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皮里阳秋:T. S. 爱略特的《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05 标题: 皮里阳秋:T. S. 爱略特的《标准》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 翻译:王敖 (欢迎交流, 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
皮里阳秋:T. S. 爱略特的《标准》
T. S. 爱略特的《标准》杂志从一战后不久办到二战前夜,或者,也可说是在爱略特两次重要的消沉之间。这两种时间划分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1921年爱略特陷于神经性的崩溃的时候,关于资助他提议的刊物的商业谈判被迫暂停;正是在此疾病的康复期间他写出了《荒原》。尽管他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婚姻不幸有关,它也同时反映了《荒原》所表征出的战后的文化危机。 那时19世纪的学说—浪漫派的人文主义,自由派的个人主义,社会进步的梦想—仿佛都未能从战争中幸存;而爱略特和他欧洲的现代主义同侪一样,为精神幻灭而深感沮丧。重要的是,这也提出了在丧失了养育他们的遗产之后如何写作的问题。
这种两面神式的时间性处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其中人们回归到现代之前的资源之中,以期向后运动而进入一个完全超越了现代性的未来。现代之前,在爱略特的诗中事关渔王和丰产崇拜;在他的散文中则是一个关于古典秩序,保守党的传统主义和基督教会的问题。然而在这两种写作中,一种已经不足为信的个人主义必须屈服于一种更加全体性的存在形式,粗略地说来这发生在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让位于它的国际垄断版本的时候。不论是作为被杀的神还是顺从的基督徒,拥有一个自我的要义就是要放弃自我。而正是浪漫派的人文主义的异端主张我们应该培育而非放弃自我。 “传统”是诗人必须永恒地为其放弃他的自我的那种秩序,而写一首诗包含了对个性的消灭而非肯定。爱略特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哲学家布拉德雷(F. H. Bradley),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对自主的自我的解构者,这并非偶然。从一个无根的,性向暧昧的美国移居者变成一个有型有款的伦敦的银行业者,他自己的自我版本就曾经很有问题。
与布尔什维主义的战斗事实上是这个杂志根本方针的一部分,并且也许是导致它衰落的部分原因。爱略特写到,一战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俄国革命;而且他明确地把它和拉丁文明之间的冲突看作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一场精神战争。叶芝同样这么想:如果说欧洲精神需要复兴,那是因为布尔什维主义首先在东方爆发了。《标准》尤其是对正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力量的一个回应。爱略特敬慕这种信条,正如我们能想象教宗派尔斯十二世(Pope Pius XII)暗地里敬佩斯大林。他在该杂志中不止一次称赞共产党主义的正统观念,道德信念和深深根植的原则,并且显然把它视为值得他注意的很少几个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之一。作为一个保守党的反动分子,他自己和政治左派一样反对“财政独裁”和经济的拜物教。的确,他对同时代的大多数保守主义者的看法多少和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对撒切尔的支持者的看法一样:他们是穿着传统的保守党外衣的,把自由提升到秩序之上的自由派。但或许共产主义也为这个杂志的结束起了它的作用,因为在共产主义的三十年代结束前,战争已经隐现,它的贵族的,英国天主教的古典主义招牌注定不再显得特别重要。当写出《基督教社会的观念》(The Idea of a Christian Society) 的爱略特提倡顺应季节的韵律而生活的农村社会的时候,希特勒的军队正开进波兰。
哈丁并不试图否认爱略特的“精英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可是他也许低估了这些究竟有多肮脏。无论如何,他的确强调了《标准》的相对开明,比如它积极殷勤地对待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沉默地热心于梅纳德·凯恩斯,而且在它的最后阶段发表了奥登,史本德和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他的研究由这些部分组织起来:调查这个杂志和周围其他期刊之间的复杂关系(《阿德尔菲》<Adelphi>,《现代文学日程》< Calendar of Modern Letters>,《精研》<Scrutiny>和《新韵文》<New Verse>);通观其文化政治;研究它的五位主要评论家的作品。 这种方法会有把《标准》埋在其他杂志的记录,宗派的争吵和评论家的传记之下的危险;但其优势在于阐明了《标准》的供稿者在政治上和美学上何其多样。它的最经常出现的书评人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是一位出身于哈利法克斯孤儿院的超现实主义者和无政府—工团主义者, 而温文尔雅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包那梅·多布里(Bonamy Dobrée)则在哈里伯里和剑桥受的教育,他是一个斯特拉奇(Strachey)和吉卜林,纯文学至上的轻浮和公立学校的栋梁的奇怪混合体。如批评家约翰·彼德(John Peter)所说,“《标准》的一些部分类似于《书写板》(Tablet)杂志的副刊—而其他的部分令人费解地挤满了马克思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
本文是Terry Eagleton为詹森·哈丁(Jason Harding)的《〈标准〉:战争间的不列颠的文化政治和期刊网络》(The ‘Criterion’: Cultural Politics and Periodical Networks in Interwar Britain)一书写的评论, 发表于2002年9月19日的《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后收入作者的评论文集《持异议者: 关于费什,斯皮瓦克,齐泽克和其他人的批评文章》(Figures of Dissent : Critical Essays on Fish, Spivak,Zizek and Other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