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退居
[打印本页]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3-29 11:12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小智
时间:
2009-3-29 18:45
我看到了很多括号……没时间读啊,回学校把它打印下来慢慢看了,再来说吧。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9-3-29 21:12
电脑看文好难受只能粗略浏览但又想灌水发炎:看到这种题材的小说就莫名其妙保有好感……以及有些描写很喜欢,叙述好像有变了呢。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09-3-30 09:35
纯叙述的部分让人喜欢,对话部分因为太密集会让人有心跳过,结尾"想起教官曾说:在军营呆久了,眼睛都是绿的。",我觉得要改下再用出来更好.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4-1 00:12
细密的感受却几乎全赖白描折射,敏感却不过敏的体察可能正暗合着“世界”之中的“我”内敛和不进不拒的态度,也因此很多习焉不察的日常细节和那些本无情趣的景物,都被调出了非常丰富的意味。
在这个不算小的短篇篇幅里,从头到尾把“抽离情绪”控制得如此严密,实在非常不易,需要相当的定力才能做到。这种“没有态度”早已不像《局外人》那样“用力置身局外”,而是自然和本真的状态,甚至根据猜测是“退居者”所不能知道的自己的态度。这使作品从局部到整体就都回归到接近真正意义上的“零度”(并不冰冷,只是客观)。这种方式好像使作品取消了“篇”的感觉,每滴水都是海本身,每个字也就成了每一个时刻,但是对每个时刻的感知都是平等的,也是值得平等的。
说起来真不好意思,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你的作品,所以这些感受可能有一定的妄加猜测的成分。估计你以前那些作品的基本视角也是一路坚持下来的。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4-3 00:02
读的时候一直觉得李头的小说就是不有的翻版,但是李头目前还没有不有小说内叙述清晰的走向和整体的完整与张力。整篇小说的延展性非常强,那些关于环境的描述有效地为读者形成了代入感。对那段新生刚到宿舍的叙述印象深刻,总觉得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
本帖最后由 亢蒙 于 2009-4-3 00:04 编辑
]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9-4-3 22:00
这样的小说能给读者带来很多灵感,让人觉得自己就生存在一个由句子构成的世界里,随便截取个场景片段都能有所发现,我分了两次读完,总能沉下心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像在看长镜头里呈现的纪录片。看到后面,没有出现期盼中的军营环境竟感到有点失望,可能是作者觉得再花笔墨去描写军营显得多余吧,但总觉得开头对军营的交代与下面对学校的描写相比显得糊而滑,最后再补上几笔形象会更完整一点。在纸背写东西那个想法很棒,也许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4-4 18:04
X的问题提得极是!“看到后面,没有出现期盼中的军营环境竟感到有点失望”,老实说,这个失望绝对触到我的痛处。。因为这个问题我自己曾经反复想了许多,但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考线被凸现出来,让我觉得如此难以作决断(是不是我个人的能力问题呢),比如:我曾想篇幅上军营的段落至少应该是和学校的这段等量,但当描写的对象一确立下来,我开始担心它琐碎的程度,比学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担心这其中有某种“怨气”,让我无法下笔?而且学校一段的时间量只限定在一天之内,但军营显然是一个更长时间里的呈现,如何调节这其中节奏的差异,如何省略,如何处理新增加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等等,有种并没做好准备的“长篇”的感觉,超出了我对一个短篇的预期。首先从结构上,我就没有做好一个“长篇”的准备,考虑到现有的结构,及写信的细节,我寄希望于能在更其琐碎的军训段落里先染上“轻盈”的颜色,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完整,至少从短篇的角度讲,保证“诚实”。。。
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考虑“重写”,但确实想过,对于艺术是否诚实,是否,竭尽全力。。。谢谢X!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9-4-20 20:10
标题:
网刊特邀
【特邀评论】
X
|
评不有的《退居》
上个周末,我坐车去另一间学校看一位即将毕业的朋友,在路上,我认为我可以把这个过程写成一篇小说,当我站在校园一行大树下听着鸟叫的时候,我还在把我听到的和看到的在脑子里转化为句子。这是我看完不有的小说《退居》后冒出来的想法。
我站在树下,我脑子里充满着“阿昆”这个形象,他被我带到阅读之外,生活之中。我很惊讶,不有的小说的意义延伸到了文本之外。
然而《退居》并没有着意塑造“阿昆”的形象,“阿昆”的作用在小说中仅仅是提供一个视角和推动着场景的转换。我想这种写法很大胆,作者需要足够的叙述自信,否则他面对接踵而来的细节必定会被琐碎受击倒。从进入学校哪一刻起,“阿昆”就好比一架摄像机,在拍一部纪录片,用大量的长镜头去呈现这一天的生活。但我们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不会对一台藏在画面背后的摄像机动感情,而在小说里读者却会喜欢上“阿昆”这个形象。因为读者所读到的,是叙述者“阿昆”提供的。他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他的形象。与摄像机瞬间呈现整个画面的方式不同的是,小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等长。比如“绕在树上的花花绿绿的旗帜标语先就揪过视线,催促着去办各种手续,门口的喷泉开着数朵不断变形中的颤抖的水花,水声暂时压过一切,反复击打着池中的假山、荷叶,几尾有着浅浅影子的金鱼呆在池底,对水面处破碎不堪的涟漪无动于衷。”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常常是糅杂在一起的,而小说却不得不通过组织次序来制造秩序。从这单个场景放大到整个事件中,作者都表现得如此有条不紊,让每一个句子都通透准确。形式主义者宣称形式即内容,《退居》沉静而准确的叙述方式,构成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印象。既而,那个提供这种叙述方式的“阿昆”,就在读者心中丰实起来。他超越了繁琐而浮躁的日常,极具创造性地把无意义的事件变得意义非凡。
很多时候,构思一个小说,会很不自觉地把出现在脑海中的场景与某种意义挂钩,接着,用更多的场景来呈现原先设定好的那个隐秘模糊的意义,整个小说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统摄着,使得各个部分平衡和整体完整。而《退居》却让我感到,它把背后的这个统摄力量抽离了,靠大量的白描,去呈现一个看起来没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而这些片段,是悠长生活中的一个断章,它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创造了文本以外当我们沉静下来观察生活时重新发现的不同世界,而《退居》最可贵的,就在于此。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76/novel_1.htm#1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