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不成熟】不自量力地谈谈比喻 [打印本页]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9-2-16 16:18
标题: 【不成熟】不自量力地谈谈比喻


    我记得刚到黑蓝的时候,生铁就在我的一篇帖子里说过:比喻,能不用最好不用。尽管所有人都会用比喻,但很少有人能把它用好。
    我想,这种要求(尽量少用比喻)至少是基于两个阅读问题之上的:第一,比喻会影响句子的速度,不好的比喻或是在错误位置使用比喻,很可能使句子甚至整整一个段落出现问题。一个是简练的问题——某些事物根本不需要更多的修饰,它就已经能在读者大脑中制造形象(就我的阅读观来说,小说能否迅速准确地让我的大脑重现场景,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一旦使用比喻,句子的拖沓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这个作者会花功夫在一个不必要的地方使用比喻,那么我们便能自然地想象,他会花功夫在更多不必要的地方滥用比喻。这就必然导致不简练。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能迅速在读者大脑制造的形象,就不允许被比喻——然而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作者需要这样做——比如作者需要营造特定的气氛的时候。总而言之:自然地使用比喻,对绝大多数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难题。我们必须花费巨大的心力,来消除比喻的“嵌入感”,使之真正和整体融为一体。
    第一个问题提出了,然而第二个问题才是关键。即:如果作者把比喻用得太耀眼\太新奇\太突出(相对概念),很可能反而沦为败笔。无论如何,我坚信重要的并非个别的一两个句子——即使它们很棒。一篇小说的优劣与否,始终取决于通篇展现的——立体的形象,而绝非极个别句子的耀眼。
    反之当然更不好,如果作者使用的比喻非常平庸,甚至很差,那么它会相当显眼的成为通篇的败笔。可以想象,挑剔的读者会因为一个不好的比喻句而失去阅读兴趣。如果把小说的其他部分比作黑白画,那么比喻就是特别显眼的彩色调。由于比喻的效果非常明显和突出,相对地,它也尤其受到读者的注意。即使不从阅读的角度看,平庸俗烂的比喻也反应了作者自身的问题——滥用。滥用可以归结于作者的态度,由于态度并非完全认真,滥用不可避免。还有一种可能,更加值得注意——作者正在滥用俗套的比喻,而他自身却对此根本没有认识。这非常危险,因为在写作之中,作者必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
    总而言之,由于比喻的效果充满诱惑,作者们往往会忍不住使用比喻。然而,由于使用比喻的风险不可谓不高,所以它也必定会作为障碍,挡在打算更进一步的作者面前。
作者: 韦乃文    时间: 2009-2-16 17:46
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比喻。文学就是比喻。我觉得刚开始写作的人,能用比喻尽量用比喻。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2-16 20:21
当比喻成为叙述的一种,也许就不会那么扎眼了吧?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2-16 22:58
比喻本身就是小说叙述语言的一种,是小说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对于比喻来说,单拿出来看很难看出好坏,还是要结合整篇小说的效果。沙漠里的一棵大树和一片森林里的一颗大树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比喻这样的修辞方式不能够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它出现在何处的原因之一。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2-16 23:15
在读者想到的地方坚决不用,意外之处随意来两下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9-2-16 23:17
原帖由 亢蒙 于 2009-2-16 22:58 发表
比喻本身就是小说叙述语言的一种,是小说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对于比喻来说,单拿出来看很难看出好坏,还是要结合整篇小说的效果。沙漠里的一棵大树和一片森林里的一颗大树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比喻这样的修 ...


我觉得您所说的“森林里的大树”,“沙漠里的大树”,正是这篇短文里我想表述的“比喻之难”的问题。就小说整体来说,或许沙漠里的那棵大树,不但无法成为亮点,甚至可能因为它太醒目而导致读者对小说评价的近一步降低。相反,“森林里的沙漠”也非常醒目,对于严谨的小说写作者来说,即使是一个句子的败笔也是难以忍受的。“森林里的大树”自然是人人追求的,但实现很困难。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2-17 13:57
原帖由 和底 于 2009-2-16 23:15 发表
在读者想到的地方坚决不用,意外之处随意来两下


对,我也同意这个讲法。
比喻往往很土气。都是中小学课本一路读过来的,全是蹩脚比喻。

比喻我觉得它是KOF里的大招。大招无限,每按一下都出大招,玩一会儿也就索然无味了。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9-2-17 16:10
哈哈,跟帖里几乎都用了比喻~~~~~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09-2-17 17:39
假如不会显得那么地刻意,和整个的叙述又在同一个节奏上,我觉得使用比喻没什么不好。。
作者: 韦乃文    时间: 2009-2-17 18:08
我感到现代词汇越来越贫乏。莎士比亚或者中国古诗中色彩斑斓比喻叫人十分着迷。比喻库是否强大,或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一种语言的魅力。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比喻进行分层次,只把它当成一种技法,滥用它就需要语言天赋,从本体论角度谈论比喻,就应该把它上升到隐喻。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9-2-17 19:21
原帖由 韦乃文 于 2009-2-17 18:08 发表
我感到现代词汇越来越贫乏。莎士比亚或者中国古诗中色彩斑斓比喻叫人十分着迷。比喻库是否强大,或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一种语言的魅力。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比喻进行分层次,只把它当成一种技 ...


这个的确是的,但如果要谈隐喻,一个是技术含量对我来说还太高,再一个我对隐喻这个概念的涉猎仅仅局限于几本书里。相反,比喻我接触得更多(表面上)而且也更加熟悉,所以尽管能力不够,我还是宁愿谈谈比喻的问题。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好好写一篇关于隐喻的初学者见识。。。
作者: 韦乃文    时间: 2009-2-17 20:26
原帖由 顾耀峰 于 2009-2-17 16:10 发表
哈哈,跟帖里几乎都用了比喻~~~~~


——我们只能用比喻来理解世界,要不然我们怎么办呢。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9-2-17 22:37
别谈概念。谈概念容易把问题搞复杂。
我们可以找一些例子,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
作者: shep    时间: 2009-2-28 20:16
你们好像在搞禁欲主义
作者: 纪小齐    时间: 2009-3-8 23:48
我真想引用那个辩论会上主持人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笑话。
那我是公是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个人人都觉得自己正确的场合里,就算我是雌雄共体,我不强调自己是对的,似乎也有点不入流。要知道,我是一个多么希望在人群中正常着的一个人啊。
好吧,那么我觉得,比喻是必用的。但要用对时候。怎么说呢?举例子说明:一、用不对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她有身孕八个月了,肚子大得像个西瓜。这个比喻真糟糕不是吗?有点人类智慧的都能在你写出“她有身孕八个月了”时就“看到”了她肚子是什么样的,你还用西瓜来比喻强调,你是写专栏按字数给钱的吗?用对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她有身孕八个月了,但今天摔了一跤,孩子掉了,肚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被坏孩子踩了一脚,一下子蹋了。用得多好啊,多形象啊。本来模糊不清的掉了孩子的肚子模样,一下子清晰明朗起来了。
当然我没考虑到语速的问题。也许,一两个比喻真的会影响叙述的速度需求。但我觉得,被影响的肯定是工夫不到家者(作品过于单薄,比喻一用就像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当你觉得有让语速加快的需要时,你的模式就必须要先定了。那么,一两个加深读者印象的比喻不就像是长跑比赛道上的一两个小石子吗?除非你瞎了眼没看到或者神经病故意去踢它了,不然,它怎么影响你的成绩呢?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9 01:22
他的光头像龟头一样,这个合适么
作者: 纪小齐    时间: 2009-3-9 11:59
你的膝盖像乳房一样。这个比喻合适么?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9 23:27
原帖由 纪小齐 于 2009-3-9 11:59 发表
你的膝盖像乳房一样。这个比喻合适么?

合适
作者: 纪小齐    时间: 2009-3-10 19:01
好吧大姐。我认输。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