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看了你的日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闵春燕    时间: 2008-12-21 21:18
标题: 《我看了你的日记》


那是一本蓝色封皮的本子,乍看并没有什么奇特,精致倒是精致的,有一个磁铁搭扣,开开关关时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可是,怎么会在这里呢?
在转角处的书店里,我楞楞站着,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本子。书店是我常逛的,来的人不多,但都是些真正的爱书之人。看书,并沉浸于安然的空气中。
我是从一堆法国新小说中抽出这本蓝色封皮的本子的,起初真以为是本装帧逼真的书。打开时,才惊讶万分。
手写体。
日记本。
想来,法国新小说致力于颠覆虚构重现真实,可最真实的还得属个人日记吧。

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拿着本子的手始终无法行动,完成放回去的动作。这是无可救药的窥私癖吗?可是,一本与公共书籍放置在一起的日记本是否还保留它作为日记本的私人属性呢?其主人是否想要另一个人去阅读它呢?
没想到会突然碰到这样的事,有点莫名,又有点兴奋。这种莫名和兴奋随着我向好奇心妥协而上升到极致。

0021年9月13日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只应有两种结交,一种是神交,一种是性交。只可惜这两者合一的结交太少太少。

字是非常娟秀的字,本能感觉是个女孩的。她喜欢用一种深蓝色的圆珠笔,颜色类似于封皮的颜色。
我掖着这本本子,躲出了书店。

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其间办了些事,并不怎么重要,每天都是在这些并不怎么重要的琐事中度过的。
我一个人住在离街区较远的单身公寓里,白天上班晚上休息,生活庸庸碌碌,波澜不兴,所以,竟想不出一本本子将掀起的震撼。

倒了一杯水。
开了一盏灯。
这本蓝色封皮的本子就诡异地横陈在我面前。
不禁想,它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又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扔掉了它?扔掉?不准确,也许她只是想寄放一下,可是不能不考虑到会被像我一样猥琐的人偷掉啊,总之,我不了解她的动机,我对她一无所知。

抚摸着米黄色的纸张,我一点点看起来。

0021年9月18日
天气好。
我又去了那里。

那里是哪里?
当然,她不用交待,她明白一切

快19日了,依旧睡不着觉,遂爬起来抒发感情,以求倾倒式的发泄。
我说我们再不能这样下去了他表示同意,这话之前也说过,但没有一次不是作废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过程,难堪坦然痛楚欢愉抗拒迎合献媚侮辱肮脏舒服,五毒俱全。
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做爱,我什么都不知道。

毕竟是赤裸裸的文字让人倒抽了一口凉气。

之后是一些援引,因为加了引号。

“她寻找某种东西,他也寻找某种东西,他们发着狂,做着鬼脸,脑袋深扎在对方的胸脯中,寻找着,他们的拥抱和他们激动的肉体没有使他们忘记,反而使他们想起寻找的义务,就像绝望的狗在土堆中搜索,他们搜索着他们的肉体,不可挽回地失望,为了再获得最后一次幸福,他们时不时将舌头在对方脸上来回来回地舔。”

“在那里,几个小时过去了,几个小时的共同喘息,共同心跳,在这几个小时中,K一直有一种迷途的感觉,或者,他感到比任何人都更远地处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那里的空气本身也没有任何故乡空气的元素,在那里,人们会窒息在怪异之中,人们什么也做不了,在这没有了理智的诱惑中,他只有继续下去,继续行进在迷途中。”

是《城堡》。
我阅读着,几个小时也过去了,很奇怪,几个小时里我度过了别人的好多天,她又写到些别的,出门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都是很详细的描述,并说描写实际存在的世界会比自己无谓的烦恼更好看。

时间,时间该用什么来衡量呢?是用我的几小时,还是用女孩的好多天?
这一年,我又做了些什么呢?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准备单干,靠着以往积累的人脉接些杂七杂八的私活,到底是更累了还是怎么,也很难去评判,只能说稍适自由了些。


【M呆躺在床上时,W说她要出门了,M说好,W便关了门。已经很晚了,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回来。M想到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时,O敲门问W在不在,M说不在,O也便走了,她是来借支笔还是怎么的,M很快忘记。明天约了和E吃饭,E的近况不知是否有所改观。另外,N的话,后天要出国了得送机去。】


0021年10月2日
我想从背后抱住他,可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相距不过几米,却像在两个世界上。
如此默契地沉默,以致空气都沉重了好几倍,好像要化作可视的粒子一齐砸过来。
看不见你背后的人。
也看不清你自己。
我想到一个动作之后的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他挥手告别时也许吁了一口气,关上门走进自己的常规里,如果他别过头再打开门会惊讶的,我还站在那里。
只站一小会儿,然后也吁一口气,走进自己的常规里,也许还会收到一两条莫名短信,熟练地删掉它们,并且不去关心发短信的人的状态。他在哪里,干什么,他难过吗?幸福吗?
你对另一个人了解多少呢?
你对自己又了解多少呢?
每个人都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间。
我进不去他也进不来。

读这些文字时我站在公司朝南的落地玻璃窗前,窗外是拥堵的高架桥,突然想起早上乘轻轨时看到的一个巨幅广告牌“今日乘轻轨,明日驾本田”,我的一个朋友顿时开玩笑说,人们之所以迷恋汽车是因为追求一份私人空间,也对吧,没有什么比置身于陌生的亲密中更叫人窒息的了。但是隐遁在高设的栅栏里又会孤独寂寞。真的难全。

0021年10月22日
做出某种选择是为了悔恨这种选择吗?
谁也无法保证实践将把你诱拐到哪里。
勇敢地面对惨不忍睹的过去,缜密地分析旧的错误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新的错误性?不,因为非理性,所以不。

悲哀地发现我们只能在梦境里交流。

0021年10月28日
又一日煎熬的上班。
左方三米的同事在打哈欠。
前方两米的同事在打电话。
右方一米的同事在打电脑。
老板蜗居一隅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的可爱的同事们哦。一点都不了解。渐渐只有月底发工资的日子叫人心情愉悦。

0021年11月3日
很多人都成了养猫养狗派。
不必与其说话又可任意抚摸它们,水汪汪的眼睛一仰简直是世间所有纯情的缩影。你真心诚意它们便死心塌地,比人好弄。

这叫我想起我的大黄猫了,每天晚上它都会舒服地慵懒地躺在我的膝头,等我为其挠痒痒。彼此作伴成了习惯真变作离不开的事物了。

0021年11月8日
他曾说我看了太多书了,不好,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
我想是的。
可是,人怎么能割舍自己的爱好呢?如果看书令人变得智慧,智慧又叫人清醒地痛苦,那么到底是看还是不看?只能说,不看书是不得智慧的痛苦。看书是智慧地痛苦。

很久没见又想念了。我太无用了。简直想把自己爆破。无形无状最最清爽。

终究还是纠结了啊你,连续两天看着她写的东西,突然感觉很立体。原来是无形的或万形的一个人有了具象,她对我确实有种吸引力,不仅仅因为神秘,还因为我们比较相像。这是可以感觉出来的。突然想下了班去回书店,也许可以遇到她,可是大概是没有那么巧的事的。我竟然都没有担心会认不出她,也是个太容易相信感觉的傻瓜啊。

【E想跳槽了,她说办公环境不佳,人与人之间太冷漠了。M告诉她去哪里都一样。晚上回去时,M发现W早睡在床上了,精神萎靡的样子。M不说什么,独自整理起照片,准备明天为N饯行。O竟然相亲去了,在桌上留了个便条还画了个笑脸。】


0021年11月11日
偶尔会翻看过去写的东西,只是偶尔,更想三五年后来看,那时看的感觉该很奇怪吧。像是另一个人的故事,一切都有明朗的线索。什么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像XYZ定了的立体坐标系上的某个点。

“他们既不知道历史的意义和它的未来进程,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客观意义(以种种所作所为,他们“无意识”地参加到事件中,同时又“不明白它们的意义”)他们在生活中前进就像前进在迷雾中。我说迷雾,而不是黑暗。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他是盲目的,他听天由命,他没有自由。在迷雾中,他是自由的,但这是雾中人的自由;他看清前面的五十米,他能够清楚地辨明对话者的脸,他能够为路旁大树的美而欢欣鼓舞,他甚至可以观察近处发生之事,作出反应。”

我更像是穿梭在黑暗与迷雾中。这个道理是某次坐在爷爷的三轮车上时感悟出来了,因为我们背对着生命,且不知道哪里会是坎坷哪里会是美丽的风景。所以总是不期而遇而又死去活来。

全知全能哪怕像米兰昆德拉也只能耀武扬威在自己的小说里,而在生活里,每个人都被一股不可抗力操控着,活生生走向荒诞的终结。

0021年11月20日
每天每天都失眠,有没有哪种仪器可以直接记录脑电波的运动轨迹?我不是指用作科学或医学的,而是,用作某种人类学的……
我常常迷惘哪个才是真实的我。图像,声音,文字,哪个立足点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还是得综合所有,像一场盛宴般全方面呈现?
唉,还是想有那么个仪器,记录下失眠之夜的奇思妙想,它一定比我的笔快多了。而且,“所有能被思考清楚的都能被思考清楚,所有能被书写的都能被书写,但不是所有能被思考清楚的都能被书写。”

0021年11月25日
想要生活得好。
唯有靠想象力。
或者忍耐力。
依据前者我想象自己不是被囚禁在牢笼里而是飞翔在天空中;依据后者我则安于这种囚禁。
人们期许的未来似乎总比现在好。
人们怀念的过去也比现在好。
但是,未来,或过去,都将是或曾是某种现在。
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美好愿望罢了。

女孩的感受力是敏锐的,冷酷的。这就是所谓清醒的痛苦吧,知道所有痛苦的根源,但不可能去消除它。

0021年12月3日
我说想你了。
他说你来吧。

0021年12月4日
绝望是笔财富。

这是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
我正猜想着其背后的内容,突然有人敲门。
进来的我的雇员M,一个个子小小的女孩,说是要跟我商量辞职的事。她扫了一眼我桌上的日记本,递过来一封信。

【M给N看了她们年轻时的照片,都非常地感慨,脸是同样的脸,神色却已大变。N飞走了,她要远赴重洋学习文艺学理论,M在机场怔了一会儿,向E、O、W发了告别的消息,“想离开这里,去哪里也不知道,反正得离开,有没有可能挣得个新开始也只能看命了,不这么做的话将永远活在绝望里”。前几日,她把日记本扔了,今日,她要带着亲笔写的辞呈告别她毫无留恋的地方。】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8-12-21 23:48
想起去年有本书叫《纸房子》,和你这个意思有重合的地方,读着也很轻快,可以比较一下。

讲自己的部分解释的太多,不解释的部分速度又太快太仓促。大括号的形式要再斟酌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8-12-22 22:58
这样的小说,日记本身的意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应该代替作者思考,同时提供给读者更多自我诠释的信息。但是,诸如“她寻找某种东西,他也寻找某种东西,他们发着狂,做着鬼脸,脑袋深扎在对方的胸脯中,寻找着……”“他在哪里,干什么,他难过吗?幸福吗?”“很久没见又想念了。我太无用了。简直想把自己爆破。无形无状最最清爽。”……无不证明这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女文青的呓语罢了。我没有在“她”的日记里发现思维的轨迹,只有强迫思考的生硬。

这样的日记,有啥可看的呢?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