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教师与惩罚 [打印本页]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6-2 12:47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shep    时间: 2009-6-2 16:17
“X,我知道你和Z关系不好,可是作为同学,你们应该把个人关系抛在脑后,何况是在课堂上,更要遵守课堂纪律,像你这样胡作非为,我就不得不要对你进行惩罚了!”

一位教师,哪怕是实习的,也不大会这么啰嗦(尽管我离开学校很多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说话方式都是简洁的。不论是讲课还是训斥,都是如此。


总体来说,我认为通篇的用词;特别是一些动词,均有拖沓之嫌。当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紧张氛围不允许两者拖延时间。他们不能也缺少平等交流的空间(就算这是我的偏见,但传统的师生关系,尤其是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几乎都是两极化的——要么把这个学生当作自己重点培养的玩偶,要么就视而不见。教师的职业,往往会与父母的角色产生联系,但教师因为没有感情因素的羁绊,所以在惩罚、奖励上总显得比较极端;且有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fecy]的倾向)。

一个成年人,是否能够与青少年交谈呢?我以为是一个问题。
作者: 陈鱼    时间: 2009-6-2 16:35
用一种并不十分夸张的变形把暴力写了出来 景物细节扎实真切(这种耐心是变形写作的最终有效的根基) 结构的处理也做到了和暴力主题刚好相反的乖顺精巧 委婉地想藏起什么 一切却又名目昭彰

语言开始脱离华丽 变得有效 老师和学生之间另一层关系或许可以讨论一下(老师和学生其实是一个变动系列中不断更替的物体):个人认为“很多年前,他何尝也不是如此?他到现在还记得所有那些男孩子失望的眼神和自己在老师进来前忘形的笑声。”——这个太过直白了,有种忍不住的感觉,“你还失去了在内心深处发出阴暗一笑的机会,因为你也曾这样在别人的盯视中诚惶诚恐地走过走廊,然而为了在学生面前摆出威风你还不得不挺直了腰杆迈开了大步。”——这样的转换就好一点

X、Z这个外文名字——包括上面校长说的愿主保佑什么,还是有点欧,不过放在这里貌似还好,因为整个文章的语境呈现出中性

能看出点残雪的痕迹,尤其是一些细节 枯瘦的喀拉喀拉响手臂 人甩成一滩泥 一些凶暴的变形


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操场正中的一堆新土,新从地里翻出又重新覆盖上去,在雨雾中泛着新鲜的黑色光泽,——“新”是不是有点多了?这种问题好像偶尔存在,使得阅读有时候要被沙砾搁一下

[ 本帖最后由 chenyudemon 于 2009-6-2 16:43 编辑 ]
作者: 陈鱼    时间: 2009-6-2 16:41
原帖由 shep 于 2009-6-2 16:17 发表
“X,我知道你和Z关系不好,可是作为同学,你们应该把个人关系抛在脑后,何况是在课堂上,更要遵守课堂纪律,像你这样胡作非为,我就不得不要对你进行惩罚了!”

一位教师,哪怕是实习的,也不大会这么啰嗦(尽管我离开学校很多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说话方式都是简洁的。不论是讲课还是训斥,都是如此。


如果是写实 马耳这篇的很多对话都有问题 但 他用了变形的策略 很多对话的故意书面化和拉长 恰好现实了暴力前的虚伪的宁静 积攒力量的过程
作者: 陈鱼    时间: 2009-6-2 16:43
原帖由 shep 于 2009-6-2 16:17 发表
特别是一些动词,均有拖沓之嫌


嗯 有些地方马耳太享受这种虐待即将发生的那一刻的快意等待了……

但我觉得 通篇读下来 还是清爽的 或许和他选择的不带情绪色彩和地域色彩的中性语言、以及结构分割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chenyudemon 于 2009-6-2 16:45 编辑 ]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6-2 16:56
感觉:1、用力过度,2、场景描写不够准确,3、为什么最后要让校长出来?而且最后说的那话——没丁点惊喜。
最后,你隐藏的是:一开始操场填新土不会是埋那个被体罚的学生吧,这可真不和逻辑。如果不是,不知道你写这段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 樊健军    时间: 2009-6-2 17:53
你对小说的把握好像还没入门,包括语言。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6-2 17:58
这是一个系列实验作品的第一篇。
我目前把它叫做“伪故事”,就是通过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片段描绘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
写伪故事之前,我脑子里是有一个预设的故事的,但这并不重要,我并不希望读者完全跟着我去构想这个故事,我希望他们能够根据片段之间一些似是而非的联系构想出自己的故事。我想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故事,因此我会用一些暗示和描写建立起让这个故事存在的“场”。但同时我又不想让读者认为这是真正可能发生的故事,因此我会用一些变形夸张的手法去塑造出一种“虚假”的氛围。
总之,我一边用一些似乎显而易见的联系让读者感觉到确实有那么一件事情发生了,一边又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和逻辑上的不合理让读者觉得这事从没发生过或根本不可能发生。我尽量让这个故事停留在“真实”和“虚构”的中间地带,让喜爱“真实”或“虚构”的读者都感到不快,或者让这两种读者都感到快乐。
作者: 小螃蟹    时间: 2009-6-2 18:13
原帖由 shep 于 2009-6-2 16:17 发表
“X,我知道你和Z关系不好,可是作为同学,你们应该把个人关系抛在脑后,何况是在课堂上,更要遵守课堂纪律,像你这样胡作非为,我就不得不要对你进行惩罚了!”

一位教师,哪怕是实习的,也不大会这么啰嗦(尽管 ...


怎么总把这种不成其为问题的事拿出来说呢?
作者: 小螃蟹    时间: 2009-6-2 18:18
认为下边大家那些理论比作品强点,我怎么就没读出什么残雪的痕迹?怎么有人读出了那么多作者的意图?我就奇怪了,不是托吧?
作者: 樊健军    时间: 2009-6-2 19:12
小说是不允许作者解释的。如果一篇作品需要作者来解释,那就是失败了。
作者: 转身一箭    时间: 2009-6-2 19:16
马耳,我觉得有时应该放松一下,带点类似游离的情绪,忘掉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忘掉昆的小说的艺术,把读者也忘掉吧,甩开膀子写一场,会咋样呢?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6-3 00:17
“耳”这个人物极其的模糊,到了作者说他是老师,我才发现原来他是老师。在对话和气氛的烘托上用词很硬,像是生吞活剥。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6-3 00:21
另外在回帖里提及残雪……我想说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作者: 乌鸦十三    时间: 2009-6-3 00:40
嗯。语感上可能脱离的太远了。虽然那种情况可以想象,但是好像没能用力到最佳位置。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