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不觉晓 [打印本页]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3-28 16:59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乌鸦十三    时间: 2010-3-30 21:56
其实语言和节奏感都很好,但是这样的作品,很可惜。

在别的地方,我引用过这段话:

“另外一个现在很流行但十分错误的观点是,把灵感,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自由等同起来,把偶然、自动和自由等同起来。但是,这种盲目屈从于冲动的所谓灵感,实际上是一种不自由。一个按照他熟悉的某些规则创作古典悲剧的作家,比起一个靠头脑里灵机一动而创作的诗人,要自由的多,因为后者要受那些他还不知道的规则的约束。”

我觉得这段话真的很出色。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对“自动式写作”,对完全无视一切的“灵感式写作”提出了问题,因为“靠头脑里灵机一动而创作的诗人要受那些他还不知道的规则的约束。”规则永远是规则,即使你本人再否认,再无视,它也仍然存在。
当然,这很难,有时候,有的小说是缺乏想象力,只有各种规则,有时候,像这一篇,有着很开阔的想象力,却被作者不了解的某些规则约束了,无法变得更好。

很难。但还是要继续下去。至少是很有意思的,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只要不停留在原地就好。继续下去。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3-30 23:28
这篇的形式和意象应该是得益于你的诗和漫画吧:)
我觉得它很可爱,带着腼腆的伤感情绪很能打动人。但意象多而密集,有些让人应付不过来了。如果它是线性的(更注重故事行、情节性)可能会很棒,在一个具体可感的事件上展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会是更有目的地控制行文;而现在看到的,更像一盘奇特的散沙。
我觉得如果你用自己独特的行文气质打动人,而不是靠大量的意象,应该可以写出非常棒的作品的!乌鸦十三引用的那段很有启发性。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3-30 23:57
“另外一个现在很流行但十分错误的观点是,把灵感,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自由等同起来,把偶然、自动和自由等同起来。但是,这种盲目屈从于冲动的所谓灵感,实际上是一种不自由。一个按照他熟悉的某些规则创作古典悲剧的作家,比起一个靠头脑里灵机一动而创作的诗人,要自由的多,因为后者要受那些他还不知道的规则的约束。”

我觉得 这个关系像押宝和耕种 当然 也有精明老道的押宝和看天吃饭的耕种 最后的判别 还是收成
我自己就比较喜欢。。。“灵感,对潜意识的探索”

这篇许多句子都是诗歌风格的,这也让文本呈现飞扬的特质——
有一个晚上烟花过敏,他们都喝得太醉。
他试过带她回家,但她怕水
含了各种色素的丝线绕
她忙碌,像个不断翻新的屋顶
一根塑料质地的猫胡须
有一个芦荟般的女儿
每一个雪花的内部都挂着风暴


打碎惯常逻辑、不同属性文字的杂合都是有意思的事情,作者应该在一种亢奋中一路燎原 其实 以我个人的经验 这种状态在冲动到来时(尚不算灵感 因为可以被调动和自我暗示)很容易形成 而 关键是在这个状态中 你是放任自流还是在放任后有所裁切还是在放任前就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洪水 一股是筑堤

“下意识”是个非常好的东西 只是 不能纯粹就当成品端出来 沉迷在状态中的前或者后 一定有意识的参与和控制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3-31 05:25
回x:苦恼 又写成随笔了!下次试试想好情节。。先把意象之类的去掉 去写一段情节会不会好些?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3-31 08:13
5# 剪刀手小黄瓜

可以先试试写一些情节,我觉得相对于你发明的独特意象而言,你的独特气质更加可贵,你可以想想办法找到一条引导这种气质的路,可能就是所谓的“规则”吧,把自己的发明统一起来。
作者: 周登    时间: 2010-3-31 10:56
我觉得还挺好的。
这是必经的一个阶段吧。
用力过猛——刻意经营——看不出痕迹。这篇应该属于第二个阶段了。
至于是不是自动写作,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我认为。
作者: 林伽    时间: 2010-3-31 11:06
更像是一首掺杂了少部分情节沙粒的象征长诗,意象层出不穷但是被刚好适度的力道举起,布置在刚好合适的位置。初次阅读会被这种奇特的质感弄乱阵脚,仔细读去一切却是自然而然。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3-31 14:12
我觉得诗人很难凭灵感去完成那些很意象的诗歌……因为写的时候是一直想要突破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企图让意象不断翻新的。这些肯定也不是完全自由,相反可能需要很“小心翼翼才能喷薄而出”。。
而那些个意象,其实很难笼统的说,成色也有不同嘛……具体到这一篇,自己感觉不到运用意象的自由。但肯定是带了惯性和一写诗歌习惯。可能是自己适应了这个方式,对哪一些意象需要修剪,哪一些效果好或不好,缺少判断…………
啊,像X说的,需要再练习找路子。下次试试尽量不用夸张的东西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3-31 14:40
挺好看的。
作者: 扁头    时间: 2010-3-31 16:35
很酣畅
“培育翅膀需要他前所未有的耐心。每天清晨,他去英语角早读,把一些陌生的单词朗读多遍,企图给翅膀沾上一些外国气味。同样为了培育它的方向感,他开始选修国家地理课。他把松针,榕树垂下来的根须和一些胡萝卜顺着羽毛间的裂缝插入翅根,它们就彼此融合,他仿佛也精通了植物学和健康常识。他健身,把哑铃抛向头顶再用翅膀接住,或是做些负重低飞。他还不敢飞高,仿佛无论如何静心准备的第一次总是不够庄重。”
这段神似创作谈,呵
作者: 扁头    时间: 2010-3-31 17:21
另外,“般”字真是很方便很好用的说,在提升语速和结句造型方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3-31 17:53
比“似的”好用诶……是不是用太多了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0-4-1 14:50
挺好的,语言很强大。。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4-2 18:35
有些重复的细节(如球状闪电、分裂成小圆球儿)还是暴露了作者的窄性,可以更纷乱和杂一点儿。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4-2 18:51
好魔兽。。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4-2 19:06
有些重复的细节(如球状闪电、分裂成小圆球儿)还是暴露了作者的窄性,可以更纷乱和杂一点儿。
亢蒙 发表于 2010-4-2 18:35


是怕过于杂乱,以及想要稍微统一,所以用了女朋友得了球闪电以后也分裂成球。。后面再次遇到球闪电是有意想呼应一下。。但想着尽量用第三人称不用心理描写的写,所以也就只写了一个动作。。

还有后面的网球,和海绵眼泪球等……可能是狭窄了些。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6 23:31
想到一些,补充一下
我记得好像在哪里看过说海明威从某个作家的画中学到了描写,而剪刀手小黄瓜(好脆的名字)这篇似乎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对小说叙述的渗透的尝试。但从回复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在意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一些特点,但我想作者这种尝试是很有益的,慢慢地会掌握到小说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形式,刚开始的时候不妨把小说看成是个非常有包容力的东西,尽情吸收其他形式的养分,我相信作者会越写越明朗,越来越清楚诗人的眼光看小说和小说作者借诗人的眼光看小说的区别。当然这只是建议,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多,只是想到了海明威的例子顺便说一说。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4-7 11:12
本帖最后由 剪刀手小黄瓜 于 2010-4-7 11:16 编辑
想到一些,补充一下
我记得好像在哪里看过说海明威从某个作家的画中学到了描写,而剪刀手小黄瓜(好脆的名字)这篇似乎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对小说叙述的渗透的尝试。但从回复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在意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一 ...
X 发表于 2010-4-6 23:31


嗯!那天和别人聊了聊,自己也逐渐清楚了一些。

对待这个练笔自己是太想要面面俱到了。希望它能更像一个完整的东西。

不过好歹练习了那些个语言表达,构象之类的能力。坚信这些对写好一个小说还是有帮助滴。小说的叙述啊,结构啊造情节之类,以后再慢慢练习。。但现在这个很单细胞的故事脉络,也算比较适合练练填细节、造意象之类。

这ID是因为废狗前辈把剪刀手刘德华注册了。一怒之下随便取了个名字……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7 13:00
嗯,考虑到整体的练习肯定有好处。单写几个漂亮的字的书法跟能写整篇漂亮的书法肯定不是一回事。加油。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4-7 14:07
嗯,考虑到整体的练习肯定有好处。单写几个漂亮的字的书法跟能写整篇漂亮的书法肯定不是一回事。加油。
X 发表于 2010-4-7 13:00


同意 其实诗歌也要考虑整体 但或许没有小说这么“严密” 或许作者要从诗歌到小说的转变要看到整体、严密、协调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