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经验与先验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5
标题:
经验与先验
经验与先验
——确证性的追寻
提要:确证性是哲学论证的最终立足点。何处追寻确证性呢?这是一个另许多哲学家忐忑不安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英国的经验论者还是大陆的唯理论者都对经验的确证提出质疑,他们看到来自感觉的经验缺乏必然性的力量,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功的超越经验提出新的理论以保证知识的确证。在知识确证性的探求中,康德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通过先验论证为知识的确证性提供了先天的基础。但正如许多康德研究者所指出的,康德的先验论证同样也留下了很多疑难,先验范畴来自何处?为什么先验范畴必然是那些?康德的先验论证本身也需要一个基础。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赋予了经验以历史性,诠释学经验对于理解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与以往哲学在认识论意义上界定的经验意趣迥异。诠释学经验作为不可避免的前见内在于理解者,是理解得以可能先天条件,按伽达默尔的思路康德所谓纯粹先天的东西正是诠释学经验的显现,诠释学经验解释了康德的的疑难。伽达默尔以内化为潜意识的经验来保证知识的确证性比较另人信服。为了理清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本文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经验的理论来源――胡塞尔的经验学说也进行了简单回顾。
一 对经验的质疑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贯穿着十六——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经验论将知识最终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则将知识最终归结为理智。虽然在结论上两派截然相反,但是在论证过程中两派都提出了共同的关注,那就是经验的不可靠,哲学的确证性得不到保证。试以培根、笛卡儿、休谟三人的思想说明之。
培根是经验论的开道者,他认为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只能满足闲暇状态下的思辩,而不能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出于实用性的考虑,他肯定了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但这并不能说明培根试图在经验中寻找确证性,相反,他清楚的认识到经验的不可靠性。《新工具》一书对于那些只经过少量观察与实验便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各种体系并强使其他事实也适合这种体系的经验派哲学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种哲学是剧场假相的一种形式。培根指出,经验派哲学是建立在少数狭隘和暧昧的经验上的,对于整天忙于实验的人来说,这种哲学似乎可靠但对于其他人却没有什么说服力。培根认为这种哲学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它比诡辩派或理性派所产生的教条更加丑恶和怪诞。培根避免经派哲学谬误的出路是将经验和理智结合起来。培根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经验主义者这好像蚂蚁,他们只会把材料机械的收集起来并按原来的样子储存它们,而理性主义者则象蜘蛛,他们不关注经验材料,只是从自身中抽取材料把网子编织起来。培根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都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工作应像蜜蜂,既要广泛的采集材料,又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来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蜜蜂采集花粉通过自身的有机生命酿成蜂蜜,蜜蜂的工作是完美的。培根的理论并没有达到这一理想目标,他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一点表现在他所设计的科学归纳法之中,虽然认识到简单列举是幼稚的,简单列举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但科学归纳法并没有保证一种绝对的稳固性。虽然他表示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应用三表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并运用适当的拒绝和排斥来分析,在强调理智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给理智挂上重物以免陷入理智主义的窠臼,但是,培根的这些表述至多只是表达了一种审慎的立场,并没有解决归纳法的可靠性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培根深深陷入了确证性的困惑之之中。
笛卡尔对经验的可靠性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普遍怀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来自感觉的既有见解。他认为感觉经验的不可靠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物的变化不拘,例如刚从蜂房里拿来的蜂蜡与经过火烤的蜂蜡在味道、气味、颜色、形状、大小、硬度、冷热等多种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感觉无法区分到底变化前的物体是蜂蜡还是变化后的物体是蜂蜡;另一方面是自我精神的不确定性,在普遍怀疑之前的感觉世界里,无法区分睡梦与清醒、幻觉与现实。感觉不可信赖,笛卡尔将确证性归结到理智上,得出这样的论断:凡是被理智清楚分明的领回的东西便是真实的。笛卡尔说:“在第四个沉思里证明了凡是被我们领会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的东西便是真的。” “凡是被我认识的清楚、分明的东西都是真的。” 笛卡尔将清楚、分明为“自然”,自然亦即符合人的本性。他说:“我一旦非常清楚、分明的理解了什么事物,我自然相信它是真的,这是我的本性使然的。” “毫无疑问,凡是自然告诉我的都会有某种真实性。” 在清楚、分明的立足点上,笛卡尔进行了演绎,肯定了上帝存在、自我存在、外物存在。但是笛卡尔看似严整的思辩体系却存在着基础的危机,以清楚、分明、自然为最终确证性仍存在着诸多疑问。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六个沉思中,笛卡尔本人也对自然的确证性进行了拷问指出:“我们经常也在我们直接由自然得到的东西上弄错。” 其例证是,水肿病患者按自然的指令喝水而损害了健康从而导致了精神和肉体的分裂。另外,笛卡尔将人的本性称为自然,问题在于,人作为一个类有没有所谓的共同本性?即使有共同本性它的认识能力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认识能力不同又怎么指望它会有共同的清楚、明白的感受呢?正是基于这一质疑,《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组反驳的作者卡特鲁斯提到波伊乌斯的话:“有一些共同概念是只有学者们才会不用证明就能认识的。” 如果人的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不断的改变,那么在本性意义上的自然就无从把捉了。
确证性问题也是休谟关注的焦点,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对传统哲学视为确证性根基的因果性和必然性进行了“经验论的还原”休谟说:“原因与结果的发现,是不能通过理性,只能通过经验的。” 又说:“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 休谟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指出了因果关系的由来。因果关系是经验逐渐积累形成习惯,习惯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隐藏了自身,从而忘却了因果关系的经验来源,把它当作必然联系不加反思的接受下来。除了指出因果联系的经验来源,因果联系是经验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任意的只具有或然性。休谟还进一步指出,因果联系的作用只在于总结过去,并不能推测未来,因为因果联系的或然性无法保证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仍然有效。休谟设想了这样两个命题:“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事物经常是这样一个结果跟随着。”“我欲先见到别的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休谟认为如果这两个命题存在着推理和论证的联系,那么二者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但这个中介是人所不能了解的。他的意思仍然是在强调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缺乏可靠的保证。休谟认为传统的必然性观念是建立在因果联系的基础之上的,他与因果性面临着同样的不可靠性。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经验论诘难揭示出了确证性的深层危机,休谟的诘难被称为休谟问题,休谟问题困扰着一个又一个沉溺于哲学思考的头脑,休谟问题得不到完满解决整个形而上学的宏大体系就会因缺乏稳固的基础而无从建立。形而上学的出路在哪里?在经验中?在理智中?在经验与理智的结合中?无论英国的经验论还是大陆的唯理论对此都是一片茫然。
二 康德的先验论证
康德将经验与判断一起使用,构成一个哲学术语“经验判断”。他以纯粹的先天范畴来保证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从而为经验判断提供了确证性。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建立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双重超越的基础上的,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康德将命题区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综合判断的宾词已经蕴含在主词之中了,主词和宾词之间存在着逻辑蕴含的关系,因而,能够从主词中必然的推出宾词,这个推论过程不需要任何经验参与、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所以分析命题是先天的又是必然的。分析判断遵循逻辑一致性原则。综合判断的主词和宾词之间没有蕴含关系,从主词无法逻辑的推出宾词,宾词包含着主词所不具有的新内容,综合判断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其真假性也必须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因此康德将综合命题称为后天综合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各有优缺点,先天分析判断有先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不能扩展知识,后天综合判断能扩充知识但又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二者都不足以成为形而上学的有效工具。
康德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结合起来,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先天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综合性保证了知识的扩充,二者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疑问。但是康德接着发问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认为这个问题是整个先验论证的核心,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对此康德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即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进而得到形而上学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先看康德对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康德将数学分为算术和几何两类,他分别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算术命题和几何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就算术命题,他举了7+5=12这个命题。这个命题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7+5这个概念所包含的质是两个数目的合二为一,它并没有蕴含这二者合一所得出的另一个数目,不论对7+5这个概念分析多久,也不能从中找出12这个数字来。12只能来自经验的直观,因而7+5=12这个命题扩充了知识,它是综合判断。另一方面,7+5=12这个命题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从7+5我们能够必然推出12来,所以这个命题又是分析判断。二者综合起来康德得出真正的数学命题永远是先天综合判断。就几何命题,康德举出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条公理。康德说直的概念只包含了一个质并不包含任何量,最短这个概念完全是外加上去的而不是从直线这个概念分析出来的。这个命题的成立必须靠直观,在直观的帮助下综合出最短的性质。这个命题本身具有先天必然性所以它又是一个分析命题。康德又举出了“在物体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和“在运动的一切传递中作用和反作用必定永远相等”两个命题来说明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最后康德说形而上学至少就其目的而言,它是由先天的综合命题构成的。形而上学的目的在于借助种种先天综合判断扩充知识,如“世界必有一个开端”这类命题。
先天综合判断为形而上学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但先天综合判断的运用还需另一种因素的保证。康德说:“为了先天的认识一切对象,第一个必须具备的要素是直观的庞杂内容;第二个是通过想象力对这种庞杂内容的总和,但是这还不能提供任何知识。要认识一个显现的对象还要有第三个要素,这就是以理智为基础的概念,那些概念使这个纯综合得到统一性,其本身无非就是对这种必然的综合统一性的表象。” 正是“以理智为依据的概念”保证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统一性,使得先天综合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成为可能。以理智为依据的概念的进一步概括就是“范畴”。
范畴是经验成为思维的对象,只有通过范畴经验才成为可能。康德说:“因此,范畴作为先天概念,其客观有效性是基于以下事实:就思维的形式来说,唯有通过范畴,经验才成为可能。范畴之所以必然地而且先天的与经验对象有关,其原因乃在于有以范畴为媒介,经验的任何对象才能被思维。” 康德为自己提出了这样的任务,既然先天范畴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先天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先天具有一套范畴。那么这套范畴是什么呢?如何论证它是先天的内在与人的呢?这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以先验演绎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概念如何能够先天的与对象相关的方法” 康德如是界定先验演绎。康德的演绎分为A版和B版两个不同的思路。A版演绎从知性对感性直观的杂多材料的综合入手,认为这个过程分为领悟、想象、概念三个越来越集中的阶段。在概括阶段,感性的杂多材料被综合成统一的对象,这个对象即先验对象,先验对象共有四组十二个即康德在范畴表中所列的十二范畴。B版演绎首先肯定人具有先验统觉,先验统觉保证自我意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我意识将各种表象综合在一起。康德认为思维所普遍遵循的判断形式和知性范畴都体现着自我意识的普遍必然性,统觉给了范畴合法性的根基。
康德的先验演绎遭到了后人的强烈质疑。如科勒(Stephan Korner)就认为先验论证既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见程炼《先验论证》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科勒指出康德的先验论证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1、“即使存在着这类概念,为什么它们必须是康德在范畴表中列出的概念?”2、“如果我们拥有康德这些概念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能如此的对我们声称的验前知识感到自信呢?”这两个问题康德都作为自明性前提而存而不论。科勒将其批判诉诸人类视角多样性的事实,指出康德的先验演绎离不开统治他的时代的流行的形而上学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牛顿的力学和经验逻辑学。科勒的批评点出了这样一个实情,作为有限的人,任何一个伟大的头脑都不能超越历史的范囿而绝对先验的演绎出普遍必然的理论体系,形而上学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完成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三 加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
加达默尔提出了内含着历史性的经验概念即诠释学的经验,从而赋予了经验以全新的意义,并用内化为潜意识的经验解决了科勒的质疑,为康德的先验论证提供了有力辩护。
诠释学经验是建立在批判启蒙运动对历史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的。启蒙运动奖励是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研究历史精神的科学实在性。加达默尔则认为历史属于精神科学,历史的研究只能以精神科学的方法进行。精神科学承认前见的不可避免性,前见由权威、传统等因素构成。针对启蒙运动对前见的偏见,加达默尔为权威、传统进行了正名。他指出,权威并不是某种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认可的关系。权威是基于上级拥有更完善的认识的条件下的。同样传统与理性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加达默尔说:“在精神科学里,尽管有其独特的方法论性质,但传统的要素总是在起作用,而且这一要素构成精神科学的真正本质及其鲜明特征.。” 为权威和传统正名最终落脚于为前见辩护上,加达默尔说:“个人的前见比起个人的判断来说,更是个人存在的历史实在。” 前见是人不可摆脱的历史宿命,摒弃一切前见的所谓纯粹客观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加达默尔这样来揭示启蒙运动“消除一切前见”口号的荒谬性:“消除一切前见这一启蒙运动的总要求本身就证明是一种前见……” 通过为权威、传统正名,为前见辩护加达默尔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是先于个人的,个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之中,在历史的帷幕下进行思考、行动。他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
针对传统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经验,加达默尔指出诠释学经验是构成人的意识背景的“整个经验”,“它不是指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给与我们教导这种意义上的经验。它指整个经验,是那种必须经常被获取并且没有人能避免的经验。经验在这里是某种属于人类历史本质的东西。” 加达默尔以孩子获取经验的过程来说明这句话。实际上,汉语中“人生经验”、“经验教训”等词汇较确切的表达了诠释学经验的意蕴。诠释学经验内含着人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加达默尔说:“事实上,迄今为止的经验理论的缺点(也包括狄尔泰在内)在于他们完全是从科学出发看问题,因而未注意到经验的内在历史性。” 又说:“真正的经验就是对我们自身历史性的经验。” 经过加达默尔的阐发,经验已不再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因其历史性它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正是基于从对经验的本体论理解,加达默尔指出,康德所谓的“纯粹”是不可能的。康德说:“在先天知识当中,那些没有混杂任何一点经验成分的称谓纯粹的。” 在界定“纯逻辑学”时康德又说:“在纯逻辑学中,我没抽去我们运用理性知识的一切经验条件,如感官的影响、想象的活动、记忆的规律、习惯的势力、喜爱的等等,以及各种偏见的来源,甚至某些知识之所以会在我们心中寄生或者被塞到我们心里的全部原因,都要抽去……” 按加达默尔的论述,本体论意义的经验渗透于我们的一切思维活动,绝对的剔除一切经验只是一种幻想。康德所要抽去的经验只是传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诠释学经验。
诠释学经验的不可剔除,充分证明康德的纯粹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加达默尔的论述摧毁了康德的先验论证,恰恰相反,正是加达默尔对经验概念的本体论阐发解决了康德的先验论证所遇到的困难。科勒的问题:为什么范畴偏偏是康德列出的那十二个?我们凭什么对验前知识感到自信?尝试循着加达默尔的思路进行回答:任何个人都处在特定的历史之中,权威、传统、习俗等前见形成了他们的经验(体论意义的经验)世界,经验一部分被个人生动的当下感受到,一部分作为个体的潜意识构成意识活动的先天背景(精神分析派的学说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康德所说的内在于我们的一切先天的东西其先天性都在于加达默尔所谓的作为潜意识的那部分经验,一切先天的东西都是这部分经验的显现,这部分经验保证了先天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我们对先天知识感到自信就是因为我们无条件的接受潜意识的支配。加达默尔为确证性提供了潜意识的基础。
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没有忘记提示胡塞尔对经验范畴的探讨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但他认为胡塞尔的经验概念仍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没有达到本体论的层次而一笔带过。但是通过文本的对比我们发现胡塞尔对经验的谱系学追索及现象学描述实际上蕴含了加达默尔的基本结论,包含着与加达默尔同样的确证性诉求。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讨论经验概念的主要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从对形式逻辑的现象学考察中发现了经验的重要地位。胡塞尔认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一种主谓逻辑,其任务是揭示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形式逻辑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主词和谓词必须首先是一个个体对象,他说:“构成形式本体论主题的一切范畴都要有判断中的对象来承担。” 这些对象的起源和意义有必要加以预先澄清,胡塞尔将澄清这些对象的相关理论称为关于前谓词经验的理论。
胡塞尔考察了构成谓词判断的对象的明证性,认为对象的明证性在于对象的自身被给予性。他说:“说到明证性,明证的被给予性,所说的无非是自身被给予性。” 对象的明证性不是任何一种性质,不能从任何关系中获得,而只能从自身中找到。因为对象构成了判断的前提,胡塞尔将对象称为判断的基底。它区分了两种基底“一种是本身已经具有那种自身带有句法形式的早先判断的积淀物的,一种是原始基底,即首次作为基底进入判断之中的对象亦即最终基底。” 最终基底只能是一个个体对象,胡塞尔将有关最终基底的经验称为“素朴经验”,素朴经验是一切经验包括诠释学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但是胡塞尔也看到所谓的素朴经验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如加达默尔所揭示的人不可能绝对毫无先见的认知和感受,胡塞尔认为人的任何经验都是在一种内在视阈和外在视阈的综合作用下获得的。他说:“所以任何有关一个单个事物的经验都有其内在视阈;而在这里‘视阈’就意味着每个经验本身中、本质上属于每个经验并与之不可分割的诱导。” “这就是说,任何经验事物都不只是拥有一个内在视阈,而且也拥有一个无限开放的具有共同客体的外在视阈。” 在内在视阈和外在视阈的共同作用下,经验成为可能。加达默尔所谓的“视阈融合”是否就从胡塞尔这段论述中得到了启发呢?外在视阈和内在视阈共同构成主体的前识,胡塞尔将这种前识称为“世界”。胡塞尔指出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的世界是笼罩在精密科学思考模式下的理想化的世界,这种世界是对原始经验世界的扭曲,要真切的理解经验必须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的经验,然而,原始生活世界的经验并不能为我们清楚分明的感受到,它被掩藏在文明的各种形式之下,但最终确证性却在于这种经验。胡塞尔的这一洞察实际上已经说出了诠释学经验的基本意蕴,而并不是如加达默尔所说的仍局限于精确科学意义的经验。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5
首先指出这篇文章的几点缺陷:1、这时一篇作业,为了篇幅犯了堆砌材料的弊病,这一点在各部分都存在。2、作者自认为没有把康德说清楚(第二部分)。3、第三部分对伽达默尔与胡塞尔经验理论的比较是个人的感觉没有资料基础。4、最重要的一点,写完后发现,确证性应在分析哲学的视野下来探求而我是在思辨哲学的视野下讨论这个问题的。问题在于思辨领域存在确证性吗?我们能够在思辨领域找到确证性吗?我的答复是能,确证性在于内化为潜意识的诠释学经验。但这种答复是否只是给出了确证性的来源而没有给确证性提供有效论证?因为模糊性是潜意识的重要特征,确证性在于模糊性这一点缺乏论证。实际上,思辨哲学所谓的确证性只能是康德所说的先天必然性,确证性的追索只能到此为止了,进一步的追问又回到了潜意识。 当然本文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诠释学经验保证康德先验论证的有效性,康德的先验论证解答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问题这条脉络是清楚的。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5
这里英美分析哲学的声音太响了,来一些欧陆人本哲学是好事。
必须承认,我对欧陆人本哲学比较外行。
作者:
曲梵
时间:
2007-8-4 13:05
呵呵 好象黑蓝另外有个版在谈尼采的 相应成趣嘛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5
看完了,我就只说我认为是缺点的地方了。我觉得你不应该浪费过多的文字去描述笛卡尔和休谟,这个与你想论证的主要问题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在主要的篇幅里,阐明加达默尔怎么样解决康德问题的篇幅小了,而且论证不太严密。就我看来,加达默尔的解释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康德的问题,可以从他的本体论上换一个角度考虑康德面临的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解释学本体论上对经验的阐述并不严格,因为搀杂了太多实践哲学的因素,就象精神分析哲学,你只能说她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价值,而非她论证的严密。知识论的东西在论证过程中十分不同于本体论的东西。两个在严密程度上不同的领域,不能取消或者证明各自的问题。只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5
还有,我认为确证性问题只属于知识论。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5
关于确证性问题,分析哲学也有其分析,放到以后再说吧。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5
是啊,也是在知识论意义上谈的。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5
分析哲学的认识论与人本哲学的认识论,内容与角度有很大差别。
分析哲学从主体间性考察主体性,人本哲学则从主体性考察主体间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2 22:16:42编辑过]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5
ZEN兄详细说说!顺便举几个哲学家,非常想听!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5
题目大了,等我把第二篇语言哲学的《意义与真理》写好,我们来发起个对话,邀请这里的几个高手--两眉、疯人院逃犯等都参与吧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5
好的,期待ing!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6
郁闷了几天终于又能上网了。谢谢各位的关注更谢谢王晨的批评,你的批评准确的切中了要害,我将你的批评总结为以下两条:一、确证性是认识论的还是本体论的?二、加达默尔是否解决了康德的问题?就这两个问题回答如下:1、 第一部分由经验的确证性所面临的质疑入手这一点还是不错的,因为分析哲学的确证理论也是建立在对感觉经验的不可靠性的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如维也纳学派对经验的重新阐释。第二部分试图以康德的先验论证来解决第一部分的质疑就发生了方向性问题----分析的还是思辨的。当时没有注意到确证性在分析哲学中被严格界定在逻辑的范围之内如奎因的确证性理论。而我只是在常识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在我看来,本体论的探求必然要超出逻辑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确证性只属于知识论”是有道理的。我本是要用确证性这个词来表达哲学家们所确信的自明立足点这个意思,如亚里士多德的“最确定的原则”、笛卡尔的“真”(凡是被我们领会得非常清楚分明的东西都是真的)、康德的普遍必然性等,既然不是在分析哲学地意义上来使用,为了避免混淆,改为“最终可靠性”是否更好些?
2、 我认为加达默尔是用视阈融合理论来解决康德问题的。加达默尔如是定义视阈:“视阈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看到的一切。”理解的过程是历史的视阈和当下的视阈(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将他们截然分开)融为一体相互激发的过程,(这里讲的历史视阈不是外在于理解者的而是指理解者“过去自身的历史视阈“)。这个过程不断突破当下视阈和历史视阈原先的狭隘性而扩展为一个的视阈,加达默尔的描述:“当我们的历史意识置身于各种历史视阈中这并不意味着走进了一个与我们自身世界毫无关系的异己的世界,而是说这些视阈共同的形成了一个自内而运动的大视阈,这个大视阈超出了现在的界限而包容着我们自我意识的历史深度。、、、我们的历史意识所指向的们自己的异己的过去一起构成了这个运动zhe 的视阈,人类生命总是这个运动zhe 的视阈,、、”这段描述对康德面临的问题有这样的意义:对个体来说12个范畴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视阈,这种历史视阈对个体是先天存在的,任何理解的发生都是当下视阈受到历史视阈强烈干扰,二者在相互作用中相互融合的过程。正是历史视阈的先天存在保证了普遍必然性的可能。至此,文中所说的“内化为潜意识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历史视阈。我们对验前判断的自信就来自于对历史视阈的先天认同。以上是加达默尔给康德问题的解释。只是一种解释其中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或许这就是“只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的意思吧。
3、 至于诠释学经验,我认为文中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不是以严格的分析的方法来表述本体论意义的经验,但正是诠释学经验自身的特性决定着这种表述方式,也正是其自身特性决定着它必然掺杂着许多实践哲学的因素。文中提及精神科学的方法,加达默尔在区分精神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时标它了这样的观点:精神科学方法不能诉诸于逻辑和规律性认识,而只能诉诸于历史性:“在现象的一次性和历史性的具体关系中理解现象本身” 。诠释学经验作为精神科学的一个概念,也必须以精神科学方法来表述。
4、 你对这篇文章结构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确实第一部分太拉杂第三部分又太简略。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6
是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家文库”那一套的《诠释学----它的历史与?》那本吧,好我去找来看。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6
非常喜欢你严肃认真的回帖,这将保证我们的交流能更深入地进行下去。在前面的帖子中我只简单的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质疑,而在这篇文章里我很欣赏你的“问题意识”,这使我想起了看维特根斯坦时的一点感触,就是我们同时具有对生活的隐晦性思想和对此明晰化的欲望,这两点缺一不可,而前者对于哲学来说是必要的,这个必要因为后者的保证而更不可缺少。我觉得“问题意识”是这个感触的一个浅层次反应,因为你依然是对哲学问题的发问,而不是直接面对生活本身,但是,我感觉到,以后是会往这个方向走的。
你的答案里对所涉及的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大的方面,那就是术语的使用问题。例如“确证性”这个术语,在康德哲学内的使用是固定的,如果拿这个词语在另一个意义上使用,这种使用是否具有有效性??恰好诠释学(非古典诠释学)是属于实践哲学里的,是反形而上学,在有限性思想之内的,而康德的确是在形而上学之中的,这个术语无法在严格的意义上贯通这两个领域。我觉得“最终可靠性”要好一些,但是“可靠性”是不是更确切一点?“最终”这个词,对于加达默尔特定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来讲,也是不恰当的。
我觉得你这个文章其实是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待康德哲学在生活世界领域中的问题。只针对康德哲学在实践哲学上来讲的,就是把康德哲学的先天部分降低到生活世界中,在生活世界里找一种相对确定的方式,不能在康德所涉及的领域来解决,不能完全的解决他的问题。如果把大背景全转到诠释学的角度上来说,会更有力度一些!
欢迎多来交流。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6
也谢谢你严肃认真地回帖。我还是分层次的表达我的想法吧。首先,关于术语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教训,以后再写东西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用语而不能仅仅作常识的使用。最终可靠性(英文应是ultimately reliable这个词吧)还是表达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要追问最根本性的东西,但我还是想用最终这一限定来表达某种比较的意思,表达那种其自身的可靠性不再依赖于其他可靠性去保证的可靠性,如果去掉这一限定这层意思就被掩盖了。当然,你所提醒的对于精神科学来说有所谓的最终可靠性吗?最终可靠性这种说法是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下的产物?这个词用在加达默尔的语境下恰当吗?我认为这些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发人深思。 其次“只针对康德哲学在实践哲学上来讲的”这句话是不是说 "在实践哲学的意义上来解释康德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我给出如下答复:是的我是寻求在康德以外去解释康德因为我认为我所要谈的问题----可靠性的问题,在康德哲学的内部是无法解决的,虽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严格论证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可靠性这个问题上他给出的是自相关论证以先天性保证必然性以必然性确认先天性,当然自相关论证或许有其逻辑必然性或者说他的论证是有效的,但我总觉得还有某种缺憾或无奈。用诠释学解释康德并不意味着“降低”因为我感到诠释学的思路只是说出了康德保持沉默的东西----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诠释学给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一个先验基础。 第三是关于本文的宏观结构,经过在思考我发现自己确实总是在诠释学的“范式”下思考问题,如果将题目改为“可靠性的追寻----从诠释学的视野看”或许会更确切些,这如你在评论末尾的建议。 第四是我的一个疑问。你说诠释学是反形而上学的,在什么意义上说的?请略加解释。 第五是关于如何面对哲学这个问题。生活的隐讳性和逻辑的明晰性是哲学的两个方面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分歧在于何者优先。当然,我也认为生活的隐讳性才是最真切的体验,之所以总是就 哲学问题在逻辑的层次上发问,这或许是因为可能现在的我已经被技术化了没有心思去体验生活,或许是因为正像你说的对哲学的领悟还处在较浅的层次上,这个问题可能不是短时间内能找到答案的。
祝辨析版越办越好!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6
值得固顶的原帖与讨论。
欢迎Leon常来辨析坐坐
)
我建议搞的那个“对话”,请你到时也来参与。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6
非常荣幸能够得到Zen兄的赏识,很惭愧看到这个帖子被固顶,因为经过几番批判原帖已经漏洞百出了,但既然贴出来了就当个靶子吧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契机。很愿意参加这里的讨论,相信你建议的那个对话一定能使我获益匪浅。期待着早日看到你的《意义与真理》。特别喜欢这里的纯粹气息。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6
leon真的是很认真和严肃,对待问题的态度很好。这样的讨论和交流来的越多越好啊!这里非常需要这种纯粹和严肃的氛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诠释学的反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是与时间性和历史性无关的,它有一种脱离生活世界的纯粹和绝对性,但有关实践的哲学都是与时间性和历史性有关的。加达默尔的历史视阈啊这些东西,都离不开生活世界中的时间性和历史性,诠释学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不绝对化,有一种非怀疑主义的相对主义在,这都是很明显的反形而上学。洪汉鼎有一本类似于教材的介绍诠释学的书,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9
发现个好地儿,悄悄放在这儿,你肯定喜欢~~~
http://www.xianxiang.com/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9
打不开了......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9
打开了,打开了,确实是个好地方呀。喜欢喜欢!你掀起了一轮固顶革命了,一直沉默的固定帖子这两天都被激活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