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不要小看广告,对于学剪辑来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3 18:40
标题: 不要小看广告,对于学剪辑来说
老话说的很好:最简单就是最难的也就是最流行的
FACEBOOK用户评选的去年10大广告
NIKE IN THE KILLERS(All These Things That I've Done )
http://www.youtube.com/v/jlXRengzZoc&color1=0xb1b1b1&color2=0xcfcfcf&hl=en&feature=player_embedded&fs=1
http://www.youtube.com/v/-ae3tFI8wXE&color1=0xb1b1b1&color2=0xcfcfcf&hl=en&feature=player_embedded&fs=1
SLOW MOTION BALOONS IN THE  CINEMATIC ORCHESTRA( To Build a Home)
http://www.youtube.com/v/pRFfJJjLpqw&hl=zh_CN&fs=1
SONY BRAVIA IN THE ROLLING STONES(She's Like A Rainbow )
http://www.youtube.com/v/CLUAbkRUvVQ&hl=zh_CN&fs=1

[ 本帖最后由 尚方翊剑 于 2009-2-3 19:18 编辑 ]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3 19:03
标题: 对应勾子的第一个命运篇
同样的剪辑点,我认为去年最好的国产广告,还是公益的

http://www.youtube.com/v/4i0EMDJ5iOo&hl=zh_CN&fs=1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9-2-3 19:04
前面两个耐克广告不知道是哪里好。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3 19:30
标题: 不是说多好,意义在于仅仅学好利用剪辑点就可以吃百家饭
原帖由 xiaowu 于 2009-2-3 19:04 发表
前面两个耐克广告不知道是哪里好。

我倾向于第一个,好在哪和那个国产奥运公益广告类比,就发现了:
我跑,我跳,我不闲着往死里折腾,打从娘胎开始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9-2-3 19:33
要把事情往本能里解释就会聪明点。
作者: 鲟苗    时间: 2009-2-3 20:20
标题: 泪流满面
做剪刀很难;其实人家觉得只要是做视频的全部都很难。
每一秒中后面的人类血汗..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9-2-3 20:41
原帖由 xiaowu 于 2009-2-3 19:04 发表
前面两个耐克广告不知道是哪里好。


有感染力呀。我都想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体育运动事业了……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9-2-3 20:42
原帖由 鲟苗 于 2009-2-3 20:20 发表
做剪刀很难;其实人家觉得只要是做视频的全部都很难。
每一秒中后面的人类血汗..


每一帧……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3 21:11
标题: 总喜欢跑个题,我同样热爱不动刀子的one shot
这是我看过的最有难度的MV之一,强大的美术和服装谱了一出海滩奥德赛。
已经解散了的THE BETA BAND的《Assessment》,导演就是乐队键盘手
http://www.youtube.com/v/-phgYN3GSC4&hl=zh_CN&fs=1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9-2-3 21:49
觉得国产那个广告好像表现得很简单,不是那种简单但简洁有力的简单,是很笼统的简单。呃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9-2-3 23:16
《Assessment》好看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2-4 15:55
最喜欢第一个,最后去拍对方头盔好感动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2-4 15:58
第二个最后那个穿花裤子的短跑运动员,好坚持,好孤独,好震撼,生活最真诚的价值,好生活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5 13:32
有谁来谈谈剪辑吗?
中国那个公益广告效率太低了
第二个耐克是个古典的剪辑作品

[ 本帖最后由 不电 于 2009-2-5 13:41 编辑 ]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5 18:22
标题: .......
低吗,光我从公交车上看到的都滚动播放了大半年。
另外,不吝赐教,啥叫古典式剪辑?给一个术语出处和翻译原文。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5 19:29
效率低我是指它在传达观念上,这个广告基本看了前十几秒基本就知道了它的表达方向,后面也没有出乎意料,慢节奏不仅抒情不够而且暴露了他在剪辑时的基本构思,婴儿的身体反复接到运动员,这个视觉惯性不断反复以致拖沓,所以我觉得它效率低。比如第二个耐克广告它也是阐明一个观念,但它的方式是以应接不暇的多视觉构成的心理暗示,聪明之处在于不仅没有暴露自己的基本观点,而让视觉依附于日常的文化解释。哪怕是一帧的画面,只要你看见了,就能够起作用,而多重的刺激使你无法快速的在观影过程中得出合理的解释,它只让你接受了心理暗示。广告是商业行为,高效是第一标准,而这高效不是建立在说教,指引似的暗示更能取得效果,所以画面连接间的那短短闪烁才是重中之重,观众心理的反应都包含在这里面。
古典二字或许我该打上一个引号,这不是学术讨论,也不必要引经据典,我只是套用了理论自己一个随意的说法,也就是在古典电影理论时期,讨论都集中视觉素材的本身,构成这个广告更多我认为也是集中在素材的选择上,是一种蒙太奇的方式。而且它剪辑全是生切,这样看来我就随口说了个古典。这个词本身不用较真。

[ 本帖最后由 不电 于 2009-2-5 19:31 编辑 ]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5 21:12
标题: .......
“慢节奏不仅抒情不够而且暴露了他在剪辑时的基本构思,婴儿的身体反复接到运动员,这个视觉惯性不断反复以致拖沓”
既然你看到了婴儿的动作切到运动员的动作了,你必然也看到他并不是没有根据地生切(很基本地腿接腿,脚接脚,手接手,胳膊接胳膊)或者说是婴儿地无意识动作接到了运动员有意识的运动动作上(握手接握杠,蜷腿接蹬腿,展臂接跳水时脱离重心地展体),这是不断反复吗,哪里存在拖沓?而利用“视觉惯性”本来就是剪辑点的最基本方式,如果导演和剪辑师连这个基本功都抛弃了,那么学剪辑还有什么意义?你再看第一个勾子广告和这个广告的出发点是不是一样?
在剪辑中“暴露”创作构思是否“愚笨”先不说,你先告诉我你在第二个勾子广告中所看到的心理暗示是什么?或者按你所说你看到的广告给你的基本观点又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之前你再说一下你在这个1分钟里看到了多少东西,看到了什么东西,就按照你说的日常的文化解释来解释一下。
“画面连接间的那短短闪烁”是什么?我不明白,观众的反应为什么会包含在这里?
在你觉得集中视觉素材的古典电影理论时期,不要忘了电影史的无声时期和有声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先不谈蒙太奇,勾子二广告全是生切出来的吗?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5 23:10

1腿接腿,脚接脚,手接手,胳膊接胳膊这当然没问题,你觉得看得流畅觉得好也没问题,我只是说作为一个构思者在传达这个东西的时候不必要把身体连得上的器官都来一遍,这样很烦,我看的时候就很烦,说到底想出第一个就能延伸想出后面的,这样简单的“反复”会让人觉得单一,或者说简单。请注意我并没有涉及基本剪辑语法的问题。我不认为第一个和它的出发点一样,从处理方法上来说。
2就一分钟的广告来说,任何的构思都可能是“肤浅”的,站不住脚的,但仍然可以逃避对于意义的阐释,就是用第二个那种方法:不给你时间讨论。就那个广告而言,如果用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我集中找出几个词:野性,多姿多彩,本能,世界性等等,这些视觉元素汇总到一起就形成暗示:运动可以使生命更完美,而耐克是运动的代名词。但是这样解释是愚笨的,它是一种效果,但不是建立在语言上的,视觉的优势在于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总结。
所以我会觉得奥运那个广告效率低,如果腿接腿,脚接脚只出现两次,ok,我可以不假思索的接受,但一当这种方式被反复的拉长到一分钟,我或者说观众就会走神,这个走神会自然不自然的思考这些画面的意义,而我们日常抽象的语言就会解释这一切,日常性的话语有“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一种本能”,你的话来说就是“我不闲着往死里折腾,打从娘胎开始”,一旦沦为文字总结,视觉就丧失了它的优势,也不具备指导性。所以开始会有人不明白这两个广告好在哪里,当然从美学来看谈不上多好,但它有效,人们潜移默化也会接受这种抽象的品牌效应。让人接受的一个聪明做法就是不要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而任何一种语言和立场都是可被批判的,所以,不谈论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剩下的只有传达与接受。
3我先引用一个剪辑师的话:“电影是在胶片的连接处产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胶片本来不是现实的完全复制,它还原现实的能力来自于观看者想象性的填充,电影不是现实,而是幻觉,两个画面连接会构成一定的意义,这个不用我多讲了吧。第二个广告中间的确有叠画,但这个是为了调节视觉节奏,不影响我的说法,它仍然是以生切为主的,这个牛角尖不用去钻。
希望我说清楚了你的疑惑,不清楚的你可以再问。
作者: andsoon    时间: 2009-2-5 23:12
原帖由 尚方翊剑 于 2009-2-5 21:12 发表
不要忘了电影史的无声时期和有声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勾子二广告全是生切出来的吗?

尚方说到点上了,不知不电看时是否没开音箱,有没有音其实差别很大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5 23:33
我没有谈论声音啊,就这几个广告来说,声音并没有他说的那种革新性变化,还是以视觉主导的。无声片时期也是这样配背景乐,一个原理,并不涉及后来声音的变革问题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5 23:38
第二个广告,是指尚方发的主贴里的第二个咩-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5 23:39
啊,我残了。
肯定是耐克那个……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5 23:48
“第二个广告中间的确有叠画,但这个是为了调节视觉节奏,不影响我的说法,它仍然是以生切为主的,这个牛角尖不用去钻。
希望我说清楚了你的疑惑,不清楚的你可以再问。”

希望我没有搞错你所指的第二个广告。
看似不相关的图像,促使观众在作者的主动引导下进而产生自己对关联主题的延伸联想,至于是否能够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想法完全一致这个无需用力在意,花开、细胞、生命起源、地球形成、行走(小孩的行走、太空行走)、鹿、交通运行、脸谱、病人、一些细胞变化、豹子、壁画、一些图腾之类等等(当然观看者一次哪记得了那么多,但是只要电到一下就可以了嘛),这些切入一定要快,它们必须要保持一种inside(这个在片头就有提到,这是观众我的联想哈)的状态,起到一种不激烈的刺激作用,而这一切都与运动有关,这些都与我们关联,运动促成世界形成,促成文化的发展,促成技术的不断革新(这里我们暂时只往好的方面理解),所有一切都是在动的状态中的……我们还能扯的更远,不是么。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是感觉好动,世界真奇妙……Everything you need is already inside,这是一个“快乐”引线。
手段不要up或者low,重点是表达的相互切合,图像表达与主题传达的切合。如果从我的理解来看,从主题表达上它完全不是生切,如果变化的图像刺激了联想,那是生切么-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5 23:52
“比如第二个耐克广告它也是阐明一个观念,但它的方式是以应接不暇的多视觉构成的心理暗示,聪明之处在于不仅没有暴露自己的基本观点,而让视觉依附于日常的文化解释。哪怕是一帧的画面,只要你看见了,就能够起作用,而多重的刺激使你无法快速的在观影过程中得出合理的解释,它只让你接受了心理暗示。广告是商业行为,高效是第一标准,而这高效不是建立在说教,指引似的暗示更能取得效果,所以画面连接间的那短短闪烁才是重中之重,观众心理的反应都包含在这里面。”
哦,看到你这段了。说的是。短短闪烁就是那些inside其他的movement的咩?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2-5 23:58
人物移动,摄影机也跟着动,这样的镜头最有意境了。《assessment》那个二战士兵最后冲刺,激情,悲怜,绝望,时空,希望等等大情怀全融合了,虽然也许不是最完美的表现方式,但是,确实,好看撒.....
作者: andsoon    时间: 2009-2-5 23:58
原帖由 不电 于 2009-2-5 23:33 发表
我没有谈论声音啊,就这几个广告来说,声音并没有他说的那种革新性变化,还是以视觉主导的。无声片时期也是这样配背景乐,一个原理,并不涉及后来声音的变革问题


无声片时期是先有影像再配乐吧,而这个广告我觉得不是
这样的广告声音运用当然也没什么新鲜的,但没有声音它的“蛊惑性”将大减,而且也会使人感觉切的生硬

[ 本帖最后由 andsoon 于 2009-2-6 00:08 编辑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6 00:06
对,还要加上声音,唔。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6 08:55
原帖由 andsoon 于 2009-2-5 23:58 发表


无声片时期是先有影像再配乐吧,而这个广告我觉得不是
这样的广告声音运用当然也没什么新鲜的,但没有声音它的“蛊惑性”将大减,而且也会使人感觉切的生硬


首先要知道,先影像或先音乐根本不是重点问题,这些都不应该限制创作,而你没有理解上面所说的“蛊惑性”也不是声音变革的重点,声音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在于它相比无声片时期大大的拓展了画外空间,而这种“蛊惑性”确实在无声时期就一直用音乐来帮助达到的,这个广告不具备这种变革,它的谈论意义延伸不到那边去。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6 09:04
边河你说的也不在重点,众所周知,一般学剪辑的人第一个作业的要求一定是要生切,不准加特技,这种生切并不是生硬的剪切,而是考察对素材的敏感程度,结合得好才会出现你所说的“变化的图像刺激了联想”,这是剪辑的目的。
“短短的闪烁”我在第二个回复里是有说明的
作者: 田爱国    时间: 2009-2-6 09:18
"花开、细胞、生命起源、地球形成、行走(小孩的行走、太空行走)、鹿、交通运行、脸谱、病人、一些细胞变化、豹子、壁画、一些图腾之类等等"
相信这绝不是第一遍看所能够捕获到的,同时也不是原速看能获取到的信息,在这个并不讨论广告制作的环节,逐帧去看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这样泯灭了广告的目的性和最佳效果。广告从来就是附属,其至高目的就是达到信息传递最大程度上的可能性、有效性,耐克这个广告当然是做到了,并且是“不言而喻”的做到了,这里“不言而喻”的意思是说,所达到的目标是不能说出口的,这个广告没有传达一个主体,没有附着一个概念,所达到的效果不能用言语表达。
引起受众的是原始而直观的刺激,可以将这种达到的效果笼统的称为感官领导下的经验爆发,耐克广告的聪明在于明白了影像的意义——不在传达概念,而借助了影像所独有的不可忽视的直观冲击力。甚至并不合适的说,它在依靠能指的作用。这样一来,片子确实是在生切,这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包括那仅存几帧的我看不清楚的影像。速度感、跳跃感、粗暴与呐喊——除了运动,除了nike,我们还能说什么那?
作者: 田爱国    时间: 2009-2-6 09:36
说国内公益广告不好,除了它表意上的不纯粹(?)。还有就是影像把握上的低质量,运动命题广告,影像没有速度感,没有运动性,感觉就像是一个买减肥茶的人体重三百斤,身高一米三。抓住“运动的欲望是原始的”这个“似乎创意”死死不放。
同时他忽视了时间感,小创意用一下就够了,但是他将时间拖得很长,用的过于频繁,已经超越了接受创意的限度,期待的是新的创意,新的视觉奇观,可是他没有做到,于是我很遗憾,很不爽,俗话说,“粪捣三遍也不臭”,更何况……岂止三遍。
这个公益广告,镜头拖沓,已经超过了受众的接受时间,加上景别压抑,光线阴暗,角度粗鲁,这就导致了传达效果质量上的“沉重”,我只觉得我很累,我跑不动,跳不动!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6 11:00
原帖由 田爱国 于 2009-2-6 09:18 发表
"花开、细胞、生命起源、地球形成、行走(小孩的行走、太空行走)、鹿、交通运行、脸谱、病人、一些细胞变化、豹子、壁画、一些图腾之类等等"
相信这绝不是第一遍看所能够捕获到的,同时也不是原速看能获取到的信息 ...


但是你的确看见了这些转瞬即逝的图像了。
逐帧看是为了知道这个广告为虾米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解剖了解之。
“片子确实是在生切,这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包括那仅存几帧的我看不清楚的影像。速度感、跳跃感、粗暴与呐喊——除了运动,除了nike,我们还能说什么那?”
技术从来都是作为手段来为表达服务的,并最终成为表达方式,怎么会是目的。
“除了运动,除了nike”——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是感觉好动,世界真奇妙……Everything you need is already inside,这是一个“快乐”引线(我在前面说了我的第一感觉滴)。

sony的那个起初看,我还以为是公益广告,好萌!好萌!话说大家都感性一点吧!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6 12:22
标题: 回复 32# 边河 的帖子
哈哈 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技术当然是为表达服务的,这还用说吗?如果大家开始都感性的来看,这些问题自然不会产生,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田爱国大概也是从感性的观感来评价的。
我对这个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可以借此从影像内部探讨一些东西,当然不懂影像的生产原理并不影响观看本身,而你们显然对影像原理不感兴趣,这也没什么不好,就此为止了。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6 13:01
是田爱国说“片子确实是在生切,这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让我觉得奇怪,我脑补不了。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6 13:49
回不电1:这样没问题,我开贴的第一句话已经表明:我就在强调不要小看这些基本简单的技法,这是我开这个帖的初衷,回到这个公益广告就是利用肢体运动的联想,本来就是最基本的形象并列。而勾子一的剪辑点是不是仍然是人的肢体,从勾子一的第一格里显示屏的婴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打从娘胎开始”?接着切过的几个场景孩子们又在干什么?
2:你的观点都成立,我也赞同。但既然逃避对于意义的阐释就无需要语言表述,作为一个观者第一时间享受视觉足够。但回到这个勾子二,请注意开头的字幕:"EVERYTHING YOU NEED IS ALREADY INSIDE",导演干嘛要把这个字幕放在开头?它有意义吗?它所被赋予的诠释是导演给予的,还是观众自身感受到的?或者说这个广告所用到的素材恐怕已经从运动的概念里延伸出去了吧。我一直在问一个只停留在最初层面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多少?并不是无聊到没事干啊!
那句给XIAOWU的解释本来就是调侃,我一向不会直白告之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信息整合。也不是为给总结中心思想,只是一个提示,你所告诫的我明白
3.第二个广告中不光有叠化,关键在于它真的是毫无根据地“生”切吗?我开贴可反复强调了几遍剪辑点的。叠化那个公益广告也有,但说实话说在国产里面我是“矬子里面拔将军”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6 13:55
标题: 找个"生"切的例子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UzNDU0OTI=/v.swf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6 14:00
“说国内公益广告不好,除了它表意上的不纯粹(?)。还有就是影像把握上的低质量,运动命题广告,影像没有速度感,没有运动性,感觉就像是一个买减肥茶的人体重三百斤,身高一米三。抓住“运动的欲望是原始的”这个“似乎创意”死死不放。
同时他忽视了时间感,小创意用一下就够了,但是他将时间拖得很长,用的过于频繁,已经超越了接受创意的限度,期待的是新的创意,新的视觉奇观,可是他没有做到,于是我很遗憾,很不爽,俗话说,“粪捣三遍也不臭”,更何况……岂止三遍。
这个公益广告,镜头拖沓,已经超过了受众的接受时间,加上景别压抑,光线阴暗,角度粗鲁,这就导致了传达效果质量上的“沉重”,我只觉得我很累,我跑不动,跳不动!”
先不说什么叫影像把握的低质量,难道说有速度感有运动性的追求就是对于运动广告的最好切题点吗?请拉一下这个广告,具体谈谈景别怎么压抑,光线怎么阴暗,角度又怎么粗鲁了。婴儿的场景和运动员的场景对比分析一下。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6 14:09
尚方,你最后(36楼)贴那个MV,确实切得不好。
现代派的拼贴,也不是随便谁胡拼都行。

国外的MV,这一类的,我也看过。好的和坏的,区别真大。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2-6 14:12
标题: 唉,生铁,看我36楼的标题
我强调了那个“生”字,压根就没说它好。“切”和“生”切应该是两个概念吧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6 14:14
我操,再反过来看顶楼那些广告,区别太大了。第2个段子,里面拼贴的那些图片,要比这个强太多了。

第一个段子,每个构图、速度、节奏,都很讲究。

咱文化上不行,落后。第2楼那个国产公益广告,就算做得规矩,抄得规矩,但是还是有些让人看到饱。

我不懂影象,但是我知道什么玩意好。这点鉴别力还有。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6 14:15
原帖由 尚方翊剑 于 2009-2-6 14:12 发表
我强调了那个“生”字,压根就没说它好。“切”和“生”切应该是两个概念吧


靠,我当然知道你什么意思。我本来还想骂得更狠点,但又怕是黑蓝的什么朋友做的,没敢。


这玩意和写作是共通的!你就说文笔,就说1楼的文笔要比36楼的强很多,可很多人会说“我觉得两个差不多呀。”
这很难掰得太碎去讲。为什么第一个镜头之后第二个镜头是那样。有好多也是拼一个眼界、眼光的事。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09-2-6 14:18 编辑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6 14:18
尚方以前也有给我看过国内的那个广告,他撇开所有的下限不论,只单从对接这一手法上,实为好不容易有知道用对接的了,因为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相对来说可谓基本的手法,国人为什么就总是下不手做呢(况且还有那么多借鉴,但是看来看去,也只会猪跑而已),尽管如此,潜台词仍然——还是个矬子!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2-6 14:21
啊,我又发了一个冷贴……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6 14:25
我做杂志,对平面广告也深有感受。

国外的广告(无论是哪一类平媒),且不说创意,光是那种……怎么说……就是深知读者智慧、相信读者智慧,并且也因自己有智慧而懂得含蓄的感觉,我们就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较高文明的体现。

我们自己的平面广告,还停留在……超市广告的水平上。XX产品,贴个女人,底下写一堆字。还差得太远。审美和创意更不要提了。配色首先就乱,而且这么多年了,还有退步。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2-6 14:38
那有没有这样的文明:那些人对一切的广告嗤之以鼻,他们相信广告做的越好他们受到的欺骗就越深——他们创造了广告,那也就由他们亲手毁掉它。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6 15:51
那是另一个问题。
作者: 鱼片    时间: 2009-2-6 18:50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9-2-6 14:25 发表
我做杂志,对平面广告也深有感受。

国外的广告(无论是哪一类平媒),且不说创意,光是那种……怎么说……就是深知读者智慧、相信读者智慧,并且也因自己有智慧而懂得含蓄的感觉,我们就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较高 ...


比如做书的认为读者都是弱智,写流行歌的认为粉丝是弱智,各种搞艺术的也是%……
好得人惊,假想敌假想敌假想敌!!!!!!
作者: 鱼片    时间: 2009-2-6 18:51
所以有一种问题基本上是没价值的,那就是在条件反射的层面上问你,“这样做别人看得懂吗?你到底有没考虑过受众!?”
作者: andsoon    时间: 2009-2-6 20:44
这么多回复了啊  
难得一见
作者: andsoon    时间: 2009-2-6 20:48
原帖由 不电 于 2009-2-6 08:55 发表


首先要知道,先影像或先音乐根本不是重点问题,这些都不应该限制创作,而你没有理解上面所说的“蛊惑性”也不是声音变革的重点,声音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在于它相比无声片时期大大的拓展了画外空间,而这种“蛊惑性 ...


默片时期就找乐队现场伴奏我知道,声音的出现对电影的影响我也略有点了解(应该不只限于画外空间这一点吧),也许我不该说这种蛊惑性,它当然不新鲜。但我只是想强调音乐对这个广告的效果的重要性(我也提了我怕你是没开着音箱看),还有就是音乐节奏与剪辑的关系。我觉得先影像或先音乐是挺重要的。正因为它是先音乐后影像,所以我才会认为它不是在生切

不电也许是专业的吧,我可能是班门弄斧了,不过还是希望你在是否是生切这个问题上再考虑考虑
作者: 不电    时间: 2009-2-6 21:54
我用生切这个“生”字只是为了说明那个广告剪得高明,剪得不好就变得"生"了,不顺畅了,这个常识我当然懂,关键字在切上面,不要误解。
36楼那个还真说明问题,现在的一些搞艺术的初学者都喜欢那样玩,自以为很风格化,其实这也不全是文明的事情,和国内的教育有关系,而且这个东西是个技术活,虽然高级一点,但真能掰开来讲,只是没有必要讲,或者说不是一个作者的兴趣所在。
作者: andsoon    时间: 2009-2-6 23:25
标题: 第二个又看了几遍
准备、起跑、世界性、挫折、成功
每一个小节内部都充满了相似的动作
镜头的长度(有时只是静照)、剪切的快慢配合着音乐的拍子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