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也来纪念王小波 [打印本页]

作者: 单立人    时间: 2009-4-16 22:36
标题: 也来纪念王小波
         明天是4月11号,12年前,作家王小波在家中死掉了。据说是心脏病发作“死前大叫一声”,于是就死了。不过又有人说,其实王小波是死于“打飞机”——所谓打飞机者,手淫之谓也——这个说法有点惊世骇俗,不知是如何得知。不过又有人说过,王的小说只会让人打飞机,也许这种观念升级了一下,由叫人打飞机变成了作家自己打飞机以至于死。中国人的想象力,也只有在这种事上,才表现的丰富而多彩。只可惜在性上面的想象力,终究不会成就什么伟大的艺术品。就像今日颇流行的一首草根歌曲所唱的那样,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这些话有些跑题,就此打住吧。
          王小波逝世12周年,网上又有人要纪念他了,虽然不很热闹,但聊胜于无。我又想起了刚刚过去不久的海子的纪念日,据说搞得挺隆重的,又是朗诵诗歌,又是开茶话会,不过热闹一完,立刻就寂静无声了。纪念搞成了诗朋文友的大聚会,大家一起喝喝啤酒,发发牢骚,吹吹牛逼,完了就一哄而散。这颇像乡间为死者请来的歌吹班,出丧的那天又吹又唱,什么小寡妇上坟,什么刀郎,什么社会主义好,大家搞得不亦乐乎,但出丧事一完,领了钱,也就做一哄而散状。这倒无可厚非,人家干得就是这个活,吃的就是死人的饭。至于搞纪念,如果到头来也学人家一哄而散,就叫人很不明白。那些有头有脸的所谓这个家,那个者,还有那些以“文艺青年”自诩的衣食无忧的人,难道也把纪念当成一种职业来做,完了就一哄而散?至于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敢妄测。
        至于王小波,我读高中的时候,看他的杂文和随笔,觉得很好;大学时候,又看他的小说,也觉得很好。现在大家颇有一些讨论:我们该向王小波学习些什么?答案不一而足,亦各言志尔。但就有一些网站,打出了王小波的旗号,名之为“论坛”。既然是论坛,就该有些论的吧?然而不,上去一看,很大的广告是在卖书和文化衫,几元一件,倒也便宜的很。鲁迅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翻开史书来,到处是血淋淋的。他老人家也许还不知道,除了吃血淋淋的,还有吃铜臭的,还有吃思想的……他自己就被后人一直吃到现在,将来也许还要吃下去,虽然有时是甜言蜜语的捧,有时是穷凶极恶的骂。王小波之死的不幸,倒成了众多食客的大幸。虽然貌似戚戚然地流几滴清泪,放几句屁话,但照吃不误。不过有了掩饰的吃相,看上去文明多了,谓之“纪念”“论坛”了。
呵呵,这也算是一点进步吧。


2009.4.10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4-16 23:54
你在他的杂文那学到了一些手法
作者: 白灵素    时间: 2009-4-17 13:12
那阁下这又属于哪种纪念呢?
作者: 单立人    时间: 2009-4-17 16:28
楼上的,跟风纪念
作者: 易无学    时间: 2009-4-17 22:36
文章写的不赖。有风骨,纵横开合,手笔犀利。
作者: 破山    时间: 2009-4-18 01:05
极二的内容和口吻。
作者: 单立人    时间: 2009-4-18 16:19
内容口吻二点没关系,素质不二就可以了
作者: 转身一箭    时间: 2009-4-23 20:40
我怎么感觉像鲁迅迅写的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5-3 12:26
王小波和海子都一样,死后不得安宁。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这安宁不安宁也无所谓了,任凭他人借名去获利,我自卧地默不语。
作者: jololo    时间: 2009-5-6 09:54
王小波确实值得纪念。
作者: 狗换牙    时间: 2009-5-8 11:15
挺好的,其实不在于怎么纪念,纪念些什么,在于有多少人还记得去纪念,有了数量基础,才有比较和判断,才能够引发人更深入的去思考。死的人可以不死,活的人需要他们。需要去骂他们,需要去意淫他们。

卖点狗肉,谁要想办学历证件的,可以找我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