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临沂名吃:糁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1-19 21:45
标题: 临沂名吃:糁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10-1-19 21:50 编辑

[attach]2836[/attach][attach]2837[/attach]

         读音 “糁”(鲁南地区方言中念sá)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没有(sá)这个读音,聪明的临沂人填补了这个空白,语言学家太有必要到鲁南地区来喝一碗香喷喷又养胃又养颜的“糁”,说不定再版汉语字典和汉语辞典时就会为“糁”增加一个词条了。
   
    糁,又名“肉粥”,其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羊肉)和麦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艺精细复杂,是山东临沂一带的一种传统名吃。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糁(sá)汤,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流行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的很多地方,现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传入内地。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了此汤大加赞赏,问当地人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当地人也叫它“啥”汤。糁汤尤其以临沂、济宁、徐州、济南、枣庄等地为佳。

  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到了明朝,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目前,临沂市区糁铺已有数十家,上海、青岛等地开设了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

    糁的做法与特点:
    糁的用肉,古代仅用牛、羊肉,传入内地后兼用鸡、鸭肉,后来汉族人又制作了猪肉糁。其中以鸡肉糁味道最佳。糁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止呕等效能。

    制糁工艺 一般经选料、制汤、成糁三步。主要用料以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以鸡糁为例,通常以300碗糁为一制作单位,需用母鸡10只,麦米250克,葱750克,姜1500克,五香粉150克,盐750克,酱油1000克,胡椒粉150克,面粉5000克,味精120克,水及点碗用的香油、醋适量。制作时,将火攻至发响,加入鸡和麦米,熬煮3至4小时,到鸡煮熟时捞出,把葱、姜、盐、胡椒粉、五香、酱油放入盆碗中搅拌均匀,投入甑中,开锅后,将面粉加水调成糊状,入甑。再开锅,即成。饮用时,将味精放入搅拌。在碗中放熟鸡肉丝,用糁汤浇上,点上少许酱油和醋,便成了汤薄味浓的鸡肉糁。有的还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小茴、玉果、广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药料,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1-19 21:50
好像听过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1-19 21:59
我现在看什么都觉得自己饿了。电脑屏幕小,打开帖子之前看成“惨”。。。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1-19 22:14
KAO!看着就老好吃了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0-1-19 22:15
这种饼和这种碎肉都吃过,粥天天喝,三样加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向往ing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1-20 14:40
欢迎楼上诸位来临沂日照指导工作。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1-20 17:31
不是我的菜!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0-1-20 19:01
早晨吃最痛快,一天不饿。
作者: 锁珍珍    时间: 2010-1-20 19:52
都给我去吃素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