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灯光暗下 [打印本页]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0-18 10:20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09-10-18 12:44
还不错。情节到我和警察在夜宵摊那儿,女主人公变化的心理,那非常好,非常真实。小说的比例不对,后面的温情太拥挤狭窄了,应该再多些篇幅。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0-18 18:26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10-18 18:28 编辑

2# 半天锈

是的,比例不对。到后面小说的调子也有点不统一了。
后面那种快速温情的写法比较容易写。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09-10-19 19:59
本帖最后由 剪刀手小黄瓜 于 2009-10-19 20:02 编辑

好看。很多地方柔软的触动戳戳戳的。

可能有些地方气息再延长一些?不过那些触动的地方反正感觉情绪也很足够呐。

感觉很多描写挺独特的,糙糙的,又感觉有纯朴啊独特啊之类的感觉



前面有人说比例,是不是说后面温情狭窄,是因为前面一些孤寂的东西是应该要为了让后面的温情不狭窄起来呢?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10-28 19:05
不错的小说。我觉得还可以继续修改一下,在一些很不经意的细节处再弄出一些声响来,一两个有生命的句子或者词。

“我突然觉得那个背影的陌生,但这种陌生又让我生出了新的亲切”这样的句子是可以不要的。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0-29 10:02
不错的小说。我觉得还可以继续修改一下,在一些很不经意的细节处再弄出一些声响来,一两个有生命的句子或者词。

“我突然觉得那个背影的陌生,但这种陌生又让我生出了新的亲切”这样的句子是可以不要的。
黑天才 发表于 2009-10-28 19:05



  呵呵,看到有人说不错,还是挺高兴的。谢谢楼上几位看我的小说。
我再修一下。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10-29 11:37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看你的小说一点也不费劲,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两瓶啤酒就让片警流眼泪?我们这两斤白酒他们才开始吹牛。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09-10-29 13:00
读下来的感觉是太松了,像是可以随便走走,就像跳跃着读也无妨一般。我以为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语言的问题。呵呵。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10-29 14:29
我觉得这个哭还是可以的,就是因为普通状态下的人都不会哭,更别说片警了,所以这个地方才有趣。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0-29 15:12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10-29 15:35 编辑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看你的小说一点也不费劲,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两瓶啤酒就让片警流眼泪?我们这两斤白酒他们才开始吹牛。
阿呆 发表于 2009-10-29 11:37



呵,希望我在写的下一个小说能好点。


to林思南:确实语言跟节奏对于我都是问题。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11-19 11:40
怎么这么眼熟……看到警察那里发现以前看过……改动的地方竟然没看出来……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11-20 18:19
黑天才对细节的点评我一般都比较同意。说到心里的感觉。

“平淡”本身不一定是问题。它是余余自己的文学体格。就好象说练武的人,瘦小是不如健壮好,但它不是练武的障碍。能找到适合这种“平淡”的路子,不断发展,就很好。——这种话似乎有些大而空,但余余的小说我一路看下来。实际上我也觉得有些淡,在小说反映的深刻性上不是很刻骨、不是很惊心动魄。但一路看下来,几个相似的、拥有一个单薄单纯灵魂的女子形象,还是渐渐留下了较深的印记。

空话。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1-21 21:58
黑天才对细节的点评我一般都比较同意。说到心里的感觉。

“平淡”本身不一定是问题。它是余余自己的文学体格。就好象说练武的人,瘦小是不如健壮好,但它不是练武的障碍。能找到适合这种“平淡”的路子,不断发展 ...
生铁 发表于 2009-11-20 18:19



不知道要怎么说。除了感谢(这么说又有点太隆重),但还是要说,谢谢你一直来看我的小说。  在我还写得更糟的时候,你给了我鼓励的声音。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11-22 21:54
正常,我本身也倾向于阅读结构相对简单、人物相对单纯、具有故事性的小说。有这种倾向。

同时我也觉得,你的小说应该再上一个高度。从有“我”到无“我”。但这个高度可能是很难的,需要的不仅是写小说时的苦苦思索,还需要不写小说时候的悟。这个过程也会很缓慢。
我只是不太敢向这个方向鼓舞你,因为我不知道即使我们写得更好了,于我们的生活与灵魂,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以上的话,说出来就是居高临下的。但以我们彼此了解的程度,我相信你知道它们不是。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11-23 01:55
生铁君这个问题我刚才想了很久,后来被打断,现在坐下来想想,撇开我能理解你所说的意思的反驳,我想说的是,或许写作到后来,是对他人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个作用或许是无形的,需要用历史去真正肯定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或许到时候我们自己的名字都会因为将来出现伟大的人而一无所有。而对于我们自己,相信我们过去了的人生都还是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改变了我们最初的命运,在接下来要活着的这几十年之中,我们确实无法去判定它还能起到怎样和多大的作用,它同样会改变我们接下来的人生,改变身边的人,改变需要的人,从而以微弱的方式改变世界。但我想有更多的人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的传递作用,而况它毕竟使我们智慧哪。
我觉得从有我到无我的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阅读来解决的,阅读在大部分时间里起到的作用不明显,但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不错的。可以尝试读一些与自己相近的文体或别的什么东西的人的文章,它的失败或成功,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从而去思考他是如何通过文章一个个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的。那些也未曾解决的人,就可以去想想如何帮他解决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11-23 02:42
回黑天才:“我只是不太敢向这个方向鼓舞你,因为我不知道即使我们写得更好了,于我们的生活与灵魂,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实际上这一句也是变相的鼓励吧。因为能写到今天的人,写作也改不了了,是终身的习惯了。无论是黑,是生,还是余。

关于有我到无我的经验,我自己也没能解决。但反刍自己的小说,或者,听取别人(甚至是外行)的意见,却往往给我很大触动。有时外人说的未必对,但却使我找到了通向对的路。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一个年长的人读到我较满意的一篇,在表达了对我内心健康的疑问和对思路宽度的赞扬(这些对我当然无关紧要)后,他又委婉点了一句,小说还应突出人性的冲突。这句话本应也不以为然的,但它在我身体里起了一些化学作用。而前几天读置顶的小说,又使我有了一些感觉。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喜欢的自己的几个小说立不住了。反而是自己觉得纯粹是写故事玩的小说,其实具备不小的意义。当然我到现在还在想,还在摇摆。还在审视自己。

具体到余的小说,我即觉得——她即使一辈子写这一个主题,一个格调,同一类主角,都不是问题。完全可以。但,作者更高于角色,从角色本身更脱离出来。到那一天,就得道了。就是那种“演得极逼真,但又不是本色出演”。可你要问我,现在这个小说,作者哪里没脱出来,怎么脱不出来,我又说不清。只能说个大概意思。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9-11-23 02:45
你们说得好热闹啊。。。还不睡觉!

我来泼点冷水好不好?
我觉得写作是无用的,只有写作的思考是有用的。而写作的思考只有对自己是有用的,对别人又是无用的。所以谈写作是很虚无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11-23 03:15
我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小说的名字。
我发现小说起长名字是门艺术。短名字好起,长名字起好了,不容易。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11-23 11:28
看得出来生铁桑最近在思考自己的写作,但我总觉得你的摇摆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自己的发挥,一个人得树立自己的稳定的写作观念,才能提升自己文字的力度。同时,我觉得评论他人文字也是一种写作的锤炼——一个好的评论者,下手一定不会糟。所以,我以为,你谈到写作对“灵魂”的高度,太早了,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灵魂都没有确立信念,无论干什么(写作也好、工作也好)都不会有持续力。

对余余的小说,粗看了一下,文字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是,太“薄”了,总像是有种哀怨的眼光打量着世界,这样展现出来的文字,可能会有种美感,但是时间长了,连作者本人都会腻味的——我不信一个作者一辈子只写一个主题TA就不会有任何冲破瓶颈的需求。如果想获得提升,必须先提升自己的各种观念,包括大量阅读、思考,逐渐拥有一个自己的气场。这才是写作持续的动力和源泉啊!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里任何人说的观点,都只能说是各人的经验习得,究竟怎么理解、如何为自己所用,这是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积累的,不要人一说你就急于改变(你看你马上把题目改了,我倒觉得原来的那个更好些)。

我倾向于赞成写作是无用的,很多时候写作和思考一样,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过度神话写作不可取,思考本身才是乐趣。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1-23 12:32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11-23 15:13 编辑

冯与蓝:其实挺崇拜你的,感觉很有个性,独立的思想。是我学习的对象。

  生铁:我现在确也是比较摇摆,关于写作的方向。但关于小女生的那类确实还想再写一些短篇。

  
   理论的东东我也说不上来,但挺喜欢看你们说的这些。
作者: Ey.    时间: 2009-11-23 14:26
有时觉得写作反而限制自由,我是说精神上的大自由。但一想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世界产生交集的生活方式,也许再没有比写作更好的。又忍不住要写。感觉陷进去了,一定要完成份作业似的。这里面肯定有对自由不利的东西。希望能抵达无虚荣心的,纯粹的写作境界。至于对身边人的影响,这个确实存在,如果能换来友谊就很不错,其他的也没什么意思。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1-23 15:12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11-23 15:16 编辑
有时觉得写作反而限制自由,我是说精神上的大自由。但一想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世界产生交集的生活方式,也许再没有比写作更好的。又忍不住要写。感觉陷进去了,一定要完成份作业似的。这里面肯定有对自由不利 ...
Ey. 发表于 2009-11-23 14:26



“如果能换来友谊就很不错”——是的。

为自己而写作。有时候,可能出来“结果”的好坏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写着。

如果写作上的表达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就享受吧。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11-23 22:28
写小女生的短篇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到底是“写小女生的短篇”,还是“以小女生的口吻写短篇”。我记得若干年前自己在这坛子上贴过一个写个小女孩的小说,陈卫同鞋跟我讲,女性写小孩,很容易把自己当作小孩来写。那种故作孩子气的口吻其实限制了语言的发挥。同样,女性写小女生,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小女生情结里去,这可能就是生铁桑说的“尚未脱离角色”的含义。但我知道这么提前打破他人的计划是很不应该的,有时写作也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类情结——我有个多年前的旧朋友,一直喜欢塑造孤独的社会多余人形象,回回写这个,因为他从小父母离异,在他心底就有个这么个多余人住着,非常非常需要通过文字排遣情绪,后来呢,当他写了十七八个多余人小说之后,忽然之间,啪的一下,情结打开了,情绪没有了,然后他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字的小说。这就是我不赞成作者深陷一种写法塑造单一人物的一大原因——固着行为往往因为内心存在某类情结,写作或许是消解情结的一个途径,但反之同样也会使情结通过文字得到“扭曲”的保存,就像照镜子,每照一次都令人更深刻地记住镜中那张脸,但那显然并不是自己,而是在某个阶段驻足不前的“幽灵”(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恐怖片)。很多时候人们借口怀恋过去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念旧,而是对未来心存恐惧,不够自信而已啊。所以……我继续反对作者长期投入一个固定的写作模式。当然,反对归反对,到底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而写,还是作者自己的事。

另,崇拜这回事儿,就像皇帝的新衣,完全不实用,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对人,对物,对事,都要练习火眼金睛……谁也不比谁更高明,我也只能说自己的经验而已。如果能对你的写作起上点帮助,这再好不过。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1-26 13:06
写小女生的短篇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到底是“写小女生的短篇”,还是“以小女生的口吻写短篇”。我记得若干年前自己在这坛子上贴过一个写个小女孩的小说,陈卫同鞋跟我讲,女性写小孩,很容易把自己当作小孩来写。那种 ...
冯与蓝 发表于 2009-11-23 22:28


可能我有你说的某种情结。 “尚未脱离角色”——这一点是我以后写作中要注意的。

:)
感谢。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11-26 13:52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09-11-26 13:54 编辑

楼上两位同鞋,商榷一下.
用小女生,那怕就是用小孩的口吻写,我觉得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得有一颗她(他)们那样的心.这个问题比较大,一般人是回不去的,大都是作者替她(他)们说话.
作者: 观潮生    时间: 2009-11-27 19:06
我倒是觉得,语言的节奏挺舒服的,舒缓,就像要触摸到自己寂寞的内心了。但外在来看,作为小说,的确又显得有些淡而松散,淡和松散也不是问题,但缺乏回味的余地。
作者: 观潮生    时间: 2009-11-27 19:25
评论看了一半回的贴,看完评论觉得又有些话要说,因为似乎没说透。我过来不久,所以这是看的余余的第一篇文字,与你的其它文字并没有对比。单就这篇而言,它可能在小说的构架啊,技术啊,谋篇啊,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但这些文字看得出来的确是发自内心的,我相信她也希望用这些文字去贴近自己的内心,不知道听哪位作家说过,他说写作对写作者来说其实就像一种心理治疗,当你写这样的文字,觉得它们在贴近自己的内心,在自己倾听自己的时候,你自己是暂时挣脱了生活的虚无的(可能是我自己的写作体验),这是一种诚实的写作。我总觉得,把写作拔得太高的人,有装13的嫌疑;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高度不够了。说完写作, 再说这篇小说,因为小说不是短诗,也不是即兴的散文,它在表达内心的基础之上,又要讲究怎样表达的,就是技术问题,如何虚构?如何把我们的日常经验融入其中?哪些该写,哪些又不该写?(海明威和卡佛的小说,典型的特征就是“省略”,相信大家都知道海的“冰山理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余余的这篇作品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小说”。我建议余余可以多看看卡佛的小说,他的小说也很淡,很舒缓,但读完之后,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推荐他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1-27 23:58
这,写的只是一种生活,一种生存境况吧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12-2 20:31
评论看了一半回的贴,看完评论觉得又有些话要说,因为似乎没说透。我过来不久,所以这是看的余余的第一篇文字,与你的其它文字并没有对比。单就这篇而言,它可能在小说的构架啊,技术啊,谋篇啊,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但这些文字看得出来的确是发自内心的,我相信她也希望用这些文字去贴近自己的内心,不知道听哪位作家说过,他说写作对写作者来说其实就像一种心理治疗,当你写这样的文字,觉得它们在贴近自己的内心,在自己倾听自己的时候,你自己是暂时挣脱了生活的虚无的(可能是我自己的写作体验),这是一种诚实的写作。我总觉得,把写作拔得太高的人,有装13的嫌疑;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高度不够了。说完写作, 再说这篇小说,因为小说不是短诗,也不是即兴的散文,它在表达内心的基础之上,又要讲究怎样表达的,就是技术问题,如何虚构?如何把我们的日常经验融入其中?哪些该写,哪些又不该写?(海明威和卡佛的小说,典型的特征就是“省略”,相信大家都知道海的“冰山理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余余的这篇作品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小说”。我建议余余可以多看看卡佛的小说,他的小说也很淡,很舒缓,但读完之后,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推荐他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观潮生 发表于 2009-11-27 19:25


又是卡佛,这是我看见你第二个帖子里说到“卡佛”了,好在这人死了,否则我还真以为你是卡佛的马甲上来推销大教堂。
又见13。
作者: 观潮生    时间: 2009-12-2 22:26
第一:我说到卡佛,是因为我觉得如果余余看看他的小说,或许会喜欢,因为她写东西的这种文字风格跟卡佛挺像。
第二:我第二个帖子说到卡佛有什么问题吗?这里有规定不能对一个作家提到两次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另外,卡佛的确是我挺喜欢的作家。
第三:你是一版之主,请别这么带着情绪来回你的贴。如果你以为来卖书的,并且这里规定不准卖书,那也请你拿出证据,没有证据,那么请你闭嘴,这样只会让这个论坛给人的感觉素质比较低下。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3 00:06
第一:我说到卡佛,是因为我觉得如果余余看看他的小说,或许会喜欢,因为她写东西的这种文字风格跟卡佛挺像。
第二:我第二个帖子说到卡佛有什么问题吗?这里有规定不能对一个作家提到两次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另 ...
观潮生 发表于 2009-12-2 22:26

[创] 今天我买了三本书!(都是巨著哦!)
妗兲硪買孒⒊泍書。衯另リ湜
《矇畾譢筆集》早憱缃買濛畾dě筰品嘞,囸銣孟惪其斤鳩詤dē,茬仧哆籔筰品祌蛾看菿孒嶨書ㄖㄅ朲,甾适裡峩看菿孒鍶缃菂亽。嘚榷遈丿夲鍶缃dē書。濛畾讠兑,藕椥檤甚嚒?

濛畾媞嗰轢觀嘚鍶мīSS傢,tā菂①些觀丶者阝媞徝淂亻昔鋻白勺。

《嚸日音菂蘂》約瑟伕康扌立惪dě莋品。

5禧又欠康扌立惪。tā湜嗰佷芣錯の筰傢!

《言寺經》ωǒ菛亻韦仧旳礻且囯dě第㈠廍詩哥欠縂集。

関関雎鸠,恠菏徔洲。窈窕淑ㄝ,珺孒ぬ逑。
參鎈荇菜,佐祐蓅徔。窈窕淑ㄝ,寤寐俅徔。
俅徔卟嘚,寤寐偲菔。滺哉滺哉,輾啭仮側。
參鎈荇菜,佐祐綵徔。窈窕淑ㄝ,琴瑟叐徔。
參鎈荇菜,佐祐芼徔。窈窕淑ㄝ,鍾鼓楽徔。

ò,茤麼钶叆爾充實dē笙萿,珴菛ㄖㄅ笙氵舌充滿禓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3 00:09
……sigh~~除此以外,又还能怎么样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3 00:10
观潮生同志,清你把31楼的帖子大声朗读一遍.
读不下去吧?你真没文化.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3 00:11
我操,你们不要抱团排挤别人,太不兼收并蓄了吧
作者: 观潮生    时间: 2009-12-3 09:59
楼上的楼上那个自以为很有文化的却连面也不敢露的同志,第一:我没必要向你证明我有没有文化;第二,即使我没文化也不关你鸟事;第三,原来这就是某些自以为牛逼,自以为有文化的人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真JB搞笑。
作者: wqawqa    时间: 2009-12-3 15:54
除了语言处理上的轻简,余余小说的语言逻辑和营造的氛围相对卡佛而言几乎没有挂钩的地方,这种语言“省略”的背后本身也没有相互的参照性,只能说,不管是对余余的小说还是对你的偶像卡佛,观潮生都走眼了
作者: 观潮生    时间: 2009-12-3 19:58
除了语言处理上的轻简,余余小说的语言逻辑和营造的氛围相对卡佛而言几乎没有挂钩的地方,这种语言“省略”的背后本身也没有相互的参照性,只能说,不管是对余余的小说还是对你的偶像卡佛,观潮生都走眼了
wqawqa 发表于 2009-12-3 15:54

实在不想说了,又有点如鲠在喉。我想请教楼上的:卡佛的“语言逻辑”和“营造的氛围”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你就这么肯定它跟余余的小说没有挂钩的地方?并且“没有相互的参照性”?如果我跟你的看法相反,你就认为是我“走眼”了;那反过来,我也只能说,你“走眼”了。本来,对于一个文学作品的看法,并不像1+1=2,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且我也只是建议余余读一读卡佛的小说,或许她会喜欢的,有问题吗?我喜欢的作家还有很多,也并没有所谓的偶像,这个判断你也“走眼”了。所以希望你以后说话,想清楚自己要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再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你认为对就是对,你认为错就是错的。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12-4 08:35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12-4 08:57 编辑

说话前,我先擦下汗。怎么会这样了?

   先说说各位能争论,想想还应庆幸,说明都心态年轻。像我这样年老的,就争不动了。

    再次感谢各位看过我的小说,在网上看小说是很累人的事。

   这个贴子就到此打住吧。别再“水”下去了。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2-8 11:55
真喜欢这样的文风。这样的寂寞情怀就是要这种淡的味道来呈现。
看了你几个小说,感觉你的心态是平静的,对于写作的方向和前景信心十足。
作者: 橡皮船    时间: 2010-2-8 21:39
唉~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