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国内作家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属三流作家
[打印本页]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8-10-10 11:57
标题:
国内作家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属三流作家
<div align="center"><img alt="国内作家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属三流作家" src="http://i2.sinaimg.cn/dy/c/2008-10-10/U2598P1T1D16430694F21DT20081010112251.jpg" border="1" style="border-right:#000 1px solid;border-top:#000 1px solid;border-left:#000 1px solid;border-bottom:#000 1px solid" /></div><div class="f12" align="center" style="margin-top:5px">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div><br /><p> 尽管国内在上个世纪便把勒·克莱齐奥的作品翻译成了中文,然而对他有所了解的作家或评论家却少之又少。几十个电话打出去,好不容易捞到了两个读过他作品的作家,海男和叶匡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叶匡政对这位今年<a class="akey" href="http://news.sina.com.cn/w/2008-10-10/024114551734s.shtml" target="_blank">诺贝尔文学得主</a>并不感冒,并且直接了当地下了定义:勒·克莱齐奥属于三流作家。 </p><p> 叶匡政告诉记者,他读过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和《少年心事》。“这是两本小开本图书,巴掌那么大,”在叶匡政的书架上,这两本书和许多诗集摆放在一起,“修辞很美,也许诗人会更喜欢一些。”叶匡政说。 </p><p> 叶匡政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阅读的《少年心事》,“那个时候喜欢看,但很快就过去了,他的作品比较纯净,不会对成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克莱齐奥的作品个性也并不鲜明,只表现出对语词的一种迷恋。或许阅读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应该说,尽管国内引进克莱齐奥的作品很早,但并没有对中国作家产生过太深影响。昨晚,记者致电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他也认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 </p><p> “文学奖就像割韭菜,”叶匡政认为,克莱齐奥获奖并不表明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是在法国,属于他的那一拨作家过去以后,只剩下他了。这就如同沈从文死后,巴金成了文学泰斗。这实际是一个论资排辈的问题。而克莱齐奥的作品之所以被介绍到中国来,也并不证明他的作品就影响力很大,而是因为法国文学的翻译在国内一直是很前沿的。“在法国作家当中,我觉得他还不如马格丽特?杜拉斯。” </p><p> “他的作品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审美习惯,或许他的文学精神更精粹一些,但诺奖尊崇的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理想在进行评选。”叶匡政说。即使是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在英国也属于流行小说作家,她后来的写作围绕科幻小说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莱辛后来的精神世界是没有成长起来的。 </p><p> 那么,为何会把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克莱齐奥呢?叶匡政回答先从诺贝尔文学奖本身说起,他认为,实际上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被看作是风向标,而到了今天,它更多是一种对作家的追认,像一座纪念碑一般,早已失去了它指南针的意义。即使是近20年来对世界文学产生过影响的作家,也很难进入评委的法眼。这跟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年龄结构也有关系,一帮七八十岁的老人,思想与阅读习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如今的诺贝尔奖已经没有了悬念,”叶匡政说,“谁获得都一样,都不会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而真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很多大师被他们错过了。” </p><p> 有人说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国人的一次集体“痛经”,而叶匡政却认为,“如今的诺奖已经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效应,这种眼球吸引持续不过三天。”(记者 包倬)</p>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8-10-10 11:59
<p>昨晚,记者致电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他也认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p><p></p><p>吐了</p>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8-10-10 12:04
因为葡萄酸了还是烂了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10-11 11:03
<p>“如今的诺奖已经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效应,这种眼球吸引持续不过三天。”</p>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8-10-11 13:09
如今像一夜情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8-10-11 14:53
<p>“昨晚,记者致电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他也认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 ”</p><p>“谁获得都一样,都不会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而真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很多大师被他们错过了。” </p><p>而叶匡政却认为,“如今的诺奖已经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效应,这种眼球吸引持续不过三天。”</p><p>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是有点道理的,但没影响就断定此人三流么,这种逻辑貌似狭隘啊。</p><p>影响分先后,有的大师是获奖前产生影响,有的是获奖后(从我角度看像帕慕克就属此类)。推出一位作家,使之作品被发现被重读,洗刷或修正之前的种种文学观念,怀着更广阔的心态欣赏世界,对广大读者群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p><p>说到诺奖影响力减弱,个人以为,诺奖还是那个诺奖,只是大环境变了而已。</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10-13 01:46
冯的话总结得最全,我完全同意。
作者:
李子园
时间:
2008-10-13 12:5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tutulong</i>在2008-10-10 11:59:22的发言:</b><br /><p>昨晚,记者致电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他也认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p><p></p><p>吐了</p></div><p></p>[em15]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0-14 21:50
<p>我总觉得是个安慰奖</p>
作者:
罗子
时间:
2008-10-16 22:21
一次射精?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8-10-20 03:3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8-10-11 14:53:41的发言:</b><br /><p>“昨晚,记者致电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他也认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 ”</p><p>“谁获得都一样,都不会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而真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很多大师被他们错过了。” </p><p>而叶匡政却认为,“如今的诺奖已经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效应,这种眼球吸引持续不过三天。”</p><p>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是有点道理的,但没影响就断定此人三流么,这种逻辑貌似狭隘啊。</p><p>影响分先后,有的大师是获奖前产生影响,有的是获奖后(从我角度看像帕慕克就属此类)。推出一位作家,使之作品被发现被重读,洗刷或修正之前的种种文学观念,怀着更广阔的心态欣赏世界,对广大读者群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p><p>说到诺奖影响力减弱,个人以为,诺奖还是那个诺奖,只是大环境变了而已。</p></div><p>因为广告还不到位 帕慕克要不是那些广告 能卖这么多</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