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看到一部好片 [打印本页]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标题: 看到一部好片
,木鞋树,非常好,令人身在其中。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05
是不是意大利的?我以前看阿城的《威尼斯日记》里有提到过这部。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是,导演是意大利的奥弥,买时没有在意,后来一看居然是他.以前看过他的<工作>,这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木鞋树,令我激动.这个小男孩和我如出一辙.呵呵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马上看《木鞋树》,看完再说,有一次见过他的《工作》,没买,当时觉得比较老:(,好象是61年拍的吧,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感觉很不错,看完的第一感觉——很纪实,有点记录片的味道,今天搜了一下,确实用了“记录片的手法”,但确实很感人,但这和我在其他片子中所感到的“感人”不同,没想到一个简简单单很外在的“表演”(找不到词,只能用“表演”了),却完全塑造了一群真实的内心;让我联想到阿巴斯的电影手法,甚至想到马哲·马芝迪的《小鞋子》,他们都延用了伊朗电影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简朴真实的风格,且都善于用“非专业演员”来构筑“真实”;《木鞋树》也这样做了(在时间上可能是伊朗学《木鞋树》,但也不一定,暂不去追究。题外话:看《一个都不能少》时那种“伪真实”委实让我恶心。),在看的过程中,我就非常惊讶“演员”的表演,几乎没有什么表演,他们都太擅长自己的活儿了,真的无话可说。。。。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2-26 20:02:31的发言:

木鞋树,令我激动.这个小男孩和我如出一辙.呵呵

怎么叫和你“如出一辙”????[em46][em47][em48][em49]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05
我最近看了《黑猫白猫》,这里面正好也用的都是非专业演员。我觉得非专业演员演戏往往会创造出一些更闪烁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表演,他们完全就在镜头底下“真实生活”,这些是哪怕再好的演员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然,要有个导演前提。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刚看了法国导演让·贝克《恐怖花园》,挺不错的,也感人,TMD最近看的片子都感人~555555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杜先勇在2004-2-27 15:22:25的发言:
感觉很不错,看完的第一感觉——很纪实,有点记录片的味道,今天搜了一下,确实用了“记录片的手法”,但确实很感人,但这和我在其他片子中所感到的“感人”不同,没想到一个简简单单很外在的“表演”(找不到词,只能用“表演”了),却完全塑造了一群真实的内心;让我联想到阿巴斯的电影手法,

看过阿巴斯的几个,比如什么樱桃树之类,不喜欢,除了一个叫做,忘了,是写一个小朋友还一作业本的(尚可吧).木鞋树和工作,给人的感觉更为自然.也就是说真实.它的镜头很美,但不是美化.可与我最喜欢的贾木许的<比天堂更奇妙>一比.我想说的是,它们和我的写作无比贴近.
且,木鞋树和工作中那些人物和景,在我的生活中存在过(那种农村生活,小男孩鞋破了,一老头捡到钱之类,第一次参加工作时,朦胧的欲望),它使它们如在眼前.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朽瓣在2004-2-27 19:40:44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2-26 20:02:31的发言:

  木鞋树,令我激动.这个小男孩和我如出一辙.呵呵
  

怎么叫和你“如出一辙”????[em46][em47][em48][em49]
[/quote]

我们很相似吧.我能体会当他脱了袜子走到家时,在门槛上,他站着时那种心情,他很想哭,希望抚爱.当他们离开时,他的眼睛滚动着泪花.等等.他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生活和我的样子.就是这样.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靠,丢了[em03][em03][em03][em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8 0:43:24编辑过]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2-27 21:15:15的发言:
看过阿巴斯的几个,比如什么樱桃树之类,不喜欢,除了一个叫做,忘了,是写一个小朋友还一作业本的(尚可吧).木鞋树和工作,给人的感觉更为自然.也就是说真实.它的镜头很美,但不是美化.可与我最喜欢的贾木许的<比天堂更奇妙>一比.我想说的是,它们和我的写作无比贴近.
且,木鞋树和工作中那些人物和景,在我的生活中存在过(那种农村生活,小男孩鞋破了,一老头捡到钱之类,第一次参加工作时,朦胧的欲望),它使它们如在眼前.


可能阿巴斯的片子我还没你看的多,《橄榄树下的情人》确是让我喜欢,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阿巴斯对真实的苛求与严谨(恰到好处),看完我就说这个老头很固执。阿非常明白自己要什么,他完全有能力将做出来的“自然”还原成真实,这就非常的不容易,可能普通观众不会思考这类问题,也正因为自身的“固执”他才一直在“自然”里做文章,他的路线就是纪实,在纪实里找方式和语言,在我看来他做的很成功,他发现了新的电影语言而且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好象规定不允许拍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呈现在电影里的真实非常贴切,准确——这些只是“内容”的真实,这与《木鞋树》的“内容”真实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也喜欢这个。《木鞋树》的镜头表面上貌似“无力” 且无意而没有痕迹,实质上却有非常准确的“力量”,这唯一的“力” 即体现在将镜头直接对准“客观自然界”,且把戏剧性元素剔除到极少,甚至完全剔除,这都是为了使所谓的“内容”需要(也可以说是为了自然);《奇异的乐园》中的戏剧性远远比《木鞋树》要多的多,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似乎是“剪辑”过的真实,而《木鞋树》则处处都是真实,不得不信服,引候麦的话说“他向我们呈现的形象与形式从来都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永远原创的成果。他的艺术是如此天才,如此新颖,以至于我们由于对其中的问题的质疑以及从不间断地寻求答案而忘记了艺术。”,虽然这是候麦对伯格曼说的,但我认为奥弥做的也很到位。
我想说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真实和准确,我说他们之间像只是我的联想,只要能找到自己的营养在哪儿都不重要。站在一个角度看风景总会有缺憾。电影与一切都没有关系,又都和一切紧密相连。写作只是其一切中一个有关系的或是无关系的,只要最终做出来什么都不像就好,:)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杜先勇在2004-2-28 2:25:25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2-27 21:15:15的发言:



这与《木鞋树》的“内容”真实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也喜欢这个。《木鞋树》的镜头表面上貌似“无力” 且无意而没有痕迹,实质上却有非常准确的“力量”,这唯一的“力” 即体现在将镜头直接对准“客观自然界”,且把戏剧性元素剔除到极少,甚至完全剔除,这都是为了使所谓的“内容”需要(也可以说是为了自然);《奇异的乐园》中的戏剧性远远比《木鞋树》要多的多,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似乎是“剪辑”过的真实,而《木鞋树》则处处都是真实,不得不信服,

[/quote]

喜欢.
关于奥弥,想到一词,饱满.
阿巴斯疏硬一些吧.它的简洁是做出来的,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做出来的,我是说它流于骨。这不是贬他。一种范式。
木鞋树更符合我对于真实的理解吧。
不存在站在一个角度看风景的问题。
是阿巴斯说的吧,我们掌握它,然后避免用到它。对次的东西是如此。这可能是最大的启发,但说不定我们另有受惠。
事物被我接触,但它们又与我平行存在。如此而已。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其实说到喜欢《木鞋树》,不光是上面所说的镜头,
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话格,雇农在田间去草的场景,让我一下子想到米勒的《拾穗者》,画格内的气氛非常像~````````哈哈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杜先勇在2004-2-28 13:16:29的发言:
其实说到喜欢《木鞋树》,不光是上面所说的镜头,
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话格,雇农在田间去草的场景,让我一下子想到米勒的《拾穗者》,画格内的气氛非常像~````````哈哈


是像,类似的很多.好是各方面的.建议看他的"工作",一个黑白片,也很好.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好, 看片子去了 , 不说了:)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5
你不觉得木鞋树里那个穿木屐的小男孩(当它快要走到家时,一只狗跟着他,他轻轻地对狗说的那些话-----多么好的一个细节)和工作中的那个第一次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像吗,他们的眼神,我很怀疑他们乃是同一个人,太像了.问题是木是78年的片子,工作是61年的,岂不是反过来了.奇怪.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2-28 23:06:29的发言:
你不觉得木鞋树里那个穿木屐的小男孩(当它快要走到家时,一只狗跟着他,他轻轻地对狗说的那些话-----多么好的一个细节)和工作中的那个第一次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像吗,他们的眼神,我很怀疑他们乃是同一个人,太像了.问题是木是78年的片子,工作是61年的,岂不是反过来了.奇怪.

这没什么奇怪的,这是命运(我挺迷信命运的:)),导演时时都会盯着这些,如胎记一般长在肉里面,(一个导演迷恋什么?今天刚刚发现:伯格曼相当迷恋“钟”<或者说信任“钟”>,其实在看《野草莓》时即有预感和担心了,亦如塔尔科夫斯基对“镜子”“水”“树”“马”的迷恋,这些都是一个导演其身上的灵性驱使的)
是啊,这些细节的确很感人的,正因为感人,是因为这些细节隐藏在一整块里,我的理解哦。
我刚刚另一个帖子中谈影片的“闷”,其实也可拿来谈这个
说实话《木鞋树》其实也比较“闷”,这是褒义;就是说《木》在节奏上也是偏“慢”的,但这种“慢”却控制的相当好相当好(可能是因为我是夜里看的,和我的心境比较吻合吧,一点儿也不觉得“闷”,但相对于奇斯洛夫斯基的片子还是较“慢”的,但这种“慢”又和塔尔科夫斯基的“慢”不同,和杜蒙的“慢”更不同了)——是完全的舒缓放松,几乎和雇农的生活节奏一样的缓慢(合拍),我觉得这不是其它什么,就是准确——对于整个活动影片节奏的准确把握;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声响上的一个对比,但这些细节都要做的,是做的,要做的非常准确,不然只会很糟糕,感人——我想就来自于这些灵性的真实吧。布烈松有非常准确的警句:“不是靠感人的影象来感动人,而是靠影象之间的关系令影象既生动,又感人。” 我想,“他轻轻地对狗说的那些话”这个微妙灵巧的细节在整个活动影象的动作对比中的确达到了感人的目的。
由于《工作》还未看,暂不能联系着谈,是黑白片吧?我会看的:)
多来交流:)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缝隙里的细节更为珍贵:)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