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的创作体验:在停顿中间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鸿    时间: 2007-8-4 13:01
标题: 我的创作体验:在停顿中间思考
一、在停顿里思考

     从去年六月直至2003年春节,我的创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非常坦率地说,在这期间,从没对文学动摇过的我,面临着一种动摇。最直接的表现是,文学作品的出路越来越小,越来越窄,让人感到窒息。市场对待文学的态度,比任何事物都残酷。体制可能因为人的因素,还有可能给予文学一些怜悯,而市场没有这种法则。中间态的本质就是中庸,而创造永远属于孤独和寂寞的时间。
文学像其它产品一样,先找到了市场,然后才去生产。顺从与适应成了它的主题,提升与引导成了痴人说梦的事情。再好的稿子,没有一定的渠道,很难发出来。作者与社会的沟通呈现一种失语的状态。大量被市场倾销的东东一方面在赚读者的“美丽”,一方面货真价实的作品被种种媒介阻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即使一个几万字的东西发了出来,可是它所赚得和稿费,远远不够写作它的时间开销。两个周写出2万字小说,五六百元的稿费,作者根本就没有生存的余地。这就是文学的现状。
所以,在春节里,我一直在寻思市场这种东西。我们应怎样顺应,怎样改造,怎样扭转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可能就会永远丧失让文学重新站起来的机遇。                           

                           二、庆于小说的实话


      我是从1999年开始写小说的。
     在这之前,仅写过一个纪实性质的小说《小康工作队》(1995),再就是一个文化小说《尔雅书院》(1998),还有一个短篇《城市里破碎的夜晚》(1993)。这些都是成形了的。虽然没有写好,但是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是成了形的小说。所谓完整,也是相对我读中学时写的《风波》、《杨柳镇》、《八百年修》等不知所踪的流产小说而言的。在这里,我不想回顾自己写了哪些小说,也不想表白自己小说的好与坏。我只是想说说我在创作中产生的一些感受。与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道友交流一下。即使我只是一厢情愿。但是,我想我自己能够对自己说,我是真诚的。这就行了。
    最初,我是非常鄙夷小说。这源于我的无知。源于我以为我身边几个人的创作就是创作小说的真相。我以为一位刚识了几个生字的文盲就能写出小说来。更要命的是,我以为小说就是写故事,编故事,结构故事。而我,因为一直走着顺路,制造故事的能力非常差。所以一度,我非常沮丧地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写小说的料。就像我对数字没有多大认识一样。与此同时,一些人土得掉渣的小说,确实损伤过我对小说的美感。
  一种无能,加上无知,加上视野的狭窄,让我对小说产生了偏见。其间,即或出现了莫言的《红高梁》,出现了李锐的《厚土》这些我非常热爱的小说,但是,我仍然没能真正潜心到小说上来。90年代,因为工作忙,我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散文热的发起人。从91年起,我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几百篇散文,后来发展到在《花溪》发头条散文。幸亏我的产量不大,一年只有上十篇散文出笼,否则,我会将自己写废。当我将散文写到尽头时,我发现,要想大规模建立起自己的文本意图,没有小说是不行的。
  于是,我悄悄从98年底开始转变。中间历经了工作变动(由一个纯粹的行政干部变成了一个半文半行政的文联干部),在这个时间里,我天真地写完了《尔雅书院》。当时,我感念当下教育的空前繁荣,同时又被新科举化,就从晚清的故纸堆里虚构了一个故事,写了一个土匪想把自己的儿子变成良民,而他的先生又重新把他变成土匪的故事。按说土匪的故事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且是非常豪气的。但是,我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非常文,即使是血腥,也是深深地埋藏在文气里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种写法实际上很老了,而且没有多大的创新。比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一下:真正杀人的血腥的东西,是一个“文”字,而不是“武”字。比如道儒哲学,在它堂而皇之的指导下,多小富于创造的生命被捆绑沉潭!
    但是,我当时没有这样的眼睛,看不透这一点。
    在仔细地想过之后,我想先阅读一批自己喜欢的书,同时,将国民党在三峡的抗日大会演——石牌保卫战写出来。一方面我掌握着大量史料,另一方面,作为练笔,我有着充分的失败准备。但是,我写得非常吃力。这部小说可以让我少活两年。写完它之后,我接手一口气写了后来引来争议的《一个白统治的村庄》。这是一个纯粹虚构的小说。我写得非常轻松。15万字,前半部我用了一个周,后半部我也只用了一个周,中间因为修改石牌,间断了半年时间。
作者: 沈默克    时间: 2007-8-4 13:01
以下是引用杜鸿在2003-10-2 9:42:10的发言:
   
      
  我写得非常轻松。15万字,前半部我用了一个周,后半部我也只用了一个周,



这就证明你的小说没有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上不成功,小说也不会成功。

[em1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 22:22:10编辑过]

作者: 杜鸿    时间: 2007-8-4 13:01
也许:)
作者: 沈默克    时间: 2007-8-4 13:01
如有可能,请杜鸿兄将小说(或部分)贴来如何?:)拜读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3 9:51:36编辑过]

作者: 杜鸿    时间: 2007-8-4 13:01
语言比内容花的时间确实要长。
从爱上写作开始起码也有二十年了。

会慢慢贴的。
作者: 菜子    时间: 2007-8-4 13: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9 11:53:04编辑过]

作者: 沈默克    时间: 2007-8-4 13:01
呵呵,如果你写作是要幸福感,那趁早掷笔吧。做什么都比写作有幸福感。
作者: 菜子    时间: 2007-8-4 13: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8 20:38:16编辑过]

作者: 沈默克    时间: 2007-8-4 13:01
鲁迅后期是选择杂文,因为他觉得小说战斗的力量不如杂文来得强大直接。“匕首与投枪”嘛。

老师不敢当。对于我,写小说是一种探索和综合。目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就算解决了也一定无幸福可言。除了畅销书作家,谁会由写作里感到幸福呢~~
作者: 菜子    时间: 2007-8-4 13:01
这是真的,有时觉得川端康成他们真是孤独的一生,得了诺贝尔也不能让他们快乐
但是作为一种追求是可以的,慢慢,慢慢地接近那个地方,幸福之地
或许在写作的半梦半醒间我们触摸到了......
鲁迅前期自身的苦闷(见野草)是我们难以想像的......
作者: 杜鸿    时间: 2007-8-4 13:01
鲁讯真正的鲁讯不是杂文。
他是对中国的属性认识太透了。
以至于他自己被这种属性带进去了不能自拔。
人愤怒到极点了谁不骂人呢?

他终是良心越强劲就越苦闷越苦闷便越要骂人。
就是当下的中国人许多都是该骂的。
作者: 菜子    时间: 2007-8-4 13:01
其实鲁迅的最大苦闷不来于社会,来于他自身二十多年的孤寂,这种孤寂是难以忍受的
作者: 好云    时间: 2007-8-4 13:01
小说,
写小说,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