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已修订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俊华    时间: 2008-8-6 15:32
标题: 已修订
本帖最后由 冯俊华 于 2010-9-29 21:59 编辑

已修订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8-6 16:55
<p>整个的气场很浓,很快就能进入进去。结尾很提神,有些东西是故意缩的吗?觉得可以把它们好好的拽一拽。</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8-6 22:28
<p>补充一下:</p><p>最开始的去剁手指的段落,让人物和小说的内环境都显出了粗鲁和强横的状态,但是在叙述上,从剁手指之后突然跳到了小镇生活,“我”开始和一个姑娘开始互相交往,这样的跳跃使得小说的视角变化的很快,我在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期盼“我”能够突然显示出剁手指时的那种血腥。但是作者很稳,写到最后,也没有继续那种血腥,最后的血腥其实只是一个玩笑。小说里的剁手指、第一次见到姑娘、菜市场的疯婆娘和最后结尾的人头,很有戏剧性和那种乡土小说特有的土腥味儿。但是为了维持小说的短平快的风格,这些段落都有些不够过瘾,写的保守了些。但是这可能也不是瑕疵。</p>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8-8-7 13:1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亢蒙</i>在2008-08-06 22:28:19的发言:</b><br /><p>但是这可能也不是瑕疵。</p></div><p>我也觉得不算。这篇并不“保守”,自始至终的克制我觉得反而很可贵,不在恐怖小说的那种“刺激”效果上用力。但还是有几处让我有想吐的感觉! </p><p>另外开头和结尾都很漂亮。亢蒙提到的结尾的那个对血腥的玩笑我觉得很聪明。</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8-7 16:05
<p>喷白肉沫、拨奶头、那鱼,没有这三个东东,一点也不仿碍情节的进展,而且,将会提升这篇更高一个品挡。</p><p>很牛的一篇。</p>
作者: 鳜膛弃    时间: 2008-8-7 23:32
<p>第二人称的效果出乎我意料。比第一人称好多了。但我觉得为了叙事感的加强,具体到某些地方,在人称上还是可以再琢磨一下。一个使用第二人称的小说,实际上让人产生通篇是“对白”的感觉,因为它其实是一大篇一个人(作者)对另一个人(读者)讲的话。比如“岛小,你们很快逛了一转。”复数这个因素的出现,其实是极好的转换人称的机会,但作者没有抓住。这句如改成:“岛小,两人很快逛了一转。”那么,不但加强了叙事感,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觉的。<br />小说我细读之后觉得非常好,想象毫不张扬,荒诞的感觉终始存在,却一直不漫延,不泛滥,更不随意打乱正常的日常秩序。这既是一种克制,也仿佛是因为作者掌握了合理的调配比例:知道日常生活中奇遇和不足为奇之事是按怎么的比例发生的,大奇遇和小奇遇各自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各种性质的事件在生活之中穿梭,出现得如此自然,然而人物的命运细微的改变却在这种自然发生的事情中显示出了变异般的离奇。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不可思议的命运是由合情合理的一连串事件促成的。关三哥的出现和爽约,这种看似叫人琢磨不透的因素,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合理的离奇”。<br />很多地方还是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尽管这篇的语言已经极大地远离了西方语言习惯和逻辑,我可以说是非常纯正的汉语,特别是在一些单字动词的运用上,但在人物命运安排上,还是会让人有些“卡夫卡式”的联想。比如主人公失去工作的安排,就不能不让人想到《美国》中卡尔的失业和以荒唐的理由被亲人抛弃和驱逐。不同的是,冯俊华的方式比卡夫卡稍为缓和一点。</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812329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8-8-8 17:10
<p>好久没看到这么让人解气的小说了。通读下来最大的感触也是它的“合理性”,这一点鳜膛弃已经解得非常好了,而且不只停留在感受上,还说出了更多属于大局观的东西。摘一个我喜欢的细节:“你往后跳开,她就很珍重地迈出半步护住身子”。对“珍重”这个词的使用本身就足以说明作者对用词的珍重,在处理荒诞的场面时肯定多少会涉及那些开合比较大的动作,怎么让人信服,怎么避免突兀,怎么给画面去噪,这一篇给人的感觉是举重若轻的,不光是从语言上,还有整体的气息的调配,都给人启示。</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8-9 08:34
<p>又读了一遍。</p><p>我们把握一些事的时候,手、脚、腰,甚至把脖子上的那几根筋也用上了,但还是觉得没把事做完做到位。可冯俊华这篇,他只用了两个指头,轻轻一捏,就拈起来了。[em17]</p>
作者: 冯俊华    时间: 2008-8-10 04:01
<p>谢谢批评的各位:)</p><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鳜膛弃,你的意见我要好好想想</font></p>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8-8-10 09:53
<p>语言有面面俱到的张力,但在它背后,或者说在空白处,又体现着严谨,这种严谨拒绝人为的痕迹,简洁、宁静却又全面,或者说,这种严谨就是全面的有形替代,它,可能是“形式”,这种形式好似自我繁衍而成,带有“顺应”的性质,顺应什么呢,我不知道,但至少消除了语言被当成“工具”使用的可能,是合理的,而且第二人称的运用活跃了内里的空间,也清晰了。</p><p>至于卡夫卡,我觉得作者从他那里吸收了至为关键的营养。有些大家认为古怪的地方,那种合理的过度,我觉得需要靠心理作用才能完成,当然心理作用也属于语言范畴吧。</p><p>先说这么多。</p>
作者: 让    时间: 2008-8-10 13:04
<p>故事的背景和读者隔着长距离,作者没有铺陈道具迷惑读者,却又是魔术师一样用第二人称,赋予读者一种在场感,将读者拉进故事里去猜测、去分享,去完成所有。其间的首部分最为玄乎,是说主人公从一场日军小规模的屠杀中得以全身而出么?而作为在省城读书的人又如何驴马不分,并且有着不可思议的勇气。诸如拦住太君问是马么,又或是从死人堆中剁了手指拿戒指,作为读书人,纵使穷困潦倒,难道不能斯文点拔出戒指呢。或许当时太慌张。但结果又显得主人公“你”一点也不后怕,直去了当铺。此后便是在米行、店铺之间,莫名其妙得了一位落难大小姐的宠幸。如鳜膛弃所言,荒诞的感觉终始存在。我倒是好奇,活在现下的作者,因了什么而写起这么个天马行空的故事。而且,读者看到的还只是故事之一。读了几遍,最喜欢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点神奇。</p>
作者: 家童    时间: 2008-8-11 01:54
谨慎的语言当中,一些个别词汇出现的很有意思。小说整体浑圆,却似乎有些紧,我觉得中间部分可以再稍微拉一点。<br />结尾死亡的玩笑与开篇血腥场面,中间却是祥和的小镇生活,转换的也较为可靠。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8391854[/lastedittime]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