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最牛译者”与“最苦作家”
[打印本页]
作者:
动态小组
时间:
2008-11-19 16:12
标题:
“最牛译者”与“最苦作家”
“最牛译者”与“最苦作家”
◎韩浩月
4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译作,所涉内容横跨文史哲,“史上最牛译者”龙婧自从被书评人王晓渔曝光后,成为出版界的一个“尤物”,有人戏言“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龙小姐不能译的书,只有龙小姐来不及去译的书”。称龙婧为龙小姐,没准是个误会,谁能确定“龙婧”名字的背后不是一堆胡子拉碴的大汉?说龙婧是个凭空捏造出来的名字并非毫无根据,不信的话可以去当当、卓越等著名购书网站搜索一下看看,自从被曝光之后,龙小姐就再也没有翻译出版过新书,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一个“龙小姐”倒下来,总会有十个八个“龙小姐”重新站出来。
王小波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查良铮和王道乾等老一辈翻译家,在他的杂文里被推崇到很高的位置上。依照王小波的看法,翻译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体力活,同时译者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个讲究精巧的行当。而实际上呢?市面上见到的很多翻译书籍,即便是体力活,也干得又糙又差,用句通俗的话讲,“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据说有很多译者是根本不懂外文的,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别人已经翻译好的书拿过来,用自己蹩脚的语言重新再组织一遍,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去出版了。
“史上最牛译者”并不孤单,在出版界还有一批“史上最牛作家”、“史上最牛出版人”……一位作家粗制滥造从源头上就坏掉了作品的品质,这样的作品经“最牛出版人”流向市场之后,毁坏的不仅是图书的名声,更会让读者对文学从根本上产生不信任和厌烦心理。
多么希望能将这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制作者和传播者名字中的“最牛”二字拿掉,换成“最苦”,一字之差,换来的将是大相径庭的结果。比如查良铮,说他是“史上最苦译者”大概没人反对,这位1958年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冤屈之中,为翻译国外优秀书籍,他放弃了几乎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即便在摔伤腿期间,都还强忍伤痛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他给我们留下了《波尔塔瓦》、《青铜骑士》、《唐璜》、《拜伦抒情诗选》等著名译作。
“史上最牛作家”同样也很容易找到映衬的对象,比如路遥,这位“史上最苦作家”为了写作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历时十年,呕心沥血,在全书完成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他被公认是积劳成疾的一位作家。即便是处在电脑时代的贾平凹,也算是一位“苦作家”,为写《高兴》,他历时三年,五易其稿,直到手指写烂变形。这些“苦作家”为写作付出的艰辛,是那些每年出版五六本长篇的写手们所难以想象的。
出版界的“最牛”们沆瀣一气,将图书市场炒作得热闹异常,但表面的繁荣,遮掩不住图书产品品质日趋下降的真相。和出版界一样,读者中也有很多人在越变越牛了,不过他们的“牛”却是体现在对图书质量的甄别以及对出版界更苛刻的要求上。
来源:时代商报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