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帖]浅析《二十四城记》(仅仅为了安迪沃霍尔的强大波普) [打印本页]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7 14:53
标题: [转帖]浅析《二十四城记》(仅仅为了安迪沃霍尔的强大波普)
<p>标题:浅析《二十四城记》表现形态的实验性特点</p><p>作者:北太西</p><p>全文地址<a href="http://www.filmagazine.org/lanmu/post.php?postId=329&cur_page=1">http://www.filmagazine.org/lanmu/post.php?postId=329&cur_page=1</a></p><p>节选部分</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贾樟柯和“华润”互为操盘手</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值得我们注意的,不单是</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3</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分钟长度的作品本身,而且它的整个操作模式或者文本的完成过程也散发出浓厚的当代艺术的实验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润集团”也是应该进入这个作品的作者行列的(所以贾樟柯毫不忌讳在片头最开始打上“华润七十周年”的字样)。这样说不单因为它是贾樟柯的出品方或者投资人,给了贾樟柯一个思考和实验的契机,抑或一个难得的自由创作空间,而是也因为它本身的命运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它在现实的展开维度上给了贾樟柯的创作严密无缝的配合,为其提供了无比鲜活和真实的现实养分。据报道,在影片形成之前,贾樟柯曾多次到</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2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厂采访工人,加上剧组采集的其他讲述素材,整理出来的采访笔记长达</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万字。在这样有着鲜明田野采风特点的基础工作下,贾樟柯的镜头不但得以记录下老</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2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厂的拆迁以及命名为“二十四城记”的楼盘的奠基建设等具有社会学文献价值的实景影像资料,也保存下了时代变迁下的异彩纷呈的个体记忆等颇具人类学价值的影像资料。</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华润”和贾樟柯这种合作模式在中国电影史上无疑是前无古人的。在没看到电影之前,他们的合作听起来像一次强大的商业法则统领下的“艺术委身于商业”的应景之作,抑或命题作文,或者,更直白地说,贾樟柯是华润雇来参与其商业计划的操盘手。这也正是贾樟柯的这次创作从一开始就遭到不少非议的重点所在。但看到电影之后,笔者发现这样的顾虑完全被贾樟柯的高超的构思能力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巧妙地消饵了。他借用了华润改造</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2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工厂</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成发集团这个壳,实则孵出的还是有着鲜明贾氏标签的一枚蛋——借助于一座具有浓厚中国特色和社会标签价值的军工厂的兴衰,对时代变迁和历史更替下的个体命运进行了悲悯的一瞥,贾樟柯新近萌生的新的历史观和他一以贯之的底层视角与人文关怀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他在新的美学观念和个体当下生活的具体生命经验两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从而完成了一次不太多见的从商业权力中成功突围的艺术实践。</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当然,这样的局面的最终形成不能忽视“华润”扮演的角色。从“华润”的角度看,这种异类的商业宣传策略也是一套与众不同的迷踪拳,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次肤浅的所谓“商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文化表演秀,彻底抛弃了惟利是图的房地产界许多惯用的目光短浅、品味恶俗的宣传招数,借助于贾樟柯这个既有深厚人文关怀又有敏锐求新意识的第六代导演,成功地和社会、文化以及艺术本身形成了一次亲密无间的切实的互动。在这里,公众和舆论最终担心的局面似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逆转:“华润”反倒成了贾樟柯的艺术实践的操盘手。商业不单是艺术创作的一个由头和切入点,而且也成为艺术表现文本中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和艺术的悖论竟然不可思议地被调和在一起了。据报道,贾樟柯打算和华润合作十年,一直跟进这个项目,至少要出三部电影作品。这无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宏伟的创作计划。某种程度上,和吴文光等人主持的“村民自治影像计划”等项目一样,既具备了相当的创意性,将生活和艺术的边界巧妙地打通了。也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长远性。另外,不但单个作品内在有其独立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蕴,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作品完成之后会互相补充呼应,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庞大的整体,从而彰显出更加强大的整体力量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贾樟柯完成这个项目的形态同样是不拘一格的,他会再次运用多范畴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故事片,采访,资料收集,等等。在这点上,贾樟柯的单纯的“电影人”的身份已然置换为了“艺术家”的身份,与其说在这个片子里呈现的他,和他的曾同样身处地下、而现在拍出《左右》(王小帅)、《两个房间》(路学长)、《院长爸爸》(章明)等中规中矩的体制内作品的第六代同伴们是“一个战壕出来的战友”,还不如说他和创作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号》、《鬼打墙》等作品的蔡国强、徐冰等当代艺术家有着更多艺术气质和精神领域的共通性。</span></p><p></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7 15:11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选自贾樟柯变脸:评《二十四城记》</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个有纪录片诉求的电影拍摄对象和投资方式有一些重合的。投资者就是购买那个国营大厂的房地产商。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这个片子“这部为了纪念华润</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周年的影片,硬是被贾樟柯拍成‘纪念国有工厂的逝去’”。当然,我并不能就此说这个片子有伦理的问题。纪录片鼻祖</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bert Flaherty</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的《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讲的是石油产业,电影的赞助者也是石油公司,当初的赞助人是这样向导演提要求的:“要拍出一部讲述石油产业如何为国民生活和人类文明做贡献,具有恒久艺术魅力,能够成为经典作品的纪录片。”</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span></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font color="#ee3d11"><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难道格里尔逊不是纪录片鼻祖吗?连纪录片这个名字</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ocumentary</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quot:;times:">都是格里尔逊创造的。这个暂不说,我记起《看电影》午夜场曾经有一篇文章说的就是格里尔逊,其中提到诸多相似的案例,其中有一例那个导演是格里尔逊培养出的(格里尔逊自己其实并不是以纪录片导演为生的,他是组织者,是制片人,当然他也是有拍过纪录片的),当时他们就接受了卖茶叶的企业的投资,拍了一部关于该企业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借此宣传该企业的纪录片,企业对导演和作品是由要求的,拍出的片子后来上映时反响极好,片子以一种人文或者说更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力量很强大诶。</span></font></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41556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7 16:00
不是很好看的贾樟柯采访<a href="http://www.ifeng.com/fcd/200806/0627_3040_622100_1.shtml">http://www.ifeng.com/fcd/200806/0627_3040_622100_1.shtml</a>
作者: 鱼片 时间: 2008-7-8 11:21
可以说是新型的方式吧,不卷入或者牵连太多,但是互相发现。我觉得挺好的。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8 11:57
<p>唉,其实在我讲的格里尔逊那个年代企业和导演之间就有这种合作模式了。</p><p><font color="#ff0000">格里尔逊(1898~1972)<br />Grierson,John<br /><br />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898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迪恩斯顿,1972年2月19日卒于巴斯 。1926年他为纽约《太阳报》写影评,论述R.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先使用纪录片这一名词。1928年,英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漂网渔船》。此后他以更多的精力提倡纪录片运动,并吸收有志于写实主义的艺术家参加进来。在他的倡导下,1930~1933年,他们拍摄了大约100部纪录片,涉及 范围极广。1935年,格里尔逊导演拍摄了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纪录片《锡兰之歌 》。1941年他为加拿大拍摄的《丘吉尔岛》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评论家认为,他是以社会学而不是以美学角度来看待电影的。</font></p><p><font color="#ff0000"><font color="#000000">其实冯兵那个帖子就像尚方说的根本没必要跟他扯那么多,因为重点不在他说的那,我也明白重点在于电影,在于那台摄影机。而且我在最开始也没指出问题的要害,冯兵下的广告片定义根本就是错的。你说的那些我觉得已经很好的完结那个帖子了!(那么一个狭隘缺爱的人他能消化什么东西呢- =)</font></font></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17:14
<p>这就是一篇软文。</p><p>自慰吧。。</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9 17:4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09 17:14:49的发言:</b><br /><p>这就是一篇软文。</p><p>自慰吧。。</p></div><p>没有人说它不是软文。但是我写的不是。我并没有赞同它,我们只能去整体看,部分的借用一些具有一定事实性的叙述部分作为参照。作为纪录片的功能性,其社会宣传,对公众的商业作用也好,艺术作用也好,如果你硬要把两者分开的话,所以众说不一,但是作为手段,作为效应,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希望您不是只为了发泄你的某一部片子的念念碎,如果只在念念碎,真是没什么营养。鱼片说的不错,如果能很好的结合,商业并不比艺术掉份儿。商业的运作上的诸多环节的确没有您想象的那么“艺术”,可是艺术是什么呢——达利说愿意为别人复制他的画上签名,为什么不呢,他说;毕加索说谁告诉你我不能模仿自己画画——这个问题不是您用“自慰吧”就可以搪塞掉的。 </p><p>如果有人说《24城记》是艺术为先的,请问是贾樟柯说的么,如果宣传如是说,作为一个策划文案的您,竟然也会当真。作为一部纪录片,难道因为房地产商合作和投资,就应该被剥夺参加电影节的资格么,难道电影节的选片人员和评委竟然愚蠢到没有发现您发现的惊天大真相——这是一部广告片?!又有谁告诉你只有艺术片片才能去参加电影节…………………… </p><p>您就去西奈山上喊西奈吧(……艾基基让我感觉犹如头顶青天,感激艾同学)</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17:51
<p>还有别动不动就说谁狭隘,网络情绪。。摄影机下的东西多着,不是你们把一个人先“高大全”一翻,然后集体自慰,向这个致敬那个致敬,别扯淡了,所有接触华润的广告人员都会很明白,也都很鄙视这个片子。。广告片不是我定义的。。你的问题是没有把电影是平台还是手段分清楚。。创意的核心是谁,艺术的主体是谁。。</p><p>李敖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她带着女朋友扔给乞丐100块钱。。解释有很多</p><p>1.她女朋友说他很有善心</p><p>2.他说其实我只想在乞丐面前摆阔。,。</p><p>《电影鸭》里同样有这样的情节,其实拍电影的人只是把镜头摔破了,然后电影委员会就说他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对社会的控诉。。</p><p></p><p>假若这个片子是贾自己有了创意,然后去找华润,把自己的电影,当一个广告平台,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电影情感,向xx致敬,那他的行为是值得赞许的,就好象《变形金刚》,同样有很多广告,但只是在电影的平台上发布,而且不影响剧情,但情况相反,华润先通过广告公司的创意,去找贾拍,贾的角色是按照华润的安排和广告公司的创意,去执行,他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在电影圈内找资源:演员,摄影师,化装,同时配合华润企业宣传。</p><p>在你们这些脑残看来,好象最重要的是镜头,你们看到的永远是最后的效果。而在你们脑残的眼睛里,觉得他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那实在太搞笑了,<strong>广告片的禁忌并不会写在画面里</strong>,你永远不知道画面如果脱离了广告商会变成的另外一种可能是怎么样的,而你所看到的画面,也不是贾<strong>“主观意愿”</strong>去完成或表达的,但是这样的画面通过你们这些人解构,就有很多可笑的东西出来(就好象李敖说的那个故事)。</p><p>我觉得你们这种方式,其实跟现在17八岁的小女孩葱白韩国偶像是没有本质区别,首先将一个人高大全,然后关于他任何的人性污点的觉得不可接受,而在我看来,他还是个人,他做这个很正常,只不过,拿去参加电影节很不厚道。。</p><p></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17:55
<p>为什么说他不厚道,首先,这个创意是广告人员的,不是你贾一个人的,你有什么资格去参加,只不过是,广告人员的创意归华润所有,所以华润想扩大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参加电影节了。。</p><p></p><p>所以,接受媒体的采访。。扩大电影的影响,就是扩大华润的影响,贾就是华润请来的一个软性代言人。。。懂了吧,但别谈艺术。。他没资格。。</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59746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9 18:06
<p>别人叫杜尚你也来参展吧,杜尚就寄了个小便池过去,这个故事你也知道的吧。</p><p>我要说的是请把一个事件整体来看,无论它引发出来的在人们这得出来的是正解或者误解,只要在正解或者误解的轨道上能够延伸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我也要学学达利大叔的口气了,为什么不呢。</p><p>你举的李敖的例子,恐怕你还可以更多角度的去理解吧。为什么不再多解构解构。人们说候导您长镜头好,候导说我那是没钱请专业演员,这个事例你认为只是在说人们的误解吗,你想去嘲笑一番,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赞美候导的人吗。有些东西是意外的,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意外而感到惊讶,有的时候嘲讽当然也不全是恶意,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促使自己更多的思考,让自己不被假象所迷惑。</p><p>放轻松一点,放轻松一点。</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9 18:10
<p>诶,我们没说他艺术,有谁告诉我们参加电影节他就艺术了,拿了奖就艺术了……</p><p>艺术有那么大不了吗。你除了华润,你还知道什么。</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8-7-9 18:10
<p>我是觉得还是大家都看了之后再讨论吧,冯兵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和你的广告公司受委屈了.深表同情.</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8-7-9 18:1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8-07-09 18:10:39的发言:</b><br /><p>我是觉得还是大家都看了之后再讨论吧,冯兵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和你的广告公司受委屈了.深表同情.</p></div><p>我真是笨诶。我也很同情他和他的广告公司。</p><p>哎哟,难怪打工都想着自己单干,自己当老板。也难怪编剧都想着当导演,演员也是演而优则导,嗯嗯,聊表同情。</p><p>你的确就知道华润。</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59928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20:3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8-07-09 18:10:11的发言:</b><br /><p>诶,我们没说他艺术,有谁告诉我们参加电影节他就艺术了,拿了奖就艺术了……</p><p>艺术有那么大不了吗。你除了华润,你还知道什么。</p></div><p></p><p>你想说什么……谁说的伪纪实……</p><p>看到我就想笑,若不是因为我看到网刊为一个广告片付出那么多心血,我也懒得说……</p><p>当然,以你的性格,你也可以高呼:我花心血是我的事情,关你x事,那另当别论,我从来不阻碍人家意淫</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20:3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8-07-09 18:10:39的发言:</b><br /><p>我是觉得还是大家都看了之后再讨论吧,冯兵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和你的广告公司受委屈了.深表同情.</p></div><p>请谈论电影本身吧,你不知道什么叫广告,所以更不配提广告公司。。。。我觉得在你同情的时候最后先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免得让人笑话。</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64312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9 20:5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8-07-09 18:06:47的发言:</b><br /><p>别人叫杜尚你也来参展吧,杜尚就寄了个小便池过去,这个故事你也知道的吧。</p><p>我要说的是请把一个事件整体来看,无论它引发出来的在人们这得出来的是正解或者误解,只要在正解或者误解的轨道上能够延伸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我也要学学达利大叔的口气了,为什么不呢。</p><p>你举的李敖的例子,恐怕你还可以更多角度的去理解吧。为什么不再多解构解构。人们说候导您长镜头好,候导说我那是没钱请专业演员,这个事例你认为只是在说人们的误解吗,你想去嘲笑一番,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赞美候导的人吗。有些东西是意外的,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意外而感到惊讶,有的时候嘲讽当然也不全是恶意,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促使自己更多的思考,让自己不被假象所迷惑。</p><p>放轻松一点,放轻松一点。</p></div><p><strong>主观的创意和被迫的实施</strong>。。两码事。。懂吗?你别逃避这个问题了行吗?侯导要是主观地想通过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自然艺术,如果是没钱,那是被迫实施,你也说他艺术?可笑之至! </p><p>老贾主观地去创意“变迁”这个主题吗?我告诉你,没有,因为这个创意是广告公司想出来的,找他是因为他的手法和公司的形象是一致的,就好象写华润文案时笔调不能太痞,也不能太小资,而是要沉稳,贾的笔调跟华润的公司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才建议找他,二是他的知名度,能在市场上形成反应。 </p><p> </p><p>别扯意外好吧,我们公司四十几号人看着呢?还可能? </p><p>这件事很简单 </p><p><strong>就是贾收了钱,为华润拍了一个广告片,然后在媒体上以艺术的名义宣传这个片子,但其实是部垃圾……</strong> </p><p><strong>而你们以贾樟柯的习惯思维去解读这个片,还谈论得津津有味,就好象是,名人拉出的屎也是香的。。。</strong> </p><p>你们还要从生物的循环体系以及屎在大自然中发挥的重要功用等多方位分析论证,甚至不惜用理论来说明……但真实是,他吃饱了,只是拉了驼屎。。就那么简单。。</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608400[/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8-7-10 09:24
<p>我就不明白了,我和边河还都没看过电影,哪里发帖谈论了更别说解读(或者带有感情色彩的褒贬)?开的帖不都是反反复复你始终在强调你们广告公司和贾的利益纷争,就算他剽窃也好盗用也罢,你们哪怕可以对簿公堂或者其他有效途径沟通解决.</p><p>边河转北电老师北太西的帖子已经把观点明确了,华润贴贾氏标签借鸡下蛋,有非议很正常.商业和艺术的二元对立都捣腾几辈子了也没有谁能分清孰是孰非,何必在这里死钻牛角尖?</p><p></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653417[/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10 15:59
<p>我觉得你挺搞笑的。</p><p>电影本身就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哪来的剽窃?</p><p>别妄谈商业与艺术的二元对立,你不懂。</p><p>你自始自终都把矛头对上我,我们广告公司,我受委屈,我们广告公司受委屈,边河则说我有网络情绪,鱼片则说我要爆内幕。。统统这些,我觉得很奇怪,很搞笑</p><p>从来没有涉及我谈论的核心:<strong>贾柯樟</strong>。。<strong>24城记电影本身</strong>,以及作为一个基本的人之要素:<strong>人品</strong>。。当他在媒体面前假装很诚实地接受采访的时候,根本就与艺术无关,,</p><p>我不知道什么力量让你们那么理直气壮,即使没有看电影,也能毫无顾及地转这些5毛帖过来,而且调子都非常高,就跟边河说的,你要不不在这帖子下谈艺术,我都觉得跟你谈是掉价。。。这,,非常。。非常。。搞笑。。</p><p>这片子最大的艺术是把贾从神变成人,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活着就可以无耻。。</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67747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8-7-10 16:1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09 17:55:47的发言:</b><br /><p><strong>为什么说他不厚道,首先,这个创意是广告人员的,不是你贾一个人的,你有什么资格去参加,只不过是,广告人员的创意归华润所有,所以华润想扩大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参加电影节了。。</strong></p><p></p><p>所以,接受媒体的采访。。扩大电影的影响,就是扩大华润的影响,贾就是华润请来的一个软性代言人。。。懂了吧,但别谈艺术。。他没资格。。</p></div><p>你在这摆什么谱,装什么爷,明明你自己死乞白赖地嚷嚷,说你受委屈还冤枉你了?</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10 16:30
<p>别猜测我是怎么样的……那样更搞笑。。还没什么意义</p>[em07][em07][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678882[/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8-7-10 18:48
怎么说呢,我从心底来说支持华润,而且华润已经不止一次为艺术买单,或者说艺术为华润捆绑销售。好像去年华润在成都的凤凰城楼盘就是将售楼部转化成了美术馆吧,先不论这个美术馆值不值得嘉许,但这部分投资商就是对艺术可能有点儿兴趣,但又不知道怎么支持艺术,只能猴急的压下去,现在这样做的已经俨然不是一家地产,龙湖,证大,恒大也早就介入了艺术产业了。<br />前面尚方说到的艺术与商业的问题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讨论,这个其实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在大家还没有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解,直接混入这个混沌的讨论中的时候,还是换个话题讨论一下吧。<br />《二十四城》是不是广告片,我暂时保留看法,我觉得可能它还没有广告片单纯,可能双方还是都想做点儿“艺术”,你们说是吧,我觉得电影节评委也没傻雀到看不出这是个地产商暗箱操作与导演媾和的案例吧。况且,没有任何一条标准,明确指示了,导演不准以地产的名义“艺术”,是吧。<br />这样吧,我觉得如果大家继续想讨论,谁给个副标题,谁给个案例,电影史上,哪些片子可以证明,纯艺术的,无投资的就一定比商业的,有操作的片子好?<br />好像没有吧。<br />冯兵,你的发言,我从上看到下,你第一个帖子就跟错了,边河在和你谈的,并试图通过转帖让大家讨论另外的问题,你怎么老在《二十四成》和贾樟柯的猫腻里盘旋?至于你后面的发帖,有一定道理,数业有专攻,我对广告知之甚少,确实不知道广告片能蕴藏这么多的魔力,但我敢肯定的告诉你,单纯推销模式的广告片做不了媒体的主角,曾经妄图做过主角的,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你自己都默许了,广告不可能做没有主角的文案,是不是?<br /><br />还有,我想问问,贾樟柯是纪录片导演??我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他什么时候拍了纪录片?<br />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8-7-10 18:52
还有,请冯同学。明确一下,电影,纪录片,广告片。<br />你怎么能说电影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应该是广告片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好不好。<br />另外,纪录片是电影吗?<br />在我看来,纪录片就是个发展进行状况,根本就无法作为一种手段,现在就开始作总结有点儿为时过早吧。当然了,电影,艺术都在发展,但纪录片的工具都还没有齐备,怎么就能作为一种手段了呢?<br />我一直就质疑那些以纪录片作为手段的艺术家,真是很傻很天真。<br />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8-7-10 19:40
<p>需要明确的概念太多,电影,影像,视频,纪录片,广告,影视广告。</p><p>另外贾起家就是拍的纪录片。。。。。</p>
作者: 胡搞搞 时间: 2008-7-10 21:4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09 17:51:42的发言:</b> <p></p><p>假若这个片子是贾自己有了创意,然后去找华润,把自己的电影,当一个广告平台,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电影情感,向xx致敬,那他的行为是值得赞许的,就好象《变形金刚》,同样有很多广告,但只是在电影的平台上发布,而且不影响剧情,但情况相反,华润先通过广告公司的创意,去找贾拍,贾的角色是按照华润的安排和广告公司的创意,去执行,他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在电影圈内找资源:演员,摄影师,化装,同时配合华润企业宣传.</p></div><p>这让我觉得,世事真绝对。</p><p>于是想到了上面的概念问题:分那么清楚,何苦呢?</p><p>如果把这理解成一个命题作文呢?</p><p>贾“文笔好”,命题作文就是写得还可以,不能因为是命题就不能参加作文大赛吧?</p><p></p><p></p>
作者: 胡搞搞 时间: 2008-7-10 22:19
<p>呃,好无聊啊。</p><p>想想后来奥逊伯为了搞钱拍片不停不停的给别人做演员,贾能借这点钱拍个还说得过得片,留点钱拍下个片,和地产商搞好关系,开一条一类路为下个片搞钱,不是挺好。</p><p>工厂的变迁不值得一拍么?</p><p>老工业重工业厂,老工业城重工业城的兴衰变迁,是个很少人提及的点。有时候一个城市就是有一两个重工业厂支撑的,然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人都停薪留职,然后下岗,接着一整个城市的人都没了饭辙,都开始搞个体,跑很便宜的出租,做廉价服装皮鞋的小商贩,然后供当地新建廉价房。东三省有很多城市,没有哪怕一个支柱产业,又没有资源可以贩卖,大家都隔三岔五的换营生想着怎么来钱。太压抑,且无望。</p><p>常觉得北京和我儿时的记忆太不相同,空气中的味道都不同。好像不只是因为大院的没落,也因为重工厂的没落。首钢,早在搬迁以前,就开始物是人非了。然后整个北京都逐渐变了。</p><p></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11 00:4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胫骨</i>在2008-07-10 18:52:04的发言:</b><br />还有,请冯同学。明确一下,电影,纪录片,广告片。<br />你怎么能说电影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应该是广告片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好不好。<br />另外,纪录片是电影吗?<br />在我看来,纪录片就是个发展进行状况,根本就无法作为一种手段,现在就开始作总结有点儿为时过早吧。当然了,电影,艺术都在发展,但纪录片的工具都还没有齐备,怎么就能作为一种手段了呢?<br />我一直就质疑那些以纪录片作为手段的艺术家,真是很傻很天真。<br /></div><p>我说的电影,仅是指本贴讨论的《二十四城记》,有点歧义吧! </p><p>他叫我去看完电影再说,我说,电影是广告策略的一部分,没有必要看。 </p><p>关于记录片这些东东,你还是请教两位斑竹。。</p>
作者: 小智 时间: 2008-7-11 12:0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09 20:58:42的发言:</b><br /><p><strong>主观的创意和被迫的实施</strong>。。两码事。。懂吗?你别逃避这个问题了行吗?侯导要是主观地想通过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自然艺术,如果是没钱,那是被迫实施,你也说他艺术?可笑之至! </p><p>老贾主观地去创意“变迁”这个主题吗?我告诉你,没有,因为这个创意是广告公司想出来的,找他是因为他的手法和公司的形象是一致的,就好象写华润文案时笔调不能太痞,也不能太小资,而是要沉稳,贾的笔调跟华润的公司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才建议找他,二是他的知名度,能在市场上形成反应。 </p></div><p>哦,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要发话,身为在420厂生活了20年的小青年,我认为我可以为“变迁”这个主题作证。这个既不是老贾想的也不是广告公司想的(况且我不认为一个破广告公司的创意有多么高尚),这是“历史”,是我们这里活着的人的所经历过的,它已经沉淀在这里了。我只知道贾樟柯经常采访我们这里的人,并没有听说是广告公司。你这仅仅凭着你一脑子的主观猜测在臆想。前几年420厂就在实行改制,后来才来了个华润。是先改制后变成的房地产,谢谢!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历史我可以奉陪到底。 </p><p> </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09 21:31:21的发言:</b> <p>5.楼盘跟工厂一样,一个字,细,细还得要有讲究,建筑立面、社区配套、房型、装修、小区环境、物业服务,要多全有多全,就两字:奢华,最好来一组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老头老太甭管多大,一律弄成两鬓斑白,特有修养特有气质,男的西装笔挺,到哪都一豪华轿车伺候,女的意气风发,一身职业装,拿LV手袋,有事没事就提着手袋在空旷地转个轻舞飞扬的样子,满脸的幸福相</p></div><p>我就这样说吧,四月份我下楼看到贾樟柯的时候,他在拍一栋5层高的小楼房,这栋楼原来是学生宿舍,旁边是几栋红砖瓦房,地震以后变成了危房,外面是立交桥,对面可以拍到420厂。他和他的剧组蹲在一个树下的小角落,旁边是一堆发臭的垃圾桶。其他拍摄的地方我没看过,没有发言权,但是我准确明白地告诉你,在原420厂的地点,现在华润的楼盘还没有修好!还没有你这个脑残给我看清楚了!厂区大部分地方都还空着,除了树就是废弃的厂房。即使是远在新都的新厂区,楼盘也只建到一区,但是那里的楼盘不是华润!我不知道你这些想象是怎么产生的,我只想说,你连420厂都没看过电影更不用说,那么你哪来的这么多凭空捏造?跟事实不相符合,让你的理论们见鬼去吧。</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11 15:58
<p>小智,你想表达什么?历史当然你提不提他都存在阿?也没有人跟你抢,你急什么,广告创意是:当如何用这个历史去往华润脸上贴金。记住,贴金才是重点,除了你这样的当地人,没有人在乎你的历史,华润不在乎,广告公司不在乎,老贾也不在乎,全国老厂多到海去了,老贾要在乎也在乎山西的吧,当然我也不在乎,所以不奉陪你谈历史。但从你对这段历史那么激动的表现来看,我认为这个广告创意非常一流,一针见血地表达了买房的人在乎的是什么。</p><p>采访你们那里的人是老贾的工作,提出领演城市变迁是广告人的工作,需要历史来往自己脸上贴金是华润的工作,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你们当地人服务,目的是,要让你们买房,心甘情愿的掏钱。</p><p>我5说的楼盘,仅仅是说拍摄新楼盘,而且说明了是猜想,当然是凭空臆造的。</p>
作者: 重塑雕像的权利 时间: 2008-7-12 11:10
<p>冯兵你要说就照点子上说,你把这个事儿说透,别扯那些概念,你这样儿显摆就没有必要。那些在这儿也用不上,你就是看怎么能拿这些把别人说倒。</p><p>你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去质疑名人,他们本身没有错。也不能一棍子都打死说什么名人没好东西,这难道不是在表现你的狭隘么?贾樟柯在北大的演讲有一句话说的就很好,人要努力去打破自身的限制,这就是针对狭隘。并不是说名人拉的屎都是香的,而是应该想想人家之所以成为名人自有它的道理,你有本事拍一个《站台》,拍一个《三峡好人》我看看,你愿意去关心那些人么,就你这觉悟我也不指望你能把镜头对准那些半死不活的人。要真那样儿那大众也去追捧你了,你现在连基本的作品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跟人家比,空谈都是,这是另外一个层面,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谈论这么大的问题。你以为你不商业,你以为人家都是哈名人哈偶像哈超女哈日哈韩哈美就自个儿特立独行而且比谁都清醒?商业上的事儿归商业那一套,电影儿归电影儿,不要老一锅烩。这谈到最后实际上已经不是交流了,不是辩论了,就是想法设法儿挑刺儿,看怎么把对方驳倒,这就不对了,变味儿了,没必要再谈了。</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832663[/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鲟苗 时间: 2008-7-12 11:57
嗯,不要光说不练。
作者: 胡搞搞 时间: 2008-7-12 14:0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兵</i>在2008-07-11 15:58:08的发言:</b><br /><p>我认为这个广告创意非常一流,一针见血地表达了买房的人在乎的是什么。</p></div><p>是什么?</p>
作者: 冯兵 时间: 2008-7-12 15:0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重塑雕像的权利</i>在2008-07-12 11:10:42的发言:</b><br /><p>冯兵你要说就照点子上说,你把这个事儿说透,别扯那些概念,你这样儿<font color="#ff0033">显摆</font>就没有必要。那些在这儿也用不上,你就是看怎么能拿这些把别人说倒。</p><p>你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去质疑<font color="#ff0033">名人</font>,他们本身没有错。也不能<font color="#ff0033">一棍子都打死</font>说什么名人没好东西,这难道不是在表现你的<font color="#ff0033">狭隘</font>么?<font color="#ff0066">贾樟柯在北大的演讲</font>有一句话说的就很好,人要努力去打破自身的限制,这就是针对狭隘。并不是说名人拉的屎都是香的,而是应该想想人家之所以成为名人自有它的道理,你有本事拍一个《站台》,拍一个《三峡好人》我看看,你愿意去关心那些人么,就你<font color="#ff0033">这觉悟</font>我也不指望你能把镜头对准那些半死不活的人。要真那样儿那大众也去<font color="#ff0066">追捧</font>你了,你现在连基本的作品都没有你拿什么去<font color="#ff0033">跟人家比</font>,空谈都是,这是另外一个层面,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谈论这么大的问题。你<font color="#ff0033">以为你</font>不商业,你以为人家都是哈名人哈偶像哈超女哈日哈韩哈美就自个儿特立独行而且<font color="#ff0033">比谁都清醒</font>?商业上的事儿归商业那一套,电影儿归电影儿,不要老一锅烩。这谈到最后实际上已经不是交流了,不是辩论了,就是想法设法儿挑刺儿,看怎么把对方驳倒,这就不对了,变味儿了,没必要再谈了。</p></div><p>你,不行,太浮!</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846566[/lastedittime]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