常特别的光亮,别的篇目也一样的,当然了,单独看,我也很喜欢这一篇,属于个人偏好,因为我是从它开始看整本小说的。《伊芙琳》也很喜欢。还有那个《悲痛往事》(?好像是这个名字)。你说的是调子,我觉得这是对的,感觉不到一篇小说的调子的人,我不知道他怎么可能写好小说,这调子至少有两方面的,一是光亮明暗和色调,一是速度节奏和旋律。
《悲痛往事》是讲被火车压死的女人那个吧?也很喜欢。(“悲痛往事”这个翻译好像不太对)
另外还有小钱得勒那个,最后的死者
作者: 扫叶子 时间: 2007-8-4 13:04
这篇文字读起来很舒服,节奏把握非常好,干净有韵味,含蓄中有激流涌动,不张扬不委屈。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转到榕树下,置顶几天居然没有人看,真实TAMADE郁闷死了。
作者: 野说说 时间: 2007-8-4 13:04
干净,不隔。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境界。
只是这样的书法,可以写诗文,也可以写对联。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04
能做到干净不隔,已实属难得,至于写什么,那就是后话了。
作者: 野说说 时间: 2007-8-4 13:04
所以我想到,我是喜欢叙述的冒险--的批判现实主义。
当然,偶的批判,勿如说是“辨析”。
这与干净和不隔,相近。
偶今后会这样试试。
所以我喜欢这里的艺术探讨氛围。至少它让人思考这个。
作者: 流马 时间: 2007-8-4 13:05
大家都说的很满了;我就不说了。
至于乔伊斯,倒没感觉。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5
挺有意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7 14:05:48编辑过]
作者: 水色澜珊 时间: 2007-8-4 13:05
青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7 23:41:40编辑过]
作者: philewar 时间: 2007-8-4 13:07
有点类似Araby的感觉。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8-4 13:40
<p>昨天看了楼主的的《过年》,今天在黑蓝居然没找到你的小说集。遗憾的是:目前只能看到你的两部作品了。</p><p>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每个人都有相当好的可以书写的资源。困难在于,我们怎样完全找回当时那种状态(全身心的毫厘不差的),在这点上你相当有天赋。我还是忍不住拿陈卫的《杀死老师》比较。你看,在他那里,叙述者和其叙述的场景虽然精微,但存在疏离(就像一个成人时空穿梭回到孩提观察另一个他,决不打扰也无法打扰),你可以说这就是陈卫要的效果也可以说,他做不到象楼主这样完全把自己还原回去。</p><p>另外,对我来说这篇小说的缺点是,楼主的感情敏感得有些琐碎(有点象女人,但你不是女人所以我不喜欢这种女人腔的敏感)。这就导致你在叙述中过于依靠并迷恋一些在某些感情略显粗糙的读者(他们喜欢激烈一点以刺激阅读快感)看来有些乏味的细节;而对于挑剔并且敏感的读者,以上这些又显得还不够独特和迷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23:42:28编辑过]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40
<p>“困难在于,我们怎样完全找回当时那种状态(全身心的毫厘不差的),”</p><p>这跟某种“对此时此刻的迷恋”有关,唯有此刻才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这曾是我理解的意识流。这种形而上学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当然任何东西都可能激发好的小说,但要求作品或生活与某种哲学完全一致是荒谬的。</p>
作者: 老残 时间: 2007-8-4 13:40
看过了〈过年〉再看这篇,发现作者这种淡然而冷静的叙述调子把握得很牢,而且已经非常熟练了。因此,我在想,作者是否想过该尝试下其他的方式。想看看你能否写出与这个不一样的东西。嘿嘿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4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文沁可人</i>在2004-2-3 22:04:41的发言:</b><br/>或许是我无知?我真的没觉得这小说如你们说的那么好。</div><p>当时有事匆匆看了一遍,就不负责任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评小说奖的时候,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发现确实好。于是选了它。后来当有人问我黑蓝哪部小说好的时候,它总是受我推荐的小说之一。</p><p>可见人的情绪有时候对理智和判断力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女人。</p><p>不过,过年我确实没有看完。觉得看一半就不用往下看了。</p>
作者: 欲望的旋涡 时间: 2007-8-4 13:40
这种精密细微的技术我还没有掌握,所以一直没有回帖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