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娱乐化“参评诺奖”?
[打印本页]
作者:
动态小组
时间:
2008-9-5 15:24
标题:
娱乐化“参评诺奖”?
<p><strong>娱乐化“参评诺奖”?<br /></strong></p><p> 这当然不是一个诗歌的年代,但生活中依然不乏打动人心的诗歌——有趣的是,关于诗歌的新闻有时带来的却近似于一种娱乐。</p><p> 昨天,安徽及沪上一媒体均报道称,安徽一位诗人被一家名为“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的机构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报道称,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诗人张智表示,推举此诗人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经过该中心10位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然而一些诗歌界知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却一笑置之。</p><p> 在“诺贝尔奖”情结的推动下,中国作家诗人的诺奖“参评”风波已多次出现,但最后到底能否被提名与获奖,大多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早报记者对于被推荐诺奖提名的这位诗人是首次听说,对其作品更不甚了解,对推举该诗人的机构也是首次听说。在诗坛颇为知名的北大一位学者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这位诗人从未听说,对其作品更不了解。</p><p> <strong>谁有资格提名诺奖?</strong></p><p>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北大学者透露,他听说过推荐这位诗人的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张智,张智早年是重庆的一位诗人,笔名野鬼,做过医生,打过很多年工,曾陷入多年的经济困境,后创办民间诗歌小报《汉诗选刊》(以后更名为《国际汉语诗坛》及《世界诗人》),杂志所刊载的诗歌水平相当一般。对于世界诗人大会之类的组织,一位诗歌研究者甚至戏称其近似于“全国牙防组织”这样忽悠大众的机构。</p><p> 对于“世界诗歌翻译中心”这样的机构,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多与此次的中国诗人提名诺奖新闻相关,其他相关信息极少。一些业内人士也对这一机构有没有提名诺奖的资格提出了质疑。据悉,诺贝尔文学奖金是授予近年来创作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均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 </p><p> <strong>低调诗人也是房地局长</strong></p><p> 对于获得推荐的这位安徽诗人,早报记者多方联系,并未联系上其本人,但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位诗人就其被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事表现出了低调的态度,在接受采访时说:“汉语的翻译难度并不妨碍汉语诗人始终瞄准或逼近世界先进诗歌艺术写作,并达到相应的水准。”</p><p> 早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年50周岁的这位诗人在安徽其实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1994年前在安徽某县级市机关工作,1994年后调乡镇任乡镇长及书记,2002年初调任当地国土资源和房产局局长,记者通过ICE8000信用信息库查询得知,该诗人目前仍是当地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法人代表。据称,该诗人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创作曾中断十多年,直到2004年底才开始重新进行诗歌创作。报道称,他在《国际汉语诗坛》、《北方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作品500余篇。(消息来源:《东方早报》)</p>
作者:
动态小组
时间:
2008-9-5 15:25
<strong>安徽“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疑炒作</strong><p></p><p> 昨天,一则名为《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举角逐明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在网上被不断转载,这则报道称,叶世斌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诗人”,已被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而,记者发现,这位“中国诗歌的明日之星”不仅在国内学界鲜为人知,“提名诺贝尔奖”一事更是疑点重重。面对外界纷纷对此定性“炒作”,叶世斌昨晚连夜发表两篇博客,先是转载各媒体最自己的溢美之辞,几分钟后,又对种种质疑表示撇清:宣传只是让我觉得惭愧和失真。 </p><p> 学界不闻“候选人” </p><p> 有报道称,叶世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IPTRC”文学博士称号,并出版多部汉英对照和法文版的诗集。而当记者向多位诗歌研究专家了解相关信息时,却得到了“我不认识这个人”、“我没听说过”等惊人一致的答案。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人员也同样表示,没听说过安徽诗人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件事,他本人也并不认识这位叶世斌。 </p><p> 记者了解到,叶世斌为某省县级市的国土局局长,而给予他文学博士头衔的“IPTRC”,正是推荐他“角逐诺奖”的“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一个设在重庆的民间诗歌组织。多次发表其诗歌作品的《世界诗人》,也是该中心主办的。 </p><p> 叶世斌回应:严格地讲,我的诗歌还不入流。我只是个业余作者,适合于默默无闻,安静地在一边工作和写作。这种推荐只是一种鼓励。倒是媒体的过分关注让我觉得不安。这种宣传让我觉得惭愧和失真。我想我还是安静地写些东西为好。 </p><p> 诺奖不待见“中心推荐” </p><p> 据了解,推荐叶世斌参加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竞争的乃是国际翻译研究中心的十位国际执行委员,其中包括中国中原工学院教授等多名专家。而依据诺贝尔奖评选规则,只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才具有推荐候选人的资格。文学奖根本不接受团体提名。先进行无记名投票,再以某中心的名义推荐,完全不符合规则。 </p><p> 即便评委会接受推荐,叶世斌离获奖还有十万八千里。近年来每年收到的提名信,高达350封,大部分人会直接被淘汰,最多只有十来个人有条件参与角逐。 </p><p> 叶世斌回应:当《世界诗人》还是《国际汉语诗坛》杂志的时候,我就多次给该刊投过诗稿。去年9月份收到由张智先生签发的公函,称拟推荐等等。据说: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都有资格向瑞典皇家学院推荐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家作为候选人,不知情况是否真是这样。还将经过什么程序我依然不太清楚,我想推荐只是一种鼓励。就像很多中国诗人都可以被推荐一样。至于获奖,我从没抱过希望。 (消息来源:解放网)</p>
作者:
子木
时间:
2008-9-5 17:30
<p>那个报道的媒体真不靠谱。</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