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评小说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4-22 14:14
标题: 评小说有感
以前,看到问题多到已经无法下笔评论的小说,我都会建议作者,平时“应多读一点书”,做好起码的基本功。

但我渐渐发现,其实读书还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全部。人的审美修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影响的。
而其中对写作的虔诚度、珍爱度,同时也是修炼的必要影响。

所以现在又不大说应多读一点书的建议了。




可是,当我面对一个已经烂透了发霉了的苹果,而仅仅评论它颜色不够润,或者形状不够圆,又觉得实在是一种敷衍。


多说,少说,只能凭心情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2 17:07
确实是挺难的,越来越觉得写小说是用庞杂的综合素质在做纯粹的事,随时面临着写出来的东西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的危险。

顺便咨询下生铁君,我读小说的开始是从外国当代入手的,可能由于接触的书籍不太全面,以至于有点营养失衡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读书,会特别欣赏那种单单看句子的安排就感觉很美妙的作品,而对那些需要去想发生了什么事(让场景先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再打动我)的作品总觉得没那么神奇,好像再神奇的事在小说里发生了我也觉得不是很神奇。(不知道这样说请不清楚)生铁君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有没有必要培养对故事的感情?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4-22 17:31
X君,我真的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学习能力差,可能读的还没你多。但作为礼貌,我还是要尽力回复。

1、我最早有计划的小说阅读,是从海明威推荐的书单开始的。也就是近代和当代的西方大作家作品。
2、对小说的分析很少,也是因为海氏说,先去读,先不去想为什么。
3、我个人非常倾向于那种“让场景先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再打动我的作品”,而且我觉得当代很多有铁杆粉丝的作家们,其句子安排和场景的调度,似乎又是不可分的。
4、我不知道你所谓的“故事”是什么。其实历来的好小说,故事本身都没什么特别的。找最NB的,比如《战争与和平》《复仇》,我印象里故事都很简单。但人际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情人性上的细节冲突——比如一个女人该怎么对背叛自己的男人表现平静——我觉得这些还是非常非常吸引我的。我觉得你所谓故事也是指这些吧?

5、我一点也不反感故事。也积极尝试练习写故事。前提是这个故事是指向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职务、他的成功与否,他和领导的关系、他的道德观、以及体制改革对他的影响等等。

6、让自己笔下的人活起来,甚至不为作者所羁绊,走自己的路,不是每个写作者的终极野望吗?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说清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2 20:18
嗯嗯,我之前可能没表达清楚,“让场景先出现在我脑子里再打动我的作品”这句话我仔细想想其实我也是这样阅读的,也倾向这种。我试试能不能表述得清晰一些:
我说的“故事”是指“开始怎样、发生了什么、结束怎样”的事件,也就是它怎样流动变化的,对这个我似乎没有什么热情,阅读的时候可能不太在意,而对一些“静止”的东西(就是几乎对故事和人物情感无推动力的东西),我会比较在意(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一个小说很悲重最后主人公卧轨自杀了,如果它以自杀的结局作为这部作品的力量点之一被企图用它来打动我,夸张点我可能会觉得“他自杀关我屁事”但会对“卧轨”这个词感兴趣。可能是我明白小说是虚构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觉得“假”,无法对故事产生信任感。就像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读某本书,然后都说被打动了,他会说主人公怎样怎样真让人惊讶啊,而我却无法说出来。我可能说“他卧轨了多美妙,冰凉冰凉的轰隆轰隆的怎样怎样”。这让我困惑:我欣赏的东西似乎没有力量。
突然会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今天读完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完之后除了感到故事给我带来沉重感之外觉得空空的,如果掩卷回味的话,很难唤起澎湃的情感反应。不能说作为读者我很没情感,我也被打动了,但是我感觉不到催促我去写类似东西的力量(这方面可能也跟自己的生活历练有关,平静得什么事都不会发生)。我觉得我是喜欢写小说的,但是我却对小说里的故事感觉很尴尬,一方面我得靠着它让小说完整起来,一方面又觉得它的出现并不是我最暗爽的地方。
“让自己笔下的人活起来,甚至不为作者所羁绊,走自己的路,不是每个写作者的终极野望吗?”嗯。这个觉得最神奇但好难,而且也觉得好假(可能跟自己的认识水平有关),觉得即使人物看起来顺理成章地走到与作者设置完全不同的位置上,但还是觉得在每次违背作者意愿的转折其实都是前面铺垫好的,ta不会无缘无故转向的,如果ta无缘无故转向也是作者在调控ta。不过这样想可能又是那个该死的“故事怎样进行”的先设在我脑子里了而导致跟你讲的“走自己的路”不是同一个意思。可能我老觉得是作者在操控,所以里面的事件本身是假象,我更愿意看作者如何摆布他的人物。但是这样的想法又会因为另外的想法而变得可疑。比如我也觉得笔下的人物鲜活感人,与作者的意识对抗是件很美妙的事,写的时候你先让ta出现,但后来是ta在带着你走下去的,像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个小东西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意识并独立起来了。  就这样想啊想啊让我很难去判断一部作品的质量,只能以非常自私的眼光去爱或者厌恶。这样让自己的写作看起来像很不要脸地在弄自己让自己暗爽。然后又要贴给读者们看,这样不是很尴尬吗。。。?
我说得很乱。。。。可能我是想说“好的作品显得好可疑,感觉又喜欢又隐秘很没说服力。”好像小说的审美只是在符合自己的想象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力量,但是为什么有经典作品呢?我想到你说过的“美是小说唯一的追求”,我想作品成为经典需要时间的考验是不是也是因为人们对陌生的“美”达成共识需要时间呢?但是文学史书上提到的从来都没有讲到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哪里“美”,只强调哪里有“力量”,都是思想和情感在主导着读者的。
我十分认同你说的“美的追求”,但对“力量”又是心怀恐惧的,觉得也要有力量。我在想你说的“美”应该也没有排除“力量”,也可能我们想到的“美”并不太相同。这是我写评论的时候慢慢意识到的,觉得写评论不止难而且可能是在偏离作品。千万不要觉得我很扭捏。。。我只是觉得对写作本身存在很多困惑和怀疑,但又不自觉地信任写作,我很希望有人能点一点我。。。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4-22 20:47
X,没人能点你。还是那句老话:时间会解决一些问题。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4-22 23:08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0-4-22 23:09 编辑

“开始怎样、发生了什么、结束怎样”,假如你这样界定“故事”的话。那我肯定是百分之百,对这个更感兴趣的。
和你相反。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我觉得我与“黑蓝气质”的趋近程度可能还没有你高。因为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话,很可能作者会把注意力和吸引力投入一部分到故事中去。

对于经典作品,我还是把海明威的话搬过来给你:只读,先不去多分析。
不喜欢很正常。就好象音乐,我毫不拒绝古典音乐,但对施特劳斯也觉得腻歪。京剧一定是有其精华之处的,但我听不下去。

不用把好作品看得太神圣化,这样你觉得它不适合你时,也不会有那么多质疑。但同时也不轻视它。因为有些作品是为人经历过一些事后,才能共鸣的。也就是酒童说那个话了。

以我的阅历和年纪,也只能说到这一步了。我很想回忆我重读的某一篇小说,前后感觉印象差别很大的。但我暂时没想起来。

我甚至无法建议你是否该继续思考你当前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大概就是我思考的太少,所以导致我在评论小说时,没有一个理论的基调。

——权作交流,说得不好别介意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2 23:27
“还是那句老话:时间会解决一些问题。”
“对于经典作品,我还是把海明威的话搬过来给你:只读,先不去多分析。”
“不用把好作品看得太神圣化,这样你觉得它不适合你时,也不会有那么多质疑。但同时也不轻视它。”

嗯,可能我需要尝试更多纯粹地去阅读而不要太功利地分析。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4-22 23:32
嘿嘿。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10-4-23 14:08
X,《被污辱与被欺凌的》很好看呀,陀氏笔下的哪个人物不是活的啊,都是活的呀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15:04
9# 半天锈

嗯,我非常喜欢他写的小涅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作品为了刻画出人物而可能就失去了另外一些特殊的东西,比如一种要读得很慢才能读出来的东西,反正觉得他的作品读起来可以很快速。
他不是发明了“复调”吗?至今我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该死的问题癖又来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15:07
可能是他直接剖析人物心理造成的效果吧,我更倾向于暗示和冷冰冰地观察。俄罗斯人的超级澎湃真让人吃惊啊。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0-4-23 17:16
10# X

不知陀氏自己有没有提到过复调……可能我读得浅,巴赫金提到的所谓平等对话怎么想都不对……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17:33
12# 西城四月

我感觉也是这样,我们一起去问问凌丁老师吧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4-23 17:56
X 我觉得可能你本质上觉得“人物”这个东西就是假的——甚至 人世 都是假的
相比于这些假的 你更相信一些瞬间的感觉或者意象 对于事件 由于始终是模拟着真实世界的一种逻辑关系 就无可避免沾染假的气息 我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 但是 我很能理解你说的卧轨那段 因为 我小时候 爸妈吵架打架的时候 我没想到这件事情是悲情的 我只是看着他们拿起的杯子是怎么样在一瞬间摔成碎片那些碎片又是怎样反着光溅射起来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18:50
回chenyudemon君:
你说的那个应该很对吧,但也好像是共识了。
可能我潜意识里存在 小说里发生什么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有更多重要的事更值得关心  之类的想法吧。可能是小时候没有阅读的经历因而对故事并不太憧憬 和 自己的想法一直都很现实吧。

我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但研究下去好像也找不到什么头绪,或许这也可以勉强算做是写作的一种原由吧。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0-4-23 19:38
我没想到这件事情是悲情的 我只是看着他们拿起的杯子是怎么样在一瞬间摔成碎片那些碎片又是怎样反着光溅射起来的。。。
chenyudemon 发表于 2010-4-23 17:56


为什么我读起来很悲情……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10-4-23 19:47
复调是什么?

我最近在读别尔嘉耶夫评论陀氏的书,剖析得很深刻,或者说过于深刻了。
《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有几个片段我很有感触,一个是小说插入了他的部分自传,他写小说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当时的显赫的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器重,可他生活依旧贫苦不堪,为了生计而劳累奔波,他说如果给他充裕的时间,他会写下一部作品,让五百年后的人们也会为之讨论。还有一个是小说的结尾,那种经历了巨大的不幸的悲壮后仍然心还向着光明,简直叫人忍不住想掉泪。
陀氏的长处在于思想的描写,他简直用冗长啰嗦的人物对白来占据小说的绝大篇幅,小说结构情节简单,人物的塑造也不是很突出,还是在于对心理活动的变化,这是他的标志性的特长。
让我惊讶的还有陀氏在于贫苦人物的描写,你看不到那些下层人物中让你生厌的东西,下层人物粗俗、目光狭隘这些缺点都看不到,甚至连衣服上的脏你都看不到(这样说吧,比如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想给他钱,但是发现一靠近他,他就暴露了底层生活经验的那种劣根性,让我不由得敬而远之,但陀氏可以跟他们畅谈,而且看不到那些坏毛病,甚至连看起来,衣服也是穿的整洁的。)
小说评论里,往往把流放前的他与流放后的他做为不同时期来划分,这点我还需要再读一些,陀氏老年的时候挺爱赌博,这点倒想不到。
最初看陀氏的时候,很震惊,后来也就还好,跟狄更斯比起来,他又算什么呢,狄更斯永远会让你震惊。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20:58
允许我借用你们的举例来想个问题。。。“为什么我读起来很悲情……”可能是会想到那个反光是射进孩子的眼睛里的由此想到事件对孩子的伤害吧,我也比较在意这个信息的传达方式,他不是直接写孩子看到摔杯子傻了眼。半天锈你说的这个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我单读的过陀氏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获得的片面印象,我觉得陀氏如果写chenyudemon说的那件事的话他可能真的会直接写那个孩子看到摔杯子而傻了眼而绝不会通过反光来给读者获得一个情绪的容器(感觉这个属于现代的),他可能会通过对事件的剖析,而“摔杯子”只是一个连续的事件上的一个断点,是一个事情严重程度的呈现,而没有形成一种“有意味的静止”。我想这是不是说明写作会越写越让作者只想一下子就抵达某些核心的东西而让表达尽可能纯粹呢?比如你一说到那个对乞丐的态度我突然也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确实很震惊啊,我想应该不是陀氏看不到“那些坏毛病”,而是他绕过去直接让人物进入状况,他写他住宅的环境的时候也只点明了环境的差,没有更多的感受性的东西慢慢衍射出来,他让全部出现在小说里面的事物都统一在一个状况当中(当然这是我的单方面解读而已),取得一种整体性的效果。但我老有个不太确定的意识是“写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也应该弥漫出更多有意味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4-23 21:33
本帖最后由 chenyudemon 于 2010-4-23 21:37 编辑

我想这是不是说明写作会越写越让作者只想一下子就抵达某些核心的东西而让表达尽可能纯粹呢?

这里我想有一个关于“核心”是什么的判断,可能慢慢到点子上了
如果说在巴尔扎克那个年代 “故事”仍然能成为核心 托斯陀耶夫斯基 认为人的“心理”是核心 那么 到了格里耶的时代 核心是静态过程的时间流逝和空间转移 我的意思 不同的写作者 对核心的认同有异 这也就导致 写作的(阅读的,有不同的作者当然也有不同的读者)兴奋点不同

“写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也应该弥漫出更多有意味的信息”

顾彬说是的 故事的写法是十九世纪的 但 不应该太相信“时代” 要相信自我的感觉吧——这个感觉也不是纯粹的直觉 而是 套用陈卫的一个判断——就是 你认为什么是“艺术”的就朝着那个去做 去修正 去完善  我想 就算一百年后 说不定也会有一个没有弥漫出任何有意味的信息的纯粹的故事却彻底用力量将某人击倒! 无非 就算有这样的故事 对一个阅读兴奋点完全不在于它的读者 也是无缘的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4-23 21:35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0-4-23 21:37 编辑

你们讨论得好认真。我也忍不住说说。

《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是我看的第二个陀氏的小说,之前看过《罪与罚》,在读书时看的,也没怎么入戏。
工作两年后看到的《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这本当时是我能从头至尾看完的少数经典名著之一。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有一度,我觉得主人公的那种狂热传到了我的身子,我好像被他灵魂附体了。书的结尾时,我哭了。第一次,我被一本书震撼。
  陀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偏执、癫狂。但你在看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不合理,在他的小说里,这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由此,我想,这就是好小说的力量吧。

“写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也应该弥漫出更多有意味的信息”——感觉前一句,说得有点远大了,后一句,近期想想好像是这样的。

  我觉得到达好小说的途径有好多种,写成什么形态的都可以,只要在你那个形态里登峰造极就成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21:50
“ 陀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偏执、癫狂。但你在看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不合理,在他的小说里,这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嗯,我也感觉到这一点。联系“不同的写作者 对核心的认同有异 这也就导致 写作的兴奋点不同”(这句对我是个很好的提示啊),我可能会猜想,是不是陀氏他们想把小说写得让人意识不到是“小说”而现在很多小说都越写越显得是“小说”。当然我无法判断哪一种会更好或者更合适。或许像余余说的“能登峰造极”就是好吧。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4-23 21:58
本帖最后由 chenyudemon 于 2010-4-23 22:00 编辑

是不是陀氏他们想把小说写得让人意识不到是“小说”而现在很多小说都越写越显得是“小说”。——不是 只是 都在写心目中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小说吧?随着时代发展 小说的写法也越来越多 人们的认知也越来越脱离故事这种“模仿” ——时代在此时的作用就是 积累起更多小说的“样貌” 而 不是评判优劣 优劣的评判只是写作者自己私人的事情吧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10-4-23 21:59
“写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也应该弥漫出更多有意味的信息”

我觉得纯属谬论,你去读读狄更斯,这个古典的名字,写的东西比现代的还现代。

我觉得陀氏还有一些方面没有谈到,当初读他时,觉得如果以后摹放,里面好多基督教的不能用,但是又发现抽离了基督教的陀氏是不可能成形的。我在想或许陀氏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塑造了俄罗斯的文化模式,这点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小说很多,但是能上升到这一层面的绝少。自古以来,推动社会进步的还是生产力,回顾历史,经过几千年文化发展的我们并不比先贤聪明半点,可是我们的社会进步,全在于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是怎样的文化模式才会塑造怎样的科学。这就是我认为陀氏被俄罗斯评论家备受推崇的原因,他具有俄罗斯气质,也具有俄罗斯精神。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10-4-23 22:06
《双重人格》《地下室日记》我一直买不到……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4-23 22:08
我书真是读得太少。。。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4-23 22:09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0-4-23 22:11 编辑

狄更斯的小说还没看过,有机会,去看看。

说到了俄罗斯,感觉这真是个神奇的民族。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人、作家都有一个高贵的灵魂,无论生存环境多么险恶。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0-4-23 22:12
我书真是读得太少。。。
chenyudemon 发表于 2010-4-23 22:08

你让我情何以堪。。。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4-23 22:19
《双重人格》《地下室日记》我一直买不到……
半天锈 发表于 2010-4-23 22:06


《地下室手记》我有一本,很早的,三联出的。很奇怪,书8年前就买了,直到几个月前才看。发现陀小说里的女主角都是如此纯洁、善良型的。让人怜爱、不忍伤害。相比,男主角都偏萎靡、阴暗。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4-23 22:23
最近在看《静静的顿河》,在印象中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形态”的小说,写作手法也是很传统的。但最近看它,一下子被吸引了。人物太生动了,还有那些环境、景物描写,有着强大的土地上的气息。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22:47
“写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也应该弥漫出更多有意味的信息”我觉得纯属谬论,你去读读狄更斯,这个古典的名字,写的东西比现代的还现代。我这句指的是形式上的东西,当然也只是自己的要往哪个方向的直觉而已。惭愧我也读得很少而且阅读结构很不健全,可能多点阅读积累会比较好明白我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认识的偏颇和私好的危险),狄更斯还没读过,只看过两部改编的电影,嗯,有机会一定会拿来读。你说到那个“文化模式”可惜现在我还认识不了无法讨论了。啊好乱。。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4-23 22:57
不应该太相信“时代” 要相信自我的感觉吧——这个感觉也不是纯粹的直觉”我一直提防“时代”也提防“自己”,可能是我老有种很不要脸地“想找到一种直达各种“小说”的共同的永恒的东西”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4-24 07:36
关于陀氏的“复调”,我最近听莫言演讲也有提到。莫言给出的解释是:小说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观点,它们都各有各的理,都能自圆其说。作者不做判断。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4-24 07:39
上面是我说的。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0-4-24 10:31
关于陀氏的“复调”,我最近听莫言演讲也有提到。莫言给出的解释是:小说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观点,它们都各有各的理,都能自圆其说。作者不做判断。
Guest from 60.x.x.x 发表于 2010-4-24 07:36

莫言像是在背教材……我还是很疑惑
小说中有多种声音观点啊价值观点啊我觉得算不上是陀氏的首创,作者不做判断,这跟“作者引退”的概念好像也差不多。
觉得陀氏的所谓复调小说应该是一种典型意义,而非独创。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