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午夜风中狂乱行走 [打印本页]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2 19:42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8-12 20:28
先留个点.....其后再读:)
作者: Ey.    时间: 2009-8-12 21:37
感觉有些意象不够有力.因为写太细了,看着看着右脑就不起作用了...喜欢那两个龙的故事!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3 11:20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09-8-13 11:40 编辑
感觉有些意象不够有力.因为写太细了,看着看着右脑就不起作用了...喜欢那两个龙的故事!
Ey. 发表于 2009-8-12 21:37


我写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叙述者想像成一个脑子有些不正常的疯子,左右脑思维混乱是常有的事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3 11:23
先留个点.....其后再读:)
酒童 发表于 2009-8-12 20:28


你慢慢看吧
作者: 段林    时间: 2009-8-13 11:47
每一节是一颗珠子的话,串连得不大好,于是有些近似呓语了
个人感觉“核”不够明朗、有力


另外,下雪了(就是有个男人开窗喊:“下雪了”)那部分我非常帝喜欢!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3 12:18
每一节是一颗珠子的话,串连得不大好,于是有些近似呓语了
个人感觉“核”不够明朗、有力


另外,下雪了(就是有个男人开窗喊:“下雪了”)那部分我非常帝喜欢!
阿姨…别这样 发表于 2009-8-13 11:47


“核”不够明朗、有力,也许是因为这个核在我的头脑里本来就不是那么清晰,我是觉得写东西的时候既不应该像某些人的作法那样完全“无核化”,就按照某种顺序或结构一步一步地那么写下去,也不应该像另外一些人一样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核”,我喜欢寻求一个介乎两者之间的“核”,一个既不会一眼看透,也不会神秘莫测的“核”。在这件事上,我是个折衷主义者。
作者: wqawqa    时间: 2009-8-13 13:40
“核”不够明朗、有力,也许是因为这个核在我的头脑里本来就不是那么清晰,我是觉得写东西的时候既不应该像某些人的作法那样完全“无核化”,就按照某种顺序或结构一步一步地那么写下去,也不应该像另外一些人一 ...
马耳 发表于 2009-8-13 12:18

效果也会常常出乎意料,不过不能说成像是碰运气,控制方面马耳在写小说时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呢?
私以为一些描写或许是太过关注个人情绪的消解而显得仪式化,但是叠加起来没有产生紧实的效果,可是意象的出现依然是马耳小说里一贯的高频率,其中一些是重合的,出现过了,继而转换成另外的描写容易产生一种写作的快感,这些细部细致的推导和发散很可能使整体琐碎,而且非常依赖作者的写作状态吧。

这篇很多部分的语言非常好看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9-8-13 14:36
相比之前的校园故事,这篇读来有种魔幻的气氛。包括龙的故事和开窗的男人等小细节,和反复提到背后跟着人。对话中始终表现出的疏离感。  我也想问问你的控制,是很多次写成的吗,每一段单看都好,对于万把字的篇幅来说,每一段又显得力量不够,如果靠添加故事(比如龙和回忆)来提神,原来的主人公就有被削弱的感觉。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3 16:50
效果也会常常出乎意料,不过不能说成像是碰运气,控制方面马耳在写小说时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呢?
私以为一些描写或许是太过关注个人情绪的消解而显得仪式化,但是叠加起来没有产生紧实的效果,可是意象的出现依然是 ...
wqawqa 发表于 2009-8-13 13:40


我喜欢慢慢写,一点一点地写,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以后慢慢也许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上面说的“核”,目前我是折衷主义的立场,以后也许会发生变化,变成“无核化”或别的什么变化。意象叠加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问题,我目前采用的是“伪故事”手段,也就用一条十分模糊的故事线索来组织所有意象,所以看起来会有不紧实的效果,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假象,因为如果没有认识到事物底下的联系,任何事物看起来都会是杂乱无章,互不相关的。就这篇文章来说,我认为这里各个意象之间还是结合得不错的。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3 16:55
“每一段单看都好,对于万把字的篇幅来说,每一段又显得力量不够,如果靠添加故事(比如龙和回忆)来提神,原来的主人公就有被削弱的感觉。”

那些故事不是添加上去的,而是我所谓的“伪故事”的故事情节及线索的一部分,我觉得它对主人公起的是增强而不是削弱的作用。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9-8-13 20:24
本帖最后由 孙浩然 于 2009-8-13 21:02 编辑

自信当然很好,但效果有待商榷,我的意思是,这种看来就是有明显的企图的辅助办法,(让我们先忘掉龙的故事提供的那种微妙气氛,想一下它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最合适)如果只是提供一个气氛,靠读者去体会(甚至猜测)其中的联系,整篇东西就显得散漫。比如《笑面人》中那个司机讲的几个部分,单独提出来也可成篇,当然并不必须是连贯的。这篇的气氛感觉很好,置顶一下。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8-13 20:43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09-8-13 20:46 编辑

写得太小心翼翼了马耳,就整篇的控制来说。这样一来,那种“屏气凝神”的劲头就在各处散开了,就没法贯通到底。具体说,仍然是切换的问题——场景时间可以不同,但内里那股气得承接下来。这点没做好。
其它的没说的,很好。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8-13 23:19
觉得结尾有点飘。那个吃眼珠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潘神的迷宫》。如果把结尾的影子换成其他的事物,我觉得可能效果会更好,最后一句“是真的”,我看了好几遍,总是觉得有些突兀。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8-14 00:03
我在想,这种细密的描写可能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只要细读,每一段语言都不错的,但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叙述:
一个老处男,在即将毕业前的一天从他的窗户一跃而下,走到食堂买了几个包子,一路吃着走回宿舍,到门口才发现从里面反锁上了,他又回到食堂,再去买了几个包子,把包子吃完之后,静静地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了几十分钟,这样他再次回到宿舍,什么也没说,抬起脚来,一脚踹开了房门。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9-8-14 12:40
“是的,你经历过下雪吗?”
“没有,我家在南方。”
“那你可能就不大懂得,那脚步声就像下雪前落下的雪籽。”
“下雪前落下的雪籽?”
“是的。”
---------------------
让我想起日本小说啊。

对话不是很好,但不是翻译腔的原因。

个人觉得,有些句子甚至段落显得有些多余,比如“每次耳去了英语角,常常是站在人群的边缘,像一只饥饿的鬣狗般注视着团结成块的人群,他们似乎已经抱成了一团,每个人都与别人紧紧抱着,下面还伸进来一条细瘦的长腿,在他们的身体之间来回摩挲。”
如果说是为了过渡,那么完全可以更简略;如果是为了营造气氛,单独拿一段写显得不太高明;即使是为了完成只有您自己知道的叙述意图,那么,我个人觉得如“像一只饥饿的鬣狗般”这样的修饰,也是完全可以去掉的。因为我认为,“人群的边缘”已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如果我没有会错意),后半句再放上这么一个较长的修饰,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并且这个修饰我觉得有些过于暴露了。
作者: 陈鱼    时间: 2009-8-14 23:06
马耳 还是觉得作者太清醒 太用力了哎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6 08:17
看来还是有些误解啊,那就再说明一下吧

除了最后一段外,这篇其实写的是一个梦境或者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梦境。作为一个梦境小说,我想它在结构、语言和气息上的要求与普通小说是不一样的。

那么,评判梦境小说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看作者创造梦境式文体以及利用这种文体进行梦境式思维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卡夫卡和残雪来做一个对比,这两人我认为都属于梦境式小说家,两人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梦境式文体。对这两人我所知甚少,只能说说大概的印象,两人中卡夫卡的文体比较清晰透明,而残雪的文体则相对晦涩神秘。单从文体上并不一定能分出高下,但我认为卡夫卡进行梦境式思维的能力要比残雪高得多,卡夫卡的小说在晦涩的外表下面,仍然可以看出几丝隐约的踪迹,吸引我们前去探求,而残雪的作品则过于晦涩,她的绝大多数作品读完之后只能给人留下一个一团模糊的印象。当然残雪有她的价值,卡夫卡毕竟是西方人,他的梦境式小说有很明显的宗教哲学痕迹,残雪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在梦境小说的本土化方面,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启发意味的。

本篇小说,我认为它是我对梦境式文体和梦境式思维的一个初步探索。在梦境式文体方面,我既没有像卡夫卡那样通过模拟事件自然发展顺序去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采用残雪的变异性重复排列意象的技巧,而是使用“伪故事”的方法去排列组织意象,由之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它在结构、语言和气息上的恰当性,我认为应当有一个标准对它们进行评判,但绝不是那些应用于其他类型小说的一般标准。各位的意见,虽然言之有理,但绝大多数是根据一般经验得出的评价,应用这篇小说上来,则不一定恰当。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8-16 21:20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09-8-16 21:23 编辑

你一解释我就懂了.
但那不是我们的错,是你没成功,马耳,我们根本不想误解.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8-17 20:24
我倒不是否定大家的批评,大家的批评还是很好的。我只是觉得,大家的批评还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虽然我们的批评在大部分时候,对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有一些盲点,所以还是应该有所改进。就这篇来说,大家所说的都是有道理的,但我以为也许并没有点到最本质的地方,所以难免会觉得有些不如意。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8-17 20:59
永远会是这样啊,任何一部作品,作者最想说明白的,恰恰是怎么也没法说明白的那点。
作者: 紫含    时间: 2009-8-23 10:28
在这个论坛读了很多小说,这篇小说给我很深的印象,那些梦境、意象,我喜欢它们的丰饶,它们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状态,即自然又痛苦。我想这是我自己最欠缺的。这个论坛的小说很多对话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我觉得是外国文学对作者的影响太深,诚然很多人没有翻译腔,但我认为,中国文化才是我们创作的根。我喜欢有力量的文字。在这里我看到一些。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8-26 16:37
一篇还算不错的小说!

用小说的方式、诗的灵魂,去探索了现实的非现实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