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再见黑蓝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子园 时间: 2008-8-23 08:01
标题: 再见黑蓝
<p>各位朋友,</p><p>我决意离开网络,离开论坛,回归生活。</p><p>我之所以离开网络,是因为我要学习日语和法语。与此同时,我需要重温莎士比亚和李白,我下一个目标是密尔顿和杜甫。这些都需要专注。</p><p>我曾经加入录入小组,可这个诺言也不可能兑现了。对不起!</p><p>我保证:我以前不是以马甲的方式进入论坛的,以后也不会。</p><p>这里有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他们的帖子我很仔细地读过——读经典时我形成了研读的习惯。临走之余,我只有一句忠告:诗歌和翻译需要刻意,只有刻意,才能自然,才能自如。感谢大家给我的快乐,以及忧伤,我会永志不忘。</p><p>再见黑蓝!各位保重!</p><p>李子园</p><p>2008年8月23日</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945127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家童 时间: 2008-8-23 09:05
好伤感啊。真的想离开的话,祝你愉快。
作者: 欧阳费劲 时间: 2008-8-23 09:09
<p>[em01][em01][em01]</p><p>费劲!要走就走,发什么声明!</p>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8-8-23 09:36
<p>这里是黑蓝生活版——欢迎你回来分享乐趣,分担无聊。</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3 09:50
<p>:)网络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譬如古代没有网络,可是诗经、全唐诗上的诗歌你不妨理解成网友贴的帖子,有主ID写的,也有马甲写的;钟嵘、严羽的品论你不妨理解成版主回的帖子,"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你不妨理解成搞笑帖,韩愈啊你不妨理解成是板油李白和杜甫的粉丝,而西方诗歌不妨理解成国外网站。。。。。王勃溺水李贺病故什么的也会引来一众网友的哀悼贴。。。</p><p>无论东方和西方,古代只是说没有互联网这个形式,但是网络的原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原本不存在什么虚拟的,互联网不过是给人们增加了一种交流的桥接工具而已。而如果人们的交流是一种虚拟的话,那么即便是现实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虚拟的梦幻。可事实上,你认为那是真的,珍惜那些真的,人生就是真的。</p><p>所以我要送乃两句:看遍古今A片,心中自然无码。。。乃要跳脱出刻意的区分,乃要找到每一分每一秒活在世间的一体化的乃,从而做到无码胜有码。。。。</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9456303[/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3 09:53
人类社会本身正是个巨大的思维互联网。。。
作者: 小智 时间: 2008-8-23 10:41
<p>xiaowu阿姨很喜欢熊啊!</p>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3 1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3 13:1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3 12:00:14的发言:</b><br /><p>悲剧,惨象已使我.....当你看不下去了,不看也是一种方式。</p><p>李兄,你在我心目中就是刘降,说不玩就不玩了。</p></div><p>黑蓝是一种文学生活的方式,喜欢它就待着,不喜欢它就该寻找自己喜欢的地方。如果说对方喜欢的,自己不喜欢,或者自己喜欢的,对方不喜欢,那么要么一拍两散,要么相互迁就。</p>
作者: 子木 时间: 2008-8-23 14:17
<p>我做离开的决心都不是一回两回了。</p><p>其实何必呢,享受生活,享受黑蓝这种自由交流的氛围,不是比任何痛苦且无答案的思索要好么?</p>
作者: 穆楚 时间: 2008-8-23 17:31
再见楼主。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3 22: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3 22:3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3 22:15:44的发言:</b><br /><p>笑兄,你的话我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p></div><p></p>问题是,你不知道哪段话的意思,如果你能说具体,我会告诉哪段话说的是哪些意思。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4 09: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8-24 12:15
真幼稚……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4 12:4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4 09:27:31的发言:</b><br /><p>“所以我要送乃两句:看遍古今A片,心中自然无码。。。乃要跳脱出刻意的区分,乃要找到每一分每一秒活在世间的一体化的乃,从而做到无码胜有码。。。。”</p><p>古今A片,古时候的A片也分级别的么,如果你看AV,不是苍井或者美上等百看不厌的角色,如果是一个新人,岂能看脸就知器官,知上而知下呢?乃等只看见奶等而已,乃能窥一斑乃见豹呢?</p></div><p></p>这是一个借喻,A片只是用来借喻某种人生的赤诚和坦白,用直接的说法就是:李子园兄啊,你把古往今来那些真性情的事情看遍,你的心里自然就不再有任何束缚。。。。你要跳出对善恶的刻意的区分,你要找到你活着的人生里完整的真实的你自己,让那个自由自在的你超越那个陷入成见的你。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4 23: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4 23:3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4 23:03:26的发言:</b><br /><p>笑兄,这就是隐喻阿,女性指引我们前进。</p></div><p>借喻(metonymy),比喻之一,又称转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在句子里。常见的表达方法是直接把A(本体)说成B(喻体)。例如: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这里失足被用来借喻人们所犯的错误或者罪孽,但错误和罪孽作为本体不出现在句子里)</p><p>隐喻(Metaphor),比喻之一,又称转喻(汉语中也称暗喻),。不用“像”或“如”进行关联性的比喻,而是隐含地在本体和喻体间进行相互界定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在句子里。常见的表达方法:A(是)B。例如:世界是舞台,男人和女人是演戏的人。(在这里世界被隐喻为舞台,男人和女人被隐喻为演戏的人。)</p><p>以上部分资料引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9594989[/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4 2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0:1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4 23:51:38的发言:</b><br /><p>笑兄,你能打得开维基阿,那你帮我查查暗喻是什么。</p></div><p>维基没有暗喻的说法,只有“隐喻”(转喻),一般汉语里的“暗喻”就是“隐喻”。</p><h1 class="firstHeading">隐喻</h1><div id="bodyContent"><h3 id="siteSub">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3><div id="contentSub"></div><div id="jump-to-nav">跳转到: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column-one">导航</a>,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searchInput">搜索</a></div><p>一个<b>隐喻</b>是用在比较两个好象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a class="mw-redirect" title="修辞"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AE%E8%BE%9E&variant=zh-cn">修辞</a>的转义。 通常,一个第一个事物可以被描述成作为第2个物体。 以这种方法, 第一个对象可能在很容易从第2 物体能用来描述。 不过,隐喻不是总描述一物体的特性; 有时它由于完全审美原因被使用。</p><p>有些人(通常是<a class="new" title="認知語言學家 (尚未撰写)"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A%8D%E7%9F%A5%E8%AA%9E%E8%A8%80%E5%AD%B8%E5%AE%B6&action=edit&redlink=1">认知语言学家</a>)认为<b>隐喻</b>有认知上的功能,但有些人认为类知类的<b>隐喻</b>以<a title="類比"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1%9E%E6%AF%94&variant=zh-cn">类比</a>一词替代来较为恰当。</p><hr /><table class="toc" id="toc" summary="目录"><tbody><tr><td><div id="toctitle"><h2>目录</h2><span class="toctoggle">[<a class="internal" id="togglelink" href="&#106;avascript:toggleToc()">隐藏</a>]</span></div><ul><li class="toclevel-1"><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E6.AD.B7.E5.8F.B2"><span class="tocnumber">1</span> <span class="toctext">历史</span></a> </li><li class="toclevel-1"><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E9.9A.B1.E5.96.BB.E7.9A.84.E7.B5.84.E6.88.90"><span class="tocnumber">2</span> <span class="toctext">隐喻的组成</span></a> </li><li class="toclevel-1"><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E9.9A.B1.E5.96.BB.E7.9A.84.E7.A8.AE.E9.A1.9E"><span class="tocnumber">3</span> <span class="toctext">隐喻的种类</span></a> </li><li class="toclevel-1"><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E8.88.87.E5.85.B6.E5.AE.83.E4.BF.AE.E8.BE.AD.E6.B3.95.E7.9A.84.E9.97.9C.E8.81.AF"><span class="tocnumber">4</span> <span class="toctext">与其它修辞法的关联</span></a> </li><li class="toclevel-1"><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variant=zh-cn#.E8.BE.AD.E6.BA.90"><span class="tocnumber">5</span> <span class="toctext">辞源</span></a> </li></ul></td></tr></tbody></table><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null[/script]</script><p><a name=".E6.AD.B7.E5.8F.B2"></a></p><h2><span class="editsection">[<a title="编辑段落"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action=edit&section=1">编辑</a>]</span> <span class="mw-headline">历史</span></h2><p>隐喻存在于最早的书写文本,从<a class="new" title="吉爾加美什 (尚未撰写)"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9%E7%88%BE%E5%8A%A0%E7%BE%8E%E4%BB%80&action=edit&redlink=1">吉尔加美什</a>的<a title="史詩"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2%E8%A9%A9&variant=zh-cn">史诗</a>开始--</p><p>"我的朋友,那迅速的骡,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是野地的同伙。我们聚在一起同去山中,与天上的神牛争战并杀了它,并打败了住在Cedar森林的Hambaba。现在何以让沈睡掳掠了你呢? (<a class="new" title="En Trans. Kovacs (尚未撰写)"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n_Trans._Kovacs&action=edit&redlink=1">T. Kovacs</a>, 1989) </p><p><br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p><p><a name=".E9.9A.B1.E5.96.BB.E7.9A.84.E7.B5.84.E6.88.90"></a></p><h2><span class="editsection">[<a title="编辑段落"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action=edit&section=2">编辑</a>]</span> <span class="mw-headline">隐喻的组成</span></h2><p>A. I. Richards 1936年的著作《修辞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的组成有两部分:1.主体<a class="extiw" title="en:tenor"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tenor">(tenor)</a>,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2.载体<a class="extiw" title="en:vehicle"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vehicle">(vehicle)</a>,指的是用来描述意义的凭借。</p><p>"世界是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是演戏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出场及下场。--莎士比亚" </p><p>这句莎翁的名言是隐喻的好例子。此例当中,<a title="世界"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6%E7%95%8C&variant=zh-cn">世界</a>被用来与<a title="舞台"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8%9E%E5%8F%B0&variant=zh-cn">舞台</a>作比较,其目的是用“舞台”较通俗的意义来描述“世界”这个概念,与<a title="中國人"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C%8B%E4%BA%BA&variant=zh-cn">中国人</a>说的“人生如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例中,“世界”是主体(tenor)而舞台是载体(vehicle);而“男人”与“女人”是第二层次的主体,“演戏的人”则是用来描述“男人”与“女人”的凭借。</p><p>第三句则将凭借中的属性投射到主体上。主体与载具类似或相同的属性就是联系两者的地基<a class="extiw" title="en:ground"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und">(ground)</a>。例如,在“人生如戏”的隐喻当中,人生是主体,戏是凭借,而“生、死”和“出场、下场”就是连结两者的地基。</p><p><a name=".E9.9A.B1.E5.96.BB.E7.9A.84.E7.A8.AE.E9.A1.9E"></a></p><h2><span class="editsection">[<a title="编辑段落"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action=edit&section=3">编辑</a>]</span> <span class="mw-headline">隐喻的种类</span></h2><p><a name=".E8.88.87.E5.85.B6.E5.AE.83.E4.BF.AE.E8.BE.AD.E6.B3.95.E7.9A.84.E9.97.9C.E8.81.AF"></a></p><h2><span class="editsection">[<a title="编辑段落"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action=edit&section=4">编辑</a>]</span> <span class="mw-headline">与其它修辞法的关联</span></h2><p>明喻<a class="extiw" title="en:simile"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imile">(simile)</a>跟隐喻类似,两者都是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作比较。但隐喻是不直接的比较,而明喻则以“像是”或“比较”等字眼明示主体与载体之间的比较。因此,隐喻有较强的宣示意涵,即将主体与载体画上等号,较可能造成意义上的混淆;但明喻则明白指出主体与载体之间的比较关系。</p><p>转喻<a class="extiw" title="en:metonymy"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metonymy">(metonymy)</a>或假喻(中文<a class="mw-redirect" title="修辭"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AE%E8%BE%AD&variant=zh-cn">修辞</a>)类似于同义字的取代。转喻不是将载体的某特质转移到主体上,而是以本来就存在的关联指出来。例如“过尽千帆皆不是”诗句中以“帆”喻“船”的方法。</p><p>寓言<a class="extiw" title="en:allegory"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allegory">(allegory)</a>是散文或诗章的延伸,具有意在言外的特性。例如伊索寓言。可以称之为较婉转的一类隐喻。</p><p><a name=".E8.BE.AD.E6.BA.90"></a></p><h2><span class="editsection">[<a title="编辑段落"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90%E5%96%BB&action=edit&section=5">编辑</a>]</span> <span class="mw-headline">辞源</span></h2><p>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意“转换”。希腊辞源“meta”指的是“改变”及<i>pherein</i> ,即“载有”、“具有”之意。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另一事物”。有趣的是,现代希腊文中,“metaphor”是被用来指把行李移到马车或电车上的载运一具;所以在希腊机场的访客会发现他们用“metaphor”来运送行李。</p></div>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5 0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0:34
<p>在汉语里,暗喻就是隐喻。反讽。。。是一种修辞,但不是修辞中的比喻。</p><p>我曾经对一个大骂蒋经国的台湾人说:“在陈水扁执政的八年里,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p><p>恩,这就是反讽的修辞法吧。</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0:36
<h1 class="firstHeading">反讽</h1><div id="bodyContent"><h3 id="siteSub">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3><div id="contentSub"></div><div id="jump-to-nav">跳转到: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8%AB%B7&variant=zh-cn#column-one">导航</a>,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8%AB%B7&variant=zh-cn#searchInput">搜索</a></div><p><b>倒反法</b>,又称<b>反讽法</b>,为说话或文章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例如<a title="朱自清"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8%87%AA%E6%B8%85&variant=zh-cn">朱自清</a>《<a class="mw-redirect" title="背影"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8C%E5%BD%B1&variant=zh-cn">背影</a>》其中的一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单从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是我太<b>聪明</b>了,然而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太<b>不聪明</b>了。</p></div>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5 00: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0:42
在修辞中出现模糊界限很多,不必死扣。首先应当认识清楚那些界定明确的修辞法,然后再写作实践中灵活使用。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5 0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锁真真 时间: 2008-8-25 00:54
……就这还老怪我不回帖,也不说这样儿的贴让我怎么回啊。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0: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rz</i>在2008-08-25 00:46:26的发言:</b><br /><p>“走,我们骑着单车去看诗人。” </p><p>这是我的反讽方式。</p></div><p></p><p>只能说你的所谓反讽,效果非常不到位。难道开着宝马去看诗人才是真理吗?</p><p>如果说“走,我们拿着订单去找诗人。”这也许才能产生反讽的效果吧。反讽和比喻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修辞上的恰切。不恰切的话,随便怎样就套用修辞格式,那么修辞的所谓高明又如何体现呢?</p><p>而所谓高明,恐怕是一种能够令听众信服,且能会心一笑的手段吧。</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8-25 0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锁真真</i>在2008-08-25 00:54:43的发言:</b><br />……就这还老怪我不回帖,也不说这样儿的贴让我怎么回啊。这都什么跟什么啊。</div><p></p>等解决了问题,就可以回复常态了。
作者: orz 时间: 2008-8-25 17: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