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孵化旅行 [打印本页]

作者: 柴柴    时间: 2010-6-10 00:05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6-10 07:57
沙发!无条件支持柴柴。
作者: 穹宇    时间: 2010-6-10 08:19
细节很迷人,场景在国外。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6-10 10:47
读完后感觉比以前写得还童真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6-10 17:51
占座位先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10 18:02
晚上看!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6-10 18:33
又见柴柴。看过你的《草莓僧侣》,很喜欢。
作者: wqawqa    时间: 2010-6-10 21:15
柴柴的语感还真是好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0-6-10 21:26
依然是那些剪得细碎的意象,但文字中的气息缓和了许多,这就为语义的扩张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偏冷偏淡的格调,有一种就快热起来了但始终也没热起来的不满足,庆幸的是,这种欲擒故纵的气息保持到了最后一句。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11 01:28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6-11 01:36 编辑

经过了漫长的富有耐心的隔膜和压抑 最后的抒情真能触动人心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11 01:41
细碎的、密集的、各有色彩的、甚至更像随机生长的意象 却被统一在一个结构和气场里 不轻不重——真的像生物生长的一样自然 我觉得如果柴柴有时间 可以来谈一下自己的写作过程 对于这样一种小说 在写的时候是否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作者: 柴柴    时间: 2010-6-11 22:06
本帖最后由 柴柴 于 2010-6-11 22:18 编辑

羞……写作过程么,我一直只会这么写,,好像一直也没有变换过其它的方式,下一篇可能会适当的变化一下看看,不过估计也不会变很多,所以也没想过“这一类”的怎么去写的问题呢……如果是这一篇的话,非常惭愧的是我拖了好久才结束,之前写了一些,然后就碰到毕业和做毕业设计的事情,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完全没有动,后来毕业设计和毕业的事情差不多结束,找到工作后就开始把之前写的又重看了一下,然后继续写完了……还好气息还不算很疏远,感觉上还找得回来,不过其实自己还是蛮心虚的,写完看了几遍也看不出什么就先发上来拉……要特别注意的话,可能就是一开始想写得不讲道理,就从头到尾要不讲道理吧……嘿嘿嘿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6-11 23:05
找到工作了,恭喜中~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11 23:49
找到工作能有更多时间写了咩?不用再提心吊胆东奔西跑了吧?
作者: wqawqa    时间: 2010-6-11 23:50
陈鱼说的是,浑然天成吧,柴柴的确给人这种感觉,无论多么细碎的描述与想象在她语言的组织下都好像拧紧的锁链一般彼此粘结。看到后面,比较起来感觉还是有些放松,重叠起来的意象虽然色彩丰沛但也出现了无序、纷杂的问题,像是诸如一些意象的快进快出,好像闪过一个个符号,感觉不到足够的空间拓展它们的关系,有些一味简单和过分信任这种志趣、语言了。
作者: 柴柴    时间: 2010-6-12 00:10
嗯,现在的工作不算紧张,还蛮可以写东西的,wqawqa……后面的部分是我之前就写好的呢……中间的一些是我最近补完的……不过我感觉你说的是最后一段,不知道对嘛?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6-12 00:50
陈鱼说的是,浑然天成吧,柴柴的确给人这种感觉,无论多么细碎的描述与想象在她语言的组织下都好像拧紧的锁链一般彼此粘结。看到后面,比较起来感觉还是有些放松,重叠起来的意象虽然色彩丰沛但也出现了无序、纷杂的 ...
wqawqa 发表于 2010-6-11 23:50


我觉得貌似要具体说啊。。因为好象也不是所有的意象、名词之类的,都需要有一个拓展空间或者是描述它们的关系?

另外似乎有些意象的功能也不同,或是比喻句的属性,之类?
作者: wqawqa    时间: 2010-6-12 10:08
是在老妇人家那部份,不知道算中段还是偏前一部分,开头我觉得非常顺,到了红色小楼那部份在叙述上就觉得失衡——依然是密集的意象构造,泛滥的颜色对比疏离的人物关系,但在处理上就不显得那么美妙,有些平铺直叙,而且具体到一些意象,同样是光怪陆离的想象,也不如之前之后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我总觉得这样的场景柴柴总能写得更“细碎”一些,而不只是细碎的意象强迫形成视觉的效果。这样看起来那些五光十色的意象很像是单纯地为语言的志趣在推进。柴柴说的后面我没觉得有问题呀,我说的不是最后一段


回小黄瓜,我说的就是那些在画面上只负责变化的比喻,如果只是“意象、名词之类的”,一个接一个放在一起,没有印象深刻的,而这种叠加也并没有加强比喻的效果,是不是可以是再收一些?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6-12 10:19
这样写小说对于很多人,包括作者来说,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保持警惕,就是因为它太吸引人了。大家都在探路,一不小心,走了另一个极端。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6-12 10:54
本帖最后由 剪刀手小黄瓜 于 2010-6-12 10:57 编辑
是在老妇人家那部份,不知道算中段还是偏前一部分,开头我觉得非常顺,到了红色小楼那部份在叙述上就觉得失衡——依然是密集的意象构造,泛滥的颜色对比疏离的人物关系,但在处理上就不显得那么美妙,有些平铺直叙, ...
wqawqa 发表于 2010-6-12 10:08


我还有一点疑惑:

“意象,名词”之类,并不一定构成比喻啊,可能就是用来表现趣味,或是唤起感知之类的一些词汇、事物,而这些东西似乎能够更具体的看待,在这类比较繁杂的小说里面,它们在句子里的位置,出现的次数,或者别的什么,似乎都有不一样的强弱效果。。我觉得挑一些句子、段落出来比较好判断?

“印象深刻”我不太理解,是说要特别出彩,不然就可以尽量少占用太多篇幅写这个比喻么?这样是同意的。。“画面变化”我也不是特别理解,呃……
作者: 柴柴    时间: 2010-6-12 10:56
本帖最后由 柴柴 于 2010-6-12 11:04 编辑

嗯 不过好像每次我贴出来 总会有一个或者多个人叫我警惕 ,警醒,不要沉迷,之类的,一直也没有改……
红色小楼那一段,我看了一下,感觉大概是叙述的速度忽然放慢了,所以看起来会有点不舒服吧,意象上倒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和全篇也不是很跳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6-12 18:49
依然是“柴柴风”啊,密集的意象攻击+软化的黏糊糊情节+跳跃式乱序
觉得这篇比以前的更好读,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不再单一化。这篇显得有一些“分量”,比以前的作品要“沉”。
最近犯了引号强迫症……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6-13 11:07
有通俗感的美。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6-21 00:27
标题: 90期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亢蒙|迈步

  很多人都习惯性的称“柴柴”为“天才少女”,这称呼有时的确是让人觉的哭笑不得。面对文学作品,过高的褒扬和过低的贬损都是极端的,它代表了“单一”或者“肤浅”。然而我们却又必然有所局限性,我们逃避不开单一和肤浅的窠臼与牢笼。作为《孵化旅行》的作者的柴柴亦是如此。她需要做的或许只是一直在踩出的路上绕圈子,但总有一天她会突然的向另外一个方向迈出一步,开创出新的道路来。
  柴柴的作品极具个人特点。这句话任何看过柴柴小说的人都不会反对。这特点在我个人看来,就是密集的意象呈现、童趣的叙述和怪异的“细节描白”以及带着“少女意味”的懵懂气息。在柴柴小说的深处,你能感受到作者在小说内部种下的“核”。这个核类似于“由一个图像或词语想到一整个故事”的“初始母体”。而在柴柴写过的这么多小说里,广义的初始母体便是她的想象力。
  一个好的小说家或者说是一个好的作家,是不能缺少想象力的。我一直都觉得艺术作品的根本便是“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包含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联想或者幻想,它还应该具有对文本本体的自信满满地操控和揉捏。在柴柴之前的小说作品里,这样的想象力是充足而富裕的。柴柴不缺少想象力,她缺少的或许就是这想象力“附赠”的“对文本本体的自信满满地操控和揉捏”。
  我们来看这篇《孵化旅行》。每一个作者写作出新的作品来,都不会和上一篇一样。虽然他们可能一直在自己制造出来的圈子里转悠,但每次的轨迹都不会重合。在《孵化旅行》中,柴柴保持了惯有的“柴柴风格”,同时,她开始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尝试操控小说的运动。而这篇《孵化旅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柴柴开始不再拘泥于表面意义上的想象,而是开始了更广义的大的想象。《孵化旅行》中,出现了作者情绪和小说情节的糅合。在此之前的柴柴更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意象和“细节放大”来表现出来,在情节和故事上的用力程度并不大。柴柴迈开了走向小说内里的脚步,这让人觉得欣喜。
  在“黑蓝论坛”的柴柴的这篇小说的帖子里,“冯与蓝”提到了小说中的“气息”不再那么“满”的读后印象。这也是我刚才提到的柴柴“用力点”的转移造成的直观效果,柴柴小说之前的用力点几乎都在意象上,意象的波涛汹涌使得小说的气息总是很满。气息满满的小说自然并不差,但看多了难免会觉得“油腻腻”的。这油腻腻的感觉会出现,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作者的技巧和“写作痕迹”过于外露造成的。这就如同一个表演风格非常夸张的人每天都在电视里又大哭又大笑,你会觉得苍白又发假。
  但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柴柴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小说的整体操控,但这操控还是有所失误。我一直都觉得小说不一定要有规整的节奏或者风格之类的东西,但在阅读时,你还是能够隐隐感觉到哪里不对。我自己有一个说起来可笑的判断小说好坏的方式,那就是如果我阅读的时候没有“走神儿”,便是好小说。走神儿包括很多种,有的是突然思绪飘离了小说,有的则是莫名其妙地犯困或者对小说产生了厌恶感。这样的判断方式自然很拿不上台面,因为它和我个人的兴趣点息息相关。同样的,我判断电影之类的文艺作品好坏往往都是用这样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用在柴柴的小说或者一些本身就是以“闷”为主的电影上都是不合适的,这样的文艺作品需要耐心和恒心,你才能在最后时刻发现奇妙的感应。
  我和柴柴见过一次面,好几年前在北京东城区的胡同儿里,我和柴柴、“袁群”一起吃过晚餐。东城区的小饭店儿里放着根据琼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邻桌几个标准的北京“侃爷”在大声地吵吵嚷嚷。后来柴柴差点来我所在的北京郊区上班,可惜那个工作单位并不“地道”。也可能是我“乌鸦嘴”……总之,《孵化旅行》带给我的感觉已经不是最初的柴柴带给我的感觉了,柴柴也从学生变成了上班族,蜕变总会带来惊喜。“孵化”中的柴柴自己,想必也很期待自己的另外一次“破壳而出”吧。

  2010年6月18日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0/novel_1.htm#1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7 19:27
这就是孵化旅行吗?顶上来看。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7 19:35
赞一个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7 19:38
不过坏坏地说一句,我还是更喜欢怀孕,怀孕的语言更有特色,这个语言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虽然怀孕里面没什么故事,但是感觉好奇妙啊哈哈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