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下斜街 [打印本页]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7-9-12 10:42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9-12 20:21
<p><br /> 写得越来越好!精细,准确,但更好的是它一点都不机械!特别是在词语密度很高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难得。小说的“真实”一定程度上建立在直感和对直感的恰到好处的呈现上,这样的小说不会因为求准确而回避感情,更不会为抒情计而远离现实。我觉得对“准确”最合理的理解,不是把它简单归结到“客观”上,而是能在体会了叙事者当时当地的种种环境的、情绪的事实之后,能对叙事者的所想所见建立起信任。这种信任是达到“真实”的基础。这篇小说对此给出了很好的依据。</p><p> 对叙述的“轻”与“重”、“疏”与“密”是用心揣摩过的,整体显出熔融后的协调,干净又自然。小说最后又暗示了一下陶菲裤兜里的刀,我觉得这里的呼应,或者对这个细节的再次的重视,并没有太大必要,它释放的力量使这个结尾显得稍有点过重。</p><p> 前阵子看到你在《彩练当空舞》里尽述对长句子的向往,我还疑心你要写出两公里长的句子来,现在看来这担心完全多余!当然不是说长句不比短句,而是倘若以目前驯服短句的方式去对待长句子,定有不小的难度。今后肯定有机会去面对它,这不急,也急不来。</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9-12 22:48
楼主怎么什么都有,越来越有。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7-9-14 19:16
<p>长句,怎么说呢,如果不建立在对我们的中文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修上,写出来的怕还只是去除了标点符号剩下来的那一堆东西,而不可能有结构上的更新,不是一种新的合适的组合。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想知道。。</p><p>又看了《牯岭街》,还是有感触,被打动,毕竟电影里除了台湾当地特殊的背景,学校中发生的那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它如今不是也还在发生着吗</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9-14 23:15
<p>你是十四中的?</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9-16 00:15
<p>看完了。</p><p>我觉得在景物的处理(尤其是天空云彩光线)可以再走得轻快些,把你需要的氛围托出来就可以了。另外,我知道你喜欢精细准确把细节全部抓住,为此你用了大量比喻——其实也可以去掉好多,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比喻这些着墨更多的作用是在表明你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而这种态度,与校园生活、与你的那种小愤青的学生心绪其实是不吻合的。</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87314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宥连十 时间: 2007-9-17 01:0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不有</i>在2007-09-14 19:16:24的发言:</b><br /><p>长句,怎么说呢,如果不建立在对我们的中文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修上,写出来的怕还只是去除了标点符号剩下来的那一堆东西,而不可能有结构上的更新,不是一种新的合适的组合。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想知道。。</p><p><font color="#ff0033">又看了《牯岭街》,还是有感触,被打动,毕竟电影里除了台湾当地特殊的背景,学校中发生的那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它如今不是也还在发生着吗</font></p></div><p>LZ已经摸到了《麻将》的精髓了。</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9-17 17:16
渗透的很深,缝隙之处全被严密的填满了。这样造成了小说的外壳太厚,让人很难有临场感。小说的语言环环相扣,某些细节和片断描绘的画面感很强。这类似以静致动,含而不发。小说的结尾让我觉得突然了,似乎还能更往前走一点。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7-9-17 22:08
<p>恩,阿呆和坑蒙的问题,我知道,是有这样的过厚的感觉,但怎么说呢,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必需的(可能做出来的效果还不够,还不够精准,所以)。就是从前面几个段落发展来的一种承诺,一种注视,借此来表明整篇小说都是我在看,而不是陶菲在看,是我在感受,虽然与陶菲的视角有重叠的时候。可能想得太多反而不自然了,应该是这样,有些失衡</p><p>回生铁,我不是十四中的啦</p>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7-9-17 22:11
哦,还有你们提到的结尾,是有改的余地呢,不过我现在需要这把刀子,哈,暂且搁在这里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9-18 16:1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亢蒙</i>在2007-09-17 17:16:44的发言:</b><br />渗透的很深,缝隙之处全被严密的填满了。这样造成了小说的外壳太厚,让人很难有临场感。</div><p>我倒觉得是靠这些细节提供了现场感。起码,我看的时候,一下子闻到了初中生时代的那些气味。</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9-19 15:2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不有</i>在2007-09-14 19:16:24的发言:</b><br /><p>长句,怎么说呢,如果不建立在对我们的中文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修上,写出来的怕还只是去除了标点符号剩下来的那一堆东西,而不可能有结构上的更新,不是一种新的合适的组合。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想知道。。</p></div><p>我不太能体会到你的这种担忧和期待,“对我们的中文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修”更应该是在写作之中而不是写作之先,只有写,和伴随着写的意识的逐步清晰,才是每个写作者个个不同地“了解和研修”惟一可靠的途径;不必要想象把所有材料、方法与能力都积累完成后才开始写,才真正写;否则便有点像认识上的“洁癖”;如果能说服自己把动笔之前的所有的精神的活动都纳入对写作的理解之中,能宽容地把它们都看作是构成“写作”这个世界的成分,想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情感的力量能用到“结构的更新”或其他什么可以盼望的事情上。</p>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7-9-19 16:11
你这么一说,我只能说我担忧的是一种盲目,同时也有点儿盲目的担忧了。有点短视,就是觉得只靠现在对语言的操纵力根本不可想象什么更新,怕的是空谈、妄想。谢谢你的一番话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7-9-19 19:1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邱雷</i>在2007-09-19 15:20:48的发言:</b><br /><p>我不太能体会到你的这种担忧和期待,“对我们的中文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修”更应该是在写作之中而不是写作之先,只有写,和伴随着写的意识的逐步清晰,才是每个写作者个个不同地“了解和研修”惟一可靠的途径;不必要想象把所有材料、方法与能力都积累完成后才开始写,才真正写;否则便有点像认识上的“洁癖”;如果能说服自己把动笔之前的所有的精神的活动都纳入对写作的理解之中,能宽容地把它们都看作是构成“写作”这个世界的成分,想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情感的力量能用到“结构的更新”或其他什么可以盼望的事情上。</p></div><p></p>OK,同意.
作者: 鳜膛弃 时间: 2007-9-20 18:31
<p>景物描写看着真过瘾!</p>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7-9-30 11:11
<p>我觉得前面的描写很好看!</p><p><font color="#006600">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比喻这些着墨更多的作用是在表明你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而这种态度,与校园生活、与你的那 <br />种小愤青的学生心绪其实是不吻合的。</font></p><p><font color="#006600">这里有同感,我觉得这个故事,配合着这种笔调,在这里挺新颖的,但是那种不自然的感觉也同样存在。。可能是这种“青春、学生心绪”散发出来的一种常规的、公众的特质吧,我总觉得用这种笔调写这样的事件,暂时看来感觉还有点硬,这也可能是认知的问题。。。</font></p>
作者: 至尊宝 时间: 2007-10-11 15:09
<p>读了</p><p>很不错</p><p>开篇烂了点吧</p>
作者: 黑蓝抱抱团老大 时间: 2007-10-13 12:12
楼上,“烂”字岂可乱用。
作者: 至尊宝 时间: 2007-10-15 12:54
<p>开篇差了点——如果是和我的开篇相比的话……</p><p>这次你满足了吧</p><p></p>
作者: 隐忍 时间: 2007-10-18 22:48
好。明天我去打印。我快要可以打印个黑蓝文集了。。
作者: Featur 时间: 2007-10-20 21:56
<p>我把《下斜街》存在手机里,花了两三天看完,其中开头部分让我重复读了好几遍,对于景致的描写精细细致,阅读中感觉环环相扣。</p><p>没法儿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太美好了。</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