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哭泣的游戏 [打印本页]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8-12-31 05:01
标题: 哭泣的游戏
成为闲人之后,每天看闲书度日。我打算写点读书笔记,慢慢来吧。前几天看了点次贷危机,我发现学经济的比学写字的更能扯,每页超过三分之二的形容词,为抒情而抒情,信息量十分有限。我的同学们都在考研,而我由于脑子有屎没有报名,我已经看掉了来南京后买下的半柜子闲书,如果再不出现奇迹,我只会有两种下场:死在屋里,或者变成一个书呆子。谁有任何可以不问出处的工作救我,即使不能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只要能带我改邪归正,先在这里谢过。
  本周看了一些心理学闲书。我感兴趣的东西是斯第那将条件反射分为操作式条件反射与应答式条件反射两种。这启发我想到关于人们成年以后不再频繁流泪的原因,我将尝试描述这个理论在学院编剧法研究中的能起点什么作用。
  在斯第那之前,已经有巴普诺夫完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生理刺激是动物后天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斯第那将其细化为上述两种。应答试条件反射即类似巴普诺夫进行的生理刺激,即外界刺激带来的生理反应。但对于人类来说,更常见或着说持续影响更久的却是后者。
  操作式条件反射,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这种理论解释了我们大部分眼泪产生的原因。在降临之初,婴儿对自身各器官的使用功能不甚了了,在尝试使用过程中婴儿逐渐发现,最能获得关怀的方式出现在哭闹之后。所有监护人都习惯在婴儿哭闹声中查看排泄,进行爱抚和喂食。而对于婴儿来说,哭闹,微笑,抓取身边杂物这些原本都是随机发生的行为。由于哭闹和获得关怀这样的舒适感受建立了联系,在脑反应里也同时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日后希望获得关怀时自然进行相同的操作。这样一来也可解释,为何初生的婴儿在便溺之后往往采取与三月龄婴儿完全不同的微笑方式。
  幼儿时期,人们对于事物只有上述两种基本条件反射,直到语言系统作为处理更复杂事物的代码代替一级条件反射,我们暂且称之为二级条件反射。
  在二级条件反射中,语言逐步一一对应的替代原有的直接刺激带来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更多复杂需求,而最基础的希望获取关怀的需求也获得了更多方式,从简单的哭泣,无理取闹,升级为对某个客观事件表达看法。而哭泣本身的功能收缩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返租反射结果。在继续成长过程中,哭泣行为的功能再度收缩为基础需求长期不能满足情况下,突然得到满足时的反射结果,在语言系统里称之为感动。当人们在交流或阅读过程中遇到可以引发感动的那些情节时,条件反射带来的却是生理上的酸楚。
  这一理论对于分析社会功能取向的主动产生亦有帮助。
  一级条件反射延续到整个幼儿时期,在产生独立思考能力之前,幼儿的所有行为都是对外界环境的直接反射。当儿童时期他们获得了学习与自我身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时,对于心理上的伤痛及欲望不能满足的处理方法,同样继承了来自婴儿时期的印象。而然,由于此时个体已经渐渐具备了行走,进食和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监护人便判断幼儿心理断奶时机成熟,刻意地不再对他们的哭闹有求必应。当学习能力没有配合行为能力一起得到加强时,幼儿的心理成长就会出现畸形发展,直到儿童时期,获取关怀的探索途径受到来自个体自身的主动修改,致使情商相对于智商发展失衡,个体第一次出现社会功能取向的主动反应,在人群中即出现对于技能性与社交性工作的不同发展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呈现思维凭借物的不同,造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不均衡发展。如果不是从事与思维训练有关的专业,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能获得完全脱离自我条件反射的逻辑思维。具体表现在探讨某件事物时,反对或赞许的意见较易被迅速引申为人身攻击或完全相反的崇拜仰慕。
  在第一次读到条件反射理论的这个星期,我企图将理科之外的工作进行梳理。我暂且把包括纯文学纯艺术在内的史哲及语言心理类的工作都归入社交性工作,并犹豫是否可以包括经济和法律以及综合艺术。因为后三者的掌握首先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其次才可能获得个人主观判断。而纯文学则不需要做此判断,尽管很多伟大的作品是在极端封闭和沮丧的状态下被创作出来,在心理学中,它仍然属于一种和自己进行交流的人际关系探索行为。  

[ 本帖最后由 孙浩然 于 2008-12-31 06:59 编辑 ]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3-20 11:33
这样的读书笔记可以再多写一些,看完我也对条件反射感兴趣了……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3-23 15:28
我觉得过于科普,不好玩。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9-3-27 21:56
的确就是一点也不好玩啊
玩不够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