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快餐文学和吃出来的脑残读者》 [打印本页]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9-8 12:03
标题: [原创]《快餐文学和吃出来的脑残读者》
<p align="left">《快餐文学和吃出来的脑残读者》</p><p align="left"></p><p align="left">现在走入书店,第一眼看见的书店推荐书,永远是职场励志,通俗小说,热炒的文化书籍。这一点在规模比较大一些的书店尤其明显。小书店里,可能摊头推荐书会与众不同一些,可能会有纯文学书籍的出现。现在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是,读者随着电视上的文化节目走,读者随着报纸上的书籍推荐榜走,读者随着杂志上的蹩脚评论文走……和网络文学的流向方向类似,纸质书本现在也开始流行起了所谓的“盗墓小说系列”,“奇幻穿越小说系列”,或者是更为垃圾的“电视电影小说化系列”。前几年书市曾经流行郭精明这一类的“青春残酷文学”,也流行过易中天的“文化讲座系列”,这些流行趋势几乎影响了一批八十年代生人的年轻人,并且还在渐渐的渗透到九十年代生人的孩子身上。我年轻时代的阅读也受到了这些流行趋势的影响,曾经喜欢并且阅读过韩寒和郭精明的小说,并且觉得他们写的真好。后来接触了余华苏童这类纯文学作家的作品,我才开始逐渐的对郭精明这类风花雪月的四十五度仰角感到厌恶。但是更多的人没有接触过余华苏童或者卡尔维诺卡佛,他们可能看完郭精明之后就开始认为郭精明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接触过无数种这样的人。这不能说没有他们个人审美观和阅读观的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当今我们的阅读环境已经开始逐渐的向流行化和快餐化靠拢。当然,流行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而快餐是一个贬义词,当快餐文化变成阅读的主流时,所有的读书人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逐渐渗透进身体内的伤害。</p><p align="left">这种伤害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既是我们现在知道罗琳是《哈里波特》的作者,但是却不知道托尔金是《魔戒》的作者。而《哈里波特》是脱胎于《魔戒》的。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了我们现在的阅读方式是,找大家都在读并且都交口称赞的书去读,没有听说过或者觉得难以阅读的书籍一概不碰。孩子们喜欢看精致的日本欧美动画,是因为日本欧美的动画精致好看。而不喜欢看国产的动画,是因为国产动画太粗制滥造。书市则是另外一种方式,大家喜欢看的都是一些浅显粗糙的东西,而那些精致美妙的作品往往被束之高阁。《哈里波特》本身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当那些高中生和大人对此疯狂的迷恋时,我觉得《哈里波特》在中国变了味道。是不是这也从侧面说明,现在的高中生和成年人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文本?大人们都捧着给孩子看的《哈里波特》,然后激动地满眼泪花的向所有人宣布,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奇幻巨作。殊不知这样一来,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就变成了经典奇幻作品,罗琳挤下了托尔金挤下了盖梅尔挤下了盖曼挤下了无数比她功力深厚作品优秀几万倍的奇幻作家们,稳稳的被我国的那些愚昧的儿童文学大龄读者捧上了西方奇幻之王的宝座。这样的现象普遍到路人皆知。成年人们拿着《哈里波特》在家中熟读,并且期待着下一部的出现,这让书店里面的《魔戒》和《美国众神》或者《安帕九王子》只能俯首叹息了。</p><p align="left">另外一个方面,大众的阅读选择似乎开始变得很窄。这和庸俗的电视节目有关系。大家看三国就要先看易中天啊,或者不用看三国,看看易中天就可以了解和诠释三国了。这和现在流行的看什么丹的诠释《道德经》和看谁谁谁诠释《红楼梦》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电视造就了现在这些卖书卖到变有钱的人,电视节目使得他们开始动笔写书,进入了大众的阅读视线。不是说这些人写的书没有意思,不好看,或者说没有水平。我要说的是读者在这些人出书后的疯狂购买现象,易中天的书算是我国文化类书籍中非常少见的畅销书,他在书店风光售书的背后,是我国读者对于文化类书籍的畸形阅读风气。《易中天品三国》热销了,但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不知道销量如何。我想肯定是没有《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的销售状态火爆。我们总是习惯于追随大拨人马去阅读书籍,但是却不知道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道德经》你都没有看过,去看什么别人品读的书籍?我看在书店里面,多有家长给孩子买这类书籍,却迟迟不掏钱买品读的原著,我不知道这些人的大脑构造是不是脑残体,但是他们的确是白痴。</p><p align="left">现在网络上有几个网站,对外的名目是原创文学网,充斥的却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快餐文学——奇幻小说。我为什么要说网络上的这些奇幻小说是快餐文学呢?因为它是那些作者们每天一万字左右的速度飞快的炮制出来的。每天一万字不是问题,关键是每天一万字赶制出来的作品的水平。前面我提到了西方的奇幻文学,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原创奇幻文学作品吧。从最早的《小兵传奇》,到现在的《鬼吹灯》,成为纸制品的网络奇幻小说销量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上面,那些读者点击量非常多的作者,也能够凭借点击量来获得很高的报酬,似乎网络文学的春天就要来了。网络文学的欣欣向荣,所直接影响的就是网络上的阅读者。网友们热捧得作品,往往有几下几个特点:</p><p align="left">文学性低,通俗易懂,或者非常易懂。</p><p align="left">故事情节老套</p><p align="left">人物贴合日本轻小说和动漫作品</p><p align="left">题材雷同</p><p align="left">这些弊端让网络上的奇幻小说越来越像垃圾场,很多好作者的作品被埋没了。这里面最为令人感到伤心的是,网络文学的题材堆聚。前一段时间流行中国风的奇幻作品,便有一大堆人开始赶制这类风格的小说,然后过几天又开始流行盗墓题材的奇幻小说,便又开始有赶制者,现在流行的奇幻小说题材是穿越时空的穿越文章,这类文章属于黄易《寻秦记》那类的现代人到古代或者未来去的题材,又很多的赶制者正在赶制着这类的小说作品。这些赶制出来的作品,情节和情节之间往往基本一致。要么和女友相隔两世,要么就是在古代扬眉吐气,同一题材倒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题材同一故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网友们在某些时候,不知道是对垃圾比较喜爱,还是对于那些易懂的文章感到了一种阅读快感(这种快感类似于排泄的快感),翻开市面上出现的那些小杂志,入眼的一般都是那些诸如《穿越时空的爱恋》、《重返大唐》这类的作品。另外,这些小杂志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名字:《爱上坏坏的死神》、《这小子太坏》。这类作品在所谓的青春文学中颇为盛行,这股风潮的带领者是韩国乳臭未干的小女作者可爱淘。可爱淘的作品不幸我也看过几眼,觉得还不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好看,纯粹的垃圾语言堆积品。可爱淘的小说带来了一股韩国小说的风潮,但是韩国真正的文学作品并没有进入中国几本,那些类似于可爱淘这样的傻乎乎的涉世未深的白痴恋爱小说却被引进了数十本之多。现在在新华书店里,如果你往畅销书专柜走过去,肯定会看见不止一本这样的爱情小说摆在案头。这样的小说现在即便是上了大学走入办公室的女人们也喜欢。我身边就有这样抱着这类书天天看的非常入迷的人。我对于看这样的书都能看到废寝忘食的人,感到了一种无可奈何。我还记得我拿一本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邀请别人阅读时,他们那种翻了几页就皱眉头的样子。</p><p align="left">其实说起来,我国的阅读风气从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变味了。王小波之死,余华出新书,重述神话书系,这些事件多多少少扳回了一些群众的阅读选择标准,但是还有很多的人,在选择书目进行阅读的时候,依旧是看着韩国白痴爱情小说,看着网络垃圾奇幻作品,看着自己不太懂但是很多人都说好的诸如《世界是平的》或者《下流社会》,果断的拿出钱包掏钱,买下了一堆堆的在国外被当作儿童文学或者三流作品的书籍。我们的阅读被各种各样这类的快餐读物充斥着,我们可以说周德东或者蔡俊的恐怖小说不恐怖,但是他们的确是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在写,在创作。对于那些赶制出来的作品,我们在书桌上翻阅它们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在麦当劳里面吃汉堡?那你可就错了,斯蒂芬金才是麦当劳里面的汉堡,你所看的那些,充其量是包子铺里面的纸馅包子。吃着这些长大,你不脑残才怪。</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23083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9-8 13:56
<p>此贴建议脑残帮成员都来看看,然后都来回帖。[em04]</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9-8 14:33
<p>自印刷术普及以来,文学畅销书的诀窍就在于捕获女性的芳心,尤其以中学生到大学低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为主,这条规律历时多年而不败。托尔金在这一点上是输于罗琳的(至少就汉字译本而言)。提到托尔金,不提《纳尼亚王国奇遇记》的刘易斯倒是有点不公平。</p><p>“我身边就有这样抱着这类书天天看的非常入迷的人。我对于看这样的书都能看到废寝忘食的人,感到了一种无可奈何。我还记得我拿一本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邀请别人阅读时,他们那种翻了几页就皱眉头的样子。”</p><p>这个倒不必无奈,相信吧,这个世界,如果到处是对《广岛之恋》非常入迷、废寝忘食的人,你会更无奈的。</p>
作者: 衙内    时间: 2007-9-8 14:48
<p>臭猩猩,说话太高姿态了,不要这样。永远不要因为多看了几本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就带着小众精英的优越感去看待大众,哪怕他们愚不可及正在自取灭亡。要学会理解和宽容</p><p>说到根源上,还是现在的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过于急功近利,这和-吡-长期以来简单粗暴大拨轰的行动理念和不顾利害对错的起哄劣根性是分不开的。再有一点,现在这批行货的父母辈正好赶上了-吡-受到的教育水平很差,并且在我们这里向来是把教育和教养分裂开来对待,总以为到了冲龄前后把它往学校一送就万事ok,可事实上学校里那些教师其实和它父母的底子是一样的,这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呢。说起来,我觉得教育和教养的关系本应该是:施教者的教养决定教育方法,受教者受到的教育以教养的方式表现出来。可在我们这里却不是这样,虽然社会全体的受教育水平在上升,但是教养水平却在几何级数般地下降。这可真你妈逼是个东方奇观世界奇迹。忘了谁说过一代人受到的教育的影响会波及到第五代,可是谁又能保证在这后四代受教育的时候不会受到其他影响而顺延下去呢?哥儿几个耐心侯着去吧</p><p>道理讲完了,现在举例证明。比如可以简单无抵抗地人云亦云地接受一些不知所云的新词汇就可以说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身为[修饰省略]的瓷国人,连正确通顺的瓷国话都说不好,硬要在里面夹进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意味不明的词汇并为此自鸣得意,你们还懂不懂什么叫羞耻。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能说明人们正在丧失[已经了吧...]独立精神,没有抗拒人云亦云的自觉了。其中最有说明力的例子就是满天乱飞的打造二字,打、打、打、打造你妈了个逼呀。Q.E.D</p><p>顺便问问,什么叫脑残?</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9-8 15:48
<p>说到对阅读风气的评价,我的直觉跟猩猩(?)接近,一言以蔽之——今不如昔。</p><p>但是我的理性又追问我:果真如此吗?</p><p>今天的青少年果真就不如我们当年的阅读状况吗?确实读郭敬明的人数很多,但这些读郭敬明的人放置当年就会去读所谓的“好书”了吗?大概读烂书或不读书的可能性更大吧?在阅读环境更差的当年,也许读书人中读“好书”的人的比重高一点,但是不读书的人比重恐怕更远高于今日。而今日,就我常去下载电子书的一个网站而言,我看到的,卡夫卡、卡尔维诺、杜拉斯等人的书的下载量一点不比畅销书差,说明阅读“好书”的人数也许还是相当可观的,曾经可是想读而读不到啊,至少现在,想读就能读到了。</p><p>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今不如昔的感觉呢?可能有些人就容易有这种感觉吧,从孔子和柏拉图以降,包括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很多人都是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什么希罕事。<br /></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9-8 15:56
对易中天类的评价似乎也有点过了,这一类书拔高到圣贤书、经典书、必读书的高度,确实没有必要,甚至有害,用崔永元话说:易中天的书一句话,教人学坏。但说它全无益处,倒也不是,它确实不会让读过三国的人更理解三国,也不会让喜欢三国的人爱上三国,但确实会让不读三国、对三国无甚兴趣的人中的一部分对三国产生了兴趣,并进而去读原著。就算这批人不去读原著,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损失,因为这批人本来就不会去读三国,不读易中天,更不会去读三国。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9-8 16:02
<p>“买下了一堆堆的在国外被当作儿童文学或者三流作品的书籍”</p><p>这一句话里似乎含有对“儿童文学”的蔑视的味道,值得商榷啊。</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9-8 16:04
<p>“永远不要因为多看了几本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就带着小众精英的优越感去看待大众,哪怕他们愚不可及正在自取灭亡。”</p><p>这句话说得有水平,有告诫,有嘲弄,有讽刺,有反讽,很多味。</p>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7-9-8 20:17
<p>(我是不是脑残帮第一个回帖的人?)</p><p>我初中的时候喜欢郭精明,甚至是因为郭精明,而开始看萌芽、从而看到更多的“更像样的”小说,喜欢文学,有一部分可能也是因为郭精明的“启蒙”。。。</p><p>在现在回过头来鄙视、厌恶郭精明的时候,依然不能否认,他在我阅读历史里的重量,甚至,他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可能是)更大的兴趣。。。</p><p>在那个时候,我也喜欢过苏童、安妮宝贝、张悦然、苏德、小饭、顾湘(似乎更多的是当时的八零后),他们有人现在我依然喜欢,有人则慢慢地被放在一边,可能,正是出于喜欢,才会有更多的提高,更大的学习的欲望和不断积累的经验吧,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把“快餐文化”、青春文学贬的太低,它们可能会感染一些人、带动一些人吧。。。</p><p>可能,也不用太悲观吧,有时候。不过我觉得,很多地方整体的阅读氛围确实是有点浮躁、偏向娱乐,好像,我去书城,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几乎都是一些娱乐文学、小说。大概电影也是一样吧。。。</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25528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7-9-8 21:08
<p>所见的低阅读品味也给我带来过一些困扰(很复杂,可能还包含一点儿自身阅读的孤独感、对审美观的批判怀疑之类)。不过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有机会一下子进到高年级——也许只是处在一个启蒙阶段,就像大家阅读的初级阶段一样。在书店,在火车上,看到一些年轻人捧着的书籍(青春小说,韩国清纯小说,校园文学之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尤其是封面——视觉的审美也让人……;同样爱书的人也很多,很多好书都可以从网上买的,而且很热销,旧书也很狂热,《跳房子》可以卖到一百元;南昌的新华书店让人不敢恭维,垃圾充斥(相比较说);也有一些好的,比如“青苑”,是真正卖好书的地方。用老子的“相对论”来看也没什么特别的,有此就有彼。</p>
作者: 锁真真    时间: 2007-9-9 18:08
<p>图书市场和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事情一样,本来都应该是手段,却最终变成了目的。现在的人们似乎都很喜欢看书,但我并不确定他们手中拿着的究竟是不是书。望着他们读书时认真的样子,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些什么。书架前的人们似乎总能在一大堆书中做出最错误的选择,还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真想不明白,人怎么能花那么多时间在那些错误的书上而不自知……想来这可能就是帮主说的快餐吃出来的脑残……<br />我一向觉得用一个词来给整个一代人打标签的做法很愚蠢。对于脸上忽然被贴上了80后的标签,我只能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左顾右盼,使自己比什么时候都更像是一个脑残。不过脑残归脑残,心里还是不服气的。我期待自己有天能够证明给他们看,证明他们误伤了我,他们应该为此而自责。</p>[em03]
作者: 衙内    时间: 2007-9-10 01:16
这个混蛋时代需要破坏与征服
作者: 言某    时间: 2007-9-10 08:29
<p>路过,纯粹路过</p>
作者: towels    时间: 2007-9-10 10:56
<p>太刻薄了点,现在大家压力很大哦,不管原因如何,那并不是大家自己的选择</p>[em01]
作者: 高压釜    时间: 2007-9-10 11:10
那么,是谁的选择呢?买书的钱总是在自己口袋里的吧,不买,不看,会扣工资扣学分?
作者: 介事    时间: 2007-9-12 11:37
<p>我比较同意衙内一开始那个告戒的,反讽的,多味的</p><p>大众有着比“看大众者”想象中高得多的智慧,</p><p>大众缺少的是知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568337[/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黄色幽默    时间: 2007-9-14 13:36
<p>把坦克架起来,便可以射得更远。</p>
作者: 黄浩    时间: 2007-10-9 21:08
说实话,什么书给什么人看。有吃盒饭的有吃牛扒的。没见得后者就壮实到哪去了。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7-10-9 21:1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黄浩</i>在2007-10-09 21:08:10的发言:</b><br />说实话,什么书给什么人看。有吃盒饭的有吃牛扒的。没见得后者就壮实到哪去了。</div><p></p>比也应该是自小吃牛扒的和自小吃咸菜干饭的比。
作者: 黄浩    时间: 2007-10-9 21:41
自小的庆幸感还是满足的嘛
作者: oo柒    时间: 2007-10-9 21:46
我还是会进去书店的畅销书柜,看看那些令我恶心的“文学”,然后带着忿忿的心情回去创作。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10-9 21:4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o柒</i>在2007-10-09 21:46:12的发言:</b><br />我还是会进去书店的畅销书柜,看看那些令我恶心的“文学”,然后带着忿忿的心情回去创作。</div><p>好孩子! </p><p>&nbsp;</p>
作者: 踏雪    时间: 2007-10-13 23:57
<p>文学作品是为了什么而出生的?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人来看的话,那么你的作品也就是闷骚来的.</p><p>无法引起读者共鸣的话,你的作品就是没有市场的,</p><p>看起点的人大概没有多少会上这里的,同样的,这里的人一般来说也同样很少有上起点的</p><p>这是不可避免的,文学本身没有错,你吃快餐和你吃米饭在原则上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品位不同而已</p><p>我无法说你的观点是对还是错,我的文学修养没有那么好,但是很多你口中的快餐文学给了我很大的感慨和回忆,我从中获取了很多的东西,套句话来说:穿越不是那么好穿的,</p><p>在这里我只想说,如果你真的那么有文采的话,写出一部能让所有人赞同的作品,好作品是不分人群的</p><p>或者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p>
作者: 托派    时间: 2007-10-14 10: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踏雪</i>在2007-10-13 23:57:24的发言:</b><br /><p>好作品是不分人群的</p><p>&nbsp;</p></div><p>智商也是没有下限的。</p>
作者: 海盗登陆    时间: 2007-10-18 12:11
<p>如果你经常职场失败。就会需要寻求自信或者迫切找一个入门法宝(不管它是真是假,但总代表着一种“我努力,就有可以”的“希望”。当然,他们之中也肯定有人知道那些书都是胡扯出来的,但是当你饿昏了头,完全没有了希望,如果你还不想自杀绝望的话,找个“希望”来鼓励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不管那东西究竟是一本书,或是一个女人,或者是一匹马或一头猪。)职场失意就意味着没饭吃。遭人白眼。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如果你还不想把自己逼疯,就该马上找份像样的差事干出成果来,吃上一顿热腾腾像样的饭来。这比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要迫切得多。</p><p>所以,至少来说,职场励志书的火暴并不说明了大家阅读品位的问题,而是说明了,如今大家的肚子,衣服,住房所有这些动物都得满足的最基本需求方面出了很大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想指望更多一点的人去读卡夫卡,就应该给他们一分合适的工作,一份满意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人一定去读卡夫卡,但其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去读。</p><p>但在大家都找到工作之前,再坚强的文学青年,或者思想精英,在数次职场失意的自信心的毁灭性打击下,在肚子咕噜咕噜的要挟下,在父母至亲的白眼及唠叨下,都抵挡不了所谓“职场励志”书的诱惑。相信我,他们是为了生活。他们对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们对生命顽强的韧性都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而不是向他们吐口水,或者指手画脚。</p><p>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从今天的角度来讲,饿着肚子,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及蹩脚的皮鞋,住着漏雨的房子,仍然放着职场励志不看去看卡夫卡,是违反人性的。如果你斥责或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则是违反人道的。</p><p>所以,请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大众”聪明。老实说,我现在十分厌恶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人间疾苦的“思想精英”及“大众导师”。</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268220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7-11-16 21:44
<p>“生态”</p>
作者: 淫荡之蒜    时间: 2007-11-17 22:03
<p>哈哈,饿极了用观音土把自己撑个圆实,然后再给憋死。</p><p>多么忧伤,多么悲壮</p><p></p><p>“文学作品是为了什么而出生的?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人来看的话,那么你的作品也就是闷骚来的”</p><p>你让我想起了蒙田随笔的卷首语</p><p>蒙田真他妈的闷骚</p>
作者: 小智    时间: 2007-11-24 14:36
<p>难道我是脑残帮最后一个来的?</p>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7-11-24 16:13
<p>文学作品是为了什么而出生的?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人来看的话,那么你的作品也就是闷骚来的.</p><p>无法引起读者共鸣的话,你的作品就是没有市场的...</p><p>。。。</p><p></p><p></p><p></p>
作者: 初晓    时间: 2008-12-22 19:19
很偶然的看到这样的文章,感觉很好,所以我已经有些年头不去新华书店了,我最痛苦的莫过于有次在儿童读物的封面上看到了出自于一部绝对21禁漫画的裸男。。。我当时崩溃的
有机会我就尽量的推荐下我周围的人看一本适合他们的好书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